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式退烧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3351发布日期:2023-02-14 13:45阅读:46来源:国知局
头戴式退烧仪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头戴式退烧仪。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退烧贴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退烧贴大多为一次性用品,且退烧贴的使用时间较短,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退烧贴温度就会升高,需要经常进行更换,使用十分不方便、且很不环保。而现在市面上所有的一些退烧仪器,例如申请号为201922436172.4的专利,使用者将头部装置通过伸缩带固定在额头部位,从而使调温装置与额头贴附进行发热或制冷。然而上述专利中头部装置的弯折角度无法进行调节,因此调温装置无法与所有用户的额头很好的贴附,导致制冷面积变小,进而造成用户额头不同位置的冷量不均,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问题和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头戴式退烧仪,能够紧密的贴附于用户额头,多个制冷装置共同制冷以能够扩大制冷面积,以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还能够避免额头不同位置的冷量不均,且本头戴式退烧仪使用方便、绿色环保。
4.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头戴式退烧仪,例如包括:可弯折连接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制冷装置,连接所述可弯折连接件的所述第一端;第二制冷装置,连接所述可弯折连接件的所述第二端;以及佩戴件,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制冷装置远离所述可弯折连接件的一端,其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制冷装置远离所述可弯折连接件的一端。
5.本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退烧仪通过设置可弯折连接件对多个制冷装置的角度进行调节,以更好地贴附于用户额头;设置多个制冷装置能够扩大制冷面积,以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并且还能够避免额头不同位置的冷量不均;设置佩戴件以使本头戴式退烧仪能够佩戴于用户头部。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装置包括盒体、调温件和第一导温件,所述盒体的内部设置有凹槽,所述调温件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盒体连接在可弯折连接件和所述佩戴件之间;所述调温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调温件第一侧和调温件第二侧,所述调温件第一侧朝向所述盒体的开口,所述第一导温件热传导连接所述调温件第一侧。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温件为导冷金属片或者导冷硅胶。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温件包括导冷金属片和导冷硅胶,所述导冷金属片设置在所述调温件和所述导冷硅胶之间。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装置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风扇和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凹槽内、且热传导连接于所述调温件第二侧,所述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凹槽内、且位于所述散热器远离所述调温件的一侧;所述盒
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盒体第一侧面和盒体第二侧面,所述佩戴件连接在所述盒体第一侧面上,所述可弯折连接件连接在所述盒体第二侧面上,所述盒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盒体第三侧面和盒体第四侧面,所述盒体上设置有盒体出风口和盒体进风口,所述盒体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盒体第三侧面上,所述盒体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盒体第一侧面、所述盒体第二侧面和所述盒体第四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上。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扇包括蜗形外壳和设置于所述蜗形外壳内的离心风机,所述蜗形外壳上对应所述离心风机设置有风扇进风口和风扇出风口,所述风扇进风口面向所述散热器设置、且所述盒体进风口连通所述风扇进风口,所述风扇出风口连通所述盒体出风口。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盒体还包括盒体第五侧面,所述盒体第五侧面与所述第一导温件相对设置,所述散热风扇为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安装于所述盒体第五侧面的内壁上,所述盒体第五侧面的内壁上还设置有蜗形导风板,所述蜗形导风板围绕于所述离心风机的外侧设置。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装置还包括隔热垫,所述隔热垫设置在所述凹槽内,所述隔热垫上设置有调温件安装孔,所述调温件嵌设于所述调温件安装孔内。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冷装置、所述可弯折连接件、所述第二制冷装置以及所述佩戴件连接形成环状结构,所述环形结构的内侧形成有佩戴腔,所述可弯折连接件朝向所述佩戴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温件,所述第二导温件与所述第一制冷装置和/或所述第二制冷装置热传导连接。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弯折连接件包括连接管和定型件,所述连接管包裹所述定型件,所述连接管和所述定型件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制冷装置和所述第二制冷装置之间。
