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转运装置

文档序号:31881332发布日期:2022-10-21 23:13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助转运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为一种辅助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医疗及护理过程中,常需要转移病人。病人不便移动或术后身体虚弱,转移过程需要尽量减少对病人的不必要作用,避免二次伤害。
3.现有移动装置有转运担架和转运车,主要用于在病人不改变平躺体位的情况下从一个平面转移至另一平面,例如病床、手术台和检查台等,很少有涉及病人在病床和轮椅之间相互转运的装置。
4.公开号为cn213963977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重症护理用患者转运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底部设置有多组便于移动的万向轮,在所述底板和万向轮之间设置有用来减缓震动的减震组件,此重症护理用患者转运架,设置的减震组件能够有效的减小颠簸,使患者处于在一个较为平稳和舒适的环境中;若是发生交通和建筑事故时,医护人员能够利用移动组件先将患者移动至移动组件上,再结合升降组件将转运架降低到最低处,便于医护人员将患者放置到转运架上,减轻医护人员需要托起患者所消耗的体力,减轻负担;且移动组件在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时,不必要进行二次转运,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对患者进行抢救的最佳时机,也避免了再次转运患者带来的伤害。
5.该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主要通过移动组件和转运架的分离设置,便于医护人员将患者放置到转运架上,带减震装置的转运架也可减少路面颠簸对患者的影响,但仍然需要人工手动将患者搬运到移动组件上。
6.公开号为cn212067034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手术患者的智能转运装置,包括转运垫、转运车体、插脚固定板、水平驱动装置、垂直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在所述转运车体的四个顶角处分别设有便于其移动的万向轮,在所述转运车体上设有一用于放置转运垫的支撑板,在所述支撑板上且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插槽,在所述支撑板靠近手术床或病床的一侧设有一用于转运手术患者时防止转运车体倾斜的固定安装件,转运手术患者时,固定安装件的一端连接在支撑板上,另一端连接在手术床或病床上。本实用新型无需对手术患者进行人工搬动,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还避免给患者带来伤害。
7.该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在病床上的转运垫和转运车体进行配合实现自动转移,无需人工搬动,减少了对病人外力作用。该方案可以实现从平面到平面的转移,但无法实现病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
8.公开号为cn215652083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用于转运急危重患者的软担架,包括软担架主体,所述软担架主体前侧壁固定连接有上肢固定带、下肢固定带、腰部固定带以及腿部固定带,所述软担架主体的前侧壁左侧设置有三个左侧手抓带,所述软担架主体的前侧壁上侧设置有三个上侧手抓带,所述软担架主体的前侧壁右侧设置有三个右侧手抓带,所述软担架主体的前侧壁下侧设置有两个下侧手抓带,所述软担架主体的前侧壁
或者后侧壁中上位置缝制有硬板固定袋。本实用新型中,担架具有较好的平衡性和减震性等,能够有效减轻甚至消除患者在推送途中所受的颠簸可能发生的二次伤害。
9.该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使用软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平衡性和减震性,但一体式的设计使得软担架不可拆卸,且无法适应病人从病床转移到轮椅上时,上半身和下半身分别转动的情况。
10.公开号为cn215652083u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急诊患者转运用担架,包括担架杆和支撑布,所述支撑布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担架杆,且支撑布和担架杆固定连接,支撑布左右两侧设置拼接装置,且拼接装置固定连接担架杆,担架杆左右两端对称安装固定装置,固定装置一端安装把手,把手一端安装卡接装置。本发明能拆卸,方便携带,通过两侧固定背带交叉的背在背上,使肩膀承受一部分的力,减少手部承受的重量,防止手部因支撑不住,造成担架掉落,给伤者造成二次伤害的情况。
11.该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结合了担架杆和支撑步各自的优点,可拆卸携带,也可使用肩膀辅助转运,适用于较长距离的转运过程,但其技术方案也无法解决病人在病床和轮椅之间的转运问题。
12.因此,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没有提供一种可同时适用于病人在轮椅、病床和手术台之间相互转移和辅助病人翻身的可拆卸便携装置。
13.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实用新型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实用新型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实用新型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要素:

