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53858发布日期:2022-10-11 23:29阅读:55来源:国知局
血管内介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管内介入装置。


背景技术:

2.一些重要疾病的治疗会涉及到介入手术,包括但不限于取血栓手术等。这种手术通常会将介入构件(例如支架构件)输送到病变位置,使介入构件与血栓结合后再拖拽牵引出体外。
3.介入手术用到的装置通常包括操纵构件和连接到操纵构件(例如导丝)的介入构件。可以通过操纵介入构件来执行各种程序。在一些实例中,支架构件可由医生使用操纵构件从身体外部的位置操纵。因此,操纵构件可以从身体外部的位置延伸到身体内部的治疗位置。操纵构件可以通过导管从身体外部的位置延伸到治疗位置。支架构件可通过多种方式连接到操纵构件。
4.支架构件与操纵构件之间的可靠稳固连接非常重要。两者之间不恰当或不可靠的连接将可能使得支架构件与操纵构件分离,导致支架构件在血管中脱落且不受控或者无法取回,这对于患者而言是及其危险的。
5.同时,考虑到血管的尺寸大小,以及在血管中输送介入构件的导管之类的递送装置的尺寸大小,支架构件与操纵构件之间的连接结构不能过于复杂。
6.综上,有必要设计出结构简单且能够确保支架构件和操纵构件的可靠连接的血管内介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血管内介入装置,以确保支架构件和操纵构件的可靠连接,且不影响支架构件的性能,同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装配。
8.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管内介入装置。该装置包括:支架构件,包括支架主体和位于所述支架主体近侧的颈部,所述支架主体汇聚于所述颈部;所述颈部具有相对的正面和背面;所述颈部内设置有贯穿所述正面和背面的孔;细长操纵构件,其远侧端部包括与所述支架构件的颈部接合的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包括第一分段、第二分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第三分段;所述第三分段延伸穿过所述孔,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分别在所述颈部的正面和背面由所述孔向近侧方向延伸,从而与所述颈部接合。
9.优选的,所述颈部内还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从所述孔的远端延伸到所述颈部的远侧端部,且所述孔、所述开口槽和所述支架主体的最近侧的网格连成一体。
10.优选的,所述颈部内还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从所述孔的近端延伸到所述颈部的近侧端部,且所述孔和所述开口槽连成一体。
11.优选的,且所述开口槽的宽度小于所述接合部的第三分段的直径。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管内介入装置。该装置包括:
支架构件,包括支架主体和位于所述支架主体近侧的颈部,所述支架主体汇聚于所述颈部;所述颈部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分别具有向颈部的中心凹陷形成的凹口;细长操纵构件,其远侧端部包括与所述支架构件的颈部接合的接合部;所述接合部包括第一分段、第二分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第三分段;所述第三分段延伸穿过所述颈部的远侧端部的凹口,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分别在所述颈部的正面和背面由所述颈部的远侧端部的凹口向近侧方向延伸,从而与所述颈部接合。
13.优选的,在所述颈部的近侧端部的凹口处,所述第一分段和所述第二分段汇合或缠绕。
14.优选的,所述细长操纵构件的接合部还包括第四分段和第五分段;所述第四分段连接所述第一分段和第五分段,且延伸穿过所述颈部的近侧端部的凹口;所述第五分段在所述颈部的背面由所述颈部的近侧端部的凹口向远侧方向延伸。
15.优选的,所述凹口为v形、抛物线形、方形或半圆形。
16.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血管内介入装置中,优选的,还可以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周向围绕由颈部和接合部接合形成的整体的外周。
17.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的血管内介入装置中,优选的,还可以包括固定帽,所述固定帽包覆所述接合部的所述第一分段以及所述第一分段所在的所述颈部的正面;其中,所述第一分段远离所述第三分段的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分段远离所述第三分段的一端与所述细长操纵构件的主体部分相连。
