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老年人的认知障碍评估与干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73755发布日期:2023-03-08 03:15阅读:88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老年人的认知障碍评估与干预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适用于老年人的认知障碍评估与干预系统。


背景技术:

3.目前约有60%的认知症患者居住在社区,然而将近三分之二的认知症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未能有效识别或得到进一步的医疗帮助,原因是当前我国缺乏高效便捷的筛查方案及相应的转诊流程、标准,而基层全科医生不具备鉴别和诊断认知症的能力,使得认知症的早期识别及干预工作难以推进。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技术提出了适用于老年人的认知障碍评估与干预系统,通过构建与年龄相关的认知筛选问卷得到作答结果,进而基于作答结果尽可能全面的对老年人进行认知障碍筛查,为认知症的后续干预工作做好准备。
5.具体的,本实施例提出的适用于老年人的认知障碍评估与干预系统,包括:
6.筛选符合需求的目标人员;
7.构建与目标人员年龄符合的认知筛选问卷,将认知筛选问卷向目标人员发放,并收集认知筛选问卷的作答结果;
8.解析作答结果,根据作答结果与预设标准值筛选出目标人员的认知风险层级,将得到的认知风险层级与筛选出的目标人员进行关联,得到认知障碍筛查结果。
9.可选的,所述筛选符合需求的目标人员,包括:
10.通过随机调查的方式获取人员信息,对人员信息进行筛选得到符合需求的目标人员;或
11.通过社区公共服务接口登录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获取当前社区的人口登记数据,提取人口登记数据中的年龄数值,对年龄数值进行筛选,选取年龄高于阈值的人员作为目标人员。
12.可选的,所述构建与目标人员年龄符合的认知筛选问卷,将认知筛选问卷向目标人员发放,并收集认知筛选问卷的作答结果,包括:
13.构建认知筛选问卷的试题模板,在试题模板中确定进行认知筛选的试题类型;
14.根据每位目标人员的年龄,从试题库中按已确定的试题类型进行试题选取,基于选取得到的试题构建与目标人员年龄符合的认知筛选问卷;
15.将得到的认知筛选问卷的文件名称按对应目标人员的年龄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认知筛选问卷向对应年龄的目标人员进行发放;
16.在收到目标人员作答完成的指令后,收集认知筛选问卷的作答结果。
17.可选的,所述将得到的认知筛选问卷的文件名称按对应目标人员的年龄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认知筛选问卷向对应年龄的目标人员进行发放,包括:
18.获取认知筛选问卷的原始文件名称;
19.将原始文件名称调整为编辑状态,向处于编辑状态下的原始文件名称的头部增加目标人员的年龄数值,增加完成后退出编辑状态;
20.将修改后的筛选文件打印,并向目标人员进行分发;或
21.获取修改后认知筛选问卷的存储地址,将存储地址以及修改后认知筛选问卷的文件名称进行二维码转换,将转换后的二维码以社交软件信息的形式向对应年龄的目标人员发放。
22.可选的,所述解析作答结果,根据作答结果与预设标准值筛选出目标人员的认知风险层级,将得到的认知风险层级与筛选出的目标人员进行关联,得到认知障碍筛查结果,包括:
23.对作答结果进行解析,得到针对每个类别的得分数据;
24.将得分数据与对应题目建立的预设标准值进行对比,基于对比得到的结果判断每个题目的得分值;
25.根据得分值判断筛选出的每位目标人员对应的认知风险层级,得到认知障碍筛查结果。
26.可选的,所述解析作答结果,根据作答结果与预设标准值筛选出目标人员的认知风险层级,将得到的认知风险层级与筛选出的目标人员进行关联,得到认知障碍筛查结果,还包括:
27.解析作答结果,根据作答结果表征的维度不同,绘制对应每位目标人员的认知障碍向量图,计算代表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的认知障碍向量图的面积;
28.筛选出面积高于预设面积阈值的认知障碍向量图对应的目标人员,根据面积所处区间确定筛选出目标人员的认知风险层级,将得到的认知风险层级与筛选出的目标人员进行关联,得到认知障碍筛查结果
29.可选的,所述解析作答结果,根据作答结果表征的维度不同,绘制对应每位目标人员的认知障碍向量图,计算代表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的认知障碍向量图的面积,包括:
