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内支撑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22574发布日期:2023-03-11 00:16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内支撑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用骨科手术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内支撑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2.肱骨近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一种上肢骨折,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骨折形式十分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一直是创伤骨科治疗的难题。目前临床上,采用钢板和螺钉在肱骨外侧进行骨折块的固定是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肱骨近端的粉碎性骨折也具有较好的固定能力,但是由于其主要力学支撑结构和固定件都集中在肱骨外侧,对于肱骨的内侧的固定效果不佳,尤其是对于肱骨内侧出现骨折的情况,单纯的外侧钢板和螺钉固定容易导致骨折复位和固定的失效。
3.另外,采用髓内钉固定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但其对于肱骨头粉碎性骨折的固定能力欠缺,无法在早期对于骨折块进行可靠固定,并提供有效的力学支持,固定失效的可能性大。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髓内钉固定系统不适合用于肱骨大小结节的骨块的复位固定,尤其是对于肱骨头大小结节出现粉碎性骨折时,单纯的髓内钉固定治疗较为局限;此外,现有髓内钉和髓腔并不匹配,容易引起固定的失效和髓内的血供异常等系列问题。
4.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种现有的植入物系统和固定方式对于肱骨头近端骨折后出现短缩的治疗效果欠佳,无法对于肱骨头实现有效且可靠的力学支撑,因此对于肱骨头短缩骨折的复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5.综上可见,目前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手术的医用骨科器械及其固定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众多问题,例如针对粉碎性骨折无法实现有效固定,针对短缩畸形无法提供有效支撑,早期力学固定强度不足导致骨折固定的失效等等。因此,需要发明一套新的内固定植入物系统针对性的解决上述问题,实现肱骨头近端骨折的有效复位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内支撑修复系统,其可以有效治疗肱骨头近端骨折,以实现更优的复位和支撑效果及更大的固定强度,尤其是对于复杂肱骨头近端骨折类型,如:粉碎性骨折,短缩畸形等,修复效果更佳。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内支撑修复系统,包括:肱骨头支撑件,所述的肱骨头支撑体具有靠近肩部的上端,所述肱骨头支撑体的上端在靠近其内侧缘处设置有用于从内侧支撑肱骨头的肱骨头支撑斜面,肱骨头支撑体上开设有贯穿的连接孔,连接孔穿过肱骨头支撑斜面;肱骨颈支撑件,所述的肱骨颈支撑件的内侧设置有用于从内侧支撑肱骨头颈部内侧缘的内支撑面,肱骨颈支撑件的外侧设置有用于从外侧支撑肱骨头颈部外侧缘的外支撑面,肱骨头支撑件直接或间接抵设在肱骨颈支撑件上,肱骨头支撑件与肱骨颈支撑件定位
连接,肱骨头支撑件的外侧缘与肱骨颈支撑件的外侧缘齐平设置;肱骨干支撑件,所述肱骨干支撑件的上端连接在肱骨头支撑件或肱骨颈支撑件的下端,肱骨干支撑件的下端向肱骨远端髓腔延伸设置;固定件,固定件包括头部和杆部,固定件的杆部上设置有外螺纹,固定件的杆部依次穿过骨折块和连接孔,杆部的螺纹尾端固定连接于肱骨头,固定件的头部抵在骨折块的外侧皮质上或皮质下。