18.优选的,所述套筒或所述固定帽与所述颈部以及所述接合部焊接连接。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优点:
20.1、位于支架主体近端的颈部中设置的孔、开口槽与支架主体最近侧的网格单元连成一体,这可以增加支架主体的最近端网格的实际长度的(边际)效应,但这不会对装置的性能产生任何不利影响。此外,开口槽近端的圆形特征将对该区域的疲劳性能产生有利影响,此处的圆形特征是指由孔引起的半径增加,可以是圆形、椭圆形、近似圆形或其它合适的曲线形状;
21.2、固定帽和套筒使支架构件和细长操纵构件间的接合更为牢固可靠。同时,固定帽的设计使得所述接合部尺寸更小,并且进一步简化了装配过程,节省了装配时间。
22.3、支架构件的颈部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处凹口的设计可以通过简单的结构分别确保导丝回拉牵引过程以及推动过程中导丝和支架之间的接合;凹口底部的弧形设计可以减少接合部与颈部接触时的磨损;两个凹口的设计实际上减小了颈部的有效长度,从而能够使得接合部与颈部接合后整体的尺寸更小;
23.总之,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地确保支架构件与支架操纵构件之间的稳固连接,且不影响支架构件的性能,同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装配。
附图说明
24.附图通过示例性但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图示,且其中:
25.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血管内介入装置中支架构件近侧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26.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血管内介入装置装配后的示意图。
27.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血管内介入装置装配后的示意图。
28.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血管内介入装置中支架构件的颈部与操纵构件的接合部接合后的示意图。
29.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血管内介入装置中支架构件近侧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31.除非另有定义,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尽管在本文所述实施例的实践或测试中可以使用与本文所述方法和材料类似或等效的任何方法和材料,但本文描述了优选方法、装置和材料。
32.现在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功能相似的元件。术语“远端”、“远侧”或“近端”、“近侧”在以下描述中是指相对于医生的位置或方向。“远端”或“远侧”是指远离医生的位置。“近端”或“近侧”是靠近或朝向医生的位置。
33.本实用新型涉及血管内介入装置。如图1-5,该装置大体包括支架构件1和细长操纵构件2。其中,支架构件1包括支架主体11和位于支架主体11近侧的颈部12。支架主体11通常包括由多段金属支柱连接组合形成的多网格结构。支架主体11汇聚于该颈部12。细长操纵构件2的远侧端部包括接合部。支架构件1的颈部12和细长操纵构件2的接合部可以接合或连接在一起。支架构件1可包括用于执行血管内介入的元件。此外,上述血管内介入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固定构件,例如用于使细长操纵构件2的接合部和支架构件1的颈部12保持连接的固定帽4或套筒3。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构件1的颈部12和细长操纵构件2的接合部可基本上永久地接合或连接在一起。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构件1的颈部12与细长操纵构件2的接合部可分离地接合或连接在一起。
35.本实用新型的细长操纵构件2可以包括导丝,也可以进一步包括海波管、线圈或其组合等。导丝的长度足以从患者身体外的位置穿过血管延伸到患者身体内的治疗部位。导丝由镍钛合金或其他合适的合金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导丝可以是整体的或由多个连接段形成。导丝沿其长度逐渐变细,直径较小的部分朝向导丝的远端。
36.支架构件1的颈部12和细长操纵构件2的接合部在接合后的尺寸可以适于通过导管输送到患者体内的治疗位置。