30.对接收到的作答结果按预先构建的试题模板内的试题类型的维度进行解析,得到每位目标人员在每个试题类型下的作答结果;
31.绘制对应试题模板的认知障碍空白向量图;
32.对作答结果解析得到的对应每个试题类型下的作答结果进行赋值;
33.对赋值后的结果进行汇总,得到每位目标人员在每项试题类型下的分值;
34.根据每项试题类型下的分值对已绘制的认知障碍空白向量图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对应每位目标人员的认知障碍向量图;
35.计算每位目标人员的认知障碍向量图内由线条围合成封闭区域的面积。
36.可选的,所述绘制对应试题模板的认知障碍空白向量图,包括:
37.获取试题模板中的试题类型数量;
38.绘制边长数量与试题类型数量相同的正多边形;
39.提取试题类型下的试题最大数值,在绘制的正多边形中绘制与试题最大数值数量相等的不同比例的同心正多边形。
40.可选的,所述筛选出面积高于预设面积阈值的认知障碍向量图对应的目标人员,
根据面积所处区间确定筛选出目标人员的认知风险层级,将得到的认知风险层级与筛选出的目标人员进行关联,得到认知障碍筛查结果,包括:
41.基于预设面积阈值对计算出的面积进行筛选,得到面积高于预设面积阈值的认知障碍向量图,确定得到的认知障碍向量图对应的目标人员;
42.对筛选出的高于预设面积阈值的面积进行整理,根据整理后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确定认知障碍划分层级;
43.根据筛选出的每位目标人员对应的面积在认知障碍划分层级中所处的位置确定认知风险层级;
44.将得到的认知风险层级与筛选出的目标人员进行关联得到结果序列,将结果序列作为最终的认知障碍筛查结果。
45.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46.根据最终的认知障碍筛查结果中的认知风险层级对目标人员进行针对性干预处理。
47.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48.本技术构建的认知筛选问卷在确保问卷试题覆盖范围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年龄具备的认知障碍特性进行对应的试题替换,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单一试题导致的局限性。同时根据答题得分与预设标准值对比的方式,为后续的认知症的分级干预治疗提供帮助。
附图说明
4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0.图1为本实施例提出的适用于老年人的认知障碍评估与干预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51.图2为本实施例提出的绘制完成的由多个同心正多边形组合成的认知障碍空白向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2.为使本技术的结构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进一步地描述。
53.实施例一
54.本实施例提出的适用于老年人的认知障碍评估与干预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
55.s1,筛选符合需求的目标人员;
56.s2,构建与目标人员年龄符合的认知筛选问卷,将认知筛选问卷向目标人员发放,并收集认知筛选问卷的作答结果;
57.s3,解析作答结果,根据作答结果与预设标准值筛选出目标人员的认知风险层级,将得到的认知风险层级与筛选出的目标人员进行关联,得到认知障碍筛查结果。
58.在实施中,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老年人认知症无法实现全面、准确筛选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筛选问卷的认知障碍筛查方法。与常规做题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技术构建的认知筛选问卷在确保问卷试题覆盖范围的前提下,针对
不同年龄具备的认知障碍特性进行对应的试题替换,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单一试题导致的局限性。
59.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适用于老年人的认知障碍评估与干预系统,包含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60.首先,筛选出需要认知障碍筛查的目标人员,即步骤s1,包括:
61.s11,通过随机调查的方式获取人员信息,对人员信息进行筛选得到符合需求的目标人员;或
62.s12,通过社区公共服务接口登录社区公共服务平台,获取当前社区的人口登记数据;
63.s13,提取人口登记数据中的年龄数值,对年龄数值进行筛选,选取年龄高于阈值的人员作为目标人员。
64.在实施中,根据各地公开数据的来源不同,可能需要将步骤s11中的社区公共服务接口进行具体替换,例如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服务接口、政府社保部门的官方网站等。本步骤的实施目的就是获取当前社区或街道的人口登记数据。只有从官方途径获取到的人口登记数据才能够具有足够的准确性来执行后续数据处理步骤。
65.在获取到人口登记数据中,还需要参考如下标准进行目标人员的筛选:
66.1)年龄为60~80岁;
67.2)存在痴呆风险:心血管危险因素、高龄、痴呆发生率(caide)痴呆风险评分》6分;
68.3)存在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因素(至少满足以下libra指数中的一项:饮食、认知活动、身体活动);
69.4)认知能力达到平均水平或略低于年龄预期(5-min moca=6-9或ad8≥2);
70.5)研究期间无长期离开研究地以外地区的计划;
71.6)没有肢体残疾或其他阻碍参与干预研究的不可控因素;
72.7)愿意在研究期内完成所有与研究有关的活动;
73.8)愿意随机加入任何一个生活方式干预组;
74.还需要排除以下情况:
75.1)患有恶性疾病的患者,如癌症等;
76.2)已确诊为痴呆的患者;
77.3)认知能力大幅下降(5min moca≤5或ad8≥6);
78.4)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患者;
79.5)患有伴临床症状的心血管疾病;
80.6)一年内进行过血管重建手术的患者;
81.7)有严重的视觉、听觉或沟通能力障碍;
82.8)根据研究医生的判断,在规范干预下存在其他不符合安全协议和妨碍合作的情况。
83.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认知筛选问卷的处理过程前,还需要进行预筛选程序。常用的预筛选程序包括:
84.知情同意书
‑‑
5分钟;
85.人口学及临床信息评估(简要病史、人口统计学信息及纳入和排除标准审查)
‑‑
15
分钟;
86.简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5-min moca)及ad8访谈
‑‑
10分钟。
87.其次,构建对应筛选出需目标人员的认知筛选问卷,以及认知筛选问卷的发放、作答结果收集,即步骤s2,包括:
88.s21,构建认知筛选问卷的试题模板,在试题模板中确定进行认知筛选的试题类型;
89.s22,根据每位目标人员的年龄,从试题库中按已确定的试题类型进行试题选取,基于选取得到的试题构建与目标人员年龄符合的认知筛选问卷;
90.s23,将得到的认知筛选问卷的文件名称按对应目标人员的年龄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认知筛选问卷向对应年龄的目标人员进行发放;
91.s24,在收到目标人员作答完成的指令后,收集认知筛选问卷的作答结果。
92.在实施中,为了实现前述内容中提及的技术效果,需要执行步骤s2来构建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下目标人员认知障碍筛查的认知筛选问卷。这里所采用的方式为实施步骤s21来构建满足认知障碍筛查的试题模板。试题模板中包含了已知的能够覆盖全部认知障碍筛查项目的试题类型,例如图形辨识、视频认知、声音联想等内容。考虑到不同年龄的目标人员认知衰退程度不同,需要在已确定的试题类型下,在试题库中选取不同难易等级的试题,进而将选取出的试题填充到试题模板中得到与目标人员年龄符合的认知筛选问卷。
93.为了便于问卷的管理和发放,需要对认知筛选问卷的文件名称进行修改。较为简便的是直接根据每份认知筛选问卷适用的目标人员的年龄对问卷的文件名称进行修改即可。典型的修改及发放步骤如下:
94.s231,获取认知筛选问卷的原始文件名称;
95.s232,将原始文件名称调整为编辑状态,向处于编辑状态下的原始文件名称的头部增加目标人员的年龄数值,增加完成后退出编辑状态;
96.s233,将修改后的筛选文件打印,并向目标人员进行分发;或
97.s234,获取修改后认知筛选问卷的存储地址;
98.s235,将存储地址以及修改后认知筛选问卷的文件名称进行二维码转换,将转换后的二维码以社交软件信息的形式向对应年龄的目标人员发放。
