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个人清洁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个人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1、现有的个人清洁装置,例如电动牙刷,在壳体内部设置有驱动部,并且通过将减震件套设于驱动部的周向外壁上实现减震效果,然后将按键的硅胶弹性件设置于减震件的外壁,也就是按键的硅胶弹性件与减震件层叠设置,需要占用更多的空间,因此需要将壳体内的空间设置的较大,这样,在清洁装置运行的过程中导致声波的共振较大,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或改善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2、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个人清洁装置。
3、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个人清洁装置,包括:基部结构和头部结构,基部结构被构造为用于握持,头部结构被构造为用于个人清洁操作,其中,基部结构具有沿基部结构的轴向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基部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驱动部件和电源,电源与驱动部件相连接,电源用于给驱动部件供电,驱动部件的输出轴伸出基部结构的第一端;头部结构靠近基部结构的第一端,且与驱动部件的输出轴相连接,使得驱动部件能够驱动头部结构运动以执行个人清洁操作;个人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一减震部,第一减震部设置于壳体内,沿驱动部件的周向方向上,第一减震部包裹于驱动部件的外壁的一部分,且第一减震部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个人清洁装置还包括开关组件,开关组件包括按键和弹性件,其中,弹性件设置于壳体内,按键设置于弹性件上,弹性件具有弹性力,用于带动按键复位;沿驱动部件的周向方向上,弹性件包裹于驱动部件的外壁的另一部分,且弹性件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个人清洁装置,基部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驱动部件,驱动部件能够在电源供电的过程中驱动个人清洁装置的头部结构运行,以实现通过头部结构进行个人清洁操作。
5、进一步地,个人清洁装置还包括开关组件,开关组件可以用于控制驱动部件的开启与关闭。开关组件包括按键和弹性件,其中,弹性件设置于基部结构的壳体内,且与壳体相连接,按键设置于弹性件上,从而可以通过弹性件的弹性力实现按键的复位,也就是在按压按键进行驱动部件的开启和关闭的控制的过程中,利用弹性件的弹性力,使得按键在被按压之后复位,以便用户再次对按键进行按压。
6、进一步地,在驱动部件运行的过程中,会发生震动,通过第一减震部沿驱动部件的周向方向上,包裹于驱动部件的外壁的一部分,同时,通过开关组件的弹性件包裹于驱动部件的外壁的另一部分,也就是,通过第一减震部和弹性件在驱动部件的周向方向上的不同部分对驱动部件进行包裹,以实现将驱动部件整体包裹。同时,第一减震部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弹性件同样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从而通过第一减震部和弹性部实现了对驱动部件的减震作用,一方面,避免驱动部件震动过程中与壳体碰撞产生噪音。
7、另一方面,第一减震部只包裹于驱动部件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由开关组件的弹性件进行包括,相比于相关技术中通过减震部件将驱动部件完全包括,再将开关组件的弹性部件贴合于减震部件的外部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小基部结构的整体尺寸,也即减小了基部结构的壳体内的腔体空间,从而减小了声波在腔体内所产生的共振,减小了个人清洁装置的噪音,提高了用户体验。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个人清洁装置,通过第一减震部沿驱动部件的周向包裹于驱动部件的一部分,通过开关组件的弹性件沿驱动部件的周向包裹与驱动部件的另一部分,从而实现了将驱动部件整体包裹,进而保证了对驱动部件的减震效果。同时无需将开关组件的弹性件贴合于第一减震部的外部,从而减小了个人清洁装置的基部结构的整体体积,也即减小了壳体内的腔体的体积,进而减小了声波在腔体内所产生的共振,减小了个人清洁装置的噪音,提高了用户体验。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部件包括:主体;第一台阶部,设置于主体的一端;第一减震部包括:第一减震段,沿驱动部件的周向方向上,第一减震段包裹于主体的外壁的一部分;第二减振段,与第一减震段相连接,第二端套设于第二台阶部上;个人清洁装置还包括:发光组件,设置于壳体内,发光组件与第二段第二减震段相连接。
10、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件包括主体以及设置于主体一端的第一台阶部,相应地,第一减震部包括第一减震段和第二减震段,其中,第一减震段沿驱动部件的周向方向上包裹于驱动部件的主体的一部分,同时开关组件的弹性部沿驱动部件的周向方向包裹于驱动部件的主体的另一部分。进一步地,第二减震段与第一减震段相连接,并且第二减震段套设于驱动部件的第一台阶部上。
11、进一步地,个人清洁装置还包括发光组件,通过发光组件,可以实现在个人清洁装置运行的过程中发出提示光线,以通过提示光线提示用户个人清洁装置的运行状态。具体地,发光组件设置于壳体内,并且第一减震部的第二减震段相连接,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减震部的第二减震段,将发光组件与驱动部件相连接,从而实现了个人清洁装置的基部结构内的多个部件的集成,提高了个人清洁装置的结构的整体性。
1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减震部还包括:多个凸筋,多个凸筋设置于第二减震段的外壁上,且沿第二减震段的周向间隔分布;发光组件包括:固定部,固定部的一端设置有多个凹槽,凸筋卡接于凹槽内;发光件,发光件套设于固定部的另一端。
13、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减震部还包括设置于第二减震段的外壁上的多个凸筋,并且,多个凸筋沿第二减震段的周向间隔排布。同时,发光组件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的一端设置有多个凹槽,第二减震段上的多个凸筋分别卡接于固定部上的多个凹槽内。也就是通过第二减震段上的多个凸筋与发光组件的固定部上的多个凹槽之间的配合连接,实现了发光组件与第一减震部之间的稳定连接,保证了发光组件的设置位置的稳定性。
