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打结位点的人工血管

文档序号:32836396发布日期:2023-01-06 19:03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打结位点的人工血管

1.本公开属于医疗器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打结位点的人工血管。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手术中,医生需要使用人工血管去替代病变的血管并完成人工血管与原有血管的吻合,其中,当原有血管并不限于一路血管时,就需要使用具有分叉的人工血管。
3.问题在于,现有的分叉人工血管分支和主干无法灵活调整其空间位置关系,如何使得主干与分支之间空间位置关系得以灵活调整,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4.此外,以比较极端的主动脉手术为例,其甚至要使用到四分叉人工血管替代病变的血管前,往往会将原本的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一起切断,这需要中断下半身循环以及心肌循环一定时间,即使配合低温技术也依然大概率对生命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5.因此,本领域亟需研发一种能够灵活调整人工血管的主干与分支的空间位置关系、且有助于减少血液循环中断时间、对手术更加友好以减少潜在危害和风险的人工血管。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具有打结位点的人工血管,其特征在于:
7.所述人工血管包括:人工血管主干(1),主干一侧的第一分支血管(3);
8.人工血管主干(1)上,人工血管主干(1)靠近第一分支血管(3)处,设置一个或多个主干打结位点;
9.第一分支血管(3)上,第一分支血管(3)靠近人工血管主干处,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分支打结位点。
10.优选的,
11.所述人工血管还包括:主干另一侧的人工血管1级分支(2);
12.人工血管主干(1)上,人工血管主干(1)靠近人工血管1级分支(2)处,设置一个或多个主干打结位点;
13.人工血管1级分支(2)上,人工血管1级分支(2)靠近人工血管主干处,设置一个或多个1级分支打结位点。
14.优选的,
15.第一分支血管(3)与人工血管主干(1)之间的夹角β可调。
16.优选的,
17.人工血管1级分支(2)底端连接人工血管主干,所述人工血管1级分支的顶端分别连接第二分支血管(4)和第三分支血管(5)。
18.优选的,
19.人工血管1级分支(2)与人工血管主干(1)之间的夹角α可调。
20.优选的,
21.第二分支血管(4)和第三分支血管(5)之间的夹角γ可调。
22.优选的,
23.人工血管1级分支(2)、第一分支血管(3)大致位于人工血管主干的同一位置。
24.优选的,
25.人工血管1级分支(2)底端与人工血管主干的交接处,具有第一上沿和第一下沿;
26.第一分支血管(3)与人工血管主干的交接处,具有第二上沿和第二下沿;
27.所述第一上沿与第二上沿齐平。
28.优选的,
29.人工血管1级分支(2)底端与人工血管主干的交接处,具有第一上沿和第一下沿;
30.第一分支血管(3)与人工血管主干的交接处,具有第二上沿和第二下沿;
31.所述第一下沿与第二下沿齐平。
32.优选的,
33.人工血管1级分支(2)底端与人工血管主干的交接处,具有第一上沿和第一下沿;
34.第一分支血管(3)与人工血管主干的交接处,具有第二上沿和第二下沿;
35.所述第一上沿与第二上沿齐平。
36.本公开所揭示的新型人工血管能够方便调节主干与分支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手术更加友好以减少潜在危害和风险的人工血管;并且进一步优化多分支设计后还有助于减少血液循环中断时间。
附图说明
37.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38.图1至图13c是现有技术中的人工血管在手术应用中的示意图;
39.图14a至图19是本公开不同实施例所揭示的新型人工血管的示意图及其在手术应用中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19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相关内容,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
4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
42.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示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实施例将被理解为提供可以在实践中实施本公开的技术构思的一些方式的各种细节的示例性特征。因此,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构思的情况下,各种实施方式/实施例的特征可以另外地组合、分离、互换和/或重新布置。
43.在附图中使用交叉影线和/或阴影通常用于使相邻部件之间的边界变得清晰。如此,除非说明,否则交叉影线或阴影的存在与否均不传达或表示对部件的具体材料、材料性
