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文档序号:33553728发布日期:2023-03-22 11:05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1.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2.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期前收缩pvcs)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人群较广,诱发因素较多,近年来其发病人群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其预后可因患者个体情况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严重者可发生室颤而危及生命。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对于无明显症状的功能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当不予以药物治疗。然而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有研究指出,长期无临床症状表现的功能性室早,如不进行治疗而任其发展,也将可能诱发心脏重塑和心功能不全,而并非完全良性。因此,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目前,西医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分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介入等手术疗法。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以钠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和慢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为主,有一定疗效,但患者服用易产生耐药,且西药有引起心律失常和抑制心肌收缩等不良反应,患者服用后疗效差异较大。随着标测和消融技术的进展,射频消融日益成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之一,伴有明显症状或左室功能不全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更可能从射频消融治疗中获益,但作为一种有创治疗手段,射频消融有一定并发症,且术后易复发,对于治疗多源性室性心律失常弊大于利。
4.中医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有极大优势,对于各类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能极大地改善临床症状,且可长期服用,起到了增效减毒的作用,远期疗效优于西药,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要选择,前景广阔。但现有报道的中药中缺乏专门针对改善室性早搏次数、早搏占心搏百分比、myerburg分级评定等客观评价指标的中药。因此,开发更加有效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依然是中医临床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能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可以有效改善室性早搏次数、早搏占心搏百分比、myerburg分级评定及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6.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中的应用。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8.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主要包括以下原料药:黄芪、黄精、桑葚、太子参、生地黄、甘松、黄连、桂枝、酸枣仁、柏子仁、三七和生龙骨。
9.优选的,该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黄芪10-50份,黄精10-50份,桑葚10-50份,太子参10-50份,生地黄10-50份,甘松5-30份,桂枝3-10份,黄连3-10份,酸枣仁
10-50份,柏子仁10-50份,三七2-10份和生龙骨10-50份。
10.上述药材的选择是发明人根据中医理论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摸索、总结所得,并经过了分析、研究和验证。该中药组合物处方滋肾养心,益气活血安神。主治心肾不交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症见心慌心悸,胸闷,乏力,气短,失眠,易受惊吓等。
11.在本发明处方中,黄芪甘而微温,归脾、肺二经,《本草汇言》言其“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能补脾肺之气,既可益卫固表,又能益气养血。黄精甘平,归肺、脾、肾经,功能健脾,润肺,益肾,平补三阴,《本草纲目》言其能“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
……”
,尤其善于补肾润肺,益气滋阴。桑葚性甘酸寒,归心、肝、肾经,功能滋阴补血,生津润燥,既能补益肝肾之阴,兼能补血养肝,有肝肾同源,精血互生之意。《本草经疏》:“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
……
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黄芪配伍黄精、桑葚,共奏滋肾益气养阴之功,为君药。且桑葚、黄精又为药食同源之品,其药性平和,有利于长期服用。
12.生地黄甘寒养阴,苦寒泄热,归心肝肾三经,入肾经而滋阴降火,养阴津而泄伏热。长于滋阴、养血、凉血。《本草新编》言“其功专于凉血止血,又善疗金疮,安胎气,通经,止漏崩,俱有神功。”太子参味甘微苦,益气健脾,生津润肺,兼具了人参和党参大补元气、补脾肺气优点,属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生地黄配伍太子参,共为臣药,二者相互为用,益气健脾、滋阴养血之力更宏。
13.酸枣仁养心阴、益肝血,安神定悸;柏子仁味甘质润,药性平和,主入心经,功能养心安神,止汗,润肠。《本草纲目》称其:“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二者共为臣药,养心安神定悸。
