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弹簧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122677发布日期:2023-08-14 16:23阅读:32来源:国知局
双层弹簧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双层弹簧支架。


背景技术:

1、微创介入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常见治疗手段,目前常用的包括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血流导向装置等多种方法。对于大及巨大型囊状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梭形以及夹层动脉瘤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方式所带来的风险较高,不仅手术时间长,操作复杂,而且弹簧圈填塞过多,潜在风险也增多。

2、相比起来,血流导向装置更适合这类病症。血流导向装置放置到瘤颈口后,先通过改变载瘤动脉内的血流动力方向减弱动脉瘤内的血流冲击,最终在支架表面和动脉瘤瘤颈处形成新生内皮细胞,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以及载瘤动脉的重建。

3、目前血流导向装置的并发症大多为支架内狭窄,这多是由于支架的径向支撑力不足,因此血流导向装置的锚定和贴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4、传统手段中,此种支架的径向支撑力的提高意味着增大支架的金属覆盖率,这往往导致其输送阻力高,到位困难,对术者和病患都是极大的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双层弹簧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织主体,所述编织主体为双层结构,包括内层管与外层管,所述外层管套设在所述内层管的外周;所述外层管为一股及以上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编织丝股与一股及以上沿第二方向设置的编织丝股,相互交织制成的中空柱体结构;沿第一方向的所述编织丝股为第一丝股,沿第二方向的所述编织丝股为第二丝股;至少一方向的所述编织丝股包含两根以上的编织丝,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相互拧丝,构成拧丝结构;所述内层管的编织丝与其相邻近的所述第一丝股和/或所述第二丝股在所述编织主体的端部互相缠绕固定。

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编织主体在其轴向分为近端输送段、中部阻流段以及远端打开段;所述内层管的编织丝与所述外层管的编织丝股在所述中部阻流段的近端侧相拧结,该拧结部分为所述近端输送段;所述内层管的编织丝与所述外层管的编织丝股在所述中部阻流段的远端侧相拧结,该拧结部分为所述远端打开段;所述外层管的编织层与所述内层管的编织层在所述中部阻流段错层排布。

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丝股中的所述编织丝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相互拧丝,构成所述拧丝结构;

4、所述第二丝股中的所述编织丝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相互拧丝,构成所述拧丝结构。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丝股中的所述编织丝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相互拧丝,构成拧丝结构;

6、所述第二丝股中的所述编织丝呈线性排列。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一丝股和所述第二丝股的数量均为两股以上时,所述第一丝股与所述第二丝股等间隔规律交叉,所述第一丝股与所述第二丝股相交形成交叉点;其中,相邻的两股所述第二丝股与同一所述第一丝股所呈交叉点位于该第一丝股的异侧;或者相间的两股所述第二丝股与同一所述第一丝股所呈交叉点位于该第一丝股的异侧。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具有拧丝结构的同一所述编织丝股中,多根所述编织丝按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拧一周为一次拧丝,在该编织丝股上,相邻的两个所述交叉点之间的总共拧丝的次数小于等于十次。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编织主体一体成型制成。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内层管单位面积的孔隙数量大于等于60个/mm2。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编织主体的端部设置有显影端头;所述编织主体的两端均具有扩口结构。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编织主体中,单条所述编织丝的丝径在20微米-100微米之间;所述内层管与外层管所用编织丝根数的总和为z,z=24+6k,其中,k为自然数;所述外层管所用编织丝头数为m,m=z-12c,其中,c为正整数;所述外层管上的所述编织丝股数量为偶数根;其中,第一方向的所述编织丝股的数量与第二方向的所述编织丝股的数量相等。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编织丝的材质为含有显影材质的镍钛材质或者含有显影材质的钴铬材质。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层管的采用镍钛编织丝与铂金编织丝混编,或者所述外层管采用钴铬编织丝与所述铂金编织丝混编,且一股所述编织丝股具有所述铂金编织丝;所述内层管采用镍钛编织丝与铂金编织丝混编,或者所述内层管采用钴铬编织丝与所述铂金编织丝混编;材质不同的两种编织丝分别在所述编织主体的周向相邻设置,且均匀排布。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外层管采用镍钛编织丝或者钴铬编织丝与所述铂金编织丝混编时,所述铂金编织丝的丝径大于所述镍钛编织丝或所述钴铬编织丝的丝径;所述镍钛编织丝或所述钴铬编织丝的丝头数x与所述铂金编织丝的丝头数y之间的关系为x=l*y,其中l为正整数,l≤48。

16、另一方面,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端部固定的双层弹簧支架,包括编织主体;所述编织支架为双层编织结构,包括内层管与外层管,所述外层管套设在所述内层管的外周;所述内层管的编织丝与所述外层管的编织丝股在所述编织主体的端部互相缠绕固定,且所述编织主体的两端均为封闭结构;其中,所述内层管的编织丝,与其相邻近的所述外层管的编织丝股,在所述编织主体的两端位置按相同方向或者相反方向拧结固定,形成封闭拧结结构。

17、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端部固定的双层弹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主体在其轴向分为近端输送段、中部阻流段以及远端打开段;所述内层管的编织丝与所述外层管的编织丝股在所述中部阻流段的近端侧相拧结,该拧结部分为所述近端输送段;所述内层管的编织丝与所述外层管的编织丝股在所述中部阻流段的远端侧相拧结,该拧结部分为所述远端打开段;所述外层管的编织层股与所述内层管的编织层在所述中部阻流段错层排布。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近端输送段中,所述内层管的编织丝与其相邻近的所述外层管的编织丝股,在所述编织主体的两端位置按相同方向或者相反方向拧结固定,形成封闭拧结结构;或者,在所述近端输送段中,部分所述内层管的编织丝与所述外层管的编织丝股,在所述编织主体的两端位置按相同方向或者相反方向拧结固定,形成半封闭拧结结构。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编织主体至少远端为封闭回绕结构,所述编织丝与其相邻近的所述编织丝股在所述编织主体的端部弧形弯折,形成封闭回绕结构。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封闭结构在所述编织主体的近端或者远端相拧结的股数为3股、4股、6股、8股、10股或12股。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封闭结构沿所述编织主体的周向错位设置。

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对于传统的单层支架能提供更高的径向外扩力以及支撑力,能够更好的在血管中打开并与血管壁贴合;在支架长度和编织角相同,总编织丝数相同的情况下,双层支架在鞘内的压缩长度是单层支架的一半,也就是说双层支架的短缩率大大减小了,这能够有效减小支架与输送管之间的摩擦,降低了输送阻力,方便术者操作,帮助术者更准确的定位;此外,双层支架的金属覆盖率可达到传统单层支架的一倍及以上,对提高瘤颈口的致密封堵同样有明显帮助。所述双层支架的外层设计为包含了类弹簧结构的编织层,这种类弹簧结构提高了支架整体的柔顺性,在血管弯段处也能较好的贴壁;内层为一压一规律编织层,提供了较高的径向支撑力,保证支架能够顺利打开。

23、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