14、进一步地,发光组件还包括发光件,发光件套设于固定部的一端。具体地,发光件可以在通电时发出光线,也即通过发光件实现了在个人清洁装置运行的过程中发出提示光线,以提示用户个人清洁装置的运行状态。并且,将发光件设置于固定不上,同时固定部通过多个凹槽与第二减震段上的多个凸筋配合连接,保证了发光件位置的稳定性,避免驱动部件的震动导致发光部件发生位移而造成个人清洁装置运行出现故障。
15、具体地,发光件可以为多个发光二极管,多个发光二极管沿固定部的周向间隔排布。
16、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发光组件还包括:透光件,透光件插设于壳体的一端,透光件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多个凸筋与透光件的内壁相连接。
17、在该技术方案中,发光组件还可以包括透光件,透光件插设于壳体的一端,并且覆盖于壳体的开口。通过透光件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壳体的一端开口的封闭,避免外界杂质进入壳体内对壳体内的部件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壳体内的发光件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透光件传递至壳体外部,既能够实现通过提示光线提示用户个人清洁装置的使用状态,又能够提高个人清洁装置的美观度。
18、具体地,透光件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同时,第二减震段上的多个凸筋与透光件的内壁相连接,并且,凸筋的材质可以为橡胶等软性材质。也就是说,通过多个凸筋与透光件的相连接,既可以实现与发光组件的固定部相连接,还可以实现对驱动部件的减震作用,也即避免第一台阶部直接与透光件之间发生碰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减震部对于驱动部件的减震效果,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1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个人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一密封件,套设于透光件上,用于密封透光件与壳体之间的缝隙。
20、在该技术方案中,个人清洁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件套设于透光件上,从而实现对透光件与壳体之间的缝隙进行密封,避免水等杂质进入壳体内对壳体内的部件造成影响。
21、具体地,第一密封件可为密封橡胶圈。
2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个人清洁装置还包括:控制板,设置于壳体内,与电源电连接;发光组件还包括:开关件,开关件与发光件和控制板电连接。
23、在该技术方案中,个人清洁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板,控制板上设置于壳体内,控制板上可以设置有控制器,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控制指令,并根据控制指令控制个人清洁装置的相应部件进行运行。控制板与电源相连接。
24、进一步地,发光组件还包括开关件,开关件与发光件以及控制板相连接,也就是,用户可以对开关件进行操作,已发出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可以用于控制发光件的开启与关闭。控制板上的控制器接收到开关件的控制指令后,即可控制发光件开启或关闭。
2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驱动部件包括:第二台阶部,设置于主体的另一端;个人清洁装置还包括:支架,设置于壳体内,支架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主体的另一端插设于支架内;第二减震部,套设于第一台阶部上,第二减震部与支架相连接,第二减震部用于与第一减震部配合避免驱动部件产生轴向位移。
26、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部件还包括第二台阶部,第二台阶部设置于驱动部件的主体的另一端,也就是远离第一台阶部的一端。
27、进一步地,个人清洁装置还包括支架,支架设置于壳体内,并且,支架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支架用于对壳体内的驱动部件、电源以及其他相关部件进行支撑,以保证壳体内的各个部件位置的稳定性。具体地,驱动部件的另一端插设于支架内,也就是驱动部件的第二台阶部以及一部分主体插设于支架内。同时,个人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二减震部,第二减震部套设于第二台阶部上,并且第二减震部与支架相连接。也就是,将第二减震部设置于第二台阶部与支架之间,将驱动部件与支架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避免驱动部件与支架之间发生碰撞而产生噪音。
28、进一步地,将第二减震部套设于第二台阶部上,并且第二台阶部的尺寸小于主体的尺寸,从而在实现了对驱动部件的另一端进行减震的基础上,避免了第二减震部的尺寸造成基部结构的整体尺寸的增加,保证了基部结构的壳体内的腔体的尺寸,减少声波的共振。通过第二减震部的设置,可以配合第一减震部,避免驱动部件产生轴向位移,保证驱动部件的稳定性。
2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个人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一粘接部,与电源相连接,用于将电源粘接于支架上。
30、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粘接部,可以实现将电源粘接于支架上,从而保证电源的稳定性,避免电源从支架上脱落。
31、进一步地,个人清洁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粘接部,第二粘接部用于将控制板粘接于支架上,以保证控制板位置的稳定性。
3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个人清洁装置还包括:端盖,插设于壳体的另一端,并且覆盖于壳体的开口;第二密封件,套设于端盖的外壁,用于密封端盖与壳体之间的缝隙。
33、在该技术方案中,个人清洁装置还包括端盖,端盖插设于壳体的另一端,并且覆盖于壳体另一端的开口,同时,在端盖的外壁上还套设有第二密封件,通过第二密封件保证端盖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水或杂质进入壳体内对壳体内的部件造成损坏。
34、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弹性件覆盖于通孔上,按键穿过通孔位于壳体外。
35、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上可以开设有通孔,并且弹性件覆盖于通孔上,从而使得按键能够通过通孔位于壳体的外侧,使得用户能够直接对按键进行按压,保证按键的按压效果。具体地,弹性件与壳体可以通过二次注塑成型的工艺进行连接。
3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