37.以下通过不同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血管内介入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38.实施例一
39.图1示出了实施例一的支架构件1中支架主体11的近侧端部和颈部12的示意图。
40.如图1,支架构件1的颈部12具有相对的正面和背面(例如,图1中所显示的为颈部12正面),颈部12内设置有贯穿颈部12的正面和背面的孔13。该孔13位于颈部12的远端部分。孔13的大小和形状允许细长操纵构件2(即导丝)的远端延伸穿过。也就是说,孔13的直径允许导丝穿过。此外,颈部12内还设置有开口槽14,该开口槽14从孔13的远端延伸到颈部
12的远侧端部。开口槽14和支架构件1最近侧的网格单元连成一体。支架构件1的颈部12进行上述设计的效果是支架主体11近侧端部的网格单元顶端实际上是上述“孔13”,这具有增加支架主体11的最近端网格的实际长度的(边际)效应,但这不会对结构的性能产生任何不利影响。此外,开口槽14近端由孔13引起的半径增加将对该区域的疲劳性能产生有利影响。
41.本实施例中,该孔13为圆形孔,但这仅仅是一种优选方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孔13的形状也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设计为椭圆形、近似圆形或其它合适的曲线形状。
42.此外应理解,虽然本实施例的上述描述中提及该孔13位于颈部12的远端部分,但这仅仅是一种优选方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孔13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不同情况设置在支架构件1的颈部12的中间位置或靠近近端位置处。
43.图2示出了实施例一的装置装配后的示意图。
44.如图2,位于该装置的细长操纵构件2(即导丝)远侧端部的接合部包括第一分段、第二分段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第三分段。其中,第三分段延伸穿过颈部12中的孔13,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分别在颈部12的正面和背面由该孔13向孔13的近侧方向延伸,从而与支架构件1的颈部12接合。为了便于说明,本文默认第一分段在颈部12的正面延伸,第二分段在颈部12的背面延伸,且第一分段远离孔13的一端为自由端,第二分段远离孔13的一端与所述细长操纵构件2的主体部分相连。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理解,上述区分仅仅处于便于说明的目的,并不能视为对颈部12正面和背面以及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的实质性限定。例如,可以认为第一分段在颈部12的背面延伸,且第二分段在颈部12的正面延伸;或者也可以默认第二分段远离孔13的一端为自由端,且默认第一分段远离孔13的一端与所述细长操纵构件2的主体部分相连。
45.图2中还示出了用于使细长操纵构件2的接合部和支架构件1的颈部12保持接合或连接的套筒3。该套筒3周向围绕由颈部12和接合部接合形成的整体的外周。该套筒3优选为金属套筒。
46.就装配连接而言,导丝的远侧端部穿过图1中的孔13,然后导丝的远侧端部折叠起来形成接合部,并在接合部与颈部12接合形成的整体上穿上金属套筒并进行压接。这将保持导丝与支架构件1的牢固连接。如果需要(尽管不是必要的),可在此位置进行点焊,确保导丝和支架构件1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47.更为具体地,作为第一步,套筒3穿过导丝的远端,并向其近端移动任意距离,以便不会干扰接下来的几个装配步骤。然后将导丝的磨细的远端插入支架主体11近端的孔13中。接下来,用钳子将导丝的远侧端部弯成“u”形,这样导丝可以折叠起来,从而形成接合部。可能需要额外挤压导丝的u形近侧端部,以确保其在支架主体11的近端保持较小尺寸。最后,套筒3向远侧滑动至导丝的u形接合部以及支架构件1的颈部12接合而成的整体上。再次使用钳子夹住套筒3并确保其保持在合适的位置上。如果需要,可以进行点焊,以确保连接的最终牢固性。
48.就设计而言,必须确保将导丝的远侧端部研磨至足够小的直径,以使其能够通过孔13并弯曲形成接合部。例如,可以将导丝的远侧端部的直径研磨至0.004英寸,支架近端上的孔13的直径为0.005英寸。但应理解,导丝的远侧端部的直径和孔13的直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调节为其他数值。
49.同时,开口槽14的宽度优选地小于导丝的远侧端部的直径,或至少确保开口槽14
的宽度小于接合部中延伸穿过孔13的第三分段的直径,以防止该第三分段沿开口槽14向远侧移动,进而使得接合部与颈部12发生分离。在其他情况下,例如在能够确保接合部与颈部12的紧固连接的情况下(例如,通过紧固件和/或焊接工艺等方式),开口槽14的宽度也可以等于或大于接合部中第三分段的直径。