14.甘松辛甘而温,醒脾开郁,行气通阳,辛散而不耗伤津血,配伍用之可兼顾心悸之气虚血瘀者。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甘松中所含缬草酮有抗心律不齐的作用,以萜类化合物为主的甘松挥发油有抗肿瘤、抑菌、抗炎、抗心律失常和保护心肌细胞等作用,且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靶点和电生理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损伤性内向电流而发挥作用。
15.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尤善泻少阴心经之火,能清心除烦,防止心火上炎;桂枝辛温,入心、肺、肾、膀胱经,能调和营卫,温中祛寒,和降冲逆。二药相配,寒温并用,交通心肾,有交泰丸交通水火之义。
16.龙骨甘平,入心肾经,能镇惊安神,收敛潜阳,《本草纲目》言其能“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配合桂枝降逆止悸,为佐药。
17.最后少佐三七,活血化瘀,取其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特点,在调治心肾基础上兼顾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脉痹阻之常见基本病机。
18.诸药合用,心肾同调,共收滋肾养心、益气活血安神之效。
19.示例性的,所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黄芪10-30份,黄精10-30份,桑葚10-30份,太子参10-30份,生地黄10-30份,甘松5-30份,黄连3-10份,桂枝3-10份,酸枣仁10-30份,柏子仁10-30份,三七2-10份和生龙骨10-30份。
20.示例性的,所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黄芪20份,黄精15份,桑葚15份,太子参15份,生地黄15份,甘松12份,黄连9份,桂枝6份,酸枣仁15份,柏子仁15份,三七6份和生龙骨30份。
21.示例性的,所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黄芪
20份,黄精15份,桑葚15份,太子参20份,生地黄15份,甘松15份,黄连9份,桂枝6份,酸枣仁15份,柏子仁15份,三七6份和生龙骨30份。
22.示例性的,所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黄芪20份,黄精15份,桑葚15份,太子参15份,生地黄10份,甘松15份,黄连6份,桂枝6份,酸枣仁15份,柏子仁15份,三七3份和生龙骨30份。
23.本发明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各原料药组成基本方,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根据临床症状在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调整,以达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及改善某些特殊临床症状的目的,进一步增强本发明组合物的适应性,提高治疗效果。基于本发明的基本方所做的这些调整方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24.示例性的,心火亢盛,心神不安者,可加苦参、珍珠母;阴虚火旺,口干舌燥者,可加麦冬、五味子,合生脉散之意;肝郁气滞,合并胸闷不舒者,加柴胡、白芍、香附;病久入络,瘀血内阻者,可加当归。
25.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按配方量取黄芪、黄精、桑葚、太子参、生地黄、甘松、黄连、桂枝、酸枣仁、柏子仁、三七和生龙骨,加水煎煮两次,滤过,合并滤液,即得。
26.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储存,上述制备方法还可以包括将滤液浓缩为清膏,然后喷雾干燥,过筛制成干膏粉的步骤。
27.进一步的,在上述制备方法中,示例性的,每次加水量为原料药总质量的10-15倍;所述煎煮的时间为第一次保持微沸1-2小时,第二次保持微沸0.5-1小时;所述清膏为60℃测定的相对密度为1.30-1.35的清膏。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进风温度165-195℃,出风温度:80-105℃。
28.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该药物以上述中药组合物作为活性成分。
29.根据实际需要,所述药物还可以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按照常规制剂工艺,制成各种制剂,如煎剂、颗粒剂、丸剂、胶囊剂、片剂、散剂、口服液等剂型。
30.示例性的,将上述干膏粉(过80目筛)混合均匀,采用干法制粒制成12-40目颗粒。
31.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中的应用。
32.另外,如无特殊说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各原料药均可通过市售商购获得,本发明所记载的任何范围包括端值以及端值之间的任何数值以及端值或者端值之间的任意数值所构成的任意子范围的中药组合物均可以达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目的。
3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34.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有效减轻患者早搏数量,降低患者myerburg分级评分,改善患者心悸、胸闷、乏力、气短、自汗盗汗等临床症状,改善患者临生活质量,且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目前未发现不良反应。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36.实施例1一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
37.原料药配方:黄芪20g,黄精15g,桑葚15g,太子参15g,生地黄15g,甘松12g,黄连9g,桂枝6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三七6g和生龙骨30g。
38.取以上十二味原料药,一煎加10倍量的水煎煮,加热至沸,保持微沸1-2小时,抽滤(200目);二煎加10倍量水煎煮,加热至沸,保持微沸0.5-1小时,抽滤(200目),合并滤液,即得。
39.实施例2一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药组合物
