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球囊导管结构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84801发布日期:2023-03-15 14:21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球囊导管结构及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球囊导管结构及装置。


背景技术:

2.血管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血管损伤、慢性肾病和衰老等普遍存在的共同的病理表现。主要表现为血管壁僵硬性增加,顺应性降低,易导致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大和心力衰竭,引发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亦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病发生的重要标志分子。
3.采用球囊导管进行外科手术,具有很好的血管修饰作用。其原理是电极之间产生电弧,并产生内阻极低的等离子体,同步产生向外传播的冲击波,冲击波透过球囊,球囊外表面紧贴血管软组织,到达声阻极大的钙化病灶区,病灶区吸收能量产生裂纹,达到血管修饰目的。
4.现有的球囊导管要求阴极与阳极之间的距离精确到0.001mm~0.01mm,由于加工精度要求高、装配工艺难度大,所以为了降低该难度,现有技术采用将经过调配导电强度的液体注入到阴极、阳极附近,使得导电液体的溶度加大,从而降低阴极与阳极之间距离的要求。然而该方法存在巨大隐患,当包裹在阴极、阳极外侧的球囊破裂,会带来未知的风险,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此外,在球囊导管工作过程中,阴极与阳极之间的距离增大,及导电液体的溶度下降,使得产品的寿命也有所降低。
5.因此,亟需提出一种球囊导管结构及装置,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球囊导管结构及装置。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8.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球囊导管结构,包括:管体组件、球囊、第一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和触发电极组件,所述球囊套设于所述管体组件上,所述第一电极组件、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和所述触发电极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管体组件的第一管体的外表面;所述触发电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导电体和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电体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体设置于所述球囊的内部。
9.可选地,所述的球囊导管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电体和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电体与所述第二导线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体设置于所述球囊的内部。
10.可选地,所述的球囊导管结构,其中,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导电体和第三导线,所述第三导电体与所述第三导线连接,所述第三导电体设置于所述球囊的内部。
11.可选地,所述的球囊导管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导电体上还设有向所述第二导电体和/或所述第三导电体延伸的凸起部;或者,所述第二导电体和/或所述第三导电体上设有向所述第一导电体延伸的凸起部。
12.可选地,所述的球囊导管结构,其中,所述凸起部的截面形状包括三角形、梯形、扇形或异形。
13.可选地,所述的球囊导管结构,其中,当所述凸起部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其中,一个所述凸起部的中轴线对应的所述第一管体的径向与另一个所述凸起部的中轴线对应的所述第一管体的径向相交设置。
14.可选地,所述的球囊导管结构,其中,所述相交设置包括:呈30
°
设置、呈45
°
设置、呈60
°
设置和/或呈90
°
设置。
15.可选地,所述的球囊导管结构,其中,所述管体组件还设有第二管体、第三管体、第四管体和第五管体,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连接,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导通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内,所述第五管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的旁侧且导通设置于所述第二管体内;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三管体上设有对应的与球囊内部导通的通孔。
16.可选地,所述的球囊导管结构,其中,所述球囊内设有导电介质;所述导电介质包括:导电液体或导电气体。
17.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冲击波装置,包括上述的球囊导管结构、高压发生器和触发变压器,所述高压发生器的高压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组件连接,所述高压发生器的低压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件连接,所述触发变压器与所述触发电极组件连接。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9.本技术相较现有技术,降低了球囊导管的精度要求,进而降低了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此外,由于本技术对精度要求不高,因此对球囊内的导电介质的导电强度要求不高,甚至可以直接采用生理盐水作为导电介质,即使球囊出现破损,也不会引入新的风险。再者,也由于本技术对精度要求不高,使得本技术的寿命也有所提高。
附图说明
2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1.图1:本技术实施例1中管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如图1所示结构的左视图;
23.图3:如图1所示结构的右视图;
24.图4:本技术实施例1中球囊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一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和触发电极组件结合的第一角度示意图;
26.图6:如图5所示结构的侧视图;
27.图7:如图5所示结构的第二角度示意图;
28.图8:如图5所示结构的第三角度示意图;
29.图9: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本技术实施例2中第一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和触发电极组件结合的示意图;
31.图11:本技术实施例3的示意图;
32.图12:本技术实施例4的示意图;
33.图13:本技术实施例5的示意图;
34.图14:本技术实施例6的示意图;
35.图15:本技术实施例7的示意图;
36.图16:本技术实施例8的示意图;
37.图17:本技术实施例9的示意图;
38.图18:本技术实施例10的示意图;
