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和介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34386发布日期:2022-09-06 23:02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和介入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和介入系统。


背景技术:

2.经导管瓣膜置换手术是解决心脏瓣膜病非常有效的方法,不仅创口小、入侵性弱、术后恢复时间短,而且手术快速,治疗效果反映良好,尤其针对年龄偏大而不适宜采用外科手术的病人。植入的人工瓣膜由输送系统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或心尖小切口等路径进入心脏原生瓣位处,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后,进行人工瓣膜的释放并发挥功能替代原来病变位置。人工瓣膜能够代替原生瓣膜的关键是能够在理想的位置定位释放,并且能稳定的保持在该位置,才能发挥代替原生瓣膜的功能。
3.现有已上市或临床阶段的人工瓣膜使用时,医生通过术前ct或等比例打印3d硅胶模型进行病人生理结构的观察,结合术中超声或dsa等手段,根据己身经验判定人工瓣膜到达合适位置,依赖于影像技术以及医生的经验,而且瓣膜稳定主要由钙化瓣叶与瓣架挤压产生的径向支撑力提供。比较先进的,采用了人工瓣膜匹配的定位结构,该定位结构与心脏的组织结构相适应,能够定位在原生瓣叶的窦状底部,术中优先释放瓣膜定位结构,人工瓣膜便顺着定位结构安全、有效的释放到植入位置,但是一旦定位结构释放后,若出现位置不理想,不能进行回收再释放,而且要与特定的瓣膜配合使用,适用范围较窄。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瓣膜植入器械缺乏定位精度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定位精准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和介入系统。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包括:
6.第一固定锚,所述第一固定锚的一侧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流入端侧瓣叶面相连接,另一侧适于与人工瓣膜近心端相连接;
7.第二固定锚,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锚的外层;所述第二固定锚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流出端侧瓣叶面相连接;
8.所述第一固定锚与所述第二固定锚对应设置。
9.可选的,所述第二固定锚沿介入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固定锚沿介入方向的长度。
10.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锚包括第一锚峰;
11.所述第二固定锚包括第二锚峰;
12.所述第一锚峰和所述第二锚峰一一对应连接。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锚还包括第一锚谷,所述第一锚谷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向内翘曲,适于与人工瓣膜的瓣架近心端相连接。
14.可选的,所述第二固定锚还包括第二锚谷,所述第二锚谷沿原生瓣膜的开放方向
向外翘曲,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的侧瓣叶的窦状根部相连接。
15.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锚包括锚杆和瓣膜锚;
16.所述锚杆沿介入方向的一端适于与所述第二固定锚直接或间接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瓣膜锚固定连接;所述瓣膜锚适于与人工瓣膜的近心端相连接。
17.可选的,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一端适于与第一锚峰、第二锚峰和/或锚杆相连接,另一端适于与输送单元相连接。
18.可选的,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耦连部,所述耦连部适于与输送单元选择性卡接。
19.可选的,所述耦连部包括连接圆孔和/或连接挂耳,所述连接圆孔和/ 或连接挂耳适于与所述输送单元的卡接部选择性卡接。
2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介入系统,包括:输送单元和控制单元,以及上述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
2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固定锚和第二固定锚;所述第一固定锚的一侧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流入端侧瓣叶面相连接,另一侧适于与人工瓣膜近心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锚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锚的外层;所述第二固定锚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流出端侧瓣叶面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锚与所述第二固定锚对应设置;通过设置包括所述第一固定锚及其对应的所述第二固定锚在内的双层固定锚结构,使得所述第一固定锚和所述第二固定锚在定位过程中相互配合并将原生瓣叶夹持或卡抱于所述第一固定锚和所述第二固定锚之间,提高了定位精度,不需要钙化瓣叶与瓣架挤压提供径向支撑力,就能长期稳固地卡住人工瓣膜,从而增强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定位和/或锚固的稳定性。