1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部分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辅助转运装置,包括上转运部、下转运部和连接部。
15.用于移动患者上半身的上转运部配置为能够搭接成环状的结构,下转运部配置为能够搭接成环状的结构且用于移动患者的下半身,上转运部和下转运部通过连接部可拆卸地连接为能够适应患者不同体位的整体。
16.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转运部包括由软性材料制作而成的上支撑,配置为一片式结构的上支撑至少布置一道用于将上支撑两侧搭接成环形的上拉链。
17.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转运部至少布置两个用于对上转运部施加拉力的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与上支撑对称连接。
18.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转运部至少布置一组与上支撑对称连接的上固定带,上固定带可限制转运过程中患者与上支撑的相对滑动。
1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提手基于第一提手的两端与上支撑连接的方式为上转运部提供第一拉力,第二提手基于第二提手两端与上支撑连接的方式为上转运部提供第二拉力,上转运部可在第一拉力和第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抬升、落下或水平移动。
20.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相对上拉链对称布置,且第一提手与上支撑的连接位置到第二提手与上支撑的连接位置的距离等于第一提手与上支撑的连接位置和第二提手与上支撑的连接位置分别到上拉链位置的距离之和。
21.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支撑搭接为环形时,上固定带可通过环绕患者至少一圈的方式将上支撑与患者绑定,绑定后的上固定带松紧可调。
22.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下转运部包括由软性材料制作而成的下支撑,配置为一片式结构的下支撑至少布置一道用于将下支撑两侧搭接成环形的下拉链。
23.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下转运部至少布置两个用于对下转运部施加拉力的第三提手和第四提手,第三提手和第四提手与下支撑对称连接。
24.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下转运部至少布置一组与下支撑对称连接的下固定带,下固定带可限制转运过程中患者与下支撑的相对滑动。
25.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三提手基于第三提手的两端与下支撑连接的方式为下转运部提供第三拉力,第四提手基于第四提手两端与下支撑连接的方式为下转运部提供第四拉力,下转运部可在第三拉力和第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抬升、落下或水平移动。
26.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三提手和第四提手相对下拉链对称布置,且第三提手与下支撑的连接位置到第四提手与下支撑的连接位置的距离等于第三提手与下支撑的连接位置和第四提手与下支撑的连接位置分别到下拉链位置的距离之和。
27.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下支撑搭接为环形时,下固定带可通过环绕患者至少一圈的方式将下支撑与患者绑定,绑定后的下固定带松紧可调。
28.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通过上拉链搭接后的上支撑上部结构可配合患者肩部、颈部和头部的形状,对患者的颈椎和头部有良好的支撑;通过下拉链搭接后的下支撑下部结构可配合患者大腿至小腿的形状,使得下转运部高度低于上转运部时,下转运部可辅助上固定带和下固定带限制患者向下滑动。
2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连接部包括连接带和卡扣,卡扣对称地布置在上转运部下侧边缘和下转运部上侧边缘,连接带通过两端分别与卡扣连接使得上转运部和下转运部组合成一个整体。
30.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连接部至少布置三对卡扣和三件与卡扣相配合的连接带,使得上转运部和下转运部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31.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转运过程中,连接部的中间空隙可为治疗管线提供与患者连接的通道,保证患者可以接受持续的治疗。
32.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通过连接部将上转运部和下转运部连接为整体的转运装置可事先铺设在病床上,上转运部和下转运部处于未搭接的展开状态,可作为病床的常备装置。
33.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转运部和下转运部分别设置两道拉链,上转运部的两道拉链到第一提手和第二提手的距离均相等,下转运部的两道拉链到第三提手和第四提手的距离均相等,上转运部和下转运部可分别通过各自设置的两道拉链从患者背部一侧或胸部一侧进行搭接。
34.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拥有如下的有益技术效果:
35.(1):上转运部和下转运部通过连接部进行连接,上转运部和下转运部可分别通过上拉链和下拉链实现展开或搭接,该设置方式使得辅助转运装置可拆卸,轻便易携,适应性好;
