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可转换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72834发布日期:2022-06-29 06:32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用可转换接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用可转换接头。


背景技术:

2.转换接头属于静脉注塑的医疗器械,类似于医用三通、正压接头等辅助的输液装置。临床医疗中,静脉注射时需要与外部器具连接来实现冲洗、给药等目的,比如输液导管、注射器等。
3.现有的转接头大多只能适用于单一规格的输液管或注射器,输液管或注射器的规格尺寸不同时需要选择不同规格的转接头来进行连接,使用时对液体的流速调节不够便捷,且使用时转接头大多直接悬挂在半空,容易因发生晃动导致输液针移位,对患者造成伤害。
4.因此,需要一种多用可转换接头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用可转换接头,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有效的解决了输液管和转接管不匹配的问题,优化了液体流速调节的功能,实现了连接不同尺寸输液管的目的,增加了固定转接管的功能,避免了转接管发生剧烈晃动的危险,提高了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性,达到了适应不同输液针的目的。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转接管,所述转接管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一个出液接头,所述出液接头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一个输液针,所述转接管的内部设有一个转动腔,所述转动腔的上下两端面均开设有多个相对应的第一调节孔,所述转动腔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一个调节盘,所述转动腔的圆周面上开设有一个滑槽,所述调节盘的圆周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可沿滑槽滑动的调节杆,所述调节盘上开设有多个和第一调节孔相对应的第二调节孔。
7.优选的,所述转接管的顶部分别贯穿连接有一个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的顶部分别可拆卸连接有一个第一保护盖、第二保护盖和第三保护盖。
8.优选的,所述转接管的外部可拆卸连接有一个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前方设有一个压紧机构,所述固定座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个魔术母贴,所述固定座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一个魔术子贴。
9.优选的,所述出液接头为孔径从下至上依次变大的阶梯状。
10.优选的,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多个固定连接在固定座前端的滑杆,多个所述滑杆上共同滑动连接有一个压板,每个所述滑杆和压板之间均固定连接有一个复位弹簧,所述压板的前端固定连接有一个拉块。
11.优选的,所述转接管、出液接头、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均为透明
的无菌材料制成。
12.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具有转动腔、调节盘、第一调节孔、第二调节孔、滑槽和调节杆,优化了液体流速调节的功能,便于医护人员对输液速率进行调节。
14.2、本实用新型具有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解决了输液管和转接管不匹配的问题,实现了连接不同尺寸输液管的目的。
15.3、本实用新型具有固定座、魔术子贴、魔术母贴、滑杆、压板、复位弹簧和拉块,增加了固定转接管的功能,避免了转接管发生剧烈晃动的危险,提高了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性。
16.4、本实用新型具有阶梯状的出液接头,达到了适应不同输液针的目的。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出液接头的位置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调节盘的位置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转接管的剖面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调节盘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的位置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座和压紧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1-8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7.实施例一,由图1-5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转接管1,为了达到便于调节转接管1内液体流速的目的,所述转接管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一个出液接头2,所述出液接头2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一个输液针3,所述输液针3的型号尺寸可为多种,所述转接管1的内部设有一个转动腔4,所述转动腔4的上下两端面均开设有多个相对应的第一调节孔5,所述转动腔4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一个调节盘6,所述调节盘6和转动腔4紧密连接,且不会发生漏液现象,所述转动腔4的圆周面上开设有一个滑槽7,所述调节盘6的圆周面上固定连接有一个可沿滑槽7滑动的调节杆8,所述调节杆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一个拨块,所述调节盘6上开设有多个和第一调节孔5相对应的第二调节孔9,每个所述第二调节孔9的孔径均和第一调节孔5的孔径大小相同;