质、尺寸、比例、示出的部件之间的共性和/或部件的任何其它特性、属性、性质等的任何偏好或者要求。此外,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和/或描述性的目的,可以夸大部件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当可以不同地实施示例性实施例时,可以以不同于所描述的顺序来执行具体的工艺顺序。例如,可以基本同时执行或者以与所描述的顺序相反的顺序执行两个连续描述的工艺。此外,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同样的部件。
44.当一个部件被称作“在”另一部件“上”或“之上”、“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部件时,该部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部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所述另一部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部件。然而,当部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部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另一部件时,不存在中间部件。为此,术语“连接”可以指物理连接、电气连接等,并且具有或不具有中间部件。
45.为了描述性目的,本公开可使用诸如“在......之下”、“在......下方”、“在......下”、“下”、“在......上方”、“上”、“在......之上”、“较高的”和“侧(例如,如在“侧壁”中)”等的空间相对术语,从而来描述如附图中示出的一个部件与另一(其它)部件的关系。除了附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空间相对术语还意图包含设备在使用、操作和/或制造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设备被翻转,则被描述为“在”其它部件或特征“下方”或“之下”的部件将随后被定位为“在”所述其它部件或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性术语“在......下方”可以包含“上方”和“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设备可被另外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位处),如此,相应地解释这里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语。
46.这里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不意图是限制性的。如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一个(种、者)”和“所述(该)”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以及它们的变型时,说明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还要注意的是,如这里使用的,术语“基本上”、“大约”和其它类似的术语被用作近似术语而不用作程度术语,如此,它们被用来解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测量值、计算值和/或提供的值的固有偏差。
47.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公开的人工血管的技术效果,参见图1至图3、图4a至图4c、图5a至图5b、图6至图8、图9a至图9c、图10a至图10b、图11a至图11b、图12a至图12b、图13a至图13c,先详细描述现有技术中四分叉人工血管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48.图1中,经腋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图2中,在腋动脉插管的基础上建立右心房插管;
49.图3中,进一步切断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并横断三根头臂血管;此时,必然造成三根头臂血管所涉及的血液循环处于非正常状态;
50.图4a中,选择一个适当型号的支架血管,经主动脉弓远端口植入降主动脉真腔;此时,必然造成降主动脉所涉及的血液循环处于非正常状态;
51.图4b中,对图4a所示的支架血管进行释放,图4c则示意了释放后的状态,释放的目的是为了使得支架血管膨胀并紧贴降主动脉以使得支架血管作为媒介连接降主动脉以及图5a中的四分叉人工血管;能够理解,这使得降主动脉成为了带支架血管的降主动脉,这正是图4a、图4b中的支架血管作为一种特别的人工血管的技术作用;
52.图5a则示意了选择直径与图4a、图4b中支架血管相当的四分叉人工血管,准备与降主动脉吻合;此时,能够注意到,四分叉人工血管主干的一侧具有三个分支血管,此三个分支血管与三根头臂血管能够对应,而四分叉人工血管主干的另一侧的唯一分支另有他用,详见后文;
53.需要说明的是,图5a明显表明:四分叉人工血管由于其自身的4个分支和1个主干,导致对空间要求比较高。在手术过程中,如何灵活调整分支、主干的空间位置关系,就成为了本公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54.图6则示意了四分叉人工血管的主血管远端(即人工血管主干的远端)与图4b中所示的带支架血管的降主动脉吻合后的状态;
