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注射型PICC置管皮下隧道建立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67310发布日期:2023-03-24 14:35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可注射型PICC置管皮下隧道建立组件的制作方法
可注射型picc置管皮下隧道建立组件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用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可注射型picc置管皮下隧道建立组件。


背景技术:

2.隧道式picc置管与常规置管的区别是:通过皮下隧道针建立一段隧道长度,使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有一定的距离,并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更有利的位置,具备降低感染和血栓形成、避免血管和神经损伤、防止脱管、提高患者舒适度等优点。
3.当前市场常用的隧道式picc置管操作要点如下:
4.步骤一: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送导丝;
5.步骤二:自穿刺点向下测量隧道长度,确定隧道出口位置后,对穿刺点和导管出口进行局麻、扩皮;
6.步骤三:用10ml注射器自导管出口向穿刺点方向皮下推注5ml-10ml的生理盐水,用以分离血管和皮下组织;
7.步骤四:皮下隧道针从导管出口穿入,由穿刺点穿出;
8.步骤五:若为前端开口式导管,将导管前端与隧道针尾端连接,由穿刺点引出导管,再按picc置入方法将导管送入体内;若为前端瓣膜式导管,先按picc置入方法将导管送入体内,再将导管尾端与隧道针前端连接,由导管出口点引出。
9.申请号为cn202021105372.8名称为一种新型皮下隧道建立器的使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皮下隧道建立器,包括针管、套管、针座和针芯及针芯座,所述针芯与所述针芯座固定连接,所述套管与所述针座固定连接,所述套管穿插有针管且两者活动连接,且所述针芯穿过所述针管的空腔,且所述针芯座与所述针座卡接。通过针管建立隧道以使导管置入皮下的过程操作方便、快捷,减少了临床中皮下置管对病人的损伤,且大大的缩短了皮下置管术的时间。
10.申请号为cn202021925744.1名称为隧道式picc置管用皮下隧道建立组件的使用新型专利,隧道针和导管,所述隧道针包括实心针芯、针头和针柄,所述实心针芯的一端与所述针柄连接,所述针头由所述实心针芯的另一端向外延伸而成,所述针头的底部与所述实心针芯连接,所述针头的底部边缘具有圆弧倒角结构,所述针头的针尖朝外,所述针头的针尖处具有圆弧倒角结构;所述导管可拆卸地套接于所述针头处。本实用新型的隧道式picc置管用皮下隧道建立组件能避免导管的脱落和减少刺激。
11.其不足之处在于:
12.其一,上述步骤三和步骤四中,在建立皮下隧道前为了分离血管和皮下组织,目前临床上的操作是,直接使用10ml注射器穿刺进入皮下组织,自导管出口向穿刺点方向推注5ml-10ml的生理盐水,建立起盐水隧道后退出注射器,再将皮下隧道针沿着盐水隧道方向经导管出口穿刺,由穿刺点穿出,但是连续两次直接穿刺皮下组织会增加隧道创建的时长和创伤,不利于患者穿刺点的愈合,而且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13.其二,上述步骤五中,建立皮下隧道后,需根据不同类型导管采取不同的与隧道针连接的方式,操作复杂,且存在隧道针在皮下组织反复穿行的问题,增加组织的损伤;
14.其三,上述步骤五中,还存在导管连接隧道针时,对导管造成损伤的问题,且导管在隧道穿行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导管脱落,导致导管无法顺利穿出;
15.其四,上述两项公开的专利对导管的适用范围较为单一,仅适用于前端开口和前端瓣膜导管,并不能适用于不能修剪的一体式导管。


技术实现要素:

1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皮下隧道的创建过程繁琐,对穿刺点创伤较大的问题,通过对隧道针的科学设计,从而实现一种不存在脱落风险且通用型的可注射型picc置管皮下隧道建立组件。
1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可注射型picc置管皮下隧道建立组件,包括隧道针和设有针体通道的撕裂鞘,所述隧道针穿插于所述针体通道且与撕裂鞘活动连接,所述隧道针包括针栓、针管和针头,且其中心轴位置贯穿设置有生理盐水通道,所述针栓远离所述针头的一端设置有注射孔,所述针栓用于连接注射器。
18.优选的,所述针头远离所述针栓的一端为圆锥尖形状,另一端与所述针管连接,所述针头与所述针管均为不锈钢材质。
19.优选的,所述隧道针长度为10-12cm。
20.优选的,所述撕裂鞘包括撕裂管、撕裂座和以所述撕裂座为中心相互对称的鞘柄,所述撕裂管外壁设有刻度且其长度为8-10cm。
2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撕裂管、撕裂座为一体成型的塑胶,所述针体通道为圆形通道且直径为2.3mm-2.7mm。
2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鞘柄的下侧面为与指腹相贴合的内凹弧形面。
2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撕裂座外壁设置有撕裂槽,所述撕裂槽所在面与所述鞘柄的对称面重合。
24.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5.一,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送导丝;
26.二,自穿刺点向下测量隧道长度,确定隧道出口位置后,对穿刺点和导管出口进行局麻、扩皮;
27.三,使用隧道针和撕裂鞘在针头部的作用下自导管出口刺入皮下,一边推注10ml生理盐水,一边沿着穿刺点方向缓慢送入,直至隧道针和撕裂鞘穿出穿刺点;
28.四,一只手固定住可撕裂鞘的鞘柄部,另一只手缓慢退出隧道针;
29.五,经撕裂鞘的撕裂座中空位置缓慢、匀速送管,直至穿刺点穿出;
30.六、从撕裂槽位置撕开撕裂鞘完成picc置管皮下隧道的建立。
31.本实用新型创新性地将皮下隧道的建立及送管操作步骤集于一体,使整个隧道式置管安全、简单、便捷,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降低了置管相关并发症,同时将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导管。
3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3.其一,采用可连接注射器的针栓,实现了隧道针可以一边推注生理盐水,分离血管
和皮下组织,一边建立皮下隧道,一方面简化了隧道创建步骤,提高了隧道创建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减少了穿刺次数,减轻了皮下组织的损伤;
34.其二,利用撕裂鞘中撕裂管的支撑作用,在成功建立隧道,退出隧道针后,可直接经针体通道送管,摒弃了将导管套入隧道针,再经皮下隧道引出时可能存在的脱管风险,而且这种送管方式扩大了导管的适用范围,不论是前端开口式导管还是前端瓣膜式导管,不论是一体式还是分体式,都能采用该隧道创建方式进行送管。
35.其三,撕裂管外壁设有刻度用于与测量出来的隧道长度进行验证;
36.其四,鞘柄的下侧面为与指腹相贴合的内凹弧形面用于实用起来更为顺手,同时减少对皮肤的压力性损伤。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拆解示意图;
38.图2为图1中a局部图;
3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40.图4为隧道针的立体图;
41.图5为撕裂鞘的立体图;
42.图中:
43.1、隧道针;101、针栓;102、针管;103、针头;104、生理盐水通道;105、注射孔;
44.2、撕裂鞘;201、针体通道;202、撕裂管;203、撕裂座;203-1、撕裂槽;204、鞘柄;204-1、内凹弧形面。
具体实施方式
4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明示所指的称重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明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9.具体的,参见图1-图4,可注射型picc置管皮下隧道建立组件,包括隧道针1和设有针体通道201的撕裂鞘2,隧道针1穿插于针体通道201且与撕裂鞘2活动连接,隧道针1包括
针栓101、针管102和针头103,且其中心轴位置贯穿设置有生理盐水通道104,针栓101远离针头103的一端设置有注射孔105,针栓101用于连接注射器。
5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可连接注射器的针栓101,实现了隧道针1可以一边推注生理盐水,分离血管和皮下组织,一边建立皮下隧道,一方面简化了隧道创建步骤,提高了隧道创建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减少了穿刺次数,减轻了皮下组织损伤。
51.其中,针头103远离针栓101的一端为圆锥尖形状,另一端与针管102连接,针头103与针管102均为不锈钢材质。
52.其中,隧道针1长度为11cm。
53.具体的,撕裂鞘2包括撕裂管202、撕裂座203和以撕裂座203为中心相互对称的鞘柄204,撕裂管202外壁设有刻度且其长度为10cm。
54.且撕裂管202外壁与撕裂座203的总长度小于针管102的长度。
55.其中,撕裂管202、撕裂座203为一体成型的塑胶,针体通道201为圆形通道且直径为2.5mm。
56.其中,鞘柄204的下侧面为与指腹相贴合的内凹弧形面204-1。
57.具体的参见图5,撕裂座203外壁设置有撕裂槽203-1,撕裂槽203-1所在面与鞘柄204的对称面重合。
58.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9.一,在超声引导下穿刺,送导丝;
60.二,自穿刺点向下测量隧道长度,确定隧道出口位置后,对穿刺点和导管出口进行局麻、扩皮;
61.三,使用隧道针1和撕裂鞘2在针头103部的作用下自导管出口刺入皮下,一边推注10ml生理盐水,一边沿着穿刺点方向缓慢送入,直至隧道针1和撕裂鞘2穿出穿刺点;
62.四,一只手固定住可撕裂鞘2的鞘柄204部,另一只手缓慢退出隧道针1;
63.五,经撕裂鞘2的撕裂座203中空位置缓慢、匀速送管,直至穿刺点穿出;六、从撕裂槽203-1位置撕开撕裂鞘2完成picc置管皮下隧道的建立。
64.本实施例创新性地将皮下隧道的建立及送管操作步骤集于一体,使整个隧道式置管安全、简单、便捷,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降低了置管相关并发症,同时将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导管。
65.其中,采用可连接注射器的针栓101,实现了隧道针1可以一边推注生理盐水,分离血管和皮下组织,一边建立皮下隧道,一方面简化了隧道创建步骤,提高了隧道创建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减少了穿刺次数,减轻了皮下组织损伤。
66.其中,利用撕裂鞘2中撕裂管202的支撑作用,在成功建立隧道,退出隧道针1后,可直接经针体通道201送管,摒弃了将导管套入隧道针1,再经皮下隧道引出时可能存在的脱管风险,而且这种送管方式扩大了导管的适用范围,不论是前端开口式导管还是前端瓣膜式导管,不论是一体式还是分体式,都能采用该隧道创建方式进行送管。
67.其中,撕裂管202外壁设有刻度用于与测量出来的隧道长度进行验证,鞘柄204的下侧面为与指腹相贴合的内凹弧形面204-1用于实用起来更为顺手,减少了对皮肤的压力性损伤。
6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