15.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可弯折连接件对多个制冷装置的角度进行调节,以更好地贴附于用户额头;设置多个制冷装置能够扩大制冷面积,以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并且还能够避免额头不同位置的冷量不均;设置佩戴件以使本头戴式退烧仪能够佩戴于用户头部。再者,通过设置导冷金属片和导冷硅胶以扩大冷面面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设置多个散热柱以增加散热面积并提高散热效率。此外,设置多个进风口以提高热交换效率,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在可弯折连接件上设置导热垫以增大导冷面积。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退烧仪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退烧仪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制冷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制冷装置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退烧仪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为了理解和便于描述,附图中示出的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
24.可以理解的是,当例如层、膜、区域或基底的组件被称作“在“另一组件“上”时,所述组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组件。另外,在说明书中,除非明确地描述为相反的,否则词语“包括”将被理解为意指包括所述组件,但是不排除任何其它组件。此外,在说明书中,“在
……
上”意指位于目标组件上方或者下方,而不意指必须位于基于重力上方的顶部上。
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26.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退烧仪10例如包括佩戴件100、第一制冷装置200、第二制冷装置300以及可弯折连接件400。其中,可弯折连接件400可例如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401和第二端402,第一制冷装置200可例如连接可弯折连接件400的第一端401,第二制冷装置300可例如连接可弯折连接件400的第二端402,即可弯折连接件400例如连接在第一制冷装置200与第二制冷装置300之间。佩戴件100的一端例如连接在第一制冷装置200远离可弯折连接件400的一端,佩戴件100的另一端例如连接第二制冷装置300远离可弯折连接件400的一端。举例来说,第一制冷装置200、所述可弯折连接件400、第二制冷装置300和佩戴件100可连接形成环状结构,环形结构的内侧形成有佩戴腔,如此能够佩戴于用户头上以使制冷装置更好的与用户额头贴附。可弯折连接件400例如为柔性或者弹性零件,其可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形变,以至于可以改变可弯折连接件400的第一端401和第二端402之间的角度。设置可弯折连接件,能够实现两个甚至多个制冷装置之间的角度调节,以使制冷装置能更好地贴附于用户的额头。设置两个、甚至多个制冷装置能够扩大制冷面积,以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并且还能够避免额头不同位置的冷量不均。其中,佩戴件100例如为一带体,佩戴件100的材质例如为硅胶,当然可也为其他材质,例如魔术贴、pu(polyurethane,聚氨酯)等,本技术不对此进行限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制冷装置例如为两个,但本技术并不限制制冷装置的数量具体为两个,在某些个实施例中,制冷装置的数量可例如为三个、四个或更多,本技术不对此进行具体限制。
27.下面结合附图1-5对头戴式退烧仪1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28.参见图2,第一制冷装置200例如包括盒体210,盒体210连接在可弯折连接件400和
佩戴件100之间。具体地,如图3所示,盒体210例如包括相对设置的盒体第一侧面212和盒体第二侧面213,其中,佩戴件100连接在所述盒体第一侧面212上,所述可弯折连接件400连接在所述盒体第二侧面213上。盒体210例如为壳体类零件。盒体210的内部例如设置有凹槽211。进一步地,第一制冷装置200例如还包括调温件220、导温件230以及散热组件240,调温件220、散热组件240例如设置于盒体210的凹槽211内。具体地,调温件220包括相对设置调温件第一侧221和调温件第二侧222,优选地调温件220例如为半导体制冷片,调温件第一侧221例如为半导体制冷片的冷端,调温件第二侧222例如为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利用半导体制冷片一端吸热一端散热的特性,实现对用户额头的降温。其中,导温件230例如热传导连接在所述调温件第一侧221,散热组件240例如连接于所述调温件第二侧222。导温件230例如用于扩大制冷面积以及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散热组件240例如用于对调温件第二侧222进行散热,以提高调温件220的制冷效率。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调温件第一侧221和调温件第二侧222上可例如分别涂覆有导热硅脂,用于填补调温件220与导温件230、散热组件240之间的空隙,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和导冷效率。
29.承上述,参见图3,导温件230例如包括导冷金属片231和导冷硅胶232,其中导冷金属片231设置于调温件第一侧221和导冷硅胶232之间。导冷金属片231例如设置于所述盒体210的凹槽211内,导冷硅胶232例如盖合在盒体210上的所述凹槽211上。设置导冷金属片231能够扩大制冷面积以及提高导冷效率,导冷金属片231例如为导冷铝片。导冷硅胶232贴附于用户额头之上,以给予用户更舒适的使用体验。导冷硅胶232远离所述导冷金属片231的一侧例如为弧形,以更紧密的与用户额头进行贴附。在一个具体地实施方式中,导温件230例如仅包括导冷金属片231或导冷硅胶232,优选地导温件230例如仅包括导冷硅胶232。