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该发明不同于既往的常规的一体式内支撑修复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分体式结构设计:包含三个主体部分,分别是肱骨头支撑件,肱骨颈支撑件和肱骨干支撑件。肱骨颈支撑件利用解剖特征实现了有效固定,并为肱骨头支撑件和肱骨干支撑件提供基底,因此有效实现肱骨头骨折后的复位和内支撑;其次该结构还可以利用固定件固定连接于肱骨头实现内侧和外侧骨折的双重固定复位;第三,由于肱骨头支撑件和肱骨颈支撑件分体式定位连接,还可采用一定厚度的外部抬升件,外部抬升件可以嵌入肱骨头支撑件和肱骨干支撑件之间,实现机动的支撑高度调整,相较于既往的一体式内支撑修复结构,其灵活性和临床的可操作性显著提高,对于不同程度的短缩畸形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因此,该分体式结构可以实现以下优势:一是可以实现肱骨头骨折的有效固定,解决近端骨折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肱骨头内侧和外侧均出现骨折的情况,固定更全面;二是可以对畸形的肱骨头可以形成强有力的力学支撑,进而避免术后过程中再次出现的塌陷和畸形问题,且支撑高度可调整,机动性大;综上,该发明分体式结构设计因其独特的优势,在股骨头近端骨折领域相较于既往的一体式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于较严重的肱骨头近端骨折情况如合并内外侧粉碎性骨折和严重的短缩,能达到的临床效果将更好。
9.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肱骨干支撑件的上端固定或一体连接在肱骨头支撑件的下端面处,肱骨颈支撑件设置有贯穿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空心腔道,肱骨干支撑体与空心腔道形状适配,肱骨干支撑体穿过空心腔道。
1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先将肱骨颈支撑件置于肱骨头颈部位置,使得其在肩胛颈形成有效的力学支撑平台,内支撑面与肱骨头颈部内侧缘相贴,避免肱骨颈支撑件下沉,外支撑面与肱骨头颈部外侧缘相贴,实现有效贴合;再将肱骨干支撑体插入肱骨颈支撑件的空心腔道中,使得肱骨头支撑体置于肱骨头内并直接或间接抵设在肱骨颈支撑件上,肱骨干支撑体置于肱骨骨干的髓腔内,使得肱骨头支撑体紧密置于肱骨颈支撑件上,对于肱骨头实现有效的力学支撑;再将固定件依次穿过骨折块和螺纹孔,对肱骨头的骨折块进行固定,固定件的杆部的直径与连接孔的直径完全匹配。
11.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肱骨干支撑件的上端固定或一体连接在肱骨颈支撑件的下端面处,肱骨头支撑体的下端固定或一体设置有肱骨干近端连接体,肱骨颈支撑件上开设有与肱骨干近端连接体形状适配的插腔,肱骨干近端连接体插设于插腔。
1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先将肱骨颈支撑件置于肱骨头颈部位置,使得其在肩胛颈形成有效的力学支撑平台,内支撑面与肱骨头颈部内侧缘相贴,避免肱骨颈支撑件下沉,外支撑面与肱骨头颈部外侧缘相贴,实现有效贴合,此时肱骨干支撑体置于肱骨骨干的髓腔内;再将肱骨干近端连接体插入肱骨颈支撑件的插腔中,使得肱骨头支撑体置于肱骨头内并直接或间接抵设在肱骨颈支撑件上,肱骨干近端连接体与肱骨颈支撑件紧密结合,
对于肱骨头实现有效的力学支撑;再将固定件依次穿过骨折块和螺纹孔,对肱骨头的骨折块进行固定,固定件的杆部的直径与连接孔的直径完全匹配。