23.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所述第一固定锚还包括第一锚谷,所述第一锚谷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向内翘曲,适于与人工瓣膜的瓣架近心端相连接;通过设置第一锚谷,并使所述第一锚谷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向内翘曲,以使所述第一锚谷的翘曲结构与所述人工瓣膜的瓣架近心端相卡接,从而避免人工瓣膜发生迁移滑入心室,有利于在手术过程中快速稳定地释放人工瓣膜,有效降低瓣膜置换手术的风险;同时,所述第一锚谷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向内形成的翘曲结构,有利于适配不同规格型号的人工瓣膜,增强了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适配范围。
24.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所述第二固定锚还包括第二锚谷,所述第二锚谷沿原生瓣膜的开放方向向外翘曲,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的侧瓣叶的窦状根部相连接;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锚谷,并使所述第二锚谷沿原生瓣膜的开放方向向外翘曲,以使所述第二锚谷的翘曲结构与原生瓣叶的侧瓣叶的窦状根部相卡接,从而增强定位和/或锚固的稳固性;所述第一锚谷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向内的翘曲结构与所述第二锚谷沿原生瓣膜的开放方向向外的翘曲结构一一对应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固定锚的结构与原生瓣叶及其周围组织结构更好地匹配,不仅提高了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定位精度,而且使得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在定位和/或锚固过程中更加稳固可靠。
25.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所述第一固定锚包括锚杆和瓣膜锚;所述锚杆沿介入方向的一端适于与所述第二固定锚直接或间接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瓣膜锚固定连接;所述瓣膜锚适于与人工瓣膜的近心端相连接;通过设置包括所述锚杆和所述瓣膜
锚在内的锚杆式结构的第一固定锚,从而与所述第二固定锚配合,进而实现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在原生瓣膜处的定位和/或锚固,在所述峰谷式结构的第一固定锚的基础上,拓展了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结构形式,使得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能够与现有的人工瓣膜和/或现有的输入系统相匹配,扩大了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适配范围。
26.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一端适于与第一锚峰、第二锚峰和/或锚杆相连接,另一端适于与输送单元相连接;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耦连部,所述耦连部包括连接圆孔和/或连接挂耳;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可通过所述连接圆孔和所述连接挂耳中的任意一种结构形式与所述输送单元的卡接部选择性卡接,从而扩大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适配范围,增强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有峰谷式第一固定锚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带有锚杆式第一固定锚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耦连部为连接圆孔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耦连部为连接挂耳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瓣膜植入定位组件与人工瓣膜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介入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在人体心脏原生瓣位处的释放位置示意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瓣膜植入定位组件配合人工瓣膜在原生瓣位处的释放位置示意图;
36.图9为原生瓣膜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0为本实用新型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在主动脉原生瓣膜处的定位示意图。
38.附图标记说明:
39.1、第一固定锚;111、第一锚峰;112、第一锚谷;121、锚杆;122、瓣膜锚;
40.2、第二固定锚;21、第二锚峰;22、第二锚谷;
41.3、连接件;30、耦连部;31、连接圆孔;32、连接挂耳;
42.4、人工瓣膜;41、瓣膜裙边;42、瓣膜挂耳;
43.51、输送装置;52、植入鞘管;53、耦连结构;
44.60、血管壁;61、主动脉原生瓣膜;62、窦状根部;63、原生瓣叶流出端侧瓣叶面;64、原生瓣叶流入端侧瓣叶面。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
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垂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8.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49.结合图1-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包括:
50.第一固定锚1,所述第一固定锚1的一侧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流入端侧瓣叶面64相连接,另一侧适于与人工瓣膜4近心端相连接;
51.第二固定锚2,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锚1的外层;所述第二固定锚2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流出端侧瓣叶面63相连接;
52.所述第一固定锚1与所述第二固定锚2对应设置。
5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指的是图9中箭头“p”所指的方向;所述原生瓣膜的开放方向指的是图9中箭头“q”所指的方向;所述介入方向指的是图5中箭头“s”所指的方向;所述血液流动方向指的是图9中箭头“t”所指的方向;所述流入端指的是人体内原生瓣膜(叶)沿所述血液流动方向的血液流进面,所述流出端指的是人体内原生瓣膜(叶) 沿所述血液流动方向的血液流出面;所述近心端指的是人工瓣膜(叶)沿所述介入方向靠近心脏的一端,人工瓣膜(叶)沿所述介入方向远离心脏的一端为远心端;所述人工瓣膜4具有预设的舒张状态和收缩状态,当挤压外力小于临界变形受力值时,所述人工瓣膜4处于所述舒张状态,当挤压外力大于临界变形受力值时,所述人工瓣膜4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可采用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镍钛合金等材质,可由激光雕刻后,经过一定的热定型处理工艺制造而成;所述第一固定锚1和/或所述第二固定锚2具有预设的舒张状态和收缩状态,当挤压外力小于临界变形受力值时,所述第一固定锚1和/或所述第二固定锚2处于所述舒张状态,当挤压外力大于临界变形受力值时,所述第一固定锚1和/或所述第二固定锚2处于所述收缩状态;所述第一固定锚1与所述第二固定锚2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机械连接、胶接或焊接。
54.可选的,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由植入鞘管52释放;当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由植入鞘管52释放后,所述第一固定锚1和/或所述第二固定锚2 切换为所述舒张状态。
55.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锚1的外侧部分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流入端侧瓣叶面64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锚1的内侧部分适于与人工瓣膜4近心端相连接。
56.可选的,所述第二固定锚2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锚1的外层;所述第二固定锚2的沿介入方向的一端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流出端侧瓣叶面63 相连接。
57.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锚1与所述第二固定锚2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锚1和所述第二固定锚2在所述舒张状态下,所述第一固定锚1和所述第二固定锚2在所述介入方向上相对应的部分形成预设配合间隙,从而在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定位过程中将原生瓣叶夹持或卡抱于所述第一固定锚1和所述第二固定锚2之间。
58.本实施例中,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固定锚1和第二固定锚2;所述第一固定锚1的一侧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流入端侧瓣叶面64相连接,另一侧适于与人工瓣膜4流入端的瓣叶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锚2 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锚1的外层;所述第二固定锚2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流出端侧瓣叶面63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锚1与所述第二固定锚2对应设置;通过设置包括所述第一固定锚1及其对应的所述第二固定锚2在内的双层固定锚结构,使得所述第一固定锚1和所述第二固定锚2在定位过程中相互配合并将原生瓣叶夹持或卡抱于所述第一固定锚1和所述第二固定锚2之间,提高了定位精度,不需要钙化瓣叶与瓣架挤压提供径向支撑力,就能长期稳固地卡住人工瓣膜,从而增强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定位和/或锚固的稳定性。
59.具体地,所述第二固定锚2沿介入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固定锚1 沿介入方向的长度。
60.可选的,所述第二固定锚2沿介入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固定锚1 沿介入方向的长度,以在定位锚固过程中,使得所述第一固定锚1与人体内原生瓣叶流入端侧瓣叶面64相连接,同时使得所述第二固定锚2与人体内原生瓣叶流出端侧瓣叶面63相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与人体内原生瓣膜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相匹配,进而使得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更好地满足人体工学要求。
61.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锚1包括第一锚峰111;
62.所述第二固定锚2包括第二锚峰21;
63.所述第一锚峰111和所述第二锚峰21一一对应连接。
