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水装置和牙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19361发布日期:2023-01-04 04:54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供水装置和牙椅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牙科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供水装置和牙椅设备。


背景技术:

2.牙椅是口腔科医生为病人作治疗的必需设备,使用率高,水是牙椅必备的三大要素之一。
3.目前,市场上的供水装置通常包括气泵和储水箱,储水箱与牙椅的各个用水管路连通,通过气泵向储水箱中充气以使得储水箱中压力增大,从而使得储水箱中的水进入牙椅的各用水管路中,以供牙椅使用。
4.但是,通过气泵向储水箱中充气的加压方式,使得储水箱中进入了较强气流搅动储水箱中的水,从而导致输出的水流不平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水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供水装置供水时液体输出不够平稳以及水源易被污染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供水装置,包括:
7.储液壳,具有储液腔、储液进液端和储液出液端;
8.隔离膜片,安装于所述储液腔内,所述隔离膜片将所述储液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储液进液端和所述储液出液端均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9.第一加压结构,所述第一加压结构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一加压结构用于向所述第一腔室输送加压介质。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储液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壳盖,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壳盖可拆卸连接,所述隔离膜片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一壳盖之间,所述第一壳盖与所述隔离膜片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腔室,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隔离膜片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腔室。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内腔和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所述第一壳盖设置有凸台,所述第一壳盖盖合在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凸台位于所述第一内腔中。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安装平台,所述安装平台位于所述第一内腔中并凸出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所述凸台将所述隔离膜片的外周边缘卡持在所述凸台与所述安装平台之间。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凸台包括第一凸出部,所述隔离膜片的边缘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凸出部伸入所述凹槽以将所述隔离膜片卡持在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安装平台之间,并将所述隔离膜片卡持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和第一凸出部之间。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供水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第一加压结构包括第一加压电磁阀和加压管道,所述加压管道与所述第一加压电磁阀连接,所述加压管道与所
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一加压电磁阀与所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所述加压管道用于供所述加压介质进入所述第一腔室,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加压电磁阀的启闭状态以控制加压管道的开闭状态。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储液进液端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储液进液端的开合状态。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供水装置还包括混液壳,所述混液壳具有混液腔和混液出液端,所述混液出液端与所述混液腔连通,所述混液出液端与所述储液进液端相连通,以使所述混液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17.所述供水装置还包括第二加压结构,所述第二加压结构与所述混液腔连通,所述第二加压结构用于向所述混液腔加压,以使所述混液腔的液体通过储液进液端进入所述第二腔室。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供水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储液壳连接有压力检测器,所述压力检测器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压力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腔室中的压强,所述压力检测器与所述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所述控制系统根据所述压力检测器反馈的压强值控制所述第一加压结构和所述第二加压结构的启闭状态。
