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脉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34849发布日期:2023-01-06 17:44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脉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注射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脉穿刺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动脉穿刺留置针是一种用于临床动脉穿刺并留置的医疗器械。主要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以及急诊、重症icu等科室,用于持续监测患者的动脉血压,血气分析等作用。现在临床应用的动脉穿刺针有多种,且多数为进口产品。有带导丝的穿刺针,也有带锁的动脉针。
3.先有是穿刺装置没有对穿刺针穿过血管后流出的回血的收集功能,同时装置的密封效果不好,容易造成血液渗漏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脉穿刺装置,可减少血液的渗漏和能够收集穿刺针穿过血管后流出的回血,可避免血液溢出。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脉穿刺装置,包括:具有管状针头的留置针、侧管、第一密封件、管状的穿刺针、与所述留置针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第二密封件,以及导丝;所述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为弹性橡胶制成;
6.所述留置针具有一端为开口且与所述管状针头连通的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容置腔与所述侧管连通;所述第一密封件插设在所述第一容置腔的开口中;所述第一密封件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穿刺针可插拔式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管状针头;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与所述穿刺针密封贴合;所述连接件具有一端为开口的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密封件插设在所述第二容置腔的开口中,且所述穿刺针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所述第二密封件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导丝可插拔式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穿刺针;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壁与所述导丝密封贴合。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动脉穿刺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留置针和连接件通过第一密封件实现可拆卸连接,同时第一密封件将连接件密封,避免分离连接件和留置针时出现血液的渗漏现象。连接件内的第二容置腔和第二密封件围成的空间可收集穿刺针穿过血管后流出的回血,避免了回血的渗漏和溢流影响工作环境,同时工作人员可通过观察第二容置腔的回血情况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到血管中。
8.进一步的,所述导丝的一端穿过穿刺针,且其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用于推动所述导丝移动的推送板。设置推送板可更好的将导丝推送入血管中或者将导丝拔出。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件上还开设有供所述连接件插入的插槽;所述连接件插接在所述插槽中,且所述连接件的外表面与所述插槽的内壁贴合。设置插槽可让连接件更好的与第一密封件连接,提高密封效果,同时保证连接件与留置针不容易分离,连接更牢固。
1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容置腔连通的第三通孔;所述穿刺
针的一端插接在所述第三通孔内,且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穿刺针过盈配合。穿刺针流出的血液直接进入到第二容置腔内,同时过盈配合,可提高第三通孔与穿刺针的密封性,同时使得连接件与穿刺针不会轻易的发生行对移动,便于在分离连接件与留置针时可随之将穿刺针从留置针中拔出。
11.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透明材料制成。采用透明材料可便于工作人员观察回血情况。
12.进一步的,所述留置针的侧面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容置腔连通的接口,所述接口与所述侧管的一端连通;所述侧管另一端连通有三通管件的进液端;所述三通管件的另外两端为出液端;两个所述出液端均套接有用于抗凝血的肝素帽。采用三通管将侧管的血液分成两路便于连接相应的监测装置或者便于采血。
13.进一步的,侧管上设有用于接通或关闭所述侧管的阀件。便于控制血液的流动,便于采血或者检测的需要。
14.进一步的,所述侧管为柔性橡胶管。橡胶管能通过被折弯而减小血液的流动,能更便捷的控制血液流动。
