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导管固定装置

文档序号:32576735发布日期:2022-12-17 10:08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细导管固定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导管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细导管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医用导管是临床输液或排液最为常用的医疗器具,现有的细导管一般采用胶带固定于患者皮肤表面,传统固定导管方法是用胶布将管道直接粘贴在皮肤上面,由于胶布与皮肤存在空隙,胶布不能紧贴皮肤,特别是一些粗硬的管道,胶布容易翘起松脱,最终导致管道滑脱,为进一步提升固定稳固性,现有的导管固定使用高举平台法,高举平台法是将管道紧密固定在胶布上,导管未直接接触皮肤,且固定在皮肤上的胶布面积大,平面黏贴,固定牢固,不易脱落。
3.然而高举平台法虽然一定程度提升黏贴的稳固性,但胶带本身属于柔性结构,导管晃动或者受力时仍然可能影响黏贴效果,并且病人反身下压导管时,由于细导管异物感较弱,容易使导管被迫压阻流同时长时间迫压也造成皮肤压力性损伤。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细导管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导管固定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细导管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的底面设置有双面胶层,所述固定底板的顶部通过支座固定设置有外套筒,所述外套筒内嵌设有内套筒,所述外套筒的顶部开设有外筒槽口,所述内套筒一侧开设有内筒槽口,所述内套筒可相对外套筒转动使内筒槽口与外筒槽口重合或错开。
7.优选的,所述外套筒的外壁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凸沿,所述内套筒的外壁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折边盖,所述内螺纹折边盖与所述外螺纹凸沿旋合连接。
8.优选的,所述内螺纹折边盖的外壁环向密布设置有折边盖防滑纹。
9.优选的,所述内套筒区别于内螺纹折边盖的一端伸出所述外套筒内腔,且外壁端沿设置有限位环。
10.优选的,所述内套筒区别于内螺纹折边盖的一端位于所述外套筒内腔,且外套筒内腔为锥形变径结构,具有外螺纹凸沿一端的内径大于另一端。
11.优选的,所述内套筒的内腔沿其中轴线阵列分布设置有内筒壁防滑纹。
12.优选的,所述外筒槽口和内筒槽口的开口角度一致,且内筒槽口的开口宽度不小于内套筒内径的三分之一。
13.优选的,所述固定底板的左右两侧边设置有起撕凸沿。
14.与现有技术相比,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5.本实用新型细导管固定装置主要包括固定底板、双面胶层、外套筒以及内套筒,固定底板利用双面胶层黏贴于皮肤表面,由于固定底板接触面较大,可保证黏贴稳固性,同时方便黏贴操作和替换双面胶层后重复使用;外套筒和内套筒均为质地较硬的塑胶件,可对
导管起到良好的防压保护作用和抗晃动拉力作用,防止导管使用过程中被迫压阻流以及晃动拉拽时破坏固定效果,同时可强化导管被压时产生的异物感,提醒病人即使纠正体位;内套筒可相对外套筒转动使内筒槽口与外筒槽口重合或错开,可方便导管的固定和拆卸操作。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装卸导管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导管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隐藏内套筒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套筒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外套筒内腔结构示意图。