13.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还包括有肱骨头抬升件,肱骨头抬升件上设置有u形卡槽,肱骨头抬升件置于肱骨头支撑体和肱骨颈支撑件之间,肱骨头抬升件通过u形卡槽卡套在肱骨干支撑体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肱骨头抬升件为圆形扁平垫片,肱骨头抬升件的直径为18-30mm,肱骨头抬升件的厚度为1-3mm,u形卡槽的外侧半圆弧面的半径为3-5mm,u形卡槽的外侧半圆弧面的半径与肱骨干支撑体的半径匹配,半圆弧面的圆心与肱骨头抬升件的外侧缘的距离为4-8mm,当肱骨颈支撑件落座位置较低时,该肱骨头抬升件置于肱骨头支撑体和肱骨颈支撑件之间,肱骨头抬升件通过u形卡槽卡套在肱骨干支撑体上,用于抬升肱骨头支撑体,以此来恢复正常的肱骨头高度,可根据临床需求使用多枚进行堆叠以实现有效的高度抬升,形成对于短缩畸形的有效复位,可根据病人的解剖尺寸和短缩畸形的程度,使用多个肱骨头抬升件进行堆叠,实现抬升高度的调整,进而便于实现临床上对于肱骨头不同抬升高度的需求,肱骨头抬升件的外侧缘与肱骨头支撑体的外侧缘和肱骨颈支撑件的外侧缘齐平,实现对于外侧骨面的有效支撑。
15.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还包括有肱骨头抬升件,肱骨头抬升件上设置有u形卡槽,肱骨头抬升件置于肱骨头支撑体和肱骨颈支撑件之间,肱骨头抬升件通过u形卡槽卡套在肱骨干近端连接体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肱骨头抬升件为圆形扁平垫片,肱骨头抬升件的直径为18-30mm,肱骨头抬升件的厚度为1-3mm,u形卡槽的外侧半圆弧面的半径为3-5mm,u形卡槽的外侧半圆弧面的半径与肱骨干支撑体的半径匹配,半圆弧面的圆心与肱骨头抬升件的外侧缘的距离为4-8mm,当肱骨颈支撑件落座位置较低时,该肱骨头抬升件置于肱骨头支撑体和肱骨颈支撑件之间,肱骨头抬升件通过u形卡槽卡套在肱骨干近端连接体,用于抬升肱骨头支撑体,以此来恢复正常的肱骨头高度,可根据临床需求使用多枚进行堆叠以实现有效的高度抬升,形成对于短缩畸形的有效复位,可根据病人的解剖尺寸和短缩畸形的程度,使用多个肱骨头抬升件进行堆叠,实现抬升高度的调整,进而便于实现临床上对于肱骨头不同抬升高度的需求,肱骨头抬升件的外侧缘与肱骨头支撑体的外侧缘和肱骨颈支撑件的外侧缘齐平,实现对于外侧骨面的有效支撑。
17.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肱骨头支撑体的下端在靠近其外侧缘处前后贯通设置有可用于穿线的贯穿孔,贯穿孔的直径为1-3mm。
1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贯穿孔为圆孔,该贯穿孔主要用于穿线,当肱骨头外侧,如大结节或者小结节出现骨折时,可采用张力带穿过贯穿孔,通过捆扎的方式固定肱骨头的骨折块,对外侧骨折块进行进一步固定,进行肱骨头外侧骨折复位,固定件和张力带的组合,便于股骨头支撑体对肱骨头内侧和外侧的骨块实现全方位的有效复位和固定,针对粉碎性骨折尤其有效。
19.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肱骨头支撑体的肱骨头支撑斜面为倾斜平面,其与肱骨头支撑体的下端面的夹角为30-60
°
,所述肱骨头支撑体的下端为支撑体底座,支撑体底座呈圆柱形设置,支撑体底座的直径为18-30mm,支撑体底座的高度为4-12mm,肱骨头支
撑体的整体高度为20-36mm。
20.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肱骨头支撑斜面呈一定夹角,其作用是在固定时将颈干角控制在解剖结构的合理范围,肱骨头支撑体的形状设计合理,以便更好的匹配髓腔的结构。
21.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肱骨颈支撑件的内支撑面为倾斜平面,其与肱骨颈支撑件的上端面的夹角为30-60
°
,所述肱骨颈支撑件的外支撑面为垂直平面,其垂直于肱骨颈支撑件的上端面,所述肱骨颈支撑件呈倒置的四棱柱形,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边缘处为圆弧倒角,肱骨颈支撑件的上端面的边长为18-30mm,肱骨颈支撑件的上端面的圆弧倒角半径为2-6mm,肱骨颈支撑件的下端面的边长为9-15mm,肱骨颈支撑件的下端面的圆弧倒角半径为1-3mm,肱骨颈支撑件的高度为16-24mm,空心腔道呈圆柱形设置,空心腔道偏离肱骨颈支撑件的中心处,并靠近肱骨颈支撑件的外侧缘设置,空心腔道的半径为3-5mm,空心腔道的圆心与肱骨颈支撑件的外侧缘的距离为4-8mm,所述肱骨干支撑体呈圆柱形设置,肱骨干支撑体与空心腔道同中心轴设置,肱骨干支撑体偏离肱骨头支撑体的中心处,并靠近肱骨头支撑体的外侧缘设置,肱骨干支撑体的半径为3-5mm,肱骨干支撑体的圆心与肱骨头支撑体的外侧缘的距离为4-8mm,肱骨干支撑体的高度为40-120mm。