19.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牙椅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供水装置。
20.本技术提供的供水装置及牙椅设备的有益效果在于: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供水装置,通过在储液腔内设置隔离膜片,使得隔离膜片将储液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再通过第一加压结构向第一腔室加压,以使隔离膜片形变并向第二腔室凸出,从而使得第二腔室的体积变小,使得第二腔室中的压强变大,从而将第二腔室中的液体通过储液出液端排出。一方面,由于通过隔离膜片向第二腔室凸出以对第二腔室加压,隔离膜片与第二腔室内的液体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大,从而使得液体输出更加平稳。另一方面,隔离膜片的设置,将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分隔,以防止第一加压结构向第一腔室中输入的加压介质(加压气体或者加压液体)与第二腔室中的液体接触,从而减小甚至避免第二腔室中的液体受到污染。由上可知,本技术提供的供水装置既能够使得液体输出更加平稳,又能够防止污染第二腔室中的液体。
22.本技术提供的牙椅设备包括本技术提供的供水装置,因此至少具备上述供水装置所具备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装置的第二腔室压强增大时的状态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装置的外界液体注入第二腔室时的状态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装置的单向阀与连接部的连接示意图;
27.图4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装置的整体剖面示意图;
28.图5实施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30.110、第一壳体;120、第一壳盖;130、隔离膜片;140、第一腔室;150、第二腔室;151、压力检测器;160、储液进液端;161、第一控制开关;1611、缸体;1612、挡板;1613、弹簧;1614、进液孔;1615、出液孔;1616、螺钉;1617、限位板;170、储液出液端;182、第一加压电磁阀;310、第二壳体;320、第二壳盖;330、混液腔;331、液位传感器;340、混液进液端;341、第二控制开关;350、混液出液端;361、第二加压电磁阀;400、消音盒;410、消音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3.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为了说明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6.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第一腔室140中的箭头指示加压介质对隔离膜片130的挤压方向,储液出液端170中的箭头指示液体流动方向;图2中混液出液端350、储液进液端160以及储液出液端170中的箭头均指示液体流动方向;图4中第一腔室140中的箭头指示加压介质对隔离膜片130的挤压方向,混液出液端350、储液进液端160以及储液出液端170中的箭头均指示液体流动方向;图5中实线箭头指示外界液体准备进入混液腔330时的流动方向,虚线箭头指示第一加压结构和/或第二加压结构运行时加压介质进入消音盒400时的流动方向。
37.如图1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供水装置,包括储液壳、隔离膜片130和第一加压结构。储液壳具有储液腔、储液进液端160和储液出液端170;隔离膜片130安装于储液腔内,隔离膜片130将储液腔分隔为第一腔室140和第二腔室150,储液进液端160和储液出液端170均与第二腔室150连通;第一加压结构与第一腔室140连通,第一加压结构用于向第一腔室140输送加压介质。
38.本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装置,通过在储液腔内设置隔离膜片130,使得隔离膜片130将储液腔分隔为第一腔室140和第二腔室150,再通过第一加压结构向第一腔室140加压,以
使隔离膜片130形变并向第二腔室150凸出,从而使得第一腔室140的体积变大,第二腔室150的体积变小,使得第二腔室150中的压强变大,从而将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通过储液出液端170排出。一方面,由于通过隔离膜片130向第二腔室150凸出以对第二腔室150加压,隔离膜片130与第二腔室150内的液体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大,从而使得液体输出更加平稳。另一方面,隔离膜片130的设置,将第一腔室140与第二腔室150分隔,以防止第一加压结构向第一腔室140中输入的加压介质(加压气体或者加压液体)与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接触,从而防止污染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由上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供水装置既能够使得液体输出更加平稳,又能够防止污染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