99.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认知筛选问卷发放时可以采用多种实现方式,例如将问卷下载地址以短信形式发送、电话通知等。但考虑现在社交软件的普及程度,将存储地址以及修改后认知筛选问卷的文件名称进行二维码转换,将转换后的二维码在社交软件中直接群发的形式具有最好的接受效果。
100.再次,根据作答结果获取认知障碍筛查结果的方式,即步骤s3,包括:
101.s31,对作答结果进行解析,得到针对每个类别的得分数据;
102.s32,将得分数据与对应题目建立的预设标准值进行对比,基于对比得到的结果判断每个题目的得分值;
103.s33,根据得分值判断筛选出的每位目标人员对应的认知风险层级,得到认知障碍筛查结果。
104.在实施中,直接根据解析得到的得分数据与预设标准值进行对比,进而根据对比得到的结果所处的区间确定对应的认知风险层级,即可得到对应目标人员的认知障碍筛查
结果。
105.另外,还有一种执行方式,即基于认知筛选问卷的作答结果绘制认知障碍向量图,进而求取向量图的面积,即步骤s4,包括:
106.s41,对接收到的作答结果按预先构建的试题模板内的试题类型的维度进行解析,得到每位目标人员在每个试题类型下的作答结果;
107.s42,绘制对应试题模板的认知障碍空白向量图;
108.s43,对作答结果解析得到的对应每个试题类型下的作答结果进行赋值;
109.s44,对赋值后的结果进行汇总,得到每位目标人员在每项试题类型下的分值;
110.s45,根据每项试题类型下的分值对已绘制的认知障碍空白向量图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的对应每位目标人员的认知障碍向量图;
111.s46,计算每位目标人员的认知障碍向量图内由线条围合成封闭区域的面积。
112.在实施中,绘制认知障碍向量图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对作答结果中对应每个试题类型下的试题结果进行赋值,得到每个试题类型的分值,接着根据分值对认知障碍空白向量图内对应当前试题类型的维度位置进行调整,得到调整后具由线条围合成的封闭区域,最终求取封闭区域的面积。
113.对作答结果进行解析的过程,示例性的,假设存在六个试题类型,分别为图形辨识、颜色归类、视频认知、噪音剔除、声音联想、合并同类,每个试题类型下的试题数量依次为:10、12、13、8、9、18。
114.根据试题类型代表权重的不同,执行步骤s33对试题类型下的作答结果进行赋值,依次为每个结果内选项“是”1(“否”为0.2)、选项“是”0.8(“否”为1.2)、选项“是”1.2(“否”为0.4)、选项“是”0.7(“否”为0.6)、选项“是”1.5(“否”为0.1)、选项“是”0.9(“否”为1.3)。进而根据每道试题的选项进行赋值汇总,得到每位目标人员在前述六个试题类型下每项试题类型的分值。
115.在得到每项试题类型的分值后,即可对认知障碍空白向量图中对应的六个维度下的取值点进行调整,并使用线条逐个连接调整后的每个取值点,最终得到由线条围合成封闭区域,进而计算封闭区域的面积。
116.需要注意的是,步骤s42中提出的绘制对应试题模板的认知障碍空白向量图,包括:
117.s421,获取试题模板中的试题类型数量;
118.s422,绘制边长数量与试题类型数量相同的正多边形;
119.s423,提取试题类型下的试题最大数值,在绘制的正多边形中绘制与试题最大数值数量相等的不同比例的同心正多边形。
120.示例性的,图2为绘制完成的由多个同心正多边形组合成的认知障碍空白向量图。这里同心正多边形的作用是对不同取值的取值点进行辅助定位。为了体现辅助定位效果,特将图2中的线条以虚线呈现。
121.最后,基于绘制完成的认知障碍向量图得到认知障碍筛查结果,即步骤s5,包括:
122.s51,基于预设面积阈值对计算出的面积进行筛选,得到面积高于预设面积阈值的认知障碍向量图,确定得到的认知障碍向量图对应的目标人员;
123.s52,对筛选出的高于预设面积阈值的面积进行整理,根据整理后面积的最大值与
最小值确定认知障碍划分层级;
124.s53,根据筛选出的每位目标人员对应的面积在认知障碍划分层级中所处的位置确定认知风险层级;
125.s54,将得到的认知风险层级与筛选出的目标人员进行关联得到结果序列,将结果序列作为最终的认知障碍筛查结果。
126.在实施中,基于认知障碍向量图得到认知障碍筛查结果的实现方式,是根据面积中的最大值、最小值之间的差值确定认知障碍划分层级,进而根据每个面积在层级中的具体位置得到认知风险层级。
127.具体的,根据整理后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确定认知障碍划分层级,即步骤s52,包括:
128.s521,筛选出的高于预设面积阈值的面积进行整理得到面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29.s522,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将差值除以默认层级数量,得到认知障碍划分层级。
130.示例性的,根据预设面积阈值600筛选后得到面积的最大值878,面积的最小值为666,二者差值为212,假设默认层级数量为10,即期望划分10个认知障碍层级,那么212/10得到21.2,即从最小值666开始,每隔21.2划分一个层级,即:
131.认知风险划分层级一的区间[666,687.2);
[0132]
认知障碍划分层级二的区间[687.2,708.4);
[0133]
认知障碍划分层级三的区间[708.4,729.6);
[0134]
···
[0135]
认知障碍划分层级九的区间[835.6.8,856.8);
[0136]
认知障碍划分层级十的区间[856.8,878]);
[0137]
进而根据每个认知障碍向量图计算得到的面积所处的认知障碍划分层级来确定每位目标人员的认知风险层级。
[0138]
另外,确定最终的认知障碍筛查结果,即步骤s54,包括:
[0139]
s541,构建结果序列模板;
[0140]
s542,将筛选出的目标人员的个人信息、以及对应的认知风险层级填充到结果序列模板中得到结果序列;
[0141]
s543,将结果序列作为最终的认知障碍筛查结果。
[0142]
在实施中,这里使用的结果序列模板典型的可以使用字符串或数组的形式实现,字符串的具体长度、数组的元素数量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确定。目的就是将筛选出的目标人员的个人信息、以及对应的认知风险层级保存在相对独立的文件中,以免跟其他人员的信息混淆。便于根据最终的认知障碍筛查结果能够快速确认存在认知障碍的人员信息以及评判的认知风险层级,从而为后续的认知障碍干预处理提供数据支持。
[0143]
实施例二
[0144]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出了基于得到的最终的认知功能筛查结果进行后续处理的技术方案,即:
[0145]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
[0146]
s6,根据最终的认知障碍筛查结果中的认知风险层级对目标人员进行针对性干预
处理。
[0147]
在实施中,实施例一得到的认知障碍筛选结果,用于区分不同认知风险人群的分级管理方案,根据认知筛查结果分为认知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3个层级,认知低风险人群将进行长期随访和定期监测;中风险人群将进行社区健康管理干预,延缓认知症发生及发展进程;高风险人群将通过转诊转治模块及时转诊,进行有效治疗;分层结果将关联至老龄人群认知健康管理平台用于定期随访监测。
[0148]
具体的干预治疗方法如下,针对待进行认知干预的受试者从小组训练讲座、基于电脑的个性化认知训练、营养指导、体育干预以及血管代谢共五方面展开:
[0149]
1.小组训练讲座
[0150]
干预第一年,sli组受试者将参与10~12次认知训练讲座,每月1次,每次时长约45~60分钟。根据每月讲座安排,受试者将被随机分配到不同日期的讲座,若无法参加指定时间的讲座,可选择其他时段。若受试者均未参加当月任一时段的讲座,视为缺席当次讲座,可在讲座结束后观看数字平台上的预先录制的宣教内容。干预期间,每人至少需完成5次小组训练讲座。
[0151]
讲座开始前,受试者将会在数字平台上收到当次讲座的链接,讲座前一天和前一小时系统将自动向受试者发送讲座提醒。讲座基本流程:首先向受试者介绍认知训练的相关内容,期间播放预先录制的幻灯片,结尾安排问答环节。每次讲座结束后,幻灯片将会在数字平台上向所有受试者开放。受试者出席讲座的情况将通过数字平台进行记录和跟踪。讲座具体内容见表1。
[0152]
表1小组训练讲座内容
[0153]
[0154][0155]
2.基于电脑的个性化认知训练
[0156]
干预第一年,sli组受试者每周将接受3次个性化认知训练,每次时长约15~30分钟,共计144次。本研究将使用finger训练程序(通过外部app,与数字平台基辅整合)开展本训练,每次训练将根据固定时间表进行。
[0157]
干预前3个月,受试者将在监督和指导下进行该训练,包括观看finger训练程序教程视频和参加团体咨询等。若有需要,受试者在finger训练程序上完成个人训练内容后,如遇到困难,可咨询研究者进行监督并协助解决。若受试者能够独立完成认知训练程序,可无需参加咨询,自主进行每周3次的训练,由研究组进行远程监督。从干预第4个月开始,受试者在全面熟悉该程序的情况下,需在接下来的9个月内自主进行每周3次认知训练。若需额外帮助,受试者可通过数字平台的聊天功能与直接咨询研究组。