22.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内支撑面呈一定的夹角设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与肱骨头颈部内侧缘的解剖角度更好地贴合,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防止其出现下沉;而外支撑面则保持竖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与肱骨头颈部外侧缘尽可能的贴合,保证对肱骨干后壁的紧密贴合,肱骨颈支撑件的形状设计合理,并且边缘通过圆滑处理,以便更好的匹配髓腔的结构,肱骨头支撑体和肱骨颈支撑件通过肱骨干支撑体连接后,肱骨头支撑体的外侧缘和肱骨颈支撑件的外侧缘齐平,均匀地分担来自肱骨外侧缘的应力,当肱骨颈支撑件的上端面的边长与支撑体底座的直径相同时,便于肱骨颈支撑件与肱骨头支撑件更好的连接。肱骨干支撑体的圆柱形的形态与骨髓腔类圆形腔道匹配,可以和骨髓腔紧密贴合,便于骨整合,形成可靠固定。
23.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肱骨颈支撑件的内支撑面为倾斜平面,其与肱骨颈支撑件的上端面的夹角为30-60
°
,所述肱骨颈支撑件的外支撑面为垂直平面,其垂直于肱骨颈支撑件的上端面,所述肱骨颈支撑件呈倒置的四棱柱形,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边缘处为圆弧倒角,肱骨颈支撑件的上端面的边长为18-30mm,肱骨颈支撑件的上端面的圆弧倒角半径为2-6mm,肱骨颈支撑件的下端面的边长为9-15mm,肱骨颈支撑件的下端面的圆弧倒角半径为1-3mm,肱骨颈支撑件的高度为16-24mm,插腔呈圆柱形设置,插腔偏离肱骨颈支撑件的中心处,并靠近肱骨颈支撑件的外侧缘设置,插腔的半径为3-5mm,插腔的圆心与肱骨颈支撑件的外侧缘的距离为4-8mm,插腔的高度为16-24mm,所述肱骨干近端连接体呈圆柱形设置,肱骨干近端连接体与插腔同中心轴设置,肱骨干近端连接体偏离肱骨头支撑体的中心处,并靠近肱骨头支撑体的外侧缘设置,肱骨干近端连接体的半径为3-5mm,肱骨干近端连接体的圆心与肱骨头支撑体的外侧缘的距离为4-8mm,肱骨干近端连接体的高度为16-24mm,所述肱骨干支撑体包括一体设置的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上支撑部呈倒置的四棱柱形,上支撑部的上端面的边长为9-15mm,上支撑部的下端面的边长为3-13mm,上支撑部的高度为40-80mm,下支撑部呈圆柱形设置,上支撑部、下支撑部和插腔同中心轴设置,下支撑部的直径为3-13mm,下支撑部的高度为10-30mm。
24.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内支撑面呈一定的夹角设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与肱骨头颈
部内侧缘的解剖角度更好地贴合,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防止其出现下沉;而外支撑面则保持竖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与肱骨头颈部外侧缘尽可能的贴合,保证对肱骨干后壁的紧密贴合,肱骨颈支撑件的形状设计合理,并且边缘通过圆滑处理,以便更好的匹配髓腔的结构,肱骨头支撑体和肱骨颈支撑件通过肱骨干近端连接体连接后,肱骨头支撑体的外侧缘和肱骨颈支撑件的外侧缘齐平,均匀地分担来自肱骨外侧缘的应力,当肱骨颈支撑件的上端面的边长与支撑体底座的直径相同时,便于肱骨颈支撑件与肱骨头支撑件更好的连接。当上支撑部的上端面的边长与肱骨颈支撑件的下端面的边长相同,为肱骨颈支撑件向肱骨远端髓腔的延伸,上支撑部作为肱骨颈支撑件的延伸结构,便于在肱骨隧道形成更可靠的固定,上支撑部、下支撑部和插腔同中心轴设置,便于将来自肱骨颈支撑件的压力有效的承接,下支撑部的直接与上支撑部的下端面的边长相同,为肱骨颈支撑件向肱骨远端髓腔的进一步延伸,下支撑部的圆柱形的形态与骨髓腔类圆形腔道匹配,可以和骨髓腔紧密贴合,便于骨整合,形成可靠固定。
