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包括一种可弯曲双腔鞘管,以及一种导引鞘。
背景技术:2.导引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医疗器械,导引鞘的功能是,通过将鞘管插入人体,然后再向鞘管的管腔内插入各种医疗器械的探头,从而实现将探头插入人体内部的功能。
3.随着技术的发展,导引鞘的鞘管所需承担的功能越来越复杂。现具有一种包括两个相互隔离的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的鞘管,其中第二管腔相比第一管腔更小,第二管腔通常用于检测压力,而较大的第一管腔可以作为软镜通道或者排石通道。但是,由于人体内的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要求鞘管的端部一截能够弯曲才能够插入人体内的脏器内。可弯曲的鞘管存在一种问题,由于鞘管的总管径较小,再加上把鞘管分隔为了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在鞘管弯曲时极易随着鞘管的变形而被堵住,这就会导致管腔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双腔鞘管中,由于鞘管的管径较小,因而在鞘管弯曲的过程中管腔容易被堵住而无法发挥其功能。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弯曲双腔鞘管,设有相互隔断的第一管腔和第二管腔,可弯曲双腔鞘管设有可以弯曲变形的可弯曲管,至少所述第一管腔延伸至所述可弯曲管内,所述第一管腔的管壁内设置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沿所述可弯曲管的轴向呈螺旋状延伸。
7.优选的,所述第二管腔延伸至所述可弯曲管内;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包括主体部和若干环套部,所述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腔位于可弯曲管的部分的管壁内部并沿所述第一管腔的轴向呈螺旋状延伸;若干所述环套部与所述主体部固定连接,且所述环套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腔位于可弯曲管的部分的管壁内部并环绕所述第二管腔。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管腔的管壁相对于所述第一管腔的管壁向外凸出。
9.优选的,所述第二管腔延伸至所述可弯曲管内;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弹簧和第二支撑弹簧,所述第一支撑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腔位于可弯曲管的部分的管壁内部,所述第二支撑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腔位于可弯曲管的部分的管壁内部。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弹簧与所述第二支撑弹簧相互紧靠且间隔排布,所述第二支撑弹簧靠近所述第一支撑弹簧的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支撑弹簧间隙内。
11.优选的,所述第二管腔容纳于所述第一管腔内。
12.优选的,可弯曲双腔鞘管还设有固定管,所述可弯曲管与所述固定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管腔延伸至所述固定管内;所述第二管腔设置于所述固定管内并延伸至所述固定管
与所述可弯曲管的交界处。
13.优选的,所述第二管腔表面设有若干测压孔,所述测压孔靠近所述可弯曲管的自由端。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管腔表面设有若干测压孔,所述测压孔靠近所述可弯曲管与所述固定管的交界位置。
15.上述方案的优点在于,支撑部可以在可弯曲管弯曲的过程中起到支撑管壁的功能,防止管壁弯曲变形时导致位于可弯曲管内的第一管腔被堵住。而呈螺旋状延伸的支撑部不会干扰可弯曲管正常弯曲,因此也不会可弯曲双腔鞘管的正常工作。第二管腔也可以延伸至可弯曲管内,只需要对应在第二管腔内设置支撑部即可防止第二管腔被堵住。
16.在其中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管腔仅设置在固定管内而没有延伸至可弯曲管内,这种方案一方面工艺更为简单,支撑部只需要设置在第一管腔管壁内起到防止第一管腔不会堵住的效果即可;另一方面是考虑到第二管腔通常是起到测压功能的,不需要直达具体的待测部位,而是只需要靠近具体的待测部位即可,由于可弯曲管的总长度并非特别长,第二管腔即使只位于固定管内也是靠近具体的待测部位的,因而第二管腔不延伸至可弯曲管内也是可行的。
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导引鞘,设有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弯曲双腔鞘管。
附图说明
18.图1所示为一种可弯曲双腔鞘管的优选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19.图2所示为实施例一的端口位置的结构视图;
20.图3所示为支撑部件的结构视图;
21.图4所示为一种可弯曲双腔鞘管的优选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22.图5所示为实施例二的端口位置的结构视图;
23.图6所示为第一支撑弹簧和第二支撑弹簧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24.图7所示为第一支撑弹簧和第二支撑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所示为一种可弯曲双腔鞘管的优选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26.图9所示为示意实施例三的剖切位置的示意图;
27.图10所示为沿图9中的a-a部分剖切后的示意图;
28.图11所示为沿图9中的b-b部分剖切后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管腔,11-可弯曲管,12-固定管,2-第二管腔,21-测压孔,3-支撑部件,31-主体部,32-环套部,41-第一支撑弹簧,42-第二支撑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