39.图19:本技术实施例11的示意图;
40.图20:本技术实施例12的示意图;
41.图中:管体组件1、第一管体101、第二管体102、第三管体103、第四管体104、第五管体105、通孔106、球囊2、第一电极组件3、第二导电体301、第二导线302、第二电极组件4、第三导电体401、第三导线402、触发电极组件5、第一导电体501、第一导线502、凸起部503、导电介质6及触发变压器7。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3.实施例1
44.如图1至图9所示,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一种球囊导管结构,包括:管体组件1、球囊2、第一电极组件3、第二电极组件4和触发电极组件5,所述球囊2套设于所述管体组件1上,所述第一电极组件3、所述第二电极组件4和所述触发电极组件5间隔设置于所述管体组件1的第一管体101的外表面;所述触发电极组件5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导电体501和第一导线502,所述第一导电体501与所述第一导线502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体501设置于所述球囊2的内部。
45.在本实施例中,球囊2套设于管体组件1上,第一电极组件3、触发电极组件5和第二电极组件4依次间隔设置于管体组件1的第一管体101的外表面,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根据实际需求调换第一电极组件3、第二电极组件4和触发电极组件5的相对位置。将第一导电体501的数量设置为一个,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将其数量进行适应性的增减设置。第一导电体501与第一导线502连接,第一导电体501设置于球囊2的内部。在本实施例实际应用中,即本实施例通电后,第一电极组件3作为高压端,第二电极组件4作为低压端,通过增设触发电极组件5,使得本实施例通电后,触发电极组件5的第一导电体501能够被远距离击穿,形成等离子体,由于等离子体的内阻小,此时相当于高压端与第一导电体501短路,瞬间使高压端与低压端之间的电气距离缩小,主动诱发了高压端与低压端的击穿,释放冲击波。相较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第二导电体301与第三导电体401之间的距离精度满足在0.01mm~
0.1mm即可,降低了阳极与阴极之间的距离精度要求,进而降低了加工难度和装配难度。此外,由于本实施例对第一电极组件3、第二电极组件4和触发电极组件5之间的距离精度要求不高,因此对球囊2内的导电介质6的导电强度要求不高,甚至可以直接采用生理盐水作为导电介质6,即使球囊2出现破损,也不会引入新的风险。再者,现有技术的阴极与阳极之间打火产生电弧会使得金属熔化,造成阴极与阳极之间的距离增大,进而影响产品的寿命,而本实施例由于降低了阳极与阴极之间的距离精度要求,所以本实施例的寿命也相较现有技术有所提高。
46.具体地,所述第一导电体501上还设有向所述第一电极组件3和/或所述第二电极组件4延伸的凸起部503,通过设置凸起部503,利用尖端放电原理,使得第一导电体501更容易被击穿。
47.具体地,所述第一电极组件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二导线302,所述第二导电体301与所述第二导线302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体301设置于所述球囊2的内部;所述第二电极组件4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导电体401和第三导线402,所述第三导电体401与所述第三导线402连接,所述第三导电体401设置于所述球囊2的内部。
48.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的数量均设置为一个,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对其数量进行适应性的增减设置。第二导电体301与第二导线302连接,第三导电体401与第三导线402连接。第一导电体501、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均为圆环状结构,第二导电体301、第一导电体501和第三导电体401依次套设于第一管体101的外表面上且均设置于球囊2的内部。第一导电体501上的两个凸起部503分别向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的方向延伸。
49.当然,第一导电体501上也可不设置凸起部503;或者,第二导电体301和/或第三导电体401上设置了向第一导电体501延伸的凸起部503,同样能够起到易于被击穿的作用。
50.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体501、所述第二导电体301和所述第三导电体401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51.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线502、所述第二导线302和所述第三导线402的外表面均设有绝缘层。
52.可选地,所述凸起部503的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梯形、扇形或异形。
53.在本实施例中,凸起部503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更有助于尖端放电。
54.具体地,当所述凸起部503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其中,一个所述凸起部503的中轴线对应的所述第一管体101的径向与另一个所述凸起部503的中轴线对应的所述第一管体101的径向相交设置。
5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体501的上设有两个凸起部503,分别各自向第一电极组件3和第二电极组件4延伸,且两个凸起部503的中轴线对应在第一管体101的径向方向相交设置,使得第一电极组件3和第二电极组件4之间产生的电弧能够朝向不同方向,作用于病灶的不同部位,有利于血管修饰。
56.可选地,所述相交设置包括但不限于呈30
°
设置、呈45
°
设置、呈60
°
设置和/或呈90
°
设置。
57.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凸起部503的中轴线对应在第一管体101的径向方向呈90
°
设置。
58.具体地,所述管体组件1还设有第二管体102、第三管体103、第四管体104和第五管体105,所述第一管体101与所述第二管体102连接,所述第三管体103和所述第四管体104导通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101和所述第二管体102内,所述第五管体105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体101的旁侧且导通设置于所述第二管体102内;所述第一管体101与所述第三管体103上设有对应的与球囊2内部导通的通孔106。
5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管体101作为电极组件的支撑体,其与第二管体102导通连接,第三管体103和第四管体104分别贯穿设置于第一管体101和第二管体102内,其中,第三管体103用于输送导电介质6,因此第三管体103与第一管体101上对应设有与球囊2内部导通的通孔106,以使得导电介质6输送至球囊2内部;第四管体104用于导丝;第五管体105为导线孔,设置于第一管体101的旁侧且贯穿设置于第二管体102内。
60.在本实施例中,第五管体105具有两个圆弧面以便于收纳,其凹面与第一管体101的外表面相仿形,其凸面与第二管体102的内表面相仿形。
61.具体地,所述第一管体101的管径小于所述第二管体102的管径,以便于为第五管体105提供空间。
62.可选地,所述导电介质6包括但不限于导电气体或导电液体。
63.在本实施例中,导电介质6采用生理盐水即能满足导电强度需求。