55.此外,结合图6、图7,能够发现,四分叉人工血管主干的另一侧的唯一分支作为人工血管灌注分支,被动脉泵管的另一端插入其中;能够理解,动脉泵管的未示出端则连接到动脉泵管及其系统;进一步,参见图8,能够理解,在建立了动脉泵管经由灌注分支、人工血管主干、降主动脉的连接后,图8中,在钳住人工血管三个分支血管、以及人工血管主干远离降主动脉的一端后,即可通过人工血管灌注分支恢复下半身循环。因此,这意味着现有技术中的四分叉人工血管此时才能恢复下半身循环,这就不可避免的对生命体有危害的风险,而且,此时虽然恢复了下半身循环,但是三根头臂血管依然处于钳住状态。
56.直至图9a至9c,四分叉人工血管的三个分支血管中的1个,例如居中的分支血管与左颈总动脉端吻合;
57.进一步的,图10a示意了四分叉人工血管的近段在原升主动脉与心脏的连接处完成近端吻合,近端吻合完成后,膨肺,左心排气,然后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恢复心肌灌注;此时,四分叉人工血管的主干所代表的主血管,替代原有的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连通了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图10b则示意了释放四分叉人工血管的主干靠近心脏一侧的钳子后的状态,以示意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
58.图11a则示意了四分叉人工血管的前述居中分支血管的一侧分叉血管,即四分叉人工血管主干的一侧中总计三个分支中的一个,与左锁骨下动脉吻合;图11b则示意了吻合后、松开钳子后的状态;
59.图12a则示意了四分叉人工血管的前述居中分支血管的另一侧分叉血管,即四分叉人工血管主干的一侧中总计三个分支中的最后一个,与无名动脉吻合;图12b则示意了吻合后、松开钳子后的状态;至此,完成了四分叉人工血管的主干一侧的所有三个分支与相应的原有血管的吻合、恢复相关循环;
60.图13a至图13c则示意了四分叉人工血管主干的另一侧唯一的灌注分支的切断、结扎,从而切断并结扎灌注分支血管;
61.能够理解,现有技术中的四分叉人工血管,
62.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切断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并横断三根头臂血管,然后选择适当的型号的人工血管作为专门的支架血管,经主动脉弓远端口植入降主动脉真腔,然后,释放支架血管使其膨胀在降主动脉中;
63.进一步的,选择直径与支架血管相当的四分叉人工血管,该四分叉人工血管的主血管远端与带支架血管的降主动脉吻合;
64.动脉泵管的另一端插入该四分叉人工血管一侧的灌注分支血管,然后通过阻断钳
横断该四分叉人工血管另一侧的所有三个分支血管,通过所述灌注分支血管和动脉泵管恢复下半身循环;
65.进一步的,三个分支血管中的中间分叉与左颈总动脉端吻合;近端吻合完成后,膨肺,左心排气,开放升主动脉阻断钳,恢复心肌灌注;
66.然后,三个分支血管中与左锁骨下动脉对应的分叉血管,与左锁骨下动脉吻合;
67.进一步的,三个分支血管中与无名动脉对应的最后一个分叉血管,与无名动脉吻合;
68.以上,完成与三根头臂血管的吻合;
69.最后,切断并结扎灌注分支血管。
70.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四分叉人工血管,在用于主动脉手术时,尤其需要同时处理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病变时,手术会导致一段时间内下半身的循环无法尽快恢复,以及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三根头臂血管无法尽快恢复。这意味着,现有技术中的四分叉人工血管,在用于主动脉手术的应用方面,存在无法尽快恢复有关血液循环的技术问题。
71.为此,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揭示了一种具有打结位点的人工血管,参见图14a所示,其中,
72.所述人工血管包括:人工血管主干(1),主干一侧的第一分支血管(3);
73.人工血管主干(1)上,人工血管主干(1)靠近第一分支血管(3)处,设置一个或多个主干打结位点;
74.第一分支血管(3)上,第一分支血管(3)靠近人工血管主干处,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一分支打结位点。
75.对于该实施例,主干(1)靠近第一分支血管(3)处的打结位点k1-b1至k1-b6,以及第一分支血管(3)靠近人工血管主干处的打结位点k3-1至k3-4,使得本公开所揭示的人工血管具有容易调节空间位置关系、灵活、最大化防止血管打折的特性。正如图14a示例性描述的,第一分支血管(3)与人工血管主干(1)的打结位点之间连线,即可灵活调节彼此的空间位置关系。
76.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具有打结位点的人工血管,并不限于人工血管具有几个分支。由此,进一步的,在一个实施例中,
77.如图14b所示,
78.所述人工血管还包括:主干另一侧的人工血管1级分支(2);
79.人工血管主干(1)上,人工血管主干(1)靠近人工血管1级分支(2)处,设置一个或多个主干打结位点;例如,打结位点k1-a1至k1-a6;
80.人工血管1级分支(2)上,人工血管1级分支(2)靠近人工血管主干处,设置一个或多个1级分支打结位点;例如,打结位点k2-1至2-3。
8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82.人工血管主干的直径大于人工血管1级分支的直径,人工血管1级分支(2)的直径则大于第一分支血管的直径。
8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84.人工血管1级分支(2)底端连接人工血管主干,所述人工血管1级分支的顶端分别