25.本发明的更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固定件为生物固定螺钉,所述的连接孔为螺纹孔,螺纹孔设置有三个,各螺纹孔均匀分布于肱骨头支撑斜面的中间处,各螺纹孔的圆心呈现正三角形排布,所述的螺纹孔的中心轴方向垂直于肱骨头支撑斜面,螺纹孔的直径为2-6mm。
26.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生物固定螺钉的直径与螺纹孔的直径完全匹配,各螺纹孔的位置设计合理,有利于固定件对肱骨头均匀地施加应力。
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肱骨头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肱骨颈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肱骨头抬升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肱骨头支撑件、肱骨颈支撑件、固定件和肱骨头抬升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对于骨折区域进行有效的复位固定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肱骨头支撑件的结构;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肱骨颈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肱骨头抬升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肱骨头支撑件、肱骨颈支撑件、固定件和肱骨头抬升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2对于骨折区域进行有效的复位固定示意图;图13为为患者肱骨近端骨折区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0.实施例1如图1-图6所示、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内支撑修复系统,包括:肱骨头支撑件1,肱骨头支撑体1具有靠近肩部的上端,肱骨头支撑体的上端在靠近其内侧缘处设置有用于从内侧支撑肱骨头的肱骨头支撑斜面11,肱骨头支撑体1上开设有贯穿的连接孔12,连接孔12穿过肱骨头支撑斜面11;肱骨颈支撑件2,肱骨颈支撑件2的内侧设置有用于从内侧支撑肱骨头颈部内侧缘的内支撑面21,肱骨颈支撑件2的外侧设置有用于从外侧支撑肱骨头颈部外侧缘的外支撑面22,肱骨头支撑件1直接或间接抵设在肱骨颈支撑件2上,肱骨头支撑件1与肱骨颈支撑件2定位连接,肱骨头支撑件1的外侧缘与肱骨颈支撑件2的外侧缘齐平设置;肱骨干支撑件3,肱骨干支撑件3的上端固定或一体连接在肱骨头支撑件1的下端面处,肱骨干支撑件3的下端向肱骨远端髓腔延伸设置,肱骨颈支撑件2设置有贯穿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空心腔道23,肱骨干支撑体3与空心腔道23形状适配,肱骨干支撑体3穿过空心腔道23;固定件4,固定件4包括头部41和杆部42,固定件4的杆部42上设置有外螺纹,固定件4的杆部42依次穿过骨折块和连接孔12,杆部42的螺纹尾端固定连接于肱骨头,固定件4的头部41抵在骨折块的外侧皮质上或皮质下。
31.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肱骨头抬升件5,肱骨头抬升件5上设置有u形卡槽51,肱骨头抬升件5置于肱骨头支撑体1和肱骨颈支撑件2之间,肱骨头抬升件5通过u形卡槽51卡套在肱骨干支撑体3上。肱骨头抬升件5可根据临床需求使用,当然也可以不使用。
32.在本实施例中,肱骨头支撑体1的下端在靠近其外侧缘处前后贯通设置有可用于穿线的贯穿孔13,贯穿孔13的直径为1-3mm。当肱骨头外侧,如大结节或者小结节出现骨折时,可采用张力带6穿过贯穿孔13,通过捆扎的方式固定肱骨头的骨折块,对外侧骨折块进行进一步固定,进行肱骨头外侧骨折复位,固定件4和张力带6的组合,便于股骨头支撑体对肱骨头内侧和外侧的骨块实现全方位的有效复位和固定,针对粉碎性骨折尤其有效。
