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防小儿肠套叠复发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1、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肠管导致肠道通过性受阻,可导致相应肠系膜血管受压、肠管供血障碍致肠壁淤血、水肿、坏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2岁以内,以4-10个月最多见。肠套叠的治疗方法有空气灌肠复位、水压灌肠及外科手术等,复位成功后仍有6%-12%的复发率。复发性肠套叠(即急性肠套叠)反复发作2次及2次以上,复发次数不等,多为2岁以内儿童。肠套叠反复发作给患儿及家长造成痛苦,也给患儿带来一定风险,并增加了治疗费用。
2、小儿肠套叠的病因目前认为可能与肠蠕动紊乱、肠道病毒、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相关。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成功后早期复发可能与下列因素相关:首次灌肠复位时复位不全;进食过早,发生套叠的肠管本身有蠕动紊乱或者痉挛,复位后早期套入肠段仍充血水肿;回盲部水肿,肠套叠整复以后套入的回盲瓣与盲肠部的水肿,加之肠功能的紊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引起早期肠套叠复发。肠套叠临床常见的症状包括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梗阻和腹痛等。
3、中药穴位贴敷是一种外治疗法,主要通过体表相应特定穴位的刺激及药物的直接吸收,驱除病邪,同时激发、调整经络和脏腑的生理功能,调整阴阳,扶正驱邪,从而达到治疗作用。穴位敷贴属于敷药法,是将中药打粉用一些溶剂(如茶油、醋、生姜、水、酒等)调和,敷在特定的穴位上,利用药物的直接和间接作用,通过经络脏腑而发挥药理效应。根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常选择神阙穴作为敷贴的穴位,此穴是腹壁最薄的地方,没有皮下脂肪,血管丰富,易渗透及吸收。药物敷贴于神阙穴后,药味之气经过穴位渗透于经脉,直达病所。
4、艾盐包通过加热敷在人体皮肤表面上的穴位实行热灸,借其温热的作用,渗透肌肤层,可促进血管扩张,消肿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炎症吸收消退。艾盐包的作用类似于隔盐灸,产生的热量近似红外线,具有较高的穿透力,被人体吸收,可促进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5、目前用于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中药组方报道较少,因此从中药领域进一步发掘应用于预防小儿肠套叠复发的药物,为制定临床用药方案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中药制备而成:延胡索、吴茱萸、丁香、莱菔子、乌药、川芎、泽泻、玉米须和皂角刺。
3、优选的,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备而成:1-20重量份延胡索、1-20重量份吴茱萸、1-20重量份丁香、1-20重量份莱菔子、1-20重量份乌药、1-20重量份川芎、1-20重量份泽泻、1-20重量份玉米须和1-20重量份皂角刺。
4、更优选的,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备而成:5-15重量份延胡索、5-15重量份吴茱萸、5-15重量份丁香、5-15重量份莱菔子、5-15重量份乌药、5-15重量份川芎、5-15重量份泽泻、5-15重量份玉米须和5-15重量份皂角刺。
5、最优选的,所述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备而成:10重量份延胡索、10重量份吴茱萸、10重量份丁香、10重量份莱菔子、10重量份乌药、10重量份川芎、10重量份泽泻、10重量份玉米须和10重量份皂角刺。
6、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处方量的延胡索、吴茱萸、丁香、莱菔子、乌药、川芎、泽泻、玉米须和皂角刺,分别研磨成细粉后混合,过60-120目筛,加入适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即得。
7、优选的,所述制备方法中将细粉混合后过80目筛。
8、优选的,所述制备方法中向中药粉末中加入药粉0.5倍重量的蒸馏水。
9、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上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预防或治疗小儿肠套叠复发的药物中的应用。
10、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上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腹痛的药物中的应用。
11、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上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肠梗阻的药物中的应用。
12、优选的,所述肠梗阻为不完全性肠梗阻。
13、优选的,所述中药组合物通过降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水平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
14、优选的,所述白细胞介素为il-1β和/或il-18。
15、更优选的,所述中药组合物通过同时降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水平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
16、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上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下调血清中il-1β和/或il-18分泌水平的药物中的应用。
17、优选的,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同时下调血清中il-1β和il-18分泌水平的药物中的应用。
18、本发明选用的中药原料在本领域的常见药理功效如下:
19、延胡索:性温,味辛、苦,归肝经、脾经。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临床用于治疗全身各部气滞血瘀之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跌扑损伤、疝气作痛,具有催眠、镇静、抗惊厥、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抗溃疡等功效。
20、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归肝经、脾经、胃经、肾经。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治疗厥阴头痛、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痛经、寒湿脚气肿痛、胃寒或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等,具有抗胃溃疡、降血压、抗血栓形成、杀虫、抗菌等药理作用。
21、丁香:味辛,性温,归胃经、脾经、肾经。丁香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具有抗胃溃疡,止泻,利胆,镇痛,抗缺氧,抗凝血,抗突变,抑菌杀虫等作用。
22、莱菔子:味辛、甘,性平,归肺经、脾经、胃经。莱菔子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便,止气痛,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23、乌药:性温,味辛,归肺经、脾经、肾经、膀胱经。乌药顺气开郁、散寒止痛,用于治疗气逆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脚气、小便频数等,具有止痛止血、保肝、抗菌、抗癌等功效。
24、川芎:性温,味辛,归肝经、胆经、心包经。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瘾瘕腹痛,头痛,风湿痹痛,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等功效。
25、泽泻:性寒,味甘、淡,归肾经、膀胱经。泽泻利小便、清湿热,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等,具有利尿、调节血脂、抗肾结石形成、降血压、抗脂肪肝、抗动脉粥样化、抗肾炎活性等功效。
26、玉米须:性平,味甘。归肾经、胃经、肝经、胆经。玉米须利尿、消肿、降压,临床用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具有利尿、降压、利胆、降血糖、止血等作用。
27、皂角刺:性温,味辛,归肝经、胃经。皂角刺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治疗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28、使用方法:
29、用温水毛巾清洁局部皮肤,将本发明中药贴于穴位上,用专用的透气胶贴局部覆盖。贴敷时间2小时,每日1次,连续治疗3天。观察期间注意粘贴部位的护理,防止过敏、局部皮肤破损等情况。
30、本发明产生的技术效果:
31、1、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通过神阙穴贴敷,可以快速有效的进入人体,达到温里解痉止痛的效果,对于缓解和改善肠套叠引起的肠道不良反应症状,预防肠套叠复发具有良好效果,配合艾盐包热敷使用效果更佳。
32、2、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临床使用安全性高,鲜有不良反应发生,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