3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储液壳包括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盖120,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盖120可拆卸连接,隔离膜片130位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盖120之间,第一壳盖120与隔离膜片130之间形成第一腔室140,第一壳体110与隔离膜片130之间形成第二腔室150。通过将储液壳分成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盖120,便于将隔离膜片130安装在储液壳的储液腔内,提高了供水装置装配的便捷度。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盖120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等连接,或者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
40.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第一加压结构未对第一腔室140进行加压时,隔离膜片130的一侧面可以与第一壳盖120的侧壁贴合,也即第一腔室140的体积为零,当第一加压结构对第一腔室140加压时,隔离膜片130的部分材料与第一壳盖120的侧壁分离并朝向第二腔室150移动,第一腔室140的体积变大,第二腔室150的体积变小,第二腔室150的压强变大,从而将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通过储液出液端170排出。隔离膜片130与第一壳盖120的侧壁贴合,在储液腔的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能够使得第二腔室150的体积相对较大,使得第二腔室150能够储存更多的液体。
4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10具有第一内腔和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内腔连通,第一壳盖120设置有凸台,第一壳盖120盖合在第一开口处,凸台位于第一内腔中。第一壳盖120盖合在第一壳体110的第一开口处,使得第一壳盖12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形成储液腔。第一壳盖120上设置凸台,通过将凸台伸入第一内腔中,一方面使得第一壳盖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径向限位,另一方面还可以方便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盖120装配时更好对位。
4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隔离膜片130由柔性材料制成。储液进液端160用于供外界液体注入第二腔室150,外界液体注入第二腔室150后,第二腔室150的液体增多,从而导致第二腔室150的压强增大,使得隔离膜片130形变第一腔室140凸出。然后通过第一加压结构向第一腔室140加压,以使隔离膜片130形变并向第二腔室150凸出,从而使得第二腔室150的体积变小,使得第二腔室150的强压变大,从而将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通过储液出液端170排出。
43.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隔离膜片130可由弹性材料制成,例如橡胶材料、塑胶材料等。当第一加压结构向第一腔室140加压后,使得隔离膜片130形变并向第二腔室150凸出,从而将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通过储液出液端170排出。当第一加压结构停止向第一腔室140加压后,隔离膜片130可以自行恢复形变。
44.在一种可选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隔离膜片130位于第一壳盖120和第一壳体110的连接处。在装配过程中,隔离膜片130铺设在第一壳体110的第一开口外侧,以使得隔
离膜片130封盖住第一开口,然后将第一壳盖120封盖在隔离膜片130的外侧,以通过第一壳盖120将隔离膜片130的外周边缘压紧在第一壳体110上,使得隔离膜片130将第一开口盖合。
4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壳体110包括安装平台,安装平台位于第一内腔中并凸出于第一壳体110的内侧壁,凸台将隔离膜片130的外周边缘卡持在凸台与安装平台之间。通过在第一壳体110内设置安装平台,一方面使得将第一壳盖120和第一壳体110连接的同时,能够将隔离膜片130卡持在凸台与安装平台之间,另一方面使得第一壳盖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轴向限位,便于装配,提高了安装效率。
