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注射器针的保护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879567发布日期:2023-10-28 14:39阅读:49来源:国知局
用于注射器针的保护帽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注射器针的保护帽。


背景技术:

1、如已知的,在医疗/制药领域中使用的注射器设置有可移除地装配在注射器针上的保护帽,以避免伤害使用者。

2、已知保护帽由彼此耦接的外部本体和内部本体构成,其中,外部本体由具有比制造内部本体的材料更大的刚度的材料制成。这种保护帽也被称为“刚性针罩”(rns)。

3、典型地,在外部本体上存在被适配成用于促进抓握该保护帽的表面元件。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人已经感到需要改进rns型保护帽的抓握部并且已经识别了适合满足这种需要的抓握表面元件的特定布置。

2、因此,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注射器针的保护帽,该保护帽包括主本体,主本体围绕主轴线周向地延伸并且具有预定的轴向延伸,其中主本体包括第一抓握表面元件,第一抓握表面元件布置在主本体的第一圆筒形部分处并且遍及所述第一圆筒形部分而环圆周地、彼此间隔开地分布。

3、在本说明书和随后的权利要求中,术语“周向地”、“周向的”等是指围绕主本体的主轴线的周向方向,术语“径向地”、“径向的”等是指与主本体的主轴线正交的方向,而术语“轴向地”、“轴向的”等是指与主本体的主轴线平行或重合的方向。

4、申请人已经证实,第一抓握表面元件遍及主本体的周向延伸的分布使得能够有效且舒适地抓握保护帽,并且因此能够容易且安全地操作保护帽,无论使用者的手指在主本体上的接触位置如何。

5、优选地,当保护帽耦接至针并且该针的尖端被定向成朝向患者时,所述第一圆筒形部分是主本体相对于患者的远侧部分。

6、因此,在上述操作配置中,上述远侧圆筒形部分处于比主本体的近侧圆筒形部分离患者更远或更靠近注射器使用者的位置。

7、优选地,所述远侧第一圆筒形部分具有比所述近侧圆筒形部分更大的直径。由此,第一抓握表面元件布置在主本体的足够大且坚固的部分中,以利于使用方便和抓握效率。

8、优选地,所述第一抓握表面元件中的每个第一抓握表面元件布置在两个相应的凹陷之间,该两个相应的凹陷基本上平行于主轴线延伸,并且因此基本上平行于保护帽从针移除的方向延伸,使得在移除保护帽期间,使用者的手指在第一抓握表面元件上的任何滑动不会引起使用者触碰的任何特别的不适。

9、优选地,所述第一抓握表面元件周向地、彼此等距地间隔开(或基本上等距间隔开)。因此,无论使用者的手指在主本体上的接触位置如何,抓握的有效性是相同的。

10、优选地,主本体包括布置在主本体的第二圆筒形部分处的第二抓握表面元件。这样的第二抓握表面元件有助于确保保护帽的有效抓握,从而允许容易地从针移除保护帽并容易地将保护帽重新定位在针上,即使当使用者的手指仅部分地接触第一抓握表面元件或根本不接触它们时。

11、优选地,所述第二抓握表面元件基本上平行于主轴线延伸,由此实现与以上参照第一抓握表面元件提及的相同的触摸优点。

12、优选地,所述第二抓握表面元件被分组在周向地彼此间隔开的两个或三个区域中,以分别形成两组或三组第二抓握表面元件。事实上,申请人认为,鉴于由第一抓握表面元件提供的抓握的有效性,有可能限制第二抓握表面元件在主本体上的周向分布,因此形状和构造简化。

13、更优选地,所述区域周向地彼此等距间隔开(或基本上等距间隔开)。因此,第二抓握表面元件的布置限于使用者手指在那些情况下通常接触的保护帽的区域,通过此方式是最常见的,其中使用者用两根或三根手指(通常为拇指、食指和可能的中指)操作保护帽。