40.原料药配方:黄芪20g,黄精15g,桑葚15g,太子参20g,生地黄15g,甘松15g,黄连9g,桂枝6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三七6g和生龙骨30g。
41.取以上十二味原料药,一煎加10倍量的水煎煮,加热至沸,保持微沸1-2小时,抽滤(200目);二煎加10倍量水煎煮,加热至沸,保持微沸0.5-1小时,抽滤(200目),合并滤液,滤液浓缩至适量(相对密度为1.30-1.35(60℃)的清膏),喷雾干燥,粉碎过筛得干膏粉。
42.实施例3一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颗粒剂)
43.原料药配方:黄芪20g,黄精15g,桑葚15g,太子参15g,生地黄10g,甘松15g,黄连6g,桂枝6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三七3g和生龙骨30g。
44.取以上十二味原料药,一煎加10倍量的水煎煮,加热至沸,保持微沸1-2小时,抽滤(200目);二煎加10倍量水煎煮,加热至沸,保持微沸0.5-1小时,抽滤(200目),合并滤液,滤液浓缩至适量(相对密度为1.30-1.35(60℃)的清膏),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65-195℃,出风温度:80-105℃),过80目筛得干膏粉,然后加入适量糊精混匀,干法制粒,即得。
45.实施例4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心肾不交型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试验与安全性
46.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不断优化改进此发明处方,在既往临床研究基础上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部分完成结果如下:
47.病例来源:2019年—202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
48.研究方法:将48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组,试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试验组患者服用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对照组患者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疗程4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和安全性指标。
49.研究用药:
50.治疗组:煎剂(按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制得),一剂的处方:黄芪20g,黄精15g,桑葚15g,太子参15g,生地黄15g,甘松12g,黄连9g,桂枝6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三七6g,生龙骨30g;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51.对照组: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391),12.5mg/次,每日2次。
52.患者既往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期间继续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治疗期间停服其他抗心律失常西药及其他中药制剂。
53.研究结果:收集资料完整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48例,其中门诊病人20例,住院病人28例,全部病例符合入选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男性18例,女性30例,年龄45-80岁;病程最长40年,最短1月;合并高血压者12例,合并高脂血症者25例,合并糖尿病患者19例,其他疾病者7例,3例患者无合并疾病。试验过程中治疗组依从性
良好,对照组脱落2例,均为受试者自行退出。
54.(1)对室性早搏次数、早搏占心搏百分比以及平均心率的影响
55.1.1两组治疗前后室性早搏次数的比较
56.两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次数、早搏占心搏百分比治疗前后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早搏数量、早搏占心搏百分比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早搏数量及早搏占心搏百分比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有效减少早搏数量及早搏占心搏百分比。
57.两组患者平均心率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心率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对照组治疗室性早搏时可使患者平均心率下降。具体见表1-3。
58.表1两组治疗前后室性早搏次数的比较
59.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2412956.01
±
10734.214121.52
±
5378.600.00对照组2212076.58
±
10619.786798.31
±
7993.290.00p 0.780.27 60.表2两组治疗前后室性早搏占比的比较
61.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2412.72
±
12.783.97
±
6.200.00对照组2212.07
±
9.896.58
±
6.910.00p 0.940.09 62.表3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心率的比较
63.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2469.38
±
7.3168.35
±
9.830.57对照组2268.87
±
6.3564.01
±
5.310.02p 0.920.03 64.1.2两组治疗前后室性早搏次数疗效评定
65.两组患者的室性早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治疗组室性早搏次数改善总有效率为79.2%,对照组为50.0%,两组患者室性早搏次数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4。
66.表4两组治疗前后室性早搏次数疗效评定比较