46.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凸台凸出第一壳体110侧壁的部分的表面为圆环形,且凸台环绕在第一壳盖120的侧壁的边缘。安装平台的表面的形状液位圆环状,且安装平台绕第一内腔的轴线的周向分布。在装配过程中,隔离膜片130铺设在第一壳体110的第一开口外侧,将凸台从第一开口的外侧插入第一内腔中,凸台带动隔离膜片130的外周边缘伸入第一内腔中,直至隔离膜片130的外周边缘被卡持在凸台和安装平台之间,使得第一壳盖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限位,同时使得隔离膜片130相对于第一壳盖120和第一壳体110限位。
4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凸台包括第一凸出部,隔离膜片130的边缘设置有凹槽,第一凸出部伸入凹槽以将隔离膜片130卡持在第一凸出部和安装平台之间,并将隔离膜片130卡持在第一壳体110的内侧壁和第一凸出部之间。通过第一凸出部与凹槽的配合,使得隔离膜片130既能够卡持在第一凸出部和安装平台之间,同时也能使得隔离膜片130卡持在第一凸出部和第一壳体110的内侧壁之间,一方面提高了隔离膜片130的安装牢固性,另一方面提高了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盖120之间的密封性。
48.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凸台还包括第二凸出部,第二凸出部凸出设置在第一壳盖120的一侧,第一凸出部凸出设置在第二凸出部远离第一壳盖120的一侧。第二凸出部凸出第一壳盖120的表面为圆环形,第一凸出部凸出第二凸出部的表面液位圆环形,第一凸出部的外径小于第二凸出部的外径。在装配过程中,隔离膜片130铺设在第一壳体110的第一开口外侧,第一凸出部伸入凹槽内,并推动隔离膜片130向第一内腔移动,直至隔离膜片130与安装平台接触,使得第一壳盖12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限位,同时使得隔离膜片130相对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盖120限位。
49.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当隔离膜片130与安装平台接触后,还可将第一壳盖120朝向第一壳体110移动一定距离,以使第一凸出部将隔离膜片130抵压在安装平台上,并且使得隔离膜片130的外周边缘抵压在第一壳体110的内侧壁上,隔离膜片130的外周边缘受到第一凸出部的外侧壁和第一壳体110的内侧壁的挤压产生形变,以使隔离膜片130的外周边缘将第一凸出部的外侧壁和第一壳体110内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行封堵,进一步提高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盖120之间的密封性。当第一凸出部将隔离膜片130抵压在安装平台上后,通过螺钉将第一壳盖120与第一壳体110拧紧,使得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盖120固定,隔离膜片130固定在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盖120之间。其中第一壳盖120与隔离膜片130之间形成的腔室为第一腔室140,隔离膜片130与第一壳体110之间形成的腔室为第二腔室150。
50.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隔离膜片130可以只与第一壳盖120或者第一壳体110固定连接。例如,隔离膜片130的外周边缘可与第一壳盖120靠近第一壳体110的一侧壁通过胶合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第一壳盖120盖合到第一开口时,隔离膜片130封盖在第一开口
处;或者隔离膜片130的外周边缘与第一开口的内壁通过胶合粘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以使隔离膜片130将第一开口盖合。
51.在一种可行实施方式中,供水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位于第一壳体110与第一壳盖120之间,具体地,第一密封圈可安装在第一壳体110上,也可以安装在第一壳盖120上。示例性地,第一壳体110靠近第一壳盖12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当第一壳体110与第一壳盖120固定连接时,第一密封圈位于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盖120之间,且第一密封圈分别与第一壳体110和第一壳盖120紧密接触,提高了储液腔的密封性。
52.储液进液端160和储液出液端170均位于第一壳体110的侧壁,第二腔室150通过储液进液端160和储液出液端170与外界相通。储液进液端160用于供液体进入第二腔室150,储液出液端170用于与外界用水端连通,以使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输出至外界用水端,以使第二腔室150能够正常进液和出液。当供水装置应用在牙椅设备上时,外界用水端即为牙椅设备的工作端,储液出液端170与牙椅的工作端连通,以使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能够通过储液出液端170进入牙椅的工作端,以供牙椅使用。
5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供水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第一加压结构包括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和加压管道,加压管道与第一加压电磁阀182连接,加压管道与第一腔室140连通,第一加压电磁阀182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加压管道用于供加压介质进入第一腔室140,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第一加压电磁阀182的启闭状态以控制加压管道的开闭状态。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一加压电磁阀182的启闭状态,以控制第一腔室140的加压状态,从而控制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的排出状态。