[0158]
3.营养指导
[0159]
本营养干预框架主要基于mind膳食要求,结合行为改变轮框架及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动机性访谈沟通技巧而设计,旨在为进入认知干预的老年人提供系统的营养教育课程和个性化的营养干预,同时结合宣教视频、现场烹饪、试吃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激发受试者的积极性和自我效能。
[0160]
3.1团体营养教育讲座
[0161]
干预第一年,sli组受试者将参加6次营养讲座,每次约45分钟。讲座开始前,受试
者同样会收到营养讲座链接。讲座期间将播放预先录制的幻灯片,结尾安排问答环节。每次讲座结束后,讲座内容将会在数字平台上向受试者开放。受试者的出席情况将通过数字平台进行记录和追踪。
[0162]
3.2个性化营养咨询
[0163]
干预第一年,sli组受试者可接受4次个性化营养咨询,每3个月一次,每次约30分钟。研究组以受试者膳食评估中主要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分组依据,将受试者分为不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动机性访谈方法给予个体干预,该形式有利于同伴教育和相互支持。若受试者不存在该阶段主要干预的问题,可复查前面个性化干预目标是否实现,继续分组实施干预。每次个性化咨询之前,研究团队将向受试者开放预约,确认预约时间后向受试者发送咨询链接。每次咨询前一天和前一小时,系统将分别自动向受试者发送预约提醒。
[0164]
3.3营养指导干预框架及阶段目标
[0165]
营养课程、个性化干预和阶段性目标见表2。课程主要依据目前各食物组与认知干预关联的强度安排,后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0166]
表2营养指导干预框架及目标
[0167]
[0168]
[0169][0170]
此外,研究组将为受试者提供饮食日记,该日记将作为基线结果之一。在第一次单独饮食训练之前,研究组可查阅并回顾受试者的饮食日记。每次咨询结束后,研究组可将咨询笔记上传至数字平台,供受试者日后参考。若受试者需要额外帮助,可通过数字平台中的聊天功能与研究组及时沟通。
[0171]
4.体育干预计划
[0172]
干预第一年,sli组受试者将在监督下每周进行一定频次的锻炼,形式包括有氧训练、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干预阶段分为0~3个月、4~6个月、7~12个月,根据不同阶段三种训练的频率将依次增加,具体运动干预计划见表4(hrr为心率储备)。
[0173]
干预期内,研究组将鼓励受试者持续进行居家锻炼,有氧运动以自主选择、居家锻炼的方式为主。此外,受试者可通过数字平台记录锻炼日记,研究组可不定期发起远程监测或通过聊天功能查看受试者的锻炼日记,鼓励受试者在后续的干预期内坚持定期锻炼。同时,研究组可及时调整锻炼计划,并帮助受试者解决遇到的困难。
[0174]
5.血管和代谢危险因素监测与管理
[0175]
5.1血管危险因素管理
[0176]
存在血管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可在干预期间告知研究组,研究团队将与签约的全科医生进行对接,使用现存的医疗记录系统跟踪受试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管理情况。本研究将依据我国当前基层全科医生对慢性病的管理办法对受试者的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管理,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每年至少评估1次。研究期间,研究组将根据受试者实际情况对管理内容进行调整,并判断是否需要增加其会诊次数。
[0177]
5.2高血压管理
[0178]
在干预期开始时,鼓励受试者每周记录自己的血压,若血压》140mmhg,建议向研究组报告。若血压值不达标,受试者将会获得研究组提供的血管危险因素管理的相关建议,包括健康饮食、体育活动、认知活动、社交活动方面。若血压值在第二周仍不达标,研究医生将收到通知,并在必要时预约一次会诊。表3为给出的示例性的建议随访频率。
[0179]
表3建议随访频率
[0180][0181][0182]
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各部件的组装或使用过程中的先后顺序。
[0183]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