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噻吩类AIE化合物在制备治疗银屑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文档序号:33702763发布日期:2023-03-31 20:1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噻吩类AIE化合物在制备治疗银屑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一种噻吩类aie化合物在制备治疗银屑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噻吩类aie化合物在制备治疗银屑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2.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炎症性皮肤病。银屑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以遗传、感染、免疫异常、内分泌、环境等因素有关。
3.银屑病的西药治疗常采用维生素类、抗生素类、抗肿瘤类、重金属类、免疫调节剂或激动剂、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等内服药或用激素、角质形成剂、细胞毒制剂等外用药;但临床实践证明,上述药物缓解期短、不良反应多、治疗费用高。银屑病的中药治疗则往往存在疗程长,疗效难以保证的问题。
4.光动力疗法具有选择性强,损伤小,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较高的优点,但目前能够用于皮肤病临床治疗的光敏剂只有酞菁、卟啉、卟吩衍生物及5-氨基酮戊酸(ala)等极少数有机化合物,且存在光稳定性差,单线态氧量子产率低,在近红外光区(》700nm)无吸收,容易光漂白,在高浓度或者聚集态使用时,容易发生荧光猝灭,导致活性氧产生效率降低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噻吩类aie化合物在制备治疗银屑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噻吩类aie化合物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高,生物相容性和光稳定性好,能特异性靶向溶酶体,光动力治疗效果显著。当将其涂抹于小鼠皮肤病疾患部位,再施加低剂量白光照射,发现其能够显著抑制银屑病的发展,促进疾病部位皮肤痊愈,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在光动力预防和治疗银屑病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6.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噻吩类aie化合物在制备治疗银屑病的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噻吩类aie化合物为式(i)所示化合物:
[0007][0008]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治疗银屑病的药物为光动力治疗银屑病的药物。
[0009]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动力的光源波长为400-700nm。
[001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动力的光照时间为5~20min,包括但不限于:5~15min、5~10min、8~20min、8~15min、8~10min、10min。
[0011]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动力的光照强度为0.5~2mw
·
cm-2

[0012]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光动力的光照强度为0.5~1.5mw
·
cm-2

[0013]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更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光动力的光照强度为0.5~1.0mw
·
cm-2