连接第二分支血管(4)和第三分支血管(5)。
85.以此,本公开构建一种新的三分支血管,其建构在人工血管1级分支的基础上,而非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三个分支同时分布在主干之上。此种设计在一些手术中特别体现其有利于减少血液循环中断时间的作用,从而能够尽量保护生命体的器官,详见后文图14c至图19及其解释说明所描述的此种人工血管在手术中的应用示例。
86.在一个实施例中,
87.所述人工血管1级分支的顶端处延伸出2个管路,2个管路分别形成第二分支血管(4)和第三分支血管(5)。
88.在一个实施例中,
89.第二分支血管(4)或第三分支血管(5)上也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相应的分支打结位点。这也使得第二分支血管(4)或第三分支血管(5)可与人工血管主干(1)的打结位点之间连线,以进一步调节彼此的空间位置关系。
90.在一个实施例中,
91.人工血管1级分支(2)的长度小于第一分支血管(3)的长度。
92.以上长度指的是出厂的默认长度,因为手术中可以剪短主干或有关分支等。能够理解,人工血管主干(1)、人工血管1级分支(2)、第二分支血管(4)和第三分支血管(5)之间呈连通关系;人工血管主干(1)、第一分支血管(3)之间呈连通关系。
93.图14b、图14c则示意了另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所揭示的新型人工血管。
94.关于本公开所揭示的上述人工血管,其技术效果的优良性需要通过如下示例的主动脉手术过程来描述:
95.参见图14d所示:
96.手术步骤1:
97.升主动脉近端吻合阶段:
98.麻醉妥当后,常规消毒铺巾,游离右侧股动脉、腋动脉备用;
99.正中开胸,游离显露主动脉弓、头臂血管;
100.肝素化,股动脉、腋动脉、右心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降温至32℃以保护;
101.使用a、b两把血管阻断钳,分别钳夹无名动脉近心端、无名动脉与左颈总动脉之间的主动脉弓部;其中c表示体外循环腋动脉插管,当前图示状态下先被a钳住,右锁骨下动脉(腋动脉)iv’和右颈总动脉iii’与c连通;左颈总动脉iii和左锁骨下动脉iv依然与降主动脉连通;
102.切开升主动脉,小心细致清理血栓,心脏表面冰屑降温,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灌注含血停跳液;
103.心脏停跳良好后,修剪升主动脉近端,根据患者主动脉大小选择适宜型号的本公开所述的人工血管,将人工血管主干修剪至适宜长度,将人工血管主干近心端(1a)与主动脉根部(i)吻合以形成i-1a。
104.进一步,参见图15所示:
105.手术步骤2-升主动脉远端吻合:
106.将人工血管主干远心端(1b)与修剪后的主动脉弓近心端(va)吻合形成va-1b,充分排气,开放血管阻断钳(b),心脏复跳,缓慢复温。
107.显而易见的,经过上述2个手术步骤,本公开所揭示的人工血管即可令心脏复跳并缓慢复温,此时意味着心脏与降主动脉之间的循环已经开始正常。这就突出的使得本公开所揭示的人工血管相比现有技术中示例的四分叉人工血管,更早的开始了下半身循环。
108.进一步,参见图16所示:
109.手术步骤3-人工血管角度调节:
110.复温期间,根据患者头臂血管位置及走向,通过人工血管外壁的打结位点调整一级分支(2)与主干夹角α、以及第一分支血管(3)与主干夹角β。使用丝线将人工血管主干(1)上k1-a1、k1-a2位点分别与一级分支(2)k2-1、k2-2打结连接,调整α夹角,使第三分支血管(5)的远端尽可能朝向左侧颈总动脉远端,准备与左颈总动脉吻合。然后将主干(1)上k1-b1位点与分支(3)上k3-1位点打结连接,调整β夹角,使(3)分支血管远端尽可能朝向左侧锁骨下动脉远端,准备与左锁骨下动脉吻合。
111.进一步,参见图17所示:
112.手术步骤4-左颈总、左锁骨下吻合:
113.钳夹并离断左颈总动脉近心端(iiia),修剪第三分支血管(5)至适宜长度,将其远心端(5b)与左颈总动脉近心端(iiia)吻合形成iiia-5b。同样,钳夹并离断左锁骨下动脉近心端(iva),修剪第一分支血管(3)至适宜长度,将其远心端(3b)与左锁骨下动脉近心端(iva)吻合形成iva-3b。至此,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的循环可以恢复。
114.进一步,参见图18所示:
115.手术步骤5-无名动脉吻合:
116.修剪第二分支血管(4)至适宜长度,将其远心端(4b)与无名近心端(iia)吻合形成iia-4b。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分别撤除腋动脉、股动脉体外循环插管,严密止血。至此,无名动脉的循环可以恢复。
117.进一步,参见图19所示:
118.手术步骤6-支架置入:
119.介入诊疗科医师透视下行主动脉造影,明确病变位置,经股动脉送入覆膜支架,支架近心端位于人工血管主干(1)以及分支分叉处远端,反复确定释放位点后释放覆膜支架,再次行主动脉造影显示支架位置良好,确定无明显内漏后,撤除导管导丝。严格止血,放置心包纵膈引流,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逐层关胸。图19示意了最终的支架主要在主动脉弓部v和降主动脉vi的内部区域。
120.综上所述,通过所述人工血管的示例应用,本公开所揭示的具有打结位点的人工血管显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人工血管难以灵活调节主干与分支的空间位置关系的问题。此外,本公开所揭示的新的多分支设计还使得能够解决尽快恢复相关血液循环的技术问题。
