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吸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31160发布日期:2022-12-21 00:58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吸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吸引装置。


背景技术:

2.临床上高位截瘫或中风没有吞咽功能的患者由于没有吞咽功能,容易呛咳、误吸,严重易引起肺炎和窒息。
3.当前为了防止无吞咽功能的患者发生呛咳、窒息等不良状况的发生,多采用吸痰机来解决,具体为将吸痰机中的吸痰管直接置放于口腔内,以对患者口腔内的口水以及痰液。但在使用过程中,吸痰管的管体端部容易触到口腔黏膜或者舌头,致使患者口腔黏膜或者舌头上起水泡。鉴于此,有必要对该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吸引装置,以防止患者口腔黏膜或者舌头上起泡,提高使用舒适度。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吸引装置,包括吸附器组件以及与该吸附器组件连接的负压吸引器,所述吸附器组件包括软管以及设置在软管一端的负压吸头,该负压吸头的底端面设有若干吸孔,且吸孔与软管贯通,负压吸头的顶端面呈弧形球面状结构。
6.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负压吸头呈圆盘状结构,若干所述吸孔均匀地开设在负压吸头的底端面上。
7.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吸附器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软管上的调节带,以通过调节带将软管置于患者口腔处、并将负压吸头的底端面置于患者口腔内的舌头或者口腔黏膜处,使得吸孔正对患者的舌头或者口腔黏膜。
8.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吸附器组件还包括连接在调节带上的收纳袋,收纳袋置于患者嘴角下部。
9.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负压吸引器包括气压泵、与气压泵连接的缓冲瓶组件、与缓冲瓶组件连通的收集器组件以及与收集器组件连通的负压管。
10.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瓶组件包括缓冲瓶、设置在缓冲瓶上的瓶盖以及连接在缓冲瓶盖上的缓冲管,缓冲管一端安装在缓冲瓶盖上、并贯通缓冲瓶盖置于缓冲瓶内,缓冲管另一端连接至气压泵上。
11.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收集器组件包括收集瓶、设置在收集瓶上的盖体以及设置在盖体上的连接管,连接管一端安装在盖体上、并贯通盖体置于收集瓶内,连接管另一端与缓冲瓶组件连接。
12.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负压管一端安装在所述盖体上、并贯通盖体置于所述收集瓶内,负压管另一端形成有连接端,以供与所述吸附器组件连接。
13.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软管端部形成有插入段,以供与负压管连接、且软管与负压
管的连接处设有控制开关。
14.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缓冲管与气压泵的连接处安装有过滤器。
1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新型吸引装置通过负压吸引器产生负压,吸附器组件的负压吸头置于患者的口腔黏膜或者舌头上抽吸口水以及痰液,并且负压吸头不会伤及患者口腔黏膜或者舌头,防止患者口腔黏膜或者舌头起水泡,提高使用舒适度。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吸引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吸引装置中吸附器组件20与负压吸引器10分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引装置中吸附器组件20的主视图;
19.图4为图3的侧视图;