28.医护人员将输液针3的顶部连接在出液接头2上,并将输液针3的针头扎入患者体内,通过拨块转动调节杆8使调节盘6在转动腔4内转动,转动过程中第二调节孔9逐渐和第一调节孔5对齐,液体通过第一调节孔5和第二调节孔9从转动腔4的上方流至转动腔4下方,再通过出液接头2和输液针3流至患者体内,当需要调节输液速率时,继续转动调节杆8,使更多的第二调节孔9和更多的第一调节孔5对齐,此时液体可通过的通道变多,实现加快液
体流速的目的,当调节杆8旋转至极限位置时,液体流速达到最快,当需要停止输液时,将调节杆8旋转回原始位置,多个第二调节孔9和多个第一调节孔5完全错开,液体停止向下流动。
29.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2和图6给出,为了达到连接不同尺寸的输液管的目的,所述转接管1的顶部分别贯穿连接有一个第一连接管10、第二连接管11和第三连接管12,所述第一连接管10、第二连接管11和第三连接管12的顶部分别可拆卸连接有一个第一保护盖13、第二保护盖14和第三保护盖15,所述第一连接管10、第二连接管11和第三连接管12的尺寸依次增大,可适应不同尺寸的输液管,且可在输液过程中随时向转接管1内添加其他药物,增强装置的适用性,第一保护盖13、第二保护盖14和第三保护盖15可以对第一连接管10、第二连接管11和第三连接管12进行密封,防止外界污染物质进入转接管1内部,避免造成液体造成污染。
30.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由图1和图7给出,为了达到固定转接管1的目的,所述转接管1的外部可拆卸连接有一个固定座16,所述固定座16的正面开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固定座16的前方设有一个压紧机构,所述固定座16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个魔术母贴17,所述固定座1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一个魔术子贴18,医护人员将转接管1放置在固定座16的凹槽内,并使用压紧机构将转接管1固定在固定座16上,通过魔术母贴17和魔术子贴18将固定座16固定在输液架上,防止在输液过程中转接管1因外界碰撞造成剧烈晃动,提高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性。
31.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和图2给出,为了达到适应不同输液针3的目的,所述出液接头2为孔径从下至上依次变大的阶梯状,医护人员根据输液针3顶端接口的尺寸,将接口连接至相匹配的出液接头2的阶梯处,有效避免了因输液针3和出液接头2孔径不匹配导致无法连接或连接松动的问题。
32.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由图1、图7和图8给出,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多个固定连接在固定座16前端的滑杆19,多个所述滑杆19上共同滑动连接有一个压板20,每个所述滑杆19和压板20之间均固定连接有一个复位弹簧21,所述压板20的前端固定连接有一个拉块22,当需要对转接管1进行固定时,医护人员先通过拉块22将压板20提起,此时多个所述复位弹簧21均处于压缩状态,将转接管1放置在凹槽内的合适位置,松开拉块22,多个所述复位弹簧21同时推动压板20向原始位置的方向滑动,直至压板20将转接管1固定在固定座16内,操作便捷,有效对转接管1进行固定。
33.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由图1、图2和图6给出,为了达到便于观察转接管1内液体情况的目的,所述转接管1、出液接头2、第一连接管10、第二连接管11和第三连接管12均为透明的无菌材料制成。
3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5.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医护人员先确定调节杆8处于原始位置,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匹配的第一连接管10、第二连接管11或第三连接管12,对输液瓶和转接管1之间进行连通,然后通过拉块22将压板20提起,将转接管1放置在凹槽内的合适位置,松开拉块22,多个所述复位弹簧21同时推动压板20将转接管1固定在固定座16内,通过魔术母贴17和魔术子贴18将固定座16固定在输液架上,根据输液针3顶端接口的尺寸,将接口连接至相匹配的出液接头2的阶梯处,使输液针3和出液接头2紧密连接,将输液针3的针头扎入患者体内,通过
拨块转动调节杆8使调节盘6在转动腔4内转动,转动过程中第二调节孔9逐渐和第一调节孔5对齐,液体通过第一调节孔5和第二调节孔9从转动腔4的上方流至转动腔4下方,再通过出液接头2和输液针3流至患者体内,当需要调节输液速率时,继续转动调节杆8,实现加快液体流速的目的,当调节杆8旋转至极限位置时,液体流速达到最快,当需要停止输液时,将调节杆8旋转回原始位置,多个第二调节孔9和多个第一调节孔5完全错开,液体停止向下流动。
36.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解决了输液管和转接管不匹配的问题,优化了液体流速调节的功能,实现了连接不同尺寸输液管的目的,增加了固定转接管的功能,避免了转接管发生剧烈晃动的危险,提高了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安全性,达到了适应不同输液针的目的。
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