12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22.人工血管1级分支(2)与人工血管主干(1)之间的夹角α可调。如此,可调节第二分支血管(4)、第三分支血管(5)任一应用于手术时与对应原有血管的吻合角度。
12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24.第一分支血管(3)与人工血管主干(1)之间的夹角β可调。如此,可调节第一分支血管(3)应用于手术时与对应原有血管的吻合角度。
125.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26.第二分支血管(4)和第三分支血管(5)之间的夹角γ可调。如此,可调节第二分支血管(4)、第三分支血管(5)应用于手术时与对应原有血管的吻合角度。
127.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28.夹角α、β可调范围均为30-60度,夹角γ可调范围为0-30度。
129.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夹角的存在,及其可调范围,使得本公开所揭示的人工血管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在利用新型多分支设计以减少分支与主干的接触的情况下,依然具有容易调节、灵活、最大化防止血管打折的特性。
130.在打结位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夹角设计,进一步加强了本公开所揭示的人工血管灵活调节彼此的空间位置关系的特性。
13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32.1级分支(2)与第一分支血管(3)之间的夹角,处于60-120度。
13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34.人工血管1级分支(2)、第一分支血管(3)大致位于人工血管主干的同一位置。
135.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36.大致的所述同一位置将主干划分为两段,
137.示例性的,其中一段长度在30至25cm;
138.另一段则是10至15cm。
139.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40.示例性的,主干的直径为26-32mm。
14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42.示例性的,1级分支的直径为16mm。
14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44.示例性的,第一至第三分支血管的直径为8-10mm。
145.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46.示例性的,1级分支(2)的顶端至底端最长为5cm。
147.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48.示例性的,第一至第三分支血管的长度最长30cm。
149.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50.所述人工血管主干、1级分支、第一至第三分支血管,在默认出厂长度的前提下,还具有伸缩和挤压的特性,可通过伸缩和挤压的特性进一步调节其各部分长度。
15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52.所述人工血管主干、1级分支、第一至第三分支血管,在默认出厂形貌的前提下,还具有弯折的特性,可通过弯折的特性进一步调节其各部分之间的夹角。
15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54.人工血管1级分支(2)底端与人工血管主干的交接处,具有第一上沿和第一下沿;
155.第一分支血管(3)与人工血管主干的交接处,具有第二上沿和第二下沿;
156.所述第一上沿与第二上沿齐平。
157.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58.人工血管1级分支(2)底端与人工血管主干的交接处,具有第一上沿和第一下沿;
159.第一分支血管(3)与人工血管主干的交接处,具有第二上沿和第二下沿;
160.所述第一下沿与第二下沿齐平。
16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
162.人工血管1级分支(2)底端与人工血管主干的交接处,具有第一上沿和第一下沿;
163.第一分支血管(3)与人工血管主干的交接处,具有第二上沿和第二下沿;
164.所述第一上沿与第二上沿齐平。
16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方式”、“一些实施例/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6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67.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公开,而并非是对本公开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公开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公开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