本发明涉及中药,具体为一种治疗阳虚寒厥证的附子理中四逆汤药制剂。
背景技术:
1、四逆汤,中成药名。为温里剂,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2、寒邪深入少阴,致使肾中阳气衰微,形成肾寒不能温脾,而为脾肾阳虚,或由肾阳虚而导致心阳不足,成为心肾两虚。阳气内衰,故手足厥冷,恶寒踡卧,下利清谷;阳不摄汗则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苔白脉沉细弱均为阳虚寒盛之征。阳衰阴盛之证,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故方中用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肾、脾诸经,温壮阳气,回阳救逆,如陈修园云:“附子味辛性温,火附子理中汤。
3、目前,传统的四逆汤药制剂,在治疗阳虚寒厥证的过程中,治疗效果不是很好,无法有效解决太阴病的脾阳虚弱,没有及时控制,阳气由虚而脱就会形成阴阳气不相顺而致寒厥,所以我们提出一种治疗阳虚寒厥证的附子理中四逆汤药制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阳虚寒厥证的附子理中四逆汤药制剂及方法,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阳虚寒厥证的附子理中四逆汤药制剂,四逆汤:干姜50g-120g、附子30g-70g、炙甘草40g-80g;
3、附子理中汤:人参6-20g、白术30-60g、干姜40-100g、附子15-40g、炙甘草15-20g。
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四逆汤:干姜50g、附子30g、炙甘草40g;
5、附子理中汤:人参6g、白术30g、干姜40g、附子15g、炙甘草15g。
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四逆汤:干姜90g、附子50g、炙甘草60g;
7、附子理中汤:人参10g、白术50g、干姜90g、附子30g、炙甘草20g。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四逆汤:干姜120g、附子70g、炙甘草80g;
9、附子理中汤:人参20g、白术60g、干姜100g、附子40g、炙甘草20g。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人参采用长白山多年生生晒参经过锅底红糖水蒸制的红参。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白术以有朱砂心的白术经过土炒或麸炒为最佳。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附子为江油附子,所述干姜为云南小黄姜。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4、1.本发明四逆汤:
15、【药物在此方剂中的作用】
16、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肾、脾诸经,温壮阳气,回阳救逆,如陈修园云:“附子味辛性温,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为方中主药;
17、干姜温中逐寒,治虚寒吐利,同时能加强附子的温阳祛寒作用,古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
18、炙甘草健脾益气,既可协附子回阳通脉,又可助干姜温复中阳,且可缓姜、附燥烈之性,使其温阳破阴而无劫阴之弊。
19、药味虽少,配伍精当,姜、附相配则温壮肾阳;干姜与甘草相配则温补脾阳。
20、【药物配比】
21、常用量是干姜90g附子50g炙甘草60g,
22、最小用量干姜50g附子30g炙甘草40g,
23、最大用量干姜120g附子70g炙甘草80g。
24、(注:炙甘草蜜制甘草,附子取定制江油附子,干姜直接定制云南小黄姜,煎煮工具:2.5升~4升的电砂锅,可以网上采购,1~2升的传统砂锅需要多次加水,需要加温水。)我们用的四逆汤跟市面上的剂量稍大,经大量临床验证效果显著。
25、药物加工:三味药一起熬制,第一遍大火开锅转小火熬两个小时,第二遍大火开锅转小火熬一个小时,熬两次分两次早晚服用。
26、【熬制环境】在干净环境中常温煎煮
27、【功用】温暖脾肾,回阳救逆。
28、【主治】阳虚寒厥证:四肢厥冷,恶寒踡卧,下利清谷,腹中冷痛,神疲欲寐,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沉迟微细。
