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180度正反对装的导电扣电路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2.众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按摩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日常保健产品。而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大致分为振动按摩和电极脉冲按摩。其中,针对电极脉冲按摩主要是通过放置在皮肤上的电极向肌肉提供小的、低电压的电脉冲,以使肌肉收缩。这种肌肉收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一是缓解炎症,二是在不涉及神经系统的情况下强化肌肉,从而避免疼痛和疲劳。
3.目前,为了方便这类按摩器的携带,会选择将控制器与按摩片分体设计,然后在使用时,利用导电扣进行对接。但是,现有的按摩器一般都只是导电扣一对一的传递,因控制按摩部件(如导电片、发热片、感温器)的电路都存在差异,所以在进行对接时,便需要保证控制器与导电片之间满足正反对接。另一方面,现有的导电扣,只是依靠磁吸支撑连接,在使用过充中容易发出脱离。并且,内部的驱动控制电路中的ems控制模块都存在电池电量及电压下降时按摩力度会变小的问题,给用户造成力度偏小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180度正反对装的导电扣电路控制系统。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可180度正反对装的导电扣电路控制系统,包括主控芯片、温度检测电路、加热控制电路、导电片控制电路、ntc感温器、发热片、导电片以及导电扣,所述导电扣的数量至少为五个,将所述导电扣根据分布位置定义为a点导电扣、b点导电扣、c点导电扣、d点导电扣、e点导电扣,所述a点导电扣、b点导电扣、c点导电扣、d点导电扣呈矩形布置,所述e点导电扣位于a点导电扣、b点导电扣两点连线的中心处,所述主控芯片分别与温度检测电路、加热控制电路、导电片控制电路连接,所述温度检测电路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于e点导电扣和d点导电扣,所述ntc感温器两端分别连接于e点导电扣和d点导电扣,所述加热控制电路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于c点导电扣、d点导电扣,所述发热片的两端连接于c点导电扣、d点导电扣,所述导电片控制电路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于a点导电扣、b点导电扣,所述导电片的两端连接a点导电扣、b点导电扣。
7.优选地,所述导电扣包括由铁磁性材料制成且导电的公扣和母扣,所述公扣和母扣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用于连接线路的接线面,所述公扣的外侧面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卡凸,所述母扣的外侧面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卡槽,所述卡槽的侧壁上内嵌有磁铁。
8.优选地,所述导电片控制电路包括电源调控电路和ems控制电路,所述电源调控电路包括稳压芯片、第十三极管、第十八三极管、第十一三极管,所述稳压芯片的输入端接入
电源并通过第十二电容接地,所述稳压芯片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容接地并通过电感同时与第十三极管和第十八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八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三十一电阻与主控芯片连接,所述第三十一电阻并联有第十四电容,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三极管的发射极输出电源至ems控制电路,所述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三十三电阻与主控芯片连接,所述第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十二电阻与第十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9.所述ems控制电路包括第十二三极管、第十四三极管、第十六三极管、第十七三极管、第十三三极管、第十五三极管,所述第十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三十八电阻连接主控芯片,所述第十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三十九电阻与第十四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和通过第三十七电阻与第十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五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入电源调控电路输入的电源,所述第十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b点导电扣,所述第十四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十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均连接a点导电扣,所述第十七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四十二电阻连接主控芯片,所述第十七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十一电阻连接第十六三极管的基极和通过第三十四电阻连接第十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十六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b点导电扣。
10.优选地,所述第十四三极管和第十六三极管的集电极均通过第四十电阻和稳压二极管接地。