67.组别例数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治疗组247(29.2%)5(20.8%)7(29.2%)5(20.8%)对照组224(18.2%)2(9.1%)5(22.7%)11(50.0%)合计4611(23.9%)7(15.2%)12(26.1%)16(34.8%)
68.z=-4.45,p=0.03
69.1.3两组治疗前后myerburg分级疗效评定
70.治疗后两组myerburg赋分分值进行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均有减少,其中治疗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myerburg平均赋分分值低于对
照组,经wilcoxon检验,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5。
71.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myerburg分级疗效评定,治疗组共24例患者,显效9人,有效5人,有效率为58.3%。对照组共22例患者,显效6人,有效4人,有效率为45.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室性早搏均能有效改善myerburg分级评分,且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两组有效率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两组在改善myerburg分级评分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体见表6。
72.表5两组治疗前后myerburg赋分分值比较
73.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247.67
±
1.273.23
±
1.830.04对照组227.28
±
1.365.04
±
1.910.29p 0.920.09 74.表6两组治疗前后myerburg分级疗效评定比较
75.组别例数n显效(%)有效(%)无效(%)p治疗组249(37.5%)5(20.8%)10(41.7%)0.18对照组226(27.3%)4(18.2%)12(54.5%) 合计4615(32.6%)9(20.0%)22(48.7%) 76.(2)对中医证候的影响
77.2.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78.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
79.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组间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上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7。
80.表7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0081][0082][0083]
2.2两组治疗前后单项症状计分比较
[0084]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烦躁、头晕、乏力、胸痛、耳鸣、腰膝酸软等均有所改善(p《0.01);对照组患者在心悸、胸闷、气短、烦躁、头晕、乏力、胸痛、耳鸣等症状有所改善(p《0.05),但在腰膝酸软症状上改善不明显(p》0.05),且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心悸、胸闷、气短、烦躁、头晕、乏力、胸痛、耳鸣、腰膝酸软等证候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8-16。
[0085]
表8两组治疗前后心悸症状比较
[0086]
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243.67
±
1.181.67
±
0.920.00对照组223.86
±
1.333.00
±
1.280.03p 0.570.00 [0087]
表9两组治疗前后胸闷症状比较
[0088]
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243.40
±
1.301.07
±
1.140.00对照组223.07
±
1.152.64
±
1.100.08p 0.310.00 [0089]
表10两组治疗前后气短症状比较
[0090]
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243.60
±
1.331.43
±
1.170.00对照组223.71
±
1.182.64
±
1.340.00p 0.730.00 [0091]
表11两组治疗前后烦躁症状比较
[0092]
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243.53
±
1.631.40
±
1.190.00对照组223.29
±
1.243.21
±
0.990.77p 0.520.00 [0093]
表12两组治疗前后头晕症状比较
[0094]
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242.12
±
0.751.17
±
0.630.03对照组222.23
±
0.861.56
±
0.640.04p 0.230.04 [0095]
表13两组治疗前后乏力症状比较
[0096]
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242.00
±
0.950.47
±
0.630.00对照组222.29
±
0.851.46
±
0.640.00p 0.230.00 [0097]
表14两组治疗前后胸痛症状比较
[0098]
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302.53
±
0.680.40
±
0.560.00对照组282.29
±
0.661.29
±
0.600.00p 0.170.00 [0099]
表15两组治疗前后耳鸣症状比较
[0100]
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242.33
±
0.880.40
±
0.500.00
对照组222.32
±
0.721.11
±
0.570.00p 0.960.00 [0101]
表16两组治疗前后腰膝酸软症状比较
[0102]
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241.17
±
0.700.51
±
0.500.00对照组221.14
±
0.651.11
±
0.570.76p 0.890.00 [0103]
2.3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0104]