54.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壳盖120上设置有通孔,加压管道包括第一加压管道和储液加压管道。储液加压管道的一端伸入通孔内并与第一腔室140连通,另一端与第一加压电磁阀182连接。第一加压管道的一端连接有压力输送装置,另一端与第一加压电磁阀182连接。第一加压电磁阀182用于控制第一加压管道和储液加压管道的连通状态,当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开启时,第一加压管道与储液加压管道连通,当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关闭时,第一加压管道与储液加压管道断开连通。压力输送装置用于向第一加压管道内输送加压介质(加压气体或者加压液体)。如图1所示,当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开启时,第一加压管道内的加压介质通过第一加压电磁阀182进入储液加压管道,然后进入第一腔室140,使得第一腔室140的压强增大,以使隔离膜片130形变并向第二腔室150凸出,从而使得第二腔室150的体积变小,使得第二腔室150的压强增大,以实现将第二腔室150内的液体从储液出液端170排出的目的。压力输送装置可以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持续供水装置自带的结构,也可以是外部连接的压力输送装置。压力输送装置具体可以为空气压缩机或者液压泵等可以向外输出加压介质的装置。
5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1和图2所示,储液进液端160设置有第一控制开关161,第一控制开关161用于控制储液进液端160的开合状态。当第一控制开关161开启时,液体可从外界通过储液进液端160输入第二腔室150。当向第二腔室150输入液体完成后,将第一控制开关161关闭,以防止当第二腔室150压强增大时,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从储液进液端160排出。第一控制开关161可以为手动控制开关或电动开关等。储液进液端160可以为通孔,用于供外部进液管伸入,或者,通孔处可设置有快接接头,用于连接外部进液管,液体通过外部进液管进入第二腔室150内。在另一种设置方式中,储液进液端160可以连接有插接
管,可将插接管与液体输送源头(例如储液箱或水龙头)连通,以使液体通过插接管进入第二腔室150内。插接管可为软管。
56.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控制开关161为单向阀,单向阀用于供液体从储液腔外部进入第二腔室150,当第一加压结构向第一腔室140加压时,防止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从储液进液端160排出,提高了第二腔室150的密封性。如图4所示,单向阀包括缸体1611、挡板1612和弹簧1613,缸体1611具有进液孔1614、出液孔1615以及内腔。进液孔1614与外界连通,出液孔1615与储液进液端160连通,且进液孔1614和出液孔1615均与内腔连通。弹簧1613的一端固定在内腔的侧壁,另一端与挡板1612固定连接。单向阀处于初始状态时,弹簧1613将挡板1612压紧于第一出口,以使挡板1612封堵住第一出口。当第二腔室150内的压强增大时,挡板1612压紧于第一出口,从而进一步防止第二腔室150内的液体进入混液腔330。可进一步提高了第二腔室150的密封性。
5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系统还与第一控制开关161信号连接(信号连接可以通过数据线通信连接,也可以为无线通信连接,或者其他可以实现通信的连接方式),控制系统至少用于控制第一控制开关161的启闭状态。
58.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控制开关161为电磁阀,电磁阀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启闭状态,控制储液进液端160的开合状态。当电磁阀开启时,储液进液端160打开,液体可通过电磁阀进入第二腔室150;当电磁阀关闭时,储液进液端160闭合,同样也能防止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从储液出液端170排出。
5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4所示,供水装置还包括混液壳,混液壳具有混液腔330和混液出液端350,混液出液端350与混液腔330连通,混液出液端350与储液进液端160相连通,以使混液腔330与第二腔室150连通。第一控制开关161位于混液出液端350与储液进液端160的连通处,第一控制开关161用于控制混液出液端350和储液进液端160的连通状态。当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为多种不同的溶液混合而成的混合液时,通过设置混液壳可实现混合液的制备。具体地,将多种不同的溶液依次注入混液腔330中混合以形成混合液。然后将混液腔330中制备好的混合液从混液出液端350输入至第二腔室150,混合液通过第二腔室150的储液出液端170排出。如图4所示,当在混液腔330中制备混合液时,将第一控制开关161关闭,使得储液进水端闭合,将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开启,以使压力输送装置向第一腔室140输送加压介质,从而使得第一腔室140压强增大,隔离膜片130形变并向第二腔室150凸出,使得第二腔室150的压强变大,从而将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排出,以使供水装置可同时进行制备混合液和输出混合液的操作。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制备混合液的过程即为向混液腔330中通入多种液体,以使得多种液体在混液腔330内混合并形成混合液的过程。