6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原生瓣膜(叶)指的是人体内主动脉瓣膜,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结构为基于所述主动脉瓣膜的结构;图9、图10中与主动脉原生瓣膜61相连的人体组织结构为血管壁60;所述原生瓣膜亦可以是肺动脉瓣、二尖瓣或者三尖瓣,所述第一锚峰111、所述第二锚峰21、所述第一锚谷112、所述第二锚谷22、所述锚杆121和所述瓣膜锚122的结构和数量可根据人体内原生瓣膜的实际结构进行调整,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情况;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可用以卡抱和/或夹持人体内原生瓣瓣膜(叶),并通过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与植入的人工瓣膜挤压,从而保持植入的人工瓣膜稳定;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也可用以卡抱和/或夹持已经植入到人体内的人工瓣膜(叶),然后再与另一个新的植入人体的人工瓣膜挤压,从而保持新植入的瓣膜稳定。
6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锚1设置有三组所述第一锚峰111;所述第二固定锚2设置有三组所述第二锚峰21;三组所述第一锚峰111与三组所述第二锚峰21一一对应设置。
66.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锚1还包括第一锚谷112,所述第一锚谷112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向内翘曲,适于与人工瓣膜4的近心端相连接。
6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人工瓣膜4由输送单元在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内层释放,
所述人工瓣膜4释放后切换为所述舒张状态并与所述第一固定锚1接触,通过输入单元作用使得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双层结构能够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给予所述人工瓣膜4一定的挤压,从而使得所述人工瓣膜4能够产生相反的径向支撑力,此时所述径向支撑力应控制在预设或合理的范围内,以防止超过所述人工瓣膜4所承受的极限应力产生形状或结构的突变而损伤原生瓣叶。
68.可选的,所述第一锚谷112为圆弧状结构,从而在定位和/或植入过程中,避免原生瓣膜和/或人工瓣膜4受损。
69.可选的,所述人工瓣膜4的瓣架近心端设置有瓣膜裙边41。
70.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锚1设置有三组所述第一锚谷112,三组所述第一锚谷112均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向内翘曲,从而与所述瓣膜裙边41相卡接。
71.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锚1与所述人工瓣膜4之间相互独立设置,所述第一固定锚1与所述人工瓣膜4之间并没有耦连结构;所述第一锚谷112 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向内形成翘曲结构,有利于适配不同规格型号的人工瓣膜4,增强了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适配范围。
72.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锚1还包括第一锚谷112,所述第一锚谷 112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向内翘曲,适于与人工瓣膜4的瓣架近心端相连接;通过设置第一锚谷112,并使所述第一锚谷112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向内翘曲,以使所述第一锚谷112的翘曲结构与所述人工瓣膜4的瓣架近心端相卡接,从而避免人工瓣膜4发生迁移滑入心室,有利于在手术过程中快速稳定地释放人工瓣膜4,有效降低瓣膜置换手术的风险;同时,所述第一锚谷112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向内形成的翘曲结构,有利于适配不同规格型号的人工瓣膜4,增强了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适配范围。
73.具体地,所述第二固定锚2还包括第二锚谷22,所述第二锚谷22沿原生瓣膜的开放方向向外翘曲,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的侧瓣叶的窦状根部 62相连接。
74.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锚1还包括第一锚谷112,所述第二固定锚2还包括第二锚谷22,所述第二锚谷22与所述第一锚谷112一一对应设置。
7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锚1设置有三组所述第一锚谷112;所述第二固定锚2设置有三组所述第二锚谷22;三组所述第一锚谷112与三组所述第二锚谷22沿所述介入方向一一对应设置。
76.可选的,三组所述第二锚谷22均沿原生瓣膜的开放方向向外翘曲,从而与人体内原生瓣叶的侧瓣叶的窦状根部62相卡接。
77.可选的,所述第一锚谷112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向内的翘曲结构与所述第二锚谷22沿原生瓣膜的开放方向向外的翘曲结构一一对应设置;每对所述第一锚谷112与所述第二锚谷22之间形成预设配合间隙;所述第一锚谷112和与之对应的所述第二锚谷22通过相互调节和/或配合,从而实现对原生瓣膜的流入端侧和流出端侧的卡接和/或定位。
7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锚2还包括第二锚谷22,所述第二锚谷22 沿原生瓣膜的开放方向向外翘曲,适于与人体内原生瓣叶的侧瓣叶的窦状根部62相连接;通过设置所述第二锚谷22,并使所述第二锚谷22沿原生瓣膜的开放方向向外翘曲,以使所述第二锚谷22的翘曲结构与原生瓣叶的侧瓣叶的窦状根部62相卡接,从而增强定位和/或锚固的稳固性;所述第一锚谷112沿原生瓣膜的闭合方向向内的翘曲结构与所述第二锚谷22沿原生瓣