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54.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疗效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7。
[0105]
表17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0106]
组别例数n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治疗组241(4.2%)12(50.0%)8(33.3%)3(12.5%)对照组220(0.0%)4(18.2%)8(36.4%)10(45.4%)合计460(0.0%)15(32.6%)16(34.8%)15(32.6%)
[0107]
z=-2.12,p=0.03
[0108]
(3)生活质量量表(sf-36)得分比较
[0109]
两组sf-36生活质量量表的生理机能(pf)量表的基线水平一致。治疗后生理机能(pf)相比基线的变化,治疗组平均提高8.6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平均提高2.3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上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18。
[0110]
表18两组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量表的生理机能(pf)量表比较
[0111]
组别例数n治疗前治疗后p值治疗组2480.09
±
13.7888.71
±
10.890.00对照组2278.04
±
15.2880.31
±
16.960.06p 0.350.00 [0112]
(4)血压的变化情况
[011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9。
[0114]
表19两组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比较
[0115][0116]
(5)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检查
[0117]
治疗前后对46例患者进行了血常规及肝、肾功能(bun、cr、alt、ast)化验检查,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及治疗组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具体情况见表20-21。
[0118]
表20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结果比较
[0119][0120]
表21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结果比较
[0121]
[0122]
研究结果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肾不交证患者,能显著地改善患者临床证候,减少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满意。同时对患者的血压水平、肝肾功能等无不良影响,安全性好。研究表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0123]
实施例5典型病例
[0124]
(1)患者石某某,女,37岁,职工。2021年01月26初诊。
[0125]
主诉:阵发性心慌半年
[0126]
病史:半年前开始出现阵发性心慌,每次心慌发作与工作紧张、劳累有关,曾口服倍他乐克、美西律等药,效果欠佳,工作与生活均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患者2020年12月27日动态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70bpm,频发室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部分呈三联律,部分成对。室早总数14531次/24h,平均每小时606次,室早比例15.31%。成对室早3对,二联律163阵,三联律4阵。故就诊于门诊寻求进一步中医治疗。来诊时症见:心慌,劳累及紧张后加重,烦躁,乏力,纳可,眠差。舌质偏红,偏暗,脉弦细,有时呈结代脉。
[0127]
中医诊断:心悸;西医诊断: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0128]
辨证:心肾不交。
[0129]
治法:滋肾养心,益气活血安神。
[0130]
处方:生黄芪20g,黄精15g,桑葚15g,太子参20g,生地黄15g,甘松15g,黄连9g,桂枝6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三七6g,生龙骨30g。14剂水煎服,日一剂。
[0131]
复诊1:2021年02月27日,病史同前,服药近1个月,心慌明显减轻,精神明显好转,睡眠亦好转。复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平均心率72bpm.频发室性早搏,部分呈二联律,部分呈三联律,部分时段st-t抬高。室早总数5196次,平均每小时219.627次,室早比例5.43%。成对室早0对,二联律405阵,三联律174阵。继服前方14剂。
[0132]
复诊2:2022年01月18日,病史同前,患者因疫情原因,外地间断服用上方近1年,现精神状态可,无心慌不适,纳眠可。2022年01月16日复查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平均心率59bpm。偶发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多源性),部分呈二联律,部分呈三联律。室早总数150次,平均每小时6次,室早比例0.18%。成对室早0对,二联律1阵,三联律1阵。室上性早搏12次。
[0133]
按语:《素问
·
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这是现存有关心悸“因虚而作”的最早描述。心悸病位在心,关联五脏,主要表现为心慌、脉结代,常伴有头晕、胸闷、气短等症状。本例患者是中年女性,因长期工作紧张、劳累出现心慌、乏力的症状。口服西药倍他乐克、美西律效果不佳。发明人认为该患者因心气不足、肾阴亏虚,加之瘀血阻滞而致心悸;其病为本虚标实,以本虚最为关键。其中心肾阴虚、宗气不足为病之本,瘀血、痰热为病之标。治疗以滋肾养心、益气活血安神为法,以滋肾养心复脉方治疗,间断服药近1年,心悸、乏力的症状基本消失,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室性早搏明显减少。处方始终以上述处方治疗,心肾同调,滋肾养心,益气活血安神,疗效满意。
[0134]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