50.此外,从材料的角度来看,必须确保导丝具有足够的延展性,以允许其弯曲到如此紧密的半径而不会断裂。这可以通过对镍钛合金材料(生产导丝的材料)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来实现。
51.实施例二
52.图3示出了血管内介入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类似,支架构件1的颈部12中设置有孔13。孔13的尺寸和形状允许导丝的远侧端部延伸穿过。
53.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作为固定构件的套筒3替换为固定帽4。具体地,在实施例二中,支架构件1中的颈部12本身可以形成为用于使导丝的接合部保持弯曲的壳体的一个“壁”。如果默认第一分段远离孔13或第三分段的一端为自由端,且第一分段所在的一侧为颈部12的正面,则导丝弯曲穿过孔13形成接合部后,可以将固定帽4焊接到颈部12,以使固定帽4包覆接合部的第一分段以及第一分段所在的所述颈部12的正面。
54.上述设计可以简化装置的装配过程。例如,在装配过程中,可以在导丝弯曲穿过孔13形成接合部与支架构件1的颈部12接合后,直接将固定帽4焊接到颈部12,而无需使导丝事先穿过套筒3,且在弯曲穿过颈部12的孔13后,再将套筒3移至接合部与颈部12接合而成的整体上进行固定,从而节省装配时间。
55.此外,图3所示的结构中,颈部12不包含如实施例一所描述的开口槽14,这样可以简化颈部12的加工过程。然而,颈部12也可以设计为包含如实施例一所描述的开口槽14,以对该区域的疲劳性能产生有利影响。
56.实施例三
57.图4示出了实施例三的血管内介入装置中导丝的接合部与支架构件1的颈部12进行接合的示意图。
58.与实施例一不同,实施例三中支架构件1的颈部12不存在孔13。在该实施例中,支架构件1的颈部12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分别具有向颈部12的中心区域凹陷形成的凹口。
59.导丝的远侧端部可以经弯曲以从颈部12的远侧端部的凹口穿过,并进一步延伸至颈部12的近侧端部处的凹口,以形成接合部。进一步地,接合部中的第一分段和第二分段可以在颈部12的近侧端部的凹口处汇合或缠绕,如图4所示。或者,接合部中第一分段的自由端可以进一步完全穿过颈部12的近侧端部的凹口,并进一步折叠以在颈部12的背面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接合部还可以包括第四分段和第五分段。其中,第四分段连接第一分段和第五分段,且延伸穿过颈部12的近侧端部的凹口;第五分段在颈部12的背面由颈部的近侧端部的凹口向远侧方向延伸。
60.其中,颈部12的远侧端部处凹口的作用是确保导丝回拉牵引过程中导丝和支架之间的接合。颈部12的近侧端部处凹口的作用是确保导丝推动过程中导丝和支架构件1之间的接合。此外,两个凹口的设计实际上减小了颈部12的有效长度,能够使颈部12和接合部接合形成的整体尺寸最小化,进而减小接合后的整体在整个血管内介入装置中所占的尺寸比。
61.如图4,分别位于颈部12的近侧端部和远侧端部的这两个凹口可以是类v形凹口或者抛物线形凹口,凹口的底部优选为弧形,以减少与导丝接合时对导丝的磨损。但应理解,这两个凹口也可以设计为方形凹口或半圆形凹口等其他形状。
62.此外,优选的,可以将套筒3或固定帽4压接于接合部与颈部12接合后形成的整体外侧,以可靠地保持接合部与颈部12的接合。
63.实施例四
64.图5示出了血管内介入装置中颈部12的另一实施例。
65.实施例四中,支架构件1的颈部12包括孔13。该颈部12中还设置有开口槽14,该开口槽14从所述孔13的近端延伸至颈部12的近侧端部,且该开口槽14在颈部12的近侧端部开口,开口槽14和孔13连成一体。孔13的大小和形状允许导丝的远侧端部延伸穿过。
66.孔13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不同情况设置在颈部12的近端部分、中间位置或靠近远端位置处。
67.虽然图5所示的结构中,孔13为圆形孔,但应注意,孔13的形状也可以依据实际需要设计为椭圆形、近似圆形或其它合适的曲线形状。
68.此外,本实施例中,开口槽14的宽度需小于导丝的接合部中第三分段的直径,以防止该第三分段沿开口槽14向近侧移动进而与颈部12发生分离。
69.实施例四中支架构件1与导丝的装配过程与实施例一类似,也是使导丝的远侧端部穿过图5中的孔13,然后导丝的远侧端部折叠起来形成接合部,并在接合部与颈部12接合形成的整体上加上套筒3或固定帽4并进行压接和焊接。
7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和细节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改变和改进,而这些均被认为落入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