膜的开放方向向外的翘曲结构一一对应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固定锚2的结构与原生瓣叶及其周围组织结构更好地匹配,不仅提高了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定位精度,而且使得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在定位和/或锚固过程中更加稳固可靠。
79.具体地,所述第一固定锚1包括锚杆121和瓣膜锚122;
80.所述锚杆121沿介入方向的一端适于与所述第二固定锚2直接或间接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瓣膜锚122固定连接;所述瓣膜锚122适于与人工瓣膜4的近心端相连接。
81.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固定锚1至少包括两种结构形式:一种为包括所述第一锚峰111和所述第一锚谷112在内的峰谷式结构,另一种为包括所述锚杆121和所述瓣膜锚122在内的锚杆式结构;所述峰谷式结构的第一固定锚1和所述锚杆式结构的第一固定锚1中的任意一种均可以与所述第二固定锚2相配合使用,并实现预定功能;所述锚杆121的轴线与所述介入方向平行或者成预设角度。
82.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锚1包括三组所述锚杆121,三组所述锚杆121 与三组所述第二锚峰21一一对应设置。
83.可选的,每对相对应的所述锚杆121与所述第二锚峰21之间固定连接。
84.可选的,所述锚杆121沿介入方向的近心端设置有所述瓣膜锚122,所述锚杆121与所述瓣膜锚122形成山字型结构;所述瓣膜锚122适于与人工瓣膜4的近心端相卡接。
8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锚1包括锚杆121和瓣膜锚122;所述锚杆121沿介入方向的一端适于与所述第二固定锚2直接或间接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瓣膜锚122固定连接;所述瓣膜锚122适于与人工瓣膜4的近心端相连接;通过设置包括所述锚杆121和所述瓣膜锚122在内的锚杆式结构的第一固定锚1,从而与所述第二固定锚2配合,进而实现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在原生瓣膜处的定位和/或锚固,在所述峰谷式结构的第一固定锚1的基础上,拓展了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结构形式,使得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能够与现有的人工瓣膜和/或现有的输入系统相匹配,扩大了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适配范围。
86.具体地,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还包括连接件3,所述连接件3一端适于与第一锚峰111、第二锚峰21和/或锚杆121相连接,另一端适于与输送单元相连接。
87.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峰谷式结构的第一固定锚1与所述第二固定锚2 配合时,所述连接件3适于与所述第一锚峰111和所述第二锚峰21相连接;当所述锚杆式结构的第一固定锚1与所述第二固定锚2配合时,所述连接件3适于与所述锚杆121和所述第二锚峰21相连接;所述耦连部30包括所述连接圆孔31和所述连接挂耳32两种结构形式,所述连接圆孔31和所述连接挂耳32中的任意一种结构形式均可以实现与所述输送单元的选择性卡接。
88.可选的,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设置有三组所述连接件3;三组所述连接件3与三组所述第二锚峰21一一对应设置。
89.具体地,所述连接件3上设置有耦连部30,所述耦连部30适于与输送单元选择性卡接。
90.可选的,所述输送单元包括输送装置51、植入鞘管52和耦连结构53;所述植入鞘管52适于释放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和/或人工瓣膜4;所述耦连结构53适于与瓣膜挂耳42和/或耦连部30选择性卡接。
91.可选的,所述耦连部30与所述耦连结构53选择性卡接;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释放前,所述耦连部30与所述耦连结构53保持卡接状态;当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经所述植
入鞘管52释放后,所述耦连部30与所述耦连结构53脱离卡接。
92.具体地,所述耦连部30包括连接圆孔31和/或连接挂耳32,所述连接圆孔31和/或连接挂耳32适于与所述输送单元的卡接部选择性卡接。
93.可选的,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通过所述连接圆孔31和所述连接挂耳 32中的任意一种结构形式与所述耦连结构53选择性卡接。
94.本实施例中,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还包括连接件3,所述连接件3一端适于与第一锚峰111、第二锚峰21和/或锚杆121相连接,另一端适于与输送单元相连接;所述连接件3上设置有耦连部30,所述耦连部30包括连接圆孔31和/或连接挂耳32;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可通过所述连接圆孔 31和所述连接挂耳32中的任意一种结构形式与所述输送单元的卡接部选择性卡接,从而扩大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适配范围,增强所述瓣膜植入定位组件的适用性。
9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介入系统,具体为一种瓣膜介入系统,包括:输送单元和控制单元,以及上述的瓣膜植入定位组件。
96.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