6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4所示,混液壳还具有混液进液端340,混液进液端340与混液腔330连通,混液进液端340设置有第二控制开关341,第二控制开关341用于控制混液进液端340的开合状态。混液进液端340用于供供外界液体进入混液腔330,具体地,混液进液端340可用于供多种不同的溶液进入混液腔330,通过控制多种不同的溶液的输入量以形成不同配比的混合液。混液进液端34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当混液进液端340为一个时,多种不同的溶液可依次通过该混液进液端340注入混液腔330。当混液进液端340为多个时,多种不同的溶液可分别从不同的混液进液端340注入混液腔330。混液进液端340具体可为通孔,用于供外部进液管伸入,或者,通孔处可设置有快接接头,用于连接外部进液
管,溶液通过外部进液管进入混液腔330内。在另一种设置方式中,混液进液端340连接有插接管,可将插接管与液体输送源头(例如储液箱或水龙头等)连通,以使溶液通过插接管进入混液腔330内。插接管可为软管。
61.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控制开关341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当需要制备混合液时,控控制系统控制第二控制开关341开启,以使多种不同的溶液通过混液进液端340进入混液腔330中进行混合。将多种不同的溶液加入混液腔330的方式可以为手动加入,或者通过外接管道的方式加入,也可以通过其他任意方式加入。当向混液腔330内加入溶液方式为手动加入时,可由操作人员判断不同的溶液的加入量是否满足要求。例如,每次只加入设定量的溶液;或者可在混液壳上设置透明观察口,在混液腔330内设置刻度线,当液体达到刻度线后,多种不同的溶液加入完毕,制备混合液的过程结束。当通过外接管道的方式向混液腔330中加入溶液时,外接管道与混液进液端340连通,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二控制开关341的开启时间,以控制不同的溶液的加入量。例如,控制系统先控制第二控制开关341开启第一时间段,以向混液腔330加入第一定量的第一溶液,第一时间段结束后,第一溶液加入完毕;控制系统控制第二控制开关341关闭,准备加入第二溶液,控制系统控制第二控制开关341开启第二时间段,以向混液腔330加入第二定量的第二溶液,当第二时间段结束后,第二溶液加入完毕。依次类推,当所有溶液都加入完毕之后,控制系统控制第二控制开关341关闭,停止向混液腔330中加入溶液。
6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混液壳包括第二壳体310和第二壳盖320,第二壳体310具有第二内腔和第二开口,第二内腔和第二开口连通,第二壳盖320盖合在第二开口处,以使第二壳盖320将第二内腔盖合从而形成混液腔330。第二壳体310与第二壳盖320固定连接,第二壳体310与第二壳盖320的连接方式可以通过螺钉、卡扣等连接,或者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
63.在一种可行实施方式中,供水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位于第二壳体310和第二壳盖320之间,具体地,第二密封圈可安装在第二壳体310上,也可以安装在第二壳盖320上。示例性地,第二壳体310靠近第二壳盖32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当第二壳体310与第二壳盖320固定连接时,第二密封圈位于第二壳体310和第二壳盖320之间,且第二密封圈分别与第二壳体310和第二壳盖320紧密接触,提高了混液腔330的密封性。
6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壳体110与第二壳体310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第一控制开关161设置在连接部内,第一控制开关161具体可为单向阀,混液出液端350和储液进液端160分别通过连接部与单向阀连通。如图3所示,连接部具有安装孔,单向阀位于安装孔内,混液出液端350与储液进液端160分别与安装孔连通。安装孔的开口处设置有限位板1617,限位板1617与连接部固定连接,单向阀的一端与限位板1617连接,限位板1617用于使单向阀相对于安装孔固定。限位板1617与连接部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胶合粘接或者通过辅助连接件(螺钉或螺栓等)连接。具体地,限位板1617与连接部之间通过螺钉1616固定连接,采用螺钉1616固定,便于拆卸和维修单向阀。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310以及连接部之间可以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节省了将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310连接的安装步骤,提高了安装效率和密封效果。
65.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储液腔与混液腔330可以为一个壳体内的两个不同腔室,储液腔与混液腔330通过隔板分离。隔板上开设有连通孔,储液腔与混液腔330通过连通孔