20.图5为图3的后视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吸引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23.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新型吸引装置,包括吸附器组件20以及与吸附器组件20连接的负压吸引器10。
24.请结合参阅图1与图2所示,负压吸引器10包括气压泵1、与气压泵1连接的缓冲瓶组件2、与缓冲瓶组件2连通的收集器组件3以及与收集器组件3连通的负压管4。气压泵1与缓冲瓶组件2的连接处安装有过滤器5,本实施例中,气压泵1为真空泵,以提高抽气效率,并且无油雾气污染,气压泵1闪各设有调节旋钮,以调节气压泵1的压力,当负压压力过高的时候,通过调节旋钮可将负压压力调至合适位置。
25.缓冲瓶组件2包括缓冲瓶21、设置在缓冲瓶21上的瓶盖22以及连接在缓冲瓶盖22上的缓冲管23,缓冲管23一端安装在缓冲瓶盖22 上、并贯通缓冲瓶盖22置于缓冲瓶21内,缓冲管23另一端连接至气压泵1上,具体地,缓冲管23另一端通过过滤器5安装连接至气压泵 1上。
26.收集器组件3包括收集瓶31、设置在收集瓶31上的盖体32以及设置在盖体32上的连接管33,连接管33一端安装在盖体32上、并贯通盖体32置于收集瓶31内,连接管33另一端与缓冲瓶组件2连接,具体地,连接管33另一端安装在瓶盖22上、并贯通缓冲瓶盖22置于缓冲瓶21内。
27.负压管4连接在收集器组件3上,具体地,负压管4一端安装在盖体32上、并贯通盖体32置于收集瓶31内,负压管4另一端形成有连接端41,以供与吸附器组件20连接。
28.吸附器组件20包括软管201、设置在软管201一端的负压吸头202、设置在软管201上的调节带203以及连接在调节带203上的收纳袋 204,软管201与负压吸头202相互贯通。软管201另一端形成有插入段,以供与负压管4连接、且软管201与负压管4的连接处设有控制开关6。
29.请结合参阅图3至图5所示,负压吸头202呈椭圆盘状或圆盘状结构,负压吸头202的底端面、即负压吸头202与口腔黏膜或者舌头的接触面上开设有若干吸孔205,且吸孔205与软管201贯通,负压吸头202的顶端面呈弧形球面状结构。以通过负压吸引器10产生负压,进而使得负压吸头202上的吸孔205沿患者的口腔黏膜或者舌头上抽吸口水以及痰液。具体地,负压吸头202设计为圆盘状结构,若干吸孔205均匀地开设在负压吸头202的底端面上,每一吸孔205均对应地与软管201贯通。本实施例中,吸孔205为七个,其中一个吸孔205 开设在负压吸头202底端面中心位置处,其他六个吸孔205环形阵列在负压吸头202底端面上。
30.请结合参阅图1与图2所示,调节带203安装在软管201上,以将软管201置于患者口腔处,并将负压吸头202的底端面置于患者口腔内的舌头或者口腔黏膜处。
31.收纳袋204连接在调节带203上,本实施例中,收纳袋204的顶端部形成有向外延伸的连接段2041,连接段2041设置在调节带203 上,以通过收纳袋204收集沿患者嘴角处流出的口水。
32.使用时,请结合参阅图6所示,将吸附器组件20的负压吸头202 置于患者的口腔黏膜或者舌头上,通过连接在软管201上的调节带203 套在患者头部并进行调节固定,以将软管201置于患者口腔处,负压吸头202的底端面置于患者口腔内的舌头或者口腔黏膜处,使得吸孔 205正对患者的舌头或者口腔黏膜,并且连接在调节带203上的收纳袋 204置于患者嘴角下部。启动负压吸引器10,使得气压泵1产生的负压依次进入缓冲瓶组件2与收集器组件3,并沿负压管4进入吸附器组件20的软管201内,进而通过负压吸头202上的吸孔205沿患者的口腔黏膜或者舌头上抽吸口水以及痰液,并使进入负压吸头202的痰液及口水通过负压的吸附沿软管201流至负压管4,最后进入收集器组件 3的收集瓶31内,通过负压吸头202沿患者的口腔黏膜或者舌头上抽吸口水以及痰液,不会伤及患者口腔黏膜或者舌头,并且患者口腔黏膜或者舌头也不易起水泡。其次,通过置于患者嘴角下部的收纳袋204,可以收集沿患者嘴角处流出的口水。
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新型吸引装置通过负压吸引器10产生负压,吸附器组件20的负压吸头202置于患者的口腔黏膜或者舌头上抽吸口水以及痰液,并且负压吸头202不会伤及患者口腔黏膜或者舌头,防止患者口腔黏膜或者舌头起水泡。通过置于患者嘴角下部的收纳袋 204,还可以收集沿患者嘴角处流出的口水。
3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