29、【方解】本方为少阴阳虚寒厥证而设。寒邪深入少阴,致使肾中阳气衰微,形成肾寒不能温脾,而为脾肾阳虚,或由肾阳虚而导致心阳不足,成为心肾两虚。阳气内衰,故手足厥冷,恶寒踡卧,下利清谷;阳不摄汗则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苔白脉沉细弱均为阳虚寒盛之征。阳衰阴盛之证,非纯阳之品,不能破阴寒而复阳气。故方中用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肾、脾诸经,温壮阳气,回阳救逆,如陈修园云:“附子味辛性温,火附子理中汤。
30、2.本发明附子理中汤:
31、【成分】干姜,附子,人参,白术,炙甘草组成
32、人参大补元气,甘温补益中气,培脾胃之本,使气旺而阳亦复,且可为干姜温壮脾阳之助;
33、白术甘温苦燥,健脾燥湿以止泻,既可加强人参补益脾胃之气,又可温燥寒湿协干姜祛寒湿以复脾胃之阳;
34、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肾、脾诸经,温壮阳气,回阳救逆,如陈修园云:“附子味辛性温,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为方中主药;
35、干姜温中逐寒,治虚寒吐利,同时能加强附子的温阳祛寒作用,古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
36、炙甘草健脾益气,既可协附子回阳通脉,又可助干姜温复中阳,且可缓姜、附燥烈之性,使其温阳破阴而无劫阴之弊。
37、【药物配比】
38、常用量人参10克,白术50克,干姜90克,附子30克,炙甘草20克最大量人参20克,白术60克,干姜100克,附子40克,炙甘草20克最小量人参6克,白术30克,干姜40克,附子15克,炙甘草15克(注:人参用长白山多年生生晒参经过锅底红糖水蒸过的红参为最佳,白术以有朱砂心的白术经过土炒或麸炒为最佳,炙甘草蜜制甘草,附子取定制江油附子,干姜直接定制云南小黄姜,煎煮工具:2.5升~4升的电砂锅,可以网上采购,1~2升的传统砂锅需要多次加水,需要加温水。)
39、药物加工:五味药一起熬制,第一遍大火开锅转小火熬一个半小时,第二遍大火开锅转小火熬一个小时,熬两次分两次早晚服用。
40、【熬制环境】在干净环境中常温煎煮
41、【功用】温暖脾胃,健脾祛湿,温中祛寒,补益脾胃。
42、【主治】脾胃虚寒证:腹痛喜温喜按,泻利清稀,腹满食少,呕吐,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治阳虚失血;或治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或胸痹等证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43、【方解】本方原为治太阴病而设。太阴病是因脾阳素虚;或因外受寒邪,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既虚又寒,失其健运,升降失职,脾气不升,则自利泻泄,胃之浊阴不降则呕吐,寒邪凝滞不通则腹痛,腹满而食少;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皆属虚寒之象。清代医家唐容川云:“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血证论》)故中焦虚寒,脾失统摄之功;又可出现出血之症;脾胃为后天之本,久病或吐泻伤脾,化源不足,土不荣木,又可导致小儿惊症;脾主涎,脾虚不摄则喜唾,甚则流涎不止。总之,凡脾胃虚寒之吐、利、满、痛;或脾虚小儿慢惊;或阳虚失血;或胸痹等,证虽不同,其因无不由脾胃阳虚有寒所致。故治宜温中祛寒,补益脾胃。方中干姜辛热温中祛寒,以复脾胃之阳,并能和胃降逆止呕,为方中主药,正如李东垣所说:“取干姜为君,土中泻水也”。(录自《医方集解》);人参甘温补益中气,培脾胃之本,使气旺而阳亦复,且可为干姜温壮脾阳之助;白术甘温苦燥,健脾燥湿以止泻,既可加强人参补益脾胃之气,又可温燥寒湿协干姜祛寒湿以复脾胃之阳;附子大辛大热,入心、肾、脾诸经,温壮阳气,回阳救逆,如陈修园云:“附子味辛性温,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的第一要药。”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五药合用,取干姜之温以散中焦之寒,参、术、草之补,以培中焦之虚,故吴遵程称本方为“胃虚寒之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