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设备领域,具体是引流袋。
背景技术:2.引流袋一般指的是手术之后身体内部或局部手术深处的渗血、积液等需要用管道引出,引流管末端接的一个专门盛引流出来液体的透明塑料袋。
3.现有的引流袋在使用过程中,引流液体较少时,液体会聚集在引流袋的管子内部,只有少部分进入引流袋中,存在引流量获取误差较大的问题,不利于患者的后续治疗,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引流袋。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引流袋,便于读数。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引流袋,包括袋体、引流管和排放管,引流管的端口转动连接有螺纹筒,引流管的端口安装有测流管,测流管的两侧端口固接有螺纹管,测流管的侧端远离引流管端口的一侧安装有接口管,测流管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流量涡轮,测流管的表面安装有示数盒,示数盒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传动轮,示数盒的内部位于传动轮的下方转动连接有驱动轮,驱动轮的表面转动连接有一号示数轮,一号示数轮的表面转动连接有二号示数轮,示数盒的内部位于驱动轮和一号示数轮之间转动连接有一号拨动轮,示数盒内部位于一号示数轮和二号示数轮之间转动连接有二号拨动轮,示数盒的侧面开设有读数窗口,便于引流量的获取。
6.优选的,流量涡轮和传动轮通过连接轴连接,传动轮为齿轮,传动轮和驱动轮相适配,驱动轮和传动轮彼此之间互相啮合,便于一号示数轮和二号示数轮的转动的动力传输。
7.优选的,一号示数轮和二号示数轮以及驱动轮在同一直线上,一号拨动轮和二号拨动轮位于同一直线上且通过转轴连接,一号拨动轮和二号拨动轮均可发生互不影响的转动,驱动轮和一号示数轮的表面均固接有分别与一号拨动轮和二号拨动轮相适配的凸起,便于一号示数轮和二号示数轮的拨动。
8.优选的,一号示数轮和二号示数轮的侧面均等距分布有零至九的读数,驱动轮和一号示数轮转速比为十,一号示数轮和二号示数轮的转速比为十,读数窗口延伸至示数盒内部且端口位于一号示数轮和二号示数轮的侧面,便于示数的读取。
9.优选的,引流管的表面位于螺纹筒内开设有密封槽,螺纹管的端口表面固接有密封块,密封块为圆环形,密封槽为圆环槽,便于连接密封。
10.优选的,密封块位于密封槽内,密封块和密封槽相适配,密封块的表面包覆有密封橡胶层,提高密封效果。
11.优选的,引流管的端口位于螺纹筒内固接有插管,螺纹管的端口内开设有插槽,插管的端口安装有一号气囊,插管的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内粘接有二号气囊,插管的内部开设有气道,便于进一步提高连接密封性。
12.优选的,气道将一号气囊和二号气囊相连通,气道的数量为若干组且呈环形阵列分布,一号气囊和插槽相适配,二号气囊和凹槽相适配,一号气囊和二号气囊均为环形,螺纹管的内表面开设有气囊槽,二号气囊和气囊槽相适配,进一步提高连接密封效果。
1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螺纹筒和螺纹管的旋接,配合密封块和密封槽的插接,使测流管安装在接口管和引流管之间,液体进入测流管带动流量涡轮旋转,流量涡轮带动传动轮和驱动轮啮合,驱动轮转动一周借助一号拨动轮推动一号示数轮转动一格示数,一号示数轮转动一周后,借助二号拨动轮推动二号示数轮转动一格示数,液体流量由一号示数轮和二号示数轮显示,使用者可从示数盒上的读数窗口获取,避免引流液体较少时,聚集在引流管,不便引流量的获取;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插管插入插槽中,使密封块和密封槽对接,螺纹筒与螺纹管旋接,此过程,插块挤压端口的一号气囊,一号气囊受到挤压内部气体进入气道进而进入凹槽内的二号气囊,二号气囊内部的气体增多使二号气囊鼓起并与螺纹管内表面的气囊槽对接,实现引流管和测流管的连接密封,提高连接密封效果,避免液体泄漏,造成引流量存在误差。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和测流管的结构展开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的放大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测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测流管的剖视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图5中b的放大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插管的剖视图。