36.(2):上转运部平面和下转运部平面的夹角可基于拉手受到的拉力进行调整使得
患者的体位可在平躺和坐姿之间调整,因此,辅助转运装置不仅适用于患者在病床与病床之间的移动,而且也适用于患者在病床与轮椅之间的移动;
37.(3):上转运部和下转运部可基于受到的拉力向侧面进行翻转以辅助患者翻身。
附图说明
38.图1是本实用新型辅助移动装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列表
40.100:上转运部
ꢀꢀꢀꢀꢀꢀꢀꢀ
101:上支撑
ꢀꢀꢀꢀꢀꢀꢀ
102:第一提手
41.103:第二提手
ꢀꢀꢀꢀꢀꢀꢀꢀ
104:上拉链
ꢀꢀꢀꢀꢀꢀꢀ
105:上固定带
42.200:下转运部
ꢀꢀꢀꢀꢀꢀꢀꢀ
201:下支撑
ꢀꢀꢀꢀꢀꢀꢀ
202:第三提手
43.203:第四提手
ꢀꢀꢀꢀꢀꢀꢀꢀ
204:下拉链
ꢀꢀꢀꢀꢀꢀꢀ
205:下固定带
44.300:连接部
ꢀꢀꢀꢀꢀꢀꢀꢀꢀꢀ
301:连接带
ꢀꢀꢀꢀꢀꢀꢀ
302:连接扣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46.实施例1
47.附图1提供了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下的辅助转运装置结构示意图,
4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辅助转运装置,包括上转运部100、下转运部200和连接部300。用于移动患者上半身的上转运100部配置为能够搭接成环形的一片式结构,下转运部200配置为能够搭接成环形的一片式结构且用于移动患者的下半身,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通过连接部300连接为可拆卸的组合体。
4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转运部100包括上支撑101、第一提手102、第二提手103、上拉链104和上固定带105。
50.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支撑101由软性支撑材料制作而成并配置为一片式结构,用于将上支撑101两侧搭接成环形结构的上拉链104分别布置于上支撑101的两侧边缘。
51.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提手102基于第一提手102两端与上支撑101连接的方式为上转运部100提供的第一拉力,第二提手103基于第二提手103两端与上支撑101连接的方式为上转运部100提供的第二拉力,使得上转运部100在第一拉力和第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可以抬升、落下或水平移动。
52.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提手102和第二提手103相对上拉链104对称布置,且第一提手102与上支撑101的连接位置到第二提手203与上支撑101的连接位置的距离等于第一提手102与上支撑101的连接位置和第二提手103与上支撑101的连接位置分别到上拉链104位置的距离之和。
53.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上支撑101搭接为环形时,上固定带105可通过环绕患者至少一圈的方式将上支撑101与患者绑定,绑定后的上固定带105可调节松紧程度。
54.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下转运部200包括下支撑201、第三提手202、第四提手203、下拉链204和下固定带205。
55.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下支撑201由软性支撑材料制作而成并配置为一片式
结构,用于将下支撑201两侧搭接成环形结构的下拉链204分别布置于下支撑201的两侧边缘。
56.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三提手202基于第三提手202两端与下支撑201连接的方式为下转运部200提供的第三拉力,第四提手203基于第四提手203两端与下支撑201连接的方式为下转运部200提供的第四拉力,使得下转运部200在第三拉力和第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可以抬升、落下或水平移动。
57.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三提手202和第四提手203相对下拉链204对称布置,且第三提手202与下支撑201的连接位置到第四提手203与下支撑201的连接位置的距离等于第三提手202与下支撑201的连接位置和第四提手203与下支撑201的连接位置分别到下拉链204位置的距离之和。
58.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下支撑201搭接为环形时,下固定带205可通过环绕患者下半身至少一圈的方式将下支撑201与患者下半身绑定,绑定后的下固定带205可调节松紧程度。
5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连接部300包括连接带301和卡扣302。卡扣对称地布置在上转运部100下侧边缘和下转运部200上侧边缘,连接带301通过两端分别与卡扣302连接使得上转运部和下转运部组合成一个整体。
60.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通过上拉链104搭接后的上支撑101上部结构可配合患者肩部、颈部和头部的形状,对患者的颈椎和头部有良好的支撑;通过下拉链204搭接后的下支撑201下部结构可配合患者大腿至小腿的形状,使得下转运部200高度低于上转运部100时,下转运部200可辅助上固定带105和下固定带205限制患者向下滑动。
61.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连接部300至少布置三对卡扣302和三件与卡扣302相配合的连接带301,使得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的连接更加牢固可靠。