64.实施例2
65.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第一导电体501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导电体501通过第一导线502连接,两个凸起部503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导电体501上,其中,靠近第二导电体301的第一导电体501上的凸起部503向第二导电体301延伸设置,靠近第三导电体401的第一导电体501上的凸起部503向第三导电体401延伸设置。
66.实施例3
67.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装置,包括所述的球囊导管结构、高压发生器和触发变压器7,所述高压发生器的高压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组件3连接,所述高压发生器的低压端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件4连接,所述触发变压器7与所述触发电极组件5连接。
68.其中,球囊2导管结构详见上文所述,这里不再赘述。
69.在本实施例中,球囊2导管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高压发生器的高压端与第一电极组件3的第二导线302连接,高压发生器的低压端与第二电极组件4的第三导线402连接,触发变压器7与触发电极组件5的第一导线502连接。
7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之间的距离远,难以打火,无法形成冲击波,此时将第一导电体501连接的触发变压器7的开关打开,触发变压器7的次级产生电流极小,第一电极组件3的第二导电体301通电后具有极高的脉冲高压,能够将第一导电体501和第二导电体301之间击穿,形成内阻极小的等离子体,此时相当于第一电极组件3与触发电极组件5短路,第一电极组件3和第二电极组件4之间的距离至少缩小一半,诱发第一电极组件3的第二导电体301击穿第二电极组件4的第三导电体401,产生能量更大、持续性更持久的等离子体,进而产生冲击波。本实施例降低了现有技术对装配精度的要求。
71.实施例4
72.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相较实施例3,对触发变压器7进行了改变,将第一导电体501连接的触发变压器7的开关打开,能够将第一导电体501和第二导电体301之间,及第一
导电体501和第三导电体401之间击穿。此时相当于第一电极组件3、第二电极组件4和触发电极组件5短路,诱发第一电极组件3的第二导电体301击穿第二电极组件4的第三导电体401。相较于实施例3,本实施例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二导电体301与第三导电体401之间的距离精度要求,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之间的距离能够更大。
73.实施例5
74.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相较实施例3,将第一导电体501、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的数量均设置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导电体501并联,两个第二导电体301并联,两个第三导电体401并联,形成了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
75.实施例6
76.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相较实施例3,增设了一组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将增设的一组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与原有的第二导电体301串联,形成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
77.实施例7
78.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相较实施例4,将第一导电体501、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的数量均设置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导电体501并联,两个第二导电体301并联,两个第三导电体401并联,形成了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
79.实施例8
80.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相较实施例4,增设了一组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将增设的一组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与原有的第二导电体301串联,形成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
81.实施例9
82.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相较实施例5,增设了两组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将增设的两组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分别与原有的两个第二导电体301串联,形成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
83.实施例10
84.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相较实施例5,增设了一组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将增设的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与原有的其中一个第二导电体301串联,形成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
85.实施例11
86.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相较实施例7,增设了两组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将增设的两组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分别与原有的两个第二导电体301串联,形成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
87.实施例12
88.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相较实施例7,增设了一组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将增设的第二导电体301和第三导电体401与原有的其中一个第二导电体301串联,形成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
8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
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9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91.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92.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