24.图中:1、袋体;2、排放管;3、引流管;4、接口管;5、测流管;6、螺纹筒;7、螺纹管;8、示数盒;9、插管;10、一号气囊;11、密封块;12、插槽;13、气囊槽;14、二号气囊;15、密封槽;16、读数窗口;17、流量涡轮;18、传动轮;19、驱动轮;20、一号拨动轮;21、二号拨动轮;22、一号示数轮;23、二号示数轮;24、凹槽;25、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7所示,引流袋,包括袋体1、引流管3和排放管2,引流管3的端口转动连
接有螺纹筒6,引流管3的端口安装有测流管5,测流管5的两侧端口固接有螺纹管7,测流管5的侧端远离引流管3端口的一侧安装有接口管4,测流管5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流量涡轮17,测流管5的表面安装有示数盒8,示数盒8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传动轮18,示数盒8的内部位于传动轮18的下方转动连接有驱动轮19,驱动轮19的表面转动连接有一号示数轮22,一号示数轮22的表面转动连接有二号示数轮23,示数盒8的内部位于驱动轮19和一号示数轮22之间转动连接有一号拨动轮20,示数盒8内部位于一号示数轮22和二号示数轮23之间转动连接有二号拨动轮21,示数盒8的侧面开设有读数窗口16,有利于引流量的获取,避免引流液体较少时,液体聚集在引流袋的管子内部,造成引流量获取误差。
27.流量涡轮17和传动轮18通过连接轴连接,传动轮18为齿轮,传动轮18和驱动轮19相适配,驱动轮19和传动轮18彼此之间互相啮合,便于一号示数轮22和二号示数轮23的转动的动力传输,一号示数轮22和二号示数轮23以及驱动轮19在同一直线上,一号拨动轮20和二号拨动轮21位于同一直线上且通过转轴连接,一号拨动轮20和二号拨动轮21均可发生互不影响的转动,驱动轮19和一号示数轮22的表面均固接有分别与一号拨动轮20和二号拨动轮21相适配的凸起,有利于通过流量涡轮17将液体流量通过一号示数轮22和二号示数轮23显示。
28.一号示数轮22和二号示数轮23的侧面均等距分布有零至九的读数,驱动轮19和一号示数轮22转速比为十,一号示数轮22和二号示数轮23的转速比为十,读数窗口16延伸至示数盒8内部且端口位于一号示数轮22和二号示数轮23的侧面,有利于使用者直接将液体流量的示数读取。
29.引流管3的表面位于螺纹筒6内开设有密封槽15,螺纹管7的端口表面固接有密封块11,密封块11为圆环形,密封槽15为圆环槽,便于连接密封,密封块11位于密封槽15内,密封块11和密封槽15相适配,密封块11的表面包覆有密封橡胶层,有利于提高密封效果,避免引流液体泄漏。
30.引流管3的端口位于螺纹筒6内固接有插管9,螺纹管7的端口内开设有插槽12,插管9的端口安装有一号气囊10,插管9的表面开设有凹槽24,凹槽24内粘接有二号气囊14,插管9的内部开设有气道25,便于进一步提高连接密封性,气道25将一号气囊10和二号气囊14相连通,气道25的数量为若干组且呈环形阵列分布,一号气囊10和插槽12相适配,二号气囊14和凹槽24相适配,一号气囊10和二号气囊14均为环形,螺纹管7的内表面开设有气囊槽13,二号气囊14和气囊槽13相适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连接密封效果。
31.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通过设有测流管5、示数盒8、读数窗口16、流量涡轮17、传动轮18、驱动轮19、一号拨动轮20、二号拨动轮21、一号示数轮22和二号示数轮23,配合密封块11和密封槽15的作用,在引流袋使用时,利用螺纹筒6和螺纹管7的旋接,配合密封块11和密封槽15的插接,使测流管5安装在接口管4和引流管3之间,引流时,液体进入测流管5并在内部流动,带动流量涡轮17旋转,流量涡轮17带动传动轮18转动,传动轮18和驱动轮19啮合带动驱动轮19转动,驱动轮19转动一周后,借助一号拨动轮20推动一号示数轮22转动一格示数,当一号示数轮22转动一周后,借助二号拨动轮21推动二号示数轮23转动一格示数,当引流液体流经过测流管5,液体流量由一号示数轮22和二号示数轮23显示,使用者可从示数盒8上的读数窗口16获取,避免引流液体较少时,聚集在引流管3,不便引流量的获取;通过设有插管9、插槽12、一号气囊10、凹槽24、二号气囊14和气道25,在测流管5和引流管3安装时,
将插管9插入插槽12中,使密封块11和密封槽15对接,转动螺纹筒6,使螺纹筒6套于螺纹管7上并旋接,在螺纹筒6与螺纹管7旋接的过程中,插块进一步与插槽12连接,插块挤压端口的一号气囊10,一号气囊10受到挤压内部气体进入气道25,气体经过气道25进入凹槽24内的二号气囊14,二号气囊14内部的气体增多使二号气囊14鼓起并与螺纹管7内表面的气囊槽13对接,实现引流管3和测流管5的连接密封,提高连接密封效果,避免液体泄漏,造成引流量存在误差。
3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