33.在本实施例中,肱骨头支撑体1的肱骨头支撑斜面11为倾斜平面,其与肱骨头支撑体1的下端面的夹角为30-60
°
,肱骨头支撑体1的下端为支撑体底座14,支撑体底座14呈圆柱形设置,支撑体底座14的直径为18-30mm,支撑体底座14的高度为4-12mm,肱骨头支撑体1的整体高度为20-36mm。
34.在本实施例中,肱骨颈支撑件2的内支撑面21为倾斜平面,其与肱骨颈支撑件2的上端面的夹角为30-60
°
,肱骨颈支撑件2的外支撑面22为垂直平面,其垂直于肱骨颈支撑件2的上端面,肱骨颈支撑件2呈倒置的四棱柱形,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边缘处为圆弧倒角,肱骨颈支撑件2的上端面的边长为18-30mm,肱骨颈支撑件2的上端面的圆弧倒角半径为2-6mm,肱骨颈支撑件2的下端面的边长为9-15mm,肱骨颈支撑件2的下端面的圆弧倒角半径为1-3mm,肱骨颈支撑件2的高度为16-24mm,空心腔道23呈圆柱形设置,空心腔道23偏离肱骨颈支撑件2的中心处,并靠近肱骨颈支撑件2的外侧缘设置,空心腔道23的半径为3-5mm,空心腔道23的圆心与肱骨颈支撑件2的外侧缘的距离为4-8mm,肱骨干支撑体3呈圆柱形设置,
肱骨干支撑体3与空心腔道23同中心轴设置,肱骨干支撑体3偏离肱骨头支撑体1的中心处,并靠近肱骨头支撑体1的外侧缘设置,肱骨干支撑体3的半径为3-5mm,肱骨干支撑体3的圆心与肱骨头支撑体1的外侧缘的距离为4-8mm,肱骨干支撑体3的高度为40-120mm。当然空心腔道也可为其他形状,与之配合的肱骨干支撑体也设计成相应适配的形状。
35.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4为生物固定螺钉,连接孔12为螺纹孔,螺纹孔设置有三个,各螺纹孔均匀分布于肱骨头支撑斜面11的中间处,各螺纹孔的圆心呈现正三角形排布,螺纹孔的中心轴方向垂直于肱骨头支撑斜面11,螺纹孔的直径为2-6mm。
36.在本实施例中,肱骨头抬升件5为圆形扁平垫片,肱骨头抬升件5的直径为18-30mm,肱骨头抬升件5的厚度为1-3mm,u形卡槽51的外侧半圆弧面511的半径为3-5mm,u形卡槽5的外侧半圆弧面511的半径与肱骨干支撑体3的半径匹配,半圆弧面511的圆心与肱骨头抬升件5的外侧缘的距离为4-8mm。
37.实施例2如图7-图12所示、一种肱骨近端骨折内支撑修复系统,包括:肱骨头支撑件1’,肱骨头支撑体1’具有靠近肩部的上端,肱骨头支撑体1’的上端在靠近其内侧缘处设置有用于从内侧支撑肱骨头的肱骨头支撑斜面11’,肱骨头支撑体1’上开设有贯穿的连接孔12’,连接孔12’穿过肱骨头支撑斜面11’;肱骨颈支撑件2’,肱骨颈支撑件2’的内侧设置有用于从内侧支撑肱骨头颈部内侧缘的内支撑面21’,肱骨颈支撑件2’的外侧设置有用于从外侧支撑肱骨头颈部外侧缘的外支撑面22’,肱骨头支撑件2’直接或间接抵设在肱骨颈支撑件2’上,肱骨头支撑体1’的下端固定或一体设置有肱骨干近端连接体15’,肱骨颈支撑件2’上开设有与肱骨干近端连接体形状适配的插腔23’,肱骨干近端连接体15’插设于插腔23’实现肱骨头支撑件1’与肱骨颈支撑件2’定位连接,肱骨头支撑件1’的外侧缘与肱骨颈支撑件2’的外侧缘齐平设置;肱骨干支撑件3’,肱骨干支撑件3’的上端固定或一体连接在肱骨颈支撑件2’的下端面处,肱骨干支撑件3’的下端向肱骨远端髓腔延伸设置;固定件4’,固定件4’包括头部41’和杆部42’,固定件4’的杆部42’上设置有外螺纹,固定件4’的杆部42’依次穿过骨折块和连接孔12’,杆部42’的螺纹尾端固定连接于肱骨头,固定件4’的头部41’抵在骨折块的外侧皮质上或皮质下。
38.当然肱骨头支撑件与肱骨颈支撑件定位连接还可以是:肱骨颈支撑件的上端固定或一体设置有肱骨干近端连接体,肱骨头支撑件上开设有与肱骨干近端连接体形状适配的插腔,肱骨干近端连接体插设于插腔。上述插腔的位置只要不影响连接孔和穿线孔的设置即可。
39.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肱骨头抬升件5’,肱骨头抬升件5’上设置有u形卡槽51’,肱骨头抬升件51’置于肱骨头支撑体1’和肱骨颈支撑件2’之间,肱骨头抬升件5’通过u形卡槽51’卡套在肱骨干近端连接体14’上。肱骨头抬升件5’可根据临床需求使用,当然也可以不使用。