15.进一步的,所述阀件为医用的罗伯特夹。罗伯特夹获取广泛,成本低,且能更好的夹住侧管,控制侧管的血液流动。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置腔内卡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上开设有供所述穿刺针穿过的第四通孔,且所述穿刺针可插拔式穿过所述第四通孔。导向块可以保证在穿刺针穿过留置针时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使得穿刺针只能沿着第四通孔的轴向方向运动避免了穿刺针把留置针的针管刺破。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穿刺装置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留置针;11、第一容置腔;2、穿刺针;3、侧管;31、三通管;32、阀件;33、肝素帽;4、第一密封件;5、第二密封件;6、导丝;7、导向块;8、连接件;81、第二容置腔;9、推送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动脉穿刺装置,包括:具有管状针头的留置针1、侧管3、第一密封件4、管状的穿刺针2、与留置针1可拆卸连接的连接件8、第二密封件5,以及导丝7;第一密封件4和第二密封件5为弹性橡胶制成;
21.留置针1具有一端为开口且与管状针头连通的第一容置腔11,第一容置腔11与侧管3连通;第一密封件8插设在第一容置腔11的开口中;第一密封件4上还设有与第一容置腔11连通的第一通孔;穿刺针2可插拔式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管状针头;第一通孔的内壁与穿刺针2密封贴合;连接件8具有一端为开口的第二容置腔81,第二密封件5插设在第二容置腔81的开口中,且穿刺针2与第二容置腔81连通;第二密封件5上还设有与第二容置腔81连通的第二通孔;导丝7可插拔式依次穿过第二通孔和穿刺针2;第二通孔的内壁与导丝7密封贴合。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留置针1和连接件8通过第一密封件4实现可拆卸连接,同时第一密封件4将连接件8密封,避免分离连接件8和留置针1时出现血液的渗漏现象。第一密封件4和第二密封件8均采用的弹性橡胶制成,可使得第一密封件4和第二密封件8容易变形能更好的与第一容置腔11和第二容置腔81密封,同时采用弹性橡胶可使得的第一密封件4的第一通孔,第二密封件8的第二通孔在没有外物进入的情况下处于闭合状态,可避免了在拔出穿刺针2后血液从第一通孔中流出,拔出导丝6时血液从第二通孔中流出。连接件8内的第二容置腔81和第二密封件5围成的空间可收集穿刺针2穿过血管后流出的回血,避免了回血的渗漏和溢流,影响工作环境,同时工作人员可通过观察第二容置腔81内的回血情况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到血管中。
23.在一个实施列中,第一密封件4上还开设有供连接件8插入的插槽;连接件8插接在插槽中,且连接件8的外表面与插槽的内壁贴合。设置插槽可让连接件8更好的与第一密封件4连接,提高密封效果,同时保证连接件8与留置针1不容易分离,连接更牢固。
24.在一个实施列中,连接件8上还开设有与第二容置腔81连通的第三通孔;穿刺针2的一端插接在第三通孔内,且第三通孔与穿刺针2过盈配合。穿刺针2流出的血液直接进入到第二容置腔8内,同时过盈配合可提高第三通孔与穿刺针2的密封性,同时使得连接件8与穿刺针2不会轻易的发生行对移动,便于在分离连接件8与留置针1时可随之将穿刺针2从留置针1中拔出。
25.连接件8为透明材料制成。采用透明材料可便于工作人员观察回血情况。
26.在一个实施列中,留置针1的侧面上开设有与第一容置腔11连通的接口,接口与侧管3的一端连通;侧管3另一端套接有三通管31的进液端;三通管31的另外两端为出液端;两个出液端均套接有用于抗凝血的肝素帽33。采用三通管31将侧管3的血液分成两路便于连接相应的监测装置或者便于采血需要。
27.在一个实施列中,侧管3上设有用于接通或关闭侧管3的阀件32。便于控制血液的流动,便于采血或者检测的需要。
28.侧管3为柔性橡胶管。柔性橡胶管能通过被折弯或变形而减小血液的流动,能更便捷的控制血液流动。
29.阀件32为医用的罗伯特夹。罗伯特夹获取广泛,成本低,且能更好的夹住侧管3,控制侧管3的血液流动。
30.在一个实施列中,第一容置腔11内卡设有导向块7,导向块7上开设有供穿刺针2穿过的第四通孔,且穿刺针2与第四通孔滑动连接。导向块7可以保证在穿刺针2穿过留置针1时起到一个导向的作用,使得穿刺针2只能沿着第四通孔的轴向方向运动避免了穿刺针2把留置针1的针管刺破。
31.在一个实施列中,导丝6的一端穿过穿刺针2,且其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推送板9。设置推送板9可更好的将导丝6推送入血管中。
32.在一个实施列中,在连接件8与留置针1相互连接的状态下,穿刺针2的自由端穿过留置针1的自由端,且两者的自由端相距3mm至5mm。
3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将连接件8插入第一密封件4的插槽内,而穿刺针2也穿过导向块7和留置针1,而导丝6的一部分则位于穿刺针2内部,一部分位于第二密封件5外部。将穿刺针2穿过患者的血管后,血液通过穿刺针2流入第二容置腔81内,工作
人员观察到第二容置腔81内的血量充足,则说明穿刺针2已刺进血管内,此时工作人员推动推送板9,将导丝6沿着穿刺针2进入到血管内,再将留置针1沿着穿刺针2和导丝6顺利的进入到血管内,最后拔出穿刺针2和导丝6,将连接件8与留置针1分离即可。血液会通过留置针1的第一容置腔11进入到侧管3中,与侧管3连接的三通管31的两个出液口分别连接监测设备和采血接口。
34.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动脉穿刺装置,留置针1和连接件8通过第一密封件4实现可拆卸连接,同时第一密封件4将连接件8密封,避免分离连接件8和留置针2时出现血液的渗漏。连接件8内的第二容置腔81和第二密封件5围成的空间可收集穿刺针2穿过血管后流出的回血,避免了回血的渗漏和溢流,影响工作环境,同时工作人员可通过观察第二容置腔81的回血情况判断穿刺针2是否进入到血管中。
3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