连通。混液出液端350与储液进液端160分别位于连通孔的两端,混液出液端350位于连通孔靠近混液腔330的一端,储液进液端160位于连通孔靠近储液腔的一端。单向阀设置在连通孔上,单向阀可以位于连通孔的中部或者两端。将储液腔和混液腔330设置在一个壳体中,同样能够节省将第一壳体110和第二壳体310连接的安装步骤,提高了安装效率,并且提高了密封效果。
6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供水装置还包括第二加压结构,第二加压结构与混液腔330连通,第二加压结构用于向混液腔330加压,以使混液腔330的液体通过储液进液端160进入第二腔室150。
67.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加压结构包括第二加压电磁阀361和第二加压管道,第二加压电磁阀361与混液腔330连通,第二加压管道的一端与第二加压电磁阀361连通,另一端与压力输送装置连通。第二加压电磁阀361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控制系统还用于控制第二加压电磁阀361的启闭状态,从而控制第二加压管道与混液腔330的连通状态,压力输送装置还用于向第二加压管道内输送加压介质。当第二加压电磁阀361开启时,第二加压管道与混液腔330连通,第二加压管道内的加压介质进入混液腔330,以对混液腔330进行加压,使得混液腔330内的液体从混液出液口输出,再通过第一控制开关161进入第二腔室150。
68.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加压管道不与压力输送装置连通,第二加压管道分别与调压阀和压力控制阀连接,第二加压管道与调压阀直接连接,第二加压管道通过调压阀与压力控制阀连接。压力控制阀用于控制外界加压介质进入第二加压管道中,进入第二加压管道的加压介质可以为经过处理的并且不会对混液腔330中液体产生影响(此处的影响指的是对混液腔330中的液体产生污染,或者与混液腔330中的液体发生反应)的加压气体。压力控制阀开启后,加压气体经过调压阀进行调压后进入第二加压管道,加压气体再通过第二加压管道进入混液腔330。调压阀对加压气体进行调压,控制混液腔330中液体输出的流速,使得混液腔330中液体输出更加平稳。
69.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混液腔330中也可以设置隔离膜片130,隔离膜片130将混液腔330分隔为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混液进液端340和混液出液端350均与第四腔室连通,第二加压结构与第三腔室连通。第二加压结构向第三腔室加压,隔离膜片130形变并向第四腔室凸出,使得第四腔室体积变小,第四腔室压强增大,以实现将第四腔室内的液体输出至第二腔室150的目的。在混液腔330中设置隔离膜片130,防止加压介质与第四腔室中的液体接触,从而防止污染第四腔室中的液体。
70.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控制系统分别与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和第二加压电磁阀361信号连接。当需要往第二腔室150中注入液体时,控制系统控制第二加压电磁阀361开启,以使压力输送装置向混液腔330中输送加压介质,从而使得就混液腔330中的液体通过混液出液端350排出,第一控制开关161开启,液体通过第一控制开关161从储液进液端160进入第二腔室150内。压力输送装置向混液腔330中输送加压介质,使得混液腔330中的液体进入第二腔室150的同时,也可以使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从储液出液端170输出至外界用水端。当需要制备混合液时,控制系统控制第二加压电磁阀361关闭,并控制第二控制开关341开启,以使混液进液端340打开,多种外界液体通过混液进液端340进入混液腔330,以在混液腔330混合形成混合液。在制备混合液的过程中,控制系统还控制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开启,以向第一腔室140加压,从而使得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排出。
7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4所示,混液腔330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331,液位传感器331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液位传感器331用于检测混液腔330内的液位高度并将液位高度反馈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液位传感器331反馈的液位高度值控制第一加压结构和第二加压结构的启闭状态。控制系统中预设有最低液位高度值。当混液腔330的液位高度值大于最低液位高度值时,代表混液腔330中还具有足够的液体可供输出至第二腔室150内。
7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当混液腔330中的液位高度大于最低液位高度时,控制系统控制第二加压电磁阀361开启,以向混液腔330加压,使得混液腔330的液体进入第二腔室150,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增加,从而使得第二腔室150内的压强增大,使得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从储液出液端170输出。当混液腔330的液位高度值达到或者小于最低液位高度值时,控制系统控制第二加压电磁阀361关闭,停止向混液腔330内加压,通过混液进液端340向混液腔330中加入多种不同的溶液。当混液腔330中进行制备混合液时,控制系统控制第一加压电磁阀182打开,以向第一腔室140加压,使得隔离膜片130形变并向第二腔室150凸出,使得第二腔室150的压强增大,从而继续使得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从储液出液端170输出。当多种不同的溶液均加入完毕之后,控制系统控制第二加压电磁阀361开启,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关闭,继续为混液腔330加压,以使混液腔330中的混合液输送至第二腔室150,第二腔室150中的混合液增多,使得第二腔室150中的压强增大,从而使得第二腔室150中的混合液从储液进液端160输出。
