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祛除瘊子、疣、鸡眼病的药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666915发布日期:2022-12-24 01:13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药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祛除瘊子、疣、鸡眼病的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一种皮肤表面赘生物。多见于儿童及青年,潜伏期为1~3个月,能自身接种扩散。病毒存在于棘层细胞中,可促使细胞增生,形成疣状损害。根据临床表现和部位,分为寻常疣、扁平疣、跖疣、生殖器疣(尖锐湿疣)、口腔疣、咽喉疣及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3.其中,寻常疣,俗称“刺瘊”、“瘊子”等。寻常疣初起为针尖大丘疹,渐增至豌豆大或更大,圆形或多角形,表面粗糙呈刺状,质硬,灰黄、污黄或污褐色,继续发育呈乳头状增殖。摩擦或撞击时易出血。初发常为1个,长期不变或不断增多,邻近者互相融合,有时可自身接种。
4.目前西医祛疣主要以外科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术后需要长期换药、消毒,愈合时间较长,且费用较为昂贵,且术后不仅会有瘢痕形成而影响美观,且容易复发。
5.鸡眼是一种物理性皮肤病,是由于长期摩擦和压迫引起的皮肤角质增生性损害,好发于手脚受压或着力部位,如脚掌的前中部、小趾外侧或拇趾内侧缘,偶见于趾背。损害多单发,豌豆大小,表面光滑或略隆起,界限清楚,呈黄色,中心有倒圆锥状的角质栓嵌入真皮乳头层,压迫神经末梢,故行走或站立时引起疼痛。鸡眼治疗比较困难,易复发,不易根治。


技术实现要素:

6.因此,基于以上背景,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祛除瘊子、疣、鸡眼病的药剂及其制备方法,可对疾病根治难,易复发的瘊子、疣、鸡眼病等进行祛除,复发率低。
7.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8.一种用于祛除瘊子、疣、鸡眼病的药剂,按重量计,其由阿糖腺甙10-20份、双链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聚合物20-40份、鸦胆子碱1-3份、0.9%氯化钠60-100份制成。
9.优选地,按重量计,其由阿糖腺甙20份、双链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聚合物40份、鸦胆子碱3份、0.9%氯化钠100份制成。
10.优选地,按重量计,其由阿糖腺甙10份、双链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聚合物20份、鸦胆子碱1份、0.9%氯化钠100份制成。
11.优选地,按重量计,其由阿糖腺甙15份、双链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聚合物30份、鸦胆子碱2份、0.9%氯化钠100份制成。
12.优选地,按重量计,其由阿糖腺甙15份、双链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聚合物40份、鸦胆子碱3份、0.9%氯化钠100份制成。
13.优选地,其制备方法如下:
14.1)按比例取阿糖腺甙、双链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聚合物、鸦胆子碱,混合后,搅拌均匀后呈液态;
15.2)密闭封存,恒温8℃,静置48小时后,再次搅拌30分钟;
16.3)将混合液导入至反应釜内,反应48小时后,进行分装,即可。
17.优选地,步骤1)和步骤2)中搅拌速度均不超过30转/分。
18.本发明中在使用时,既可将药物直接外涂于患处,也可与微电磁红外配合,使得药物快速渗透至人体皮肤内部,且可避免、预防或阻断病毒往外扩散,从而可快速地,最大效果的杀死病毒细胞,快速的地对瘊子、疣、鸡眼病等进行祛除,不留疤,不复发,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经临床应用验证,本发明的治疗有效率可高达100%。
具体实施方式
19.现将详细地提供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参考,其一个或多个实例描述于下文。提供每一实例作为解释而非限制本发明。实际上,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化而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或精神。例如,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而说明或描述的特征可以用于另一实施方式中,来产生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
20.因此,旨在本发明覆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及其等同范围中的此类修改和变化。本发明的其它对象、特征和方面公开于以下详细描述中或从中是显而易见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本讨论仅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意在限制本发明更广阔的方面。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21.实施例1:一种用于祛除瘊子、疣、鸡眼病的药剂,按重量计,其由阿糖腺甙20份、双链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聚合物40份、鸦胆子碱3份、0.9%氯化钠100份制成。
22.实施例2:一种用于祛除瘊子、疣、鸡眼病的药剂,按重量计,其由阿糖腺甙10份、双链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聚合物20份、鸦胆子碱1份、0.9%氯化钠100份制成。
23.实施例3:一种用于祛除瘊子、疣、鸡眼病的药剂,按重量计,其由阿糖腺甙15份、双链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聚合物30份、鸦胆子碱2份、0.9%氯化钠100份制成。
24.实施例4:一种用于祛除瘊子、疣、鸡眼病的药剂,按重量计,其由阿糖腺甙15份、双链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聚合物40份、鸦胆子碱3份、0.9%氯化钠100份制成。
25.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制备方法如下:
26.1)按比例取阿糖腺甙、双链聚肌苷酸-聚胞苷酸聚合物、鸦胆子碱,混合后,搅拌均匀后呈液态;
27.2)密闭封存,恒温8℃,静置48小时后,再次搅拌30分钟;
28.3)将混合液导入至反应釜内,反应48小时后,进行分装,即可。
29.其中,步骤1)和步骤2)中搅拌速度均不超过30转/分。
30.步骤3)分装时,采用玻璃球瓶或食用级透明胶瓶进行分装2单位/支,恒温5-10℃,干燥避光保存。
31.本发明在具体使用时,既可以将药物直接外涂于患处,也可与微电磁红外助疗仪配合,优选与微电磁红外助疗仪配合,所述微电磁红外助疗仪包括磁头、红外线圈、软塑胶瓶、定时开关、定速推进器、电池槽、电池、塑料外壳。
32.所述微电磁红外助疗仪电压不大于15v;磁头表面粗糙呈圆球形,可随微电磁红外
助疗仪使用时,滑动且被外侧红外线圈包围;磁头可更换;磁头后部连通软塑胶瓶,瓶长4-5厘米,直径1厘米,出口配置2厘米长软管,直径1毫米,保证药液滴在磁头上面,塑胶瓶旋转可拆卸;配置震动开关和软塑胶推进器开关同步;后置电池槽。
33.本发明与所述微电磁红外助疗仪配合治疗的操作过程如下:
34.在病灶表层外敷复方利多卡因5-10分钟后,使用针头在病灶处刺破5-10个小孔,病灶内0.5-0.8毫米间隔刺破;将液体药液2-3毫升装入上述的微电磁红外助疗仪中的软塑胶瓶中,将磁头贴近病灶后正常启动。磁头不可同他人共用,单病灶单磁头每次使用成品药液1支,三天为一疗程,三个疗程即可根治不复发。
35.实施例5:典型案例
36.案例1:吴某,男,29岁,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人,2012年1月,其额头处采用激光对两个瘊子进行了治疗,治疗面积有1.5cm3,3个月后,瘊子复发,采用本发明配合微电磁红外助疗仪进行治疗,连续治疗十天后,创面结痂,脱落。时至今日未有复发。
37.案例2:程某,男,38岁,陕西省安康市人,2015年9月,其手腕处长有瘊子,采用本发明配合微电磁红外助疗仪进行治疗,连续治疗三天后,瘊子脱落,未有留疤,截至目前,未曾再复发。
38.案例3:周某,45岁,新疆人,2017年3月,其左侧脸颊处长有3个瘊子,最大的直径有5cm,采用本发明配合微电磁红外助疗仪进行治疗,连续治疗三天后,瘊子脱落,未有留疤,截至目前,未曾再复发。
3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