62.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转运过程中,连接部300的中间空隙可为治疗管线提供与患者连接的通道,保证患者可以接受持续的治疗。
63.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通过连接部300将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连接为一体的转运装置可事先铺设在病床上,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均未通过上拉链104和下拉链204搭接在一起,可作为病床的常备装置。
64.当病床配置有本实用新型辅助装置作为常备装置时,使用本实用新型辅助转运装置将患者在病床与病床之间移动的步骤如下:
65.s1:患者平躺在配置有辅助转运装置的病床上,检查必要的跟随转移的治疗管线,解除不必要的连接;
66.s2:将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分别通过上拉链104和下拉链204搭接起来;
67.s3:检查患者的体位是否正常,检查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的连接是否稳固;
68.s4:检查无误后,使用上固定带105和下固定带205分别绑定患者的上半身和下半身,调整到合适的松紧程度;
69.s5:分别握住第一提手102至第四提手203,同时发力,将患者缓慢抬离床面,确认装置连接稳固后,将患者移出床位区域,将患者转运至目标床位,转运过程中,保持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处于同一水平面;
70.s6:到达目标床位区域,调整位置,缓慢放下患者,解开上固定带105和下固定带
205,解开上拉链104和下拉链204,展开上支撑101和下支撑201,检查患者情况,转运完成。
71.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当病床上未事先铺设该转运装置时,未搭接的上转运部100可在患者上半身被托起时放置到患者上半身下面,未搭接的下转运部200可在患者下半身被托起时放置到患者下半身下面,再通过连接部300将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连接为一个整体。
72.当病床未配置本实用新型辅助装置作为常备装置时,使用本实用新型辅助转运装置将患者从病床转移至轮椅的步骤如下:
73.s1:打开辅助转运装置,展开上支撑101和下支撑201,检查部件是否齐备;
74.s2:检查患者体位是否正常,托起患者上半身,将展开的上支撑101铺设至患者上半身下面,托起患者下半身,将展开的下支撑201铺设至患者下半身下面;
75.s3:铺设位置确定后,通过连接部将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连接起来,使用上拉链104和下拉链204分别将搭接上支撑101和下支撑201,使用上固定带105和下固定带205为患者提供适宜的约束力;
76.s4:连接稳固后,分别握住第一提手102至第四提手204,将患者缓慢抬离床面,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处于同一水平面,将患者平移至轮椅侧面;
77.s5:保持下转运部200稳定,对上转运部100施加额外力量使得上转运部100与下转运部200的夹角由180度转动至90度到120度之间,使患者体位由平躺转向半躺或坐姿;
78.s6:将患者平移至轮椅上方,缓慢放下,解开上固定带105、下固定带205、上拉链104和下拉链204,检查患者情况,将连接部300解下使得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分离,分别将展开的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从患者背部和腿部下方抽出,转运完成。
79.实施例2
80.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分别设置两道拉链,上转运部100的两道拉链到第一提手102和第二提手103的距离均相等,下转运部200的两道拉链到第三提手202和第四提手203的距离均相等。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可分别通过各自设置的两道拉链从患者背部一侧或胸部一侧进行搭接。
81.当病床配置有本实用新型辅助装置作为常备装置时,使用本实用新型辅助转运装置为患者翻身的步骤如下:
82.s1:患者平躺在配置有辅助转运装置的病床上,检查患者体位是否正常;
83.s2:将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分别通过上拉链104和下拉链204搭接起来,检查上转运部100和下转运部200的连接是否稳固;
84.s3:检查无误后,使用上固定带105和下固定带205分别绑定患者的上半身和下半身,调整到合适的松紧程度;
85.s4:分别握住第一提手102至第四提手203,同时发力,将患者缓慢抬离床面,确认装置连接稳固后,抬升至适宜的高度;
86.s5:保持第一提手102和第三提手202稳定不动,逐渐降低对第二提手103和第四提手203的拉力,使得辅助转运装置靠近第二提手103和第四提手203一侧缓慢下降,装置缓慢转动,患者体位由平躺转变为侧躺;
87.s6:当患者转过90度后,对第二提手103和第四提手203重新施加拉力,使得辅助转运装置继续旋转,患者的体位由侧躺转变为俯卧;
88.s6:缓慢放下患者,解开上固定带105和下固定带205,解开上支撑101和下支撑201设置于患者背部一侧的拉链,将展开的上支撑101和下支撑201分别从患者身下抽出,翻身完成。
89.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在全文中,“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引导的特征仅为一种可选方式,不应理解为必须设置,故此申请人保留随时放弃或删除相关优选特征之权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