40.在本实施例中,肱骨头支撑体1’的下端在靠近其外侧缘处前后贯通设置有可用于穿线的贯穿孔13’,贯穿孔13’的直径为1-3mm。当肱骨头外侧,如大结节或者小结节出现骨折时,可采用张力带6’穿过贯穿孔,通过捆扎的方式固定肱骨头的骨折块,对外侧骨折块进行进一步固定,进行肱骨头外侧骨折复位,固定件4’和张力带6’的组合,便于股骨头支撑体
对肱骨头内侧和外侧的骨块实现全方位的有效复位和固定,针对粉碎性骨折尤其有效。
41.在本实施例中,肱骨头支撑体1’的肱骨头支撑斜面11’为倾斜平面,其与肱骨头支撑体1’的下端面的夹角为30-60
°
,肱骨头支撑体1’的下端为支撑体底座14’,支撑体底座14’呈圆柱形设置,支撑体底座14’的直径为18-30mm,支撑体底座14’的高度为4-12mm,肱骨头支撑体1’的整体高度为20-36mm。
42.在本实施例中,肱骨颈支撑件2’的内支撑面21’为倾斜平面,其与肱骨颈支撑件2’的上端面的夹角为30-60
°
,肱骨颈支撑件2’的外支撑面22’为垂直平面,其垂直于肱骨颈支撑件2’的上端面,肱骨颈支撑件2’呈倒置的四棱柱形,其上端面和下端面的边缘处为圆弧倒角,肱骨颈支撑件2’的上端面的边长为18-30mm,肱骨颈支撑件2’的上端面的圆弧倒角半径为2-6mm,肱骨颈支撑件2’的下端面的边长为9-15mm,肱骨颈支撑件2’的下端面的圆弧倒角半径为1-3mm,肱骨颈支撑件2’的高度为16-24mm,插腔23’呈圆柱形设置,插腔23’偏离肱骨颈支撑件2’的中心处,并靠近肱骨颈支撑件2’的外侧缘设置,插腔23’的半径为3-5mm,插腔23’的圆心与肱骨颈支撑件2’的外侧缘的距离为4-8mm,插腔23’的高度为16-24mm,肱骨干近端连接体15’呈圆柱形设置,肱骨干近端连接体15’与插腔23’同中心轴设置,肱骨干近端连接体15’偏离肱骨头支撑体1’的中心处,并靠近肱骨头支撑体1’的外侧缘设置,肱骨干近端连接体15’的半径为3-5mm,肱骨干近端连接体15’的圆心与肱骨头支撑体1’的外侧缘的距离为4-8mm,肱骨干近端连接体15’的高度为16-24mm,肱骨干支撑体3’包括一体设置的上支撑部31’和下支撑部32’,上支撑部31’呈倒置的四棱柱形,上支撑部31’的上端面的边长为9-15mm,上支撑部31’的下端面的边长为3-13mm,上支撑部31’的高度为40-80mm,下支撑部32’呈圆柱形设置,上支撑部31’、下支撑部32’和插腔23’同中心轴设置,下支撑部32’的直径为3-13mm,下支撑部32’的高度为10-30mm。
43.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4’为生物固定螺钉,连接孔12’为螺纹孔,螺纹孔设置有三个,各螺纹孔均匀分布于肱骨头支撑斜面11’的中间处,各螺纹孔的圆心呈现正三角形排布,螺纹孔的中心轴方向垂直于肱骨头支撑斜面12’,螺纹孔的直径为2-6mm。
44.在本实施例中,肱骨头抬升件5’为圆形扁平垫片,肱骨头抬升件5’的直径为18-30mm,肱骨头抬升件5’的厚度为1-3mm,u形卡槽51’的外侧半圆弧面511’的半径为3-5mm,u形卡槽51’的外侧半圆弧面511’的半径与肱骨干近端连接体15’的半径匹配,半圆弧面511’的圆心与肱骨头抬升件5’的外侧缘的距离为4-8mm。
45.其中附图6、12、13中框选区域a为患者肱骨近端骨折区域。附图6是采用实施例1对于该骨折区域进行有效的复位固定,附图12是采用实施例2对于该骨折区域进行有效的复位固定。
46.上述支撑件,在确保力学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骨科内固定生物材料进行制作,例如金属,peek材料或可吸收材料,凡结构上与本发明相同,使用不同的生物材料进行制作,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7.上述支撑件的优选尺寸主要是基于黄种人选定,如针对不同人种或者相同人种体制较为特异的患者,尺寸可继续做相应调整,凡结构上与本发明相同,仅通过改变支撑件尺寸的情况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8.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发明优选地具体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