30.再者,参见图3和图4,散热组件240例如包括散热器241和散热风扇244,其中散热器241例如设置于散热风扇244与调温件220之间。散热器241例如包括散热基板242和相互间隔设置在散热基板242上的多个散热柱243,散热基板242热传导连接于调温件第二侧222,具体地散热基板242例如通过导热膏固定连接在调温件第二侧222。多个散热柱243例如位于散热基板242远离调温件220的一侧上、且朝向远离散热基板242的方向延伸。散热基板242例如为金属片,优选地散热基板242例如为散热铝片;多个散热柱243例如为多个细小柱状金属块,优选地多个散热柱243例如为多个柱状铝块。设置多个散热柱243有利于增大散热面积以提高散热效率。
31.进一步地,再参见图3和图4,盒体210例如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盒体第三侧面214和盒体第四侧面215。盒体210上例如设置有盒体出风口217和盒体进风口218,其中,盒体出风口217例如设置于所述盒体第三侧面214上,盒体进风口218例如设置于盒体第一侧面212、盒体第二侧面213和盒体第四侧面215中的至少一个上,以增加散热风扇244的散热效率。外部气流可例如通过盒体进风口218经散热器241进入散热风扇244。散热风扇244例如设置于盒体210的凹槽211内、且位于散热器241邻近多个散热柱243的一侧。散热风扇244例如包括蜗形外壳245和设置于蜗形外壳内的离心风机246,蜗形外壳245上对应离心风机246例如设置有风扇进风口247以及风扇出风口248,其中风扇进风口247例如朝向多个散热柱243设置。风扇出风口248例如与盒体出风口212对应设置、且相互连通,盒体进风口218例如通过多个散热柱243之间的间隙连通风扇进风口247,盒体210例如用于对外部气流进行导流。如此一来,外部气流例如通过盒体进风口218进入盒体210内部,进而经过多个散热柱243之间
的空隙进入风扇进风口247,散热风扇244转动产生的气流通过风扇出风口248从盒体出风口217排出。如此一来能够实现对散热器241的散热,以带走调温件第二侧222上的热量。其中上述提到的散热风扇244例如为涡轮风扇,当然也可例如为轴流风扇或者鼓风扇,本技术不对此进行具体限制。
32.在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见图1,盒体包括盒体第五侧面216,盒体第五侧面216与导温件230相对设置,散热风扇244包括离心风机246,离心风机246安装于盒体第五侧面216的内壁上。盒体第五侧面216的内壁上例如还设置有蜗形导风板(图中未示出),蜗形导风板围绕于所述离心风机246的外侧以使离心风机246产生的气流通过盒体出风口217排出。在此实施方式中,散热风扇244可例如无需设置蜗形外壳。
33.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本头戴式退烧仪10佩戴于用户头部时,用户需将设置有盒体出风口217的一侧朝上,以尽可能地减少散热风扇产生的气流对用户造成影响。
34.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第一制冷装置200例如还包括隔热垫250,隔热垫250设置于所述盒体210的凹槽211内。隔热垫250的中部例如设置有调温件安装孔251,调温件220嵌设于调温件安装孔251中。其中隔热垫250的材质例如为eva(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垫具有优良的隔热性以隔绝散热器241和导温件230,避免散热器241和导温件230之间发生热交换,以降低散热和导冷的效率。
35.进一步地,参见图2和图3,盒体第一侧面212上设置有连接开口2121,优选地,连接开口2121例如设置于盒体辅进风口219的上部。如图5所示,佩戴件100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卡扣110,连接卡扣110卡合至连接开口215中以使所述佩戴件100连接到第一制冷装置200上。
36.此外,第二制冷装置300例如具有与第一制冷装置200相同的结构,本队请不再对此多加赘述。
37.承上述,参见图5,可弯折连接件400例如包括连接管410和定型件420,连接管410包裹定型件420,连接管410和定型件420连接在第一制冷装置200和第二制冷装置300之间。连接管410的两端分别贴附于第一制冷装置200和第二制冷装置300上,定型件420的两端例如分别延伸入第一制冷装置200和第二制冷装置300内部。具体地,参见图4和图5,盒体第二侧面213上例如设置有安装孔2131,定型件420的一端例如穿过安装孔2131延伸入盒体210内,定型件420的一端例如通过压片(图中未示出)固定于盒体210设置有安装孔2131的一侧上。其中定型件420例如为鹅颈管,起到定型的作用,并且定型件420还具有记忆功能,即当用户调整好弯折角度后,下次佩戴无需重复调整。当然,定型件420并不限制为鹅颈管,也可为其他具有定性和记忆功能的零部件例如定型钢丝、钛合金片等,本技术不对此进行限制。连接管410例如为硅胶管,优选地连接管410具有与第一制冷装置200和第二制冷装置300相似的厚度,以增加头戴式退烧仪10的整体性和美观性。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可弯折连接件400可例如仅包括连接管410。
38.此外,可弯折连接件400朝向佩戴腔的一侧可例如设置有第二导温件(图中未示出),第二导温件例如包括导冷硅胶,第二导温件热传导连接第一制冷装置200和/或第二制冷装置300。如此一来,第一制冷装置200和/或第二制冷装置300能够将冷量传导至第二导温件,以扩大冷面面积使得头戴式退烧仪与用户额头接触的内侧面均能够对用户额头进行降温。
3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头戴式退烧仪通过设置可弯折连接件对多个
制冷装置的角度进行调节,以更好地贴附于用户额头;设置多个制冷装置能够扩大制冷面积,以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并且还能够避免额头不同位置的冷量不均;设置佩戴件以使本头戴式退烧仪能够佩戴于用户头部。再者,通过设置导冷金属片和导冷硅胶以扩大冷面面积,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设置多个散热柱以增加散热面积并提高散热效率。此外,设置多个进风口以提高热交换效率,进而提高散热效率;在可弯折连接件上设置导热垫以增大导冷面积。
40.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各个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说明,在技术特征不冲突、结构不矛盾、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前提下,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任意组合、搭配使用。
4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