14、优选地,当保护帽耦接至针并且针尖朝向患者定向时,所述第二圆筒形部分相对于患者是主本体的近侧部分。

15、优选地,主本体在第二圆筒形部分处包括两个或三个贯通开口,每个贯通开口被布置在两个相应的第二抓握表面元件之间。

16、贯穿贯通开口允许在注射器的灭菌过程期间灭菌气体(例如,环氧乙烷)的进入。

17、申请人已经考虑提供有限数量的贯穿贯通开口(两个或三个)以便不过度削弱主本体并且确保足够的抓握区域。

18、优选地,每个贯通开口具有小于或等于主本体的轴向延伸的25%的轴向延伸。这个提供的目的还在于不会过度削弱主本体,同时确保在注射器的灭菌器件环氧乙烷通过。事实上,根据本技术,相对于以上所描述的,更大数量的贯通开口和/或贯通开口的更大的轴向延伸将会过度地削弱主本体,具有当保护帽被从针移除或被重新定位在针上时使保护帽弯曲的风险。

19、此外,考虑到常规保护帽盖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帽盖典型地是由塑料材料的注塑模制制成的,有限数量的贯通开口和/或其有限轴向延伸使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帽盖的生产变得容易,因为模腔更容易被注入模具中的塑料材料填充。

20、优选地,贯通开口和第二抓握面元件组具有基本上相等的周向延伸。例如,在三组第二抓握表面元件和三个贯通开口的情况下,每个贯通开口和每组第二抓握表面元件具有基本上等于整个圆周的约1/6的周向延伸,即,每个贯通开口和每组第二抓握表面元件具有等于约60°的角延伸。

21、优选地,保护帽包括次本体,该次本体在相对于所述主本体的径向内部位置中围绕所述主轴线周向地延伸并且具有低于所述主本体的轴向延伸的轴向延伸。

22、优选地,次本体是由可透过气体的材料制成的、特别是可透过注射器灭菌过程中所使用的环氧乙烷的材料制成的。

23、更优选地,次本体是由热塑性聚合物弹性体制成的。

24、优选地,次本体通过在次本体的远端部分上热模制主本体的远侧唇缘而耦接至主本体。

25、优选地,在将主本体组装在次本体上之前或之后,在通过加热软化该主本体的远端之后,通过用底切将主本体的远端折叠来形成远侧唇缘。

26、优选地,所述次本体包括多个表面肋,该多个表面肋与主本体的径向内表面相接触。因此,在注射器灭菌期间,环氧乙烷分布在主本体与次本体之间形成的间隙中,随后进入次本体内部并且对针和注射器的与针耦接的端部部分进行灭菌。

27、优选地,所述多个表面肋中的肋基本上平行于所述主轴线。由此,有助于主本体在次本体上的组装,该组装是通过在轴向方向上的相对滑动完成的。

28、优选地,所述多个表面肋中的肋是周向地彼此等距间隔开的(或基本上等距间隔开的)。因此,在注射器灭菌期间,环氧乙烷基本上均匀地分布在主本体和次本体之间形成的间隙中。

29、优选地,次本体包括多个表面凹陷,每个表面凹陷被布置在所述多个表面肋中的两个相应的肋之间。

30、优选地,表面凹陷设置在次本体的近侧部分处。

31、更优选地,表面凹陷延伸直至次本体的近侧自由端部分。

32、表面凹陷允许容纳保护帽的重量,作为其质量减小的结果,并且同时允许更均匀的质量分布。由于这种减小和更均匀的质量分布,还降低或避免了在模制之后形成所谓的“缩痕”类型的表面缺陷的风险。

33、此外,上述表面凹陷降低或避免具有所谓的“自由喷射”的风险,因为凹陷有助于引导模具内的流动,从而允许形成定向的流动前部并且控制模具填充步骤。

34、凹陷的提供还允许更好地冷却模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