2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3.1-固定底板,2-双面胶层,3-支座,4-外套筒,41-外筒槽口,42-外螺纹凸沿,5-内套筒,51-内筒槽口,52-内螺纹折边盖,53-折边盖防滑纹,54-内筒壁防滑纹,55-限位环,6-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4,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细导管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底板1,固定底板1为一矩形薄片结构,固定底板1的底面设置有双面胶层2,双面胶层2一面与固定底板1底面粘合,另一面与病人皮肤表面粘合,用于固定固定装置,完成一次导管固定作用后,双面胶层2可从固定底板1上撕下,换用新的双面胶层2,以便固定装置再次固定使用,为方便临床操作便捷性,双面胶层2可进行订制,预先裁切好外形与固定底板1底面外形一致的双面胶纸,使用时直接撕下黏贴即可;
26.固定底板1的顶部通过支座3固定设置有外套筒4,外套筒4内嵌设有内套筒5,外套筒4的顶部开设有外筒槽口41,内套筒5一侧开设有内筒槽口51,内套筒5可相对外套筒4转动使内筒槽口51与外筒槽口41重合或错开,外筒槽口41和内筒槽口51的开口角度一致,且内筒槽口51的开口宽度不小于内套筒5内径的三分之一,确保导管6能够顺利置入,其中内套筒5内腔直径与导管6外径契合,能够确保过盈接触而实现夹持效果;
27.当内筒槽口51与外筒槽口41重合时,如图1所示,从此时导管6可从内筒槽口51与外筒槽口41置入内套筒5内,实现装卸操作,当导管6置入后,内筒槽口51与外筒槽口41错开,从而防止导管6脱离约束,实现导管6固定;
28.具体的,外套筒4的外壁一端设置有外螺纹凸沿42,内套筒5的外壁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折边盖52,内螺纹折边盖52与外螺纹凸沿42旋合连接,旋转内螺纹折边盖52带动整个内套筒5相对于外套筒4转动,从而调整内筒槽口51与外筒槽口41的方位夹角,需要注意当内螺纹折边盖52与外螺纹凸沿42旋合紧固时,应当为内筒槽口51与外筒槽口41错开的固定状态,此时内套筒5与外套筒4相对紧固并同时对导管起到限制固定作用。
29.进一步的,内螺纹折边盖52的外壁环向密布设置有折边盖防滑纹53,起到防滑便于施力转动内螺纹折边盖52的作用,由于内螺纹折边盖52的尺寸较小,通过设置折边盖防滑纹53,可方便直接接触即可转动操作;内套筒5的内腔沿其中轴线阵列分布设置有内筒壁防滑纹54,起到内套筒5内壁与导管6外壁之间的增大摩擦增强夹持效果的作用。
30.进一步的,固定底板1的左右两侧边设置有起撕凸沿11,由于固定底板1本身厚度较薄,与皮肤黏贴后不易被撕开,对于没有指甲的医护人员很难操作,通过设置起撕凸沿11,更有利于固定底板1边缘着力,方便将固定底板1从皮肤上取下。
31.进一步的,内套筒5区别于内螺纹折边盖52的一端伸出外套筒4内腔,且外壁端沿设置有限位环55,常态下限位环55的外径略大于外套筒4的内径,起到防止内套筒5与外套筒4完全脱分的作用,优点在于确保装置的一体性,便于装置收存和使用;
32.如图5所示,作为另一并行实施例,内套筒5区别于内螺纹折边盖52的一端位于外套筒4内腔,且外套筒4内腔为锥形变径结构,具有外螺纹凸沿42一端的内径大于另一端,内套筒5在旋紧过程中,由于其外壁受外套筒4内壁的变径迫压作用,逐渐缩紧,从而能够对导管6起到主动抱紧作用,优点在于能够更加有效地强化对导管6的夹持固定作用。
33.工作原理实施例:
34.取用一双面胶层2,将双面胶层2一面先黏贴于固定底板1底面,将固定底板1利用双面胶层2另一面黏贴固定于皮肤表面的合适位置,旋转内套筒5端部的内螺纹折边盖52,使内套筒5相对外套筒4转动直至内筒槽口51与外筒槽口41重合,将导管6通过内筒槽口51与外筒槽口41置入内套筒5内,再旋紧内套筒5端部的内螺纹折边盖52,使内筒槽口51与外筒槽口41错开,在导管6外周形成环筒形夹持固定保护结构,进而可防止导管6错动或被迫压阻流,使用后,再次旋转内套筒5端部的内螺纹折边盖52,使内套筒5相对外套筒4转动直至内筒槽口51与外筒槽口41重合,取出导管 6,通过固定底板1侧边的起撕凸沿11取下装置,并去除使用过的双面胶层2。
35.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36.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
以理解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