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本技术提供了三种可弯曲双腔鞘管的具体实施例,其中实施例一的结构如图1至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可弯曲双腔鞘管设有可弯曲管11,可弯曲管11由软胶等材料制成,在受到外部的牵引力作用时可以弯曲变形,从而实现可弯曲的功能。所述可弯曲管11分别设有第一管腔1和第二管腔2,所述第一管腔1和第二管腔2相互隔断。在所述可弯曲管11的管壁内设置有支撑部件3,所述支撑部件3包括主体部31和环套部32,其中所述主体部31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腔1的管壁内,且所述主体部31沿所述第一管腔1的轴向呈螺旋形延伸,形成类似于弹簧的结构。所述环套部32包括若干个,且所述环套部32与所述主体部31固定连接,所述环套部32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腔2的管壁内部并环绕所述第二管腔2,环套部32起到支撑第二管腔2的功能。
34.本实施例中,主体部31能够支撑住第一管腔1的管壁,在可弯曲管11弯曲的过程中起到防止第一管腔1被堵住的功能。而且,基于弹簧的特性,弹簧不会阻碍可弯曲管11弯曲变形,因此主体部31也不会干扰可弯曲管11的正常变形。所述环套部32起到支撑第二管腔2的管壁的功能,有效防止了第二管腔2被堵住。由于环套部32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基于主体部31弹簧结构的性质,相邻环套部32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因此环套部32也不会干扰第二管腔2的管壁弯曲。综上所述,实施例一的有益效果是,既能够防止可弯曲管11弯曲时第一管腔1和第二管腔2被堵住,又不会影响可弯曲管11正常弯曲。所述支撑部件3可以通过对一段钢管进行激光切割的方式来制成。
35.实施例一中所述第二管腔2位于第一管腔1的外部,第二管腔2的内壁相对于第一管腔1向外凸出了一部分,第二管腔2与第一管腔1呈现出相邻的状态。这种设计中,环套部32的加工方法更为简单,有助于使得支撑部件3整体的加工工艺更加简单。
36.实施例二的结构如图4至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类似的,实施例二设有可弯曲管11,所述第一管腔1和所述第二管腔2延伸至可弯曲管11内。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在于,实施例二中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支撑弹簧41和第二支撑弹簧42,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弹簧41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腔1的管壁内部,所述第二支撑弹簧42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腔的管壁内部。第一支撑弹簧41与第二支撑弹簧42均起到支撑管壁防止管壁变形的功能,有效保证可弯曲管11弯曲时第一管腔1和第二管腔2不会堵住。实施例二在生产时,可以先分别激光切割出第一支撑弹簧41和第二支撑弹簧42,然后将第二支撑弹簧42放置在第一支撑弹簧41内再进行包胶。
37.对于实施例二而言,优选的,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支撑弹簧41与所述第二支撑弹簧42相互紧靠,而且所述第一支撑弹簧41与所述第二支撑弹簧42相互间隔排布。所述间隔排布的具体含义是,如图6所示,第二支撑弹簧42与第一支撑弹簧41相互靠近的部分刚好容纳于第一支撑弹簧41的间隙内,同理的,第一支撑弹簧41靠近第二支撑弹簧42的部分也容纳于第二支撑弹簧42的间隙内,从而使得二者无接触,弯曲时不会相互干扰,避免了第一支撑弹簧41与第二支撑弹簧42出现相互卡住而导致可弯曲管11无法弯曲的问题出现。而且,
这样设置后,可以使得第一管腔1和第二管腔2尽可能地相互靠拢,甚至第二管腔2直接设置在第一管腔1内,从而使得可弯曲管11结构上更加紧凑。
38.实施例二的结构中,所述可弯曲管11还连接有固定管12,固定管12由较硬的材料制成,在使用过程中是不可弯曲的,例如,固定管12可以采用钢管包胶的方式制成。所述第一管腔1和所述第二管腔2均延伸至所述固定管12内部。由于固定管12不要求可以变形,因此所述第一管腔1和所述第二管腔2位于所述固定管12部分的管壁内无需设置支撑部。这种方案下,关于可弯曲管11的加工,可以先选取一段钢管,然后在钢管上激光切割出支撑部,并保留一定长度的钢管。之后,在支撑部外包上软胶,在残余的钢管外包上硬胶,或者也可以不包胶,直接将残余钢管作为固定管12。这样就能够完成对可弯曲管11和固定管12的生产。
39.当然,实施例一也可以连接有固定管12。
40.实施例三的结构如图8至图11所示,实施例三包括了可弯曲管11和固定管12,但在实施例三中,所述第一管腔1同时设置在可弯曲管11和固定管12内,但所述第二管腔2仅设置在所述固定管12内并延伸至固定管12与可弯曲管11的交界位置,第二管腔2并未延伸至可弯曲管11中。对于第一管腔1和第二管腔2而言,二者位于固定管12内的部分由于不需要弯曲,因此管壁内不用设置弹簧状的支撑部。而针对第一管腔1延伸至可弯曲管11的部分,考虑到可弯曲管11需要弯曲,因此在第一管腔1位于可弯曲管11内部分的管壁内设有所述的支撑部,支撑部可以优选弹簧,用于防止第一管腔1被堵住。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管腔2未延伸至可弯曲管11内,而第一管腔1从固定管12延伸至了可弯曲管11内。
41.实施例三的有益效果是,鉴于第二管腔2通常作为测压管,而压力的测试不需要准确地到达待测位置,只需要靠近待测位置的部位测试出的压力就能够满足要求,此时,第二管腔2即使未延伸至可弯曲管11内也能够靠近待测位置,因而就不需要在第二管腔2只需要设置在固定管12内即可,完全避免了由于鞘管的弯曲而导致第二管腔2被堵住的问题出现,有效简化了工艺流程。而对于第一管腔1而言,鉴于第一管腔1的管径较大,因此在第一管腔1管壁内设置支撑部相比第二管腔2而言更加简单。
4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一、二、三中为了便于第二管腔2实现测压的功能,均在第二管腔2的管壁上设有若干测压孔21。测压孔21以何种方式以及尺寸进行开设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多做赘述。在实施例三中,测压孔21设置在靠近固定管12与可弯曲管11交界的位置,从而使得测压孔21尽可能地靠近了待测部位。
43.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