11.优选地,所述加热控制电路包括第六三极管、mos管和第十五电阻,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一电阻连接控制芯片,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与mos管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的源极接入电源并通过第十电阻与主控芯片连接,所述第十电阻与主控芯片连接处通过第十七电阻和第三电容接地,所述mos管的漏极连接c点导电扣,所述第十五电阻一端连接d点导电扣并通过第十八电阻接地,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四电容接地并与主控芯片连接。
12.优选地,所述温度检测电路包括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主控芯片并通过第四电阻连接e点导电扣,所述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电源并通过第二电阻连接于第四电阻与e点导电扣的连接处,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还通过第二电容接地。
13.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将各个导电扣进行对角交叉布置,从而来满足两个控制器与按摩片之间180
°
的正反对装,便于用户快速的对装按摩器;同时,通过导电扣自身的结构设计,在磁吸的基础上加入了暗扣卡合结构,使得导电扣在对装之后更加稳固,不易脱离;以及在导电片控制电路加入电源调控电路,提供一个稳点的供电,以使得能够在电池为低电关断前都能够让脉冲输出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结构原理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电扣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控芯片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源调控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ems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21.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的加热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22.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温度检测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180度正反对装的导电扣电路控制系统,包括主控芯片、温度检测电路、加热控制电路、导电片控制电路、ntc感温器、发热片、导电片以及导电扣,所述导电扣的数量至少为五个,将所述导电扣根据分布位置定义为a点导电扣、b点导电扣、c点导电扣、d点导电扣、e点导电扣,所述a点导电扣、b点导电扣、c点导电扣、d点导电扣呈矩形布置,所述e点导电扣位于a点导电扣、b点导电扣两点连线的中心处,所述主控芯片分别与温度检测电路、加热控制电路、导电片控制电路连接,所述温度检测电路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于e点导电扣和d点导电扣,所述ntc感温器两端分别连接于e点导电扣和d点导电扣,所述加热控制电路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于c点导电扣、d点导电扣,所述发热片的两端连接于c点导电扣、d点导电扣,所述导电片控制电路的两个输出端分别连接于a点导电扣、b点导电扣,所述导电片的两端连接a点导电扣、b点导电扣,具体如图1所示。从而可以看出,采用了上述的导电扣的方位布置,在对装的过程中,便可以满足180
°
的正反对装,为避免90
°
对装的错误操作,则可以在矩形间距上,避免正方形的设计,这样,当旋转90
°
对装时,便会使得导电扣无法对齐,这样便只能是180
°
进行对装。而上述的分布位置是以五个点进行举例说明,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六个点进行布置,如图2所示,这时发热片、导电片的接线方式不便,这里多出来的f点则用于与e点的导电扣进行配合,使ntc感温器直接连接e、f点导电扣。其中,如果只需发热功能,则所述导电扣的数量至少为3个, 分别为c点导电扣、d点导电,e点导电扣,发热片接到c导电扣、d导电扣,ntc感温器接到d导电扣、e导电扣,这样也可以实现控温及满足180
°
的正反对装。
27.对于本实施例的基本工作原理则是由主控芯片作为主控,然后分别通过温度检测电路、加热控制电路、导电片控制电路分别去输出对应的工作电源,然后通过对应的导电扣使工作电源输入给ntc感温器、发热片、导电片,使其对应的进行各自的工作,从而来完成按摩器的按摩工作,因为ntc感温器、发热片、导电片的具体如何工作,都是现有按摩器的常见的工作形式,对此,本实施例便不进行一一赘述。
28.进一步,针对导电扣具体的结构,则本实施例的所述导电扣包括由铁磁性材料制成且导电的公扣1和母扣2,所述公扣1和母扣2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用于连接线路的接线面3,接线面与各个电路以及部件的线路连接方式可采用多种连接形式,如焊接,铆压等多种方式,并且线路连接的线材可以采用柔性导电连接体或其他材质的导电体。所述公扣1的外侧面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卡凸4,所述母扣2的外侧面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卡槽5,所述卡槽5的侧壁上内嵌有磁铁6。这样,在进行对扣时,便是将公扣1上的卡凸4插入到母扣2上的卡槽5中,通过卡凸4与卡槽5之间的挤压卡合,从而来达到锁固的作用,并且,在卡槽5中还内嵌有磁铁6,从而在对位卡合后,还可以通过磁吸,加强对装稳固的作用。
29.而针对本实施例各个电路的具体结构则可以采用以下电路结构:
30.针对导电片控制电路,则包括电源调控电路和ems控制电路,所述电源调控电路包括稳压芯片u2、第十三极管q10、第十八三极管q18、第十一三极管q11,所述稳压芯片u2的输入端接入电源并通过第十二电容c12接地,所述稳压芯片u2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三电容c13接地并通过电感l1同时与第十三极管q10和第十八三极管q18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十八三极管q18的基极通过第三十一电阻r31与主控芯片连接,所述第三十一电阻r31并联有第十四电容c14,所述第十三极管q10的发射极与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三极管q13的发射极输出电源至ems控制电路,所述第十一三极管q11的基极通过第三十三电阻r33与主控芯片连接,所述第十一三极管q11的集电极通过第三十二电阻r32与第十三极管q13的发射极连接。所述ems控制电路包括第十二三极管q12、第十四三极管q14、第十六三极管q16、第十七三极管q17、第十三三极管q13、第十五三极管q15,所述第十二三极管q12的基极通过第三十八电阻r38连接主控芯片,所述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通过第三十九电阻r39与第十四三极管q14的基极连接和通过第三十七电阻r37与第十五三极管q15的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五三极管q15的发射极接入电源调控电路输入的电源,所述第十五三极管q15的集电极连接b点导电扣,所述第十四三极管q14的发射极和第十三三极管q13的集电极均连接a点导电扣,所述第十七三极管q17的基极通过第四十二电阻r42连接主控芯片,所述第十七三极管q17的集电极通过第四十一电阻r41连接第十六三极管q16的基极和通过第三十四电阻r34连接第十三q13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十六三极管q16的发射极连接b点导电扣。本电路主要是采用两个子电路进行组合,其中电源调控电路的稳压芯片u2、第十二电容c12和第十三电容c13组成恒定的稳压电路,为整个电路提供稳定的供电,使电池在低电关断前都能够让电路工作在稳定的状态。其中电路主要由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电感l1、第十三极管q10、第十一三极管q11、第十八三极管q18、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这些元件组成,第十八三极管q18、第十一三极管q11分别通过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三电阻r33接收来自主控芯片控制信号,让电源调控电路工作在稳定的升压状态为后级ems控制电路提供稳定的电压;ems控制电路的中第十二三极管q12、第十七三极管q17分别通过第三十八电阻r38、第四十二电阻r42接收来自主控芯片u1控制信号,让ems
脉冲按摩电极能满足客户不同的按摩模式工作要求。此外,所述第十四三极管q14和第十六三极管q16的集电极均通过第四十电阻r40和稳压二极管zd1接地,这样以便提高本电路的安全性能。
31.针对加热控制电路,则包括第六三极管q6、mos管q5和第十五电阻r15,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通过第十一电阻r11连接控制芯片,所述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mos管q5的栅极连接,所述mos管q5的源极接入电源并通过第十电阻r10与主控芯片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与主控芯片连接处通过第十七电阻r17和第三电容c3接地,所述mos管q5的漏极连接c点导电扣,所述第十五电阻r15一端连接d点导电扣并通过第十八电阻r18接地,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通过第四电容c4接地并与主控芯片连接。本电路mos管q5、第六三极管q6提供稳定的工作状态,由主控芯片u1输出的发热片控制信号通过第十一电阻r11连接到第六三极管q6(npn三极管)并通过第六三极管q6集电极控制mos管q5(pmos)的工作状态,发热片两个电极分别对角交叉接到c点导电扣、d点导电扣(即电路图中的c点和d点的示意处),此对角交叉接法能使发热片接点180度的方向随意放置。同时,电路中的第十八电阻r18为电流检测电阻,且连接到gnd(电路回路的负极)与电源接点a形成完整的加热控制回路,经过电流检测电阻r18的电流信号通过第十五电阻r15转换为电压信号传输到主控芯片端检测口(第四电容c4为检测补偿电容,使电压信号更稳定), 如果主控检测到过流超过设置点时将关闭系统并使其停止工作。电源接点a通过第十电阻r10、第十七电阻r17连接到gnd(电路回路的负极),分压后的电压信号会传输到主控芯片的过压检测端(第三电容c3为检测补偿电容,使电压信号更稳定),如果主控检测到过压超过设置点时将关闭系统并使其停止工作。
32.此外,本实施例的加热控制电路还存在另一种结构形式,如图8所示,具体原理与上述理论一样。
33.针对温度检测电路,则包括二极管d4,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主控芯片并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e点导电扣,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电源并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于第四电阻r4与e点导电扣的连接处,所述二极管d4的正极还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本电路主要是温度检测的作用,二极管d4为稳定检测点状态,第二电容c2为温度补偿电容,感温器一端接到e点,感温器的另一端接d点,第二电阻r2和感温器串联后的中点接第四电阻r4,并通过第四电阻r4将温度信号实时传输到主控芯片端的检测口,此接法和控制方法能使发热片接点180度的方向随意放置时其感温效果都能精准检测并将信号通过e点传输到主控芯片的检测端。其中当发热片工作一段时间后,则主控芯片停止输出发热片控制信号,这时第六三极管q6(npn三极管)处于截止状态,截止后将使mos管q5(pmos)处于截止状态,这时ntc感温器将通过温度检测电路将检测温度信号传输到主控芯片进行检测,如果主控芯片检测发热片温度到达设定的温度点,则主控芯片输出2s(时间视设置的温度点相应变化)的发热片控制信号通过第十一电阻r11控制第六三极管q6(npn三极管)并使其工作,第六三极管q6(npn三极管)工作后将使mos管q5(pmos)处于截止状态,则发热片组件将停止工作使温度降低,当温度降低到设置点后,主控芯片又将使发热片工作,继而使整个系统可靠运行在设定温度点的工作状态。
3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
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