[0014]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治疗银屑病的药物为提高活性氧产率的药物。
[0015]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治疗银屑病的药物为抑制皮肤细胞增殖的药物。
[0016]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噻吩类aie化合物的有效剂量为1~3000μg/kg,包括但不限于1~2500μg/kg、1~2000μg/kg、1~1500μg/kg、1~1000μg/kg、1~500μg/kg、1~400μg/kg、1~300μg/kg、1~200μg/kg、1~100μg/kg、1~50μg/kg、1~40μg/kg、1~30μg/kg、1~20μg/kg、1~10μg/kg、1~5μg/kg、1~3μg/kg。
[0017]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药物中还包括表面包覆剂。
[0018]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表面包覆剂为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嵌段聚合物系列表面包覆剂。
[0019]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表面包覆剂为pluronic f127。
[0020]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噻吩类aie化合物与所述表面包覆剂形成纳米粒。
[0021]
本发明的噻吩类aie化合物可以被pluronic f-127轻易包裹,形成均匀的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在825nm处表现出明亮的近红外发射,斯托克斯位移可达300nm,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双光子生物成像能力。根据实验结果,其组织穿透力可深入到300μm,1o2生成量子产率高,对溶酶体具有特异性靶向作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光稳定度。此外,研究表明该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并且在白光照射下通过活性氧的生成抑制了裸鼠的肿瘤生长。本发明则进一步证明了该噻吩类aie化合物在银屑病中的治疗作用。
[0022]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纳米粒的粒径为60~90nm。
[0023]
将噻吩类aie化合物制成粒径为60~90nm的纳米粒更有利于其被细胞良好摄取。
[0024]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纳米粒的粒径为60~80nm。
[0025]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噻吩类aie化合物与所述表面包覆剂的质量比为1:10~20;优选1:15。
[0026]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纳米粒的制备步骤如下:
[0027]
将所述噻吩类aie化合物与所述表面包覆剂溶解于四氢呋喃中,混合,再加水,混合,透析,即得。
[0028]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四氢呋喃与水的体积比为1:2~4。
[0029]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噻吩类aie化合物与四氢呋喃的固液比为2~4mg/ml。
[0030]
有益效果:
[0031]
本发明研究了式(i)化合物在银屑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通过研究发现,该噻吩类aie化合物在白光辅助照射下,活性氧产生量子效率高;能够显著抑制银屑病的发展,促进疾病部位皮肤痊愈,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配成纳米粒溶液后,可以方便地涂抹于皮肤表面,简单施加低剂量白光照射,就可以促进银屑病表面症状的逐渐改善,一段时间后可以痊愈。在光动力预防和治疗银屑病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0032]
本技术中术语:
[0033]“aie”:即,聚集诱导发光;指的是化合物在溶液中不发光或者发光很弱,但当聚集或在固态时发光显著增强。因此,在作为光敏剂时光稳定性和发光亮度大大增强,在生物医
学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0034]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
附图说明
[0035]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36]
图1是本发明噻吩类aie化合物纳米粒的dls粒径分布图和tem图;
[0037]
图2为本发明噻吩类aie化合物纳米粒与活性氧指示剂abda混合溶液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图;
[0038]
图3为小鼠银屑病治疗7天后皮肤大体图;
[0039]
图4为小鼠银屑病治疗7天后皮肤he染色病理图;
[0040]
图5为本发明噻吩类aie化合物纳米粒通过抑制皮肤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从而改善银屑病皮损的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42]
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技术领域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均为市售。
[0043]
实施例1、2,4-二氰基噻吩席夫碱化合物纳米粒的制备
[0044]
准确称取2,4-二氰基噻吩席夫碱化合物(i)5mg,pluronicf127 75mg,将两者溶解于2ml四氢呋喃(thf)中,得到均匀的混合溶液。将混合物滴入5ml蒸馏水中并超声处理10min,所得混悬液室温下搅拌过夜,除去剩余的thf。再将溶液用去离子水进行透析,每隔4h换一次水,除去未接枝上的f127。然后将溶液用0.22μm滤膜过滤,获得纳米粒溶液,气密保存在4℃下以进行后续实验。所制备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78nm左右,可被细胞良好摄取,用于生物体系的治疗等研究。图1为化合物(i)纳米粒的动态光散射(dls)粒径分布图和透射电镜(tem)照片。
[0045]
实施例2、2,4-二氰基噻吩席夫碱化合物纳米粒的活性氧产生性能测试
[0046]
选择9,10-蒽基-双(亚甲基)二丙二酸(abda)作为活性氧指示剂。配置浓度为5μm的纳米粒水溶液2ml,再加入10mm的abda10ul(以dmso为溶剂),得到50μm abda+5μm纳米粒的混合溶液。然后用日光氙灯(50mw
·
cm-2
)照射10min,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紫外光谱仪测定混合物溶液在300~500nm范围的紫外吸收,每隔30s测定一次吸光度。图2为指示剂与纳米粒混合溶液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2,4-二氰基噻吩席夫碱活性氧量子产率很高(0.552),在光动力治疗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0047]
实施例3、2,4-二氰基噻吩席夫碱化合物纳米粒对小鼠背部银屑病的治疗效果实验
[0048]
(1)实验分组
[0049]
选取8~10周的c57bl/6小鼠(购自广州南方医大实验动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雄性,22-28g)30只,背部2.5cm
×
3cm区域剃毛后,给予5%咪喹莫特乳膏(四川明欣药业,明欣利迪)62.5mg/d,1次/d,连续给药7d,建立银屑病样皮损模型。皮肤外观出现增厚、红斑和鳞片状银屑即为造模成功。将造模后的银屑病小鼠随机分为五个组,每组6只,分别为:银屑病自然愈合组、单纯光照治疗组、纳米粒(i)治疗组以及纳米粒(i)+光照治疗组以及卡泊三醇阳性对照治疗组。
[0050]
(2)实验方法
[0051]
每天对银屑病小鼠进行相应分组的治疗,连续7d。具体治疗方法为:银屑病自然愈合组每天涂抹pbs;单纯光照治疗组每天涂抹pbs,并用白光(波长为400-700nm,功率为7mw)持续照射10min;纳米粒(i)治疗组每天涂抹二氰基噻吩席夫碱化合物纳米粒(i)溶液(用量按小鼠体重以3μg/kg计算),不进行光照;纳米粒(i)光照治疗组每天涂抹二氰基噻吩席夫碱化合物纳米粒溶液(用量按小鼠体重以3μg/kg计算),并用白光(功率为7mw)持续照射小鼠背部皮肤10min。卡泊三醇治疗组每天涂抹药物卡泊三醇。第七天拍照记录小鼠背部皮肤大体表型,并取小鼠背部皮肤,多聚甲醛固定,用于后续he染色病理观察。
[0052]
(3)治疗后皮肤大体观察结果
[0053]
治疗后第7天,与其他三组(卡泊三醇治疗组除外)相比,纳米粒(i)+光照治疗组,背部皮肤鳞屑较少,皮肤较薄,皮肤褶皱减少,皮肤无红斑;而其余三组背部皮肤均表现为严重的鳞屑,皮肤干燥,褶皱多且深。银屑病自然愈合组背部皮肤还有红斑表现。与卡泊三醇治疗组相比,效果更好。结果如图3所示。
[0054]
(4)治疗后皮肤病理结果
[0055]
治疗后第7天,对各组的背部皮肤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与其他四组相比,纳米粒(i)+光照治疗组表皮厚度明显变薄,表皮细胞层数明显减少并趋于正常皮肤,表皮角质层变薄,脱落减少。而银屑病自然愈合组、单纯光照治疗组、纳米粒(i)治疗组背部皮肤表皮明显较厚,表皮细胞层数较多,表皮角质层较厚,脱落较多。如图4所示。
[0056]
实施例4、2,4-二氰基噻吩席夫碱化合物纳米粒对小鼠背部银屑病治疗后皮肤细胞增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实验
[0057]
(1)实验方法
[0058]
取上述各组治疗后的小鼠皮肤组织切片,对其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情况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具体实验方法如下:
[0059]