7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如图1所示,储液壳连接有压力检测器151,压力检测器151与第二腔室150连通,压力检测器151用于检测第二腔室150中的压强,压力检测器151与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控制系统根据压力检测器151反馈的压强值控制第一加压结构和第二加压结构的启闭状态。压力检测器151可为压力开关或者压力传感器等可检测周围环境压强的器件。
74.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压力检测器151与第二腔室150连通,压力检测器151具体被用于检测第二腔室150的压强值,并将压强值反馈至控制系统。以下控制系统根据压强值控制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和第二加压电磁阀361的启闭状态的情况,均以混液腔330内的液位高度高于最小液位高度值为前提进行的。若混液腔330内的液位高度值达到或小于最小液位高度值时,无论第二腔室150内的压强值大小,控制系统均控制第二加压电磁阀361关闭。控制系统中预设有最大压强值和最小压强值,当压强值大于最小压强值并小于最大压强值时,控制系统控制第二加压电磁阀361开启,持续将混液腔330中的液体输送至第二腔室150,并使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从储液出液端170输出。当压强值达到最大压强值时,控制系统控制第二加压电磁阀361关闭,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开启,也即停止向混液腔330加压,停止向第二腔室150输入液体,并且开始向第一腔室140加压,将第二腔室150的液体持续从储液出液端170输出,直至压强值达到或者低于最小压强值时,控制系统控制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关闭,并控制第二加压电磁阀361开启,从而继续将混液腔330中的液体输送至从第二腔室150。
7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供水装置还包括消音结构,消音结构与第一加压结构连接。消音结构用于使得第一加压结构向第一腔室140加压时,第一加压结构产生的声音减小。具体地,如图5所示,消音结构包括消音盒400和消音管道410,消音盒400通过消音管道410与第一加压电磁阀182连通,当第一加压电磁阀182打开时,部分加压介质由第一加压管道通
过第一加压电磁阀182进入消音管道410,然后加压介质通过消音管道410进入消音盒400内。消音盒400的内部设置有柔性物质,柔性物质可以是海绵块、泡沫或者棉花等物质,柔性物质可以用于吸收部分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开启时加压介质在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内以及第一加压管道内运动产生的声音,以使第一加压结构向第一腔室140加压时的发出的声音减小。消音盒400的一侧壁设置有通孔,用于将消音盒400内的加压介质排出。通过设置消音结构,减少使得第一加压结构向第一腔室140加压时,第一加压结构产生的声音减小,从而使得供水装置的静音效果更好。
7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消音结构还与第二加压结构连接,以使第二加压结构向混液腔330加压时,第二加压结构产生的声音减小。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消音管道410的数量为多条,第二加压电磁阀361也对应设置有一条消音管道410,第二加压电磁阀361通过对应的消音管道410与消音盒400连通。进一步地,消音结构还包括连通盒,连通盒内部设置有空腔,第一加压电磁阀182通过一条消音管道410与连通盒的空腔连通,第二加压电磁阀361通过另一条消音管道410与连通盒的空腔连通,连通盒与消音盒400之间通过一条主消音管道410连通。通过设置连通盒,使得只需在消音盒400上开设一个连接口即可与第一加压电磁阀182和第二加压电磁阀361连通,减少了消音盒400的开口数量,防止过多加压介质从消音盒400排出。
77.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牙椅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供水装置。由于供水装置输出的水流更加平稳,且供水装置中的液体不易受到污染,因此牙椅设备的水流输出也更加平稳,且水源更加干净。
78.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牙椅设备包括工作端和工作管道,工作管道的一端与工作端连通,另一端与储液出液端170连通,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从储液出液端170排出之后,液体通过工作管道流动至工作端。工作端与工作管道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每个工作端至少连接有一个工作管道,工作端与工作管道连通,多个工作管道的一端最终均汇聚在一个牙椅入液孔处,且多个工作管道均与牙椅入液孔连通。牙椅入液孔与储液出液端170连通,以使第二腔室150中的液体从储液出液端170排出后,通过牙椅入液孔进入不同的工作管道中,然后流动至各个工作端。
7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