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药瓶内的药品进行转移的适配转接装置用的穿刺针结构。
背景技术:2.现在的药瓶内,有效药品量趋向减少,满足一次剂量使用;目前常规操作,采用带针头的注射器,直接插入到药瓶内取药,由于针头插入深度不可控(受操作人员的操作方法限制),插入过深时,会减少取药量,造成药品残留在药瓶内,没法满足一次使用剂量要求。
3.故现在市场上出现了针对药瓶取药,或混药的专门的转接器,可参见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3501751a的容易联接的传送系统,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12312877a用于小瓶适配器的刺穿构件,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950049a液体药物医疗装置,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2548523a带有药瓶和预连接的流体传输装置的药瓶装配集合,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4755059a液体药物转移装置,均公开了一种用于对药瓶内的药品进行转移的适配转接装置;这类产品均具有1个碗形盖,内设有1根穿刺针;将碗形盖对准药瓶的胶塞盖,下压,将穿刺针插入到胶塞盖内,刺穿胶塞盖,与药瓶内的药品相接触;然后用注射器,或另一个药瓶,连接在一起,将药剂抽出,或进行混合。
4.但目前的转接器,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些许缺陷,如针头插入后,胶塞易堵塞穿刺针的孔,导致出药不顺畅等问题,还需要反复操作,或晃动药瓶,才能将药品顺利取出。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药品适配转接器的穿刺针,方便将药瓶内的药品转移出,提高操作便利性。
6.为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药品适配转接器的穿刺针,位于碗形盖体的中间;所述穿刺针包括针体、针头;
7.所述针体为圆柱形,竖直与所述盖体的内腔顶部相连;
8.所述针头位于所述针体的底部,所述针头为圆锥形;
9.穿刺针完全位于所述盖体内;
10.穿刺针的内部为空腔,并与盖体外侧接口内的通道相贯通;
11.所述针头上设有3条开槽;所述开槽与穿刺针的内部空腔相贯通;
12.所述开槽沿所述针头的中心线均布;
13.所述开槽沿穿刺针的轴线方向为长条形的开槽;
14.所述开槽沿穿刺针的径向为开口朝外的抛物线曲面,将所述针头的圆锥体切割为三棱槽形。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槽竖直延伸至所述针体上。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槽横截面的抛物曲线沿所述穿刺针的轴线自尖端向上逐渐减小。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槽的长度方向均与穿刺针的内部空腔相贯
通。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针头的顶部距所述盖体底部开口面的距离为a;
19.所述盖体内腔高度为b;a/b=1/4~1/3。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开槽的槽底距所述盖体内腔顶部的距离为c;
21.药瓶胶塞的塞部厚度为d;c=d+(0.1~2)mm。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针体与盖体的连接部位设有加强部。
23.本实用新型的药品适配转接器的穿刺针,将针头设计成三棱槽形,当针头扎入胶塞过程中,由于三棱槽的接触面小,将更容易刺穿胶塞;且采取3个开槽,这样即使胶塞刺穿过程中产生胶体残留,也仅有很低的概率将3个开槽同时堵塞,可以确保药品的输出;同时,开槽呈长条形,一直贯穿设置到所述针体上,开槽的开口面积很大,也不易造成堵塞。
24.本实用新型的药品适配转接器的穿刺针,可提高药品从药瓶内转移出的效率。
附图说明
25.图1为药瓶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药品适配转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药品适配转接器的仰视图;
28.图4为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药品适配转接器的剖视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穿刺针的水平投影视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穿刺针的穿刺力测试结果图;
32.图8为药品适配转接器在药瓶上的安装过程示意图;
33.图9为药品适配转接器在药瓶上安装到位后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注射器使用方式示意图;
35.图11为药瓶混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37.如图1所示,为药瓶1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瓶身11、封盖12、胶塞13。
38.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药品适配转接器2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可参照图3,本实用新型的药品适配转接器2,包括盖体21、接口22、穿刺针23;盖体21为碗形盖,其内设有穿刺针23;盖体21外设有接口22,其中间设有通道221,与穿刺针23上的开口相贯通。