切片脱蜡和复水:皮肤组织切片浸泡在二甲苯溶液中进行脱蜡,然后依次在100%的乙醇ⅰ,100%的乙醇ⅱ,95%的乙醇,90%的乙醇,80%的乙醇,70%的乙醇以及蒸馏水中分别浸泡5min进行复水。

热抗原修复:将切片在92℃枸橼酸盐溶液中热修复10min,自然冷却至室温后再用蒸馏水洗3
×
5min。

灭活内源性过氧化酶:滴加3%的过氧化氢孵育15min,然后用pbs洗3
×
5min。

封闭非特异性抗原:用封闭液(山羊血清:5%bsa=1:9)封闭1h。

结合特异性抗原:滴加一抗ki67抗体(abcam,ab15580)后于4℃冰室过夜。

复温与pbs冲洗:复温至室温后,用pbs洗3
×
5min。

滴加二抗:滴加二抗室温孵育1h后用pbs洗3
×
5min。

滴加dab进行显色。

复染细胞核:用苏木精复染细胞核。

切片脱水和透明:将切片依次在70%的乙醇,80%的乙醇,90%的乙醇,95%的乙醇,100%的乙醇ⅰ,100%
的乙醇ⅱ中分别浸泡5min,然后在二甲苯溶液中浸泡,最后用中性树胶封片。
[0060]
(2)治疗后皮肤组织细胞增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0061]
治疗后第7天,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采用细胞增殖标记物ki67,对各组小鼠的背部皮肤进行标记,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如图5所示,与其他四组相比,纳米粒(i)+光照治疗组表皮基底层ki67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而银屑病自然愈合组、单纯光照治疗组、纳米粒(i)治疗组表皮基底层可见明显增多的ki67阳性细胞。
[0062]
本发明采用咪喹莫特导致的银屑病小鼠为模型,通过设置五个组别(即,组1:银屑病自然愈合组;组2:单纯光照治疗组;组3:纳米粒(i)治疗组;组4:纳米粒(i)+光照治疗组;组5:卡泊三醇治疗组),进一步对式(i)化合物纳米粒作为光敏剂在银屑病治疗领域的应用开展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噻吩类aie化合物对于银屑病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0063]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