39.本实用新型的药品适配转接器2,根据所述接口22的形式不同,可分为公接口(如图2(a)所示),或母接口(如图2(b)所示),接口可适配鲁尔接口(luer taper,iso 594-1,gb/t 1962.1,iso 594-2,gb/t 1962.2)。
40.本实用新型主要对穿刺针23的结构改进,如图3-图5所示,所述穿刺针23竖直设置在药品适配转接器2的中间,所述穿刺针23主体为圆柱的针体231,顶部设有锥形的针头232;所述针头232的顶部完全位于所述盖体21内,如图5所示,所述针头232的顶部距所述盖体21底部开口面的距离为a;a约为所述盖体21内侧高度b的1/3,这样当使用本实用新型的
药品适配转接器2时,盖体21的内腔底部先接触药瓶1的封盖12,进行中心定位后,再向下压的过程中,所述针头232才接触胶塞13,并将胶塞13刺穿,可以使穿刺针23始终扎在药瓶1的中间。
41.所述穿刺针23的内部为空腔,并与所述接口22内的通道221相贯通;所述针头232上设有若干开槽233,所述开槽233竖直延伸至所述针体231上;所述开槽233与穿刺针23的内部空腔相贯通。
42.所述开槽233沿所述针头232及针体231的中心线均布设有3条,所述开槽233沿所述穿刺针23的轴线方向为长条形的开槽;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开槽233沿所述穿刺针23的径向为开口朝外的抛物线曲面,将所述针头232的锥体切割为三棱槽形;且所述开槽233横截面的抛物曲线沿所述穿刺针23的轴线自尖端向上逐渐减小;当所述针头232扎入所述胶塞13过程中,由于三棱槽的接触面小,且针头232锥体上的抛物面棱线以渐开向外;在穿刺时,胶塞沿针头232上的三棱槽的渐开线扎出开口后,沿开槽233的壁面曲面滑动,在用力刺穿过程中,开口区受到一个向外的张力,而非切割力阻力,这样就更容易刺穿胶塞13,且胶塞13的胶体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切割痕迹,产生胶体残留的风险更小,也就更不易产生穿刺落屑。
43.所述针头232上的开槽233,主要形成三棱槽,用于穿刺;而所述针体231上的开槽233,则主要用于输药给药。
44.采取3个开槽233,这样即使胶塞13刺穿过程中产生胶体残留,也仅有很低的概率将3个开槽233同时堵塞,可以确保药品的输出;同时,开槽233呈长条形,一直贯穿设置到所述针体231上,开槽233的开口面积很大,也不易造成堵塞。
45.如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穿刺针23与某市售产品,进行穿刺力测试的对比曲线,穿刺对象采用同规格同批次注射用无菌粉末用卤化丁基橡胶塞(溴化),测试方法参考ybb00052005-2015,ybb00322004-2015。测试结果表明: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穿刺针23的穿刺力上限值为10.974n,下限值为3.962n;而市售产品的穿刺力上限值为12.664n(高于本实用新型15.4%),下限值为6.997n(高于本实用新型76.6%)。且本实用新型的穿刺针23连续穿刺100次(100针),目测未发现穿刺落屑。
46.所述针体231与所述盖体21的连接部位设有加强部234,可以提高所述穿刺针23在所述盖体21内的连接可靠性,避免穿刺过程中发生弯折,造成损坏。
47.如图8所示,即为本实用新型药品适配转接器2安装到药瓶1的过程示意图,特别是展示所述穿刺针23扎透所述胶塞13的过程。
48.当本实用新型的药品适配转接器2在药瓶1上安装到位后(如图8(d)所示),所述盖体21完全扣在所述封盖12上,且盖体21的内腔顶面贴近所述胶塞13的上表面。所述穿刺针23刺穿所述胶塞13,且所述开槽233位于所述胶塞13内部空腔;优选的,所述开槽233全部位于所述胶塞13的内部空腔中,即所述开槽233全部位于药瓶1内;进一步的,所述开槽233的槽底尽可能接近所述胶塞13的内部空腔的顶面,这样药瓶1内的药品可以通过开槽233流出,从而减少在药瓶1内的残留。具体来说,所述开槽233的槽底距所述盖体21内腔顶部的距离为c;药瓶1胶塞13的塞部厚度为d;c=d+(0.1~2)mm。盖体21盖到药瓶1上时,盖体21的内腔顶部距胶塞13的表面会存在一点间隙(约0.1-0.5mm),这样所述开槽233的槽底尽可能接近胶塞13的内部空腔的顶面。
49.当然,所述开槽233可以部分位于所述胶塞13的内部空腔中,部分位于所述胶塞13的顶部胶体内,这样当药瓶1倒转向下出药时,药品可以完全经所述开槽233流出,但此时药瓶会部分解除胶塞13新刺穿的部位,可能造成橡胶污染;或由于胶塞13的厚度不足,或药品适配转接器2未用力压装到位(造成一定间隙),造成开槽233的槽底部分位于胶塞13的外部,当药瓶1倒转向下出药时易造成药品的泄露。
50.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药品适配转接器2在药瓶1上安装到位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51.如图10、图11所示,为药品适配转接器2在药瓶1上安装到位后的使用示意图。图10为注射器3的使用示意图,将注射器的端部与药品适配转接器2的接口22连接在一起,可将药品从药瓶1内抽入到注射器3内。图11为药瓶混药示意图,将2个安装好药品适配转接器2的药瓶连接在一起(所用药品适配转接器2的接口22为一公一母,配对设置,连接时可以水平状态下连接,防止药品流出),然后将药瓶1竖直设置,使上方药瓶1内的药品经连接在一起的药品适配转接器2的通道221,流入到下方的药瓶1内,进行混药。
52.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