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喷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78243发布日期:2023-08-02 01:13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喷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中药喷雾,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喷雾装置。


背景技术:

1、鼻炎是鼻黏膜或黏膜下组织因为病毒感染、病菌感染、刺激物刺激等,导致鼻黏膜或黏膜下组织受损,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鼻炎导致产生过多黏液,通常引起流涕、鼻塞等症状。

2、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4522303a公开了一种治疗鼻炎用中药雾化器,包括雾化器本体,所述雾化器本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包括超声波雾化元件、喷雾头、吸液管和出雾管,其中所述超声波雾化元件安装于上壳体的内部,且喷雾头连接于上壳体的外部,所述吸液管固定于超声波雾化元件的一端,本发明通过限位块、限位槽和连接环的配合,可将上壳体与下壳体固定连接,同时通过卡板、固定旋钮和定位孔的配合,可进一步的将上壳体与下壳体锁紧,由此可见,所述治疗鼻炎用中药雾化器存在以下问题:对喷雾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雾化速度监控不到位导致喷雾实用性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对喷雾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雾化速度监控不到位导致喷雾实用性低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喷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药剂瓶,用以存放中药滴剂;输送模块,其与所述药剂瓶相连,包括用以将药液输送至药剂瓶外的第一输送管、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管上方用以将药液输送至雾化模块的第二输送管、与所述第一输送管相连用以提供药液输送动力的驱动电机以及设置于第一输送管和所述第二输送管之间用以调节药液输送量的调节阀;喷雾模块,其与所述输送模块相连,包括用以将所述第二输送管输出的药液转换为雾化颗粒并将雾化颗粒喷射至对应用药位置的雾化组件和与所述雾化组件相连用以提供雾化动力的雾化电机;中控模块,其分别与所述输送模块和所述喷雾模块相连,用以根据喷雾试验中单位喷雾周期内的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将雾化电机转速调节至对应转速,以及,根据视觉传感器检测到的单次喷雾过程的雾化颗粒扩散面积将雾化组件的雾化孔位面积调节至第一对应面积,以及,根据模拟鼻腔中的雾化颗粒的水平喷射距离将所述雾化孔位面积调节至第二对应面积。

3、进一步地,所述雾化组件包括:

4、第一孔位喷雾盘,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喷雾模块的输出端,用以将雾化颗粒喷射至对应待喷雾区域;

5、第二孔位喷雾盘,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孔位喷雾盘下方,通过改变第二孔位喷雾盘的水平旋转角度以调整雾化孔位面积;

6、角度调节元件,其与所述第二孔位喷雾盘相连,用以对第二孔位喷雾盘的水平旋转角度进行调节;

7、其中,所述第一孔位喷雾盘和所述第二孔位喷雾盘上分别设置有若干数量相同且尺寸相同的圆形喷孔,圆形喷孔包括第一圆形喷孔和第二圆形喷孔,所述第一圆形喷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圆形喷孔的直径,第一孔位喷雾盘和第二孔位喷雾盘的直径相等。

8、进一步地,所述中控模块根据单位喷雾周期内的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确定雾化速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的三类判定方法,其中,

9、第一类判定方法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时长条件下判定雾化速度在允许范围内;

10、第二类判定方法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时长条件下判定雾化速度低于允许范围,通过计算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与预设第一散落时长的差值以将雾化电机转速调节至对应转速;

11、第三类判定方法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时长条件下判定雾化速度低于允许范围,初步判定雾化颗粒的扩散程度超出允许范围,并根据视觉传感器检测到的单次喷雾过程的雾化颗粒扩散面积对雾化颗粒的扩散程度是否超出允许范围进行二次判定;

12、其中,所述预设第一时长条件为,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小于等于预设第一散落时长;所述预设第二时长条件为,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大于预设第一散落时长且小于等于预设第二散落时长;所述预设第三时长条件为,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大于预设第二散落时长;所述预设第一散落时长小于所述预设第二散落时长。

13、进一步地,所述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的计算公式为:其中,t为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tn为第n次雾化过程的雾化颗粒的散落时长,n为大于等于1的自然数。

14、进一步地,所述中控模块根据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与预设第一散落时长的差值确定针对雾化电机转速的三种调节方法,其中,

15、第一种判定方法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时长差值条件下将雾化电机转速调节至预设电机转速;

16、第二种判定方法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时长差值条件下使用预设第一转速调节系数将雾化电机转速调节至第一电机转速;

17、第三种判定方法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时长差值条件下使用预设第二转速调节系数将雾化电机转速调节至第二电机转速;

18、其中,所述预设第一时长差值条件为,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与预设第一散落时长的差值小于等于预设第一散落时长差值;所述预设第二时长差值条件为,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与预设第一散落时长的差值大于预设第一散落时长差值且小于等于预设第二散落时长差值;所述预设第三时长差值条件为,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与预设第一散落时长的差值大于预设第二散落时长差值;所述预设第一散落时长差值小于所述预设第二散落时长差值,所述预设第一转速调节系数小于所述预设第二转速调节系数。

19、进一步地,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时长条件下根据所述单次喷雾过程的雾化颗粒扩散面积确定雾化颗粒的扩散程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的两种二次判定方法,其中,

20、第一种二次判定方法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扩散面积条件下判定雾化颗粒的扩散程度在允许范围内;

21、第二种二次判定方法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扩散面积条件下判定雾化颗粒的扩散程度超出允许范围,通过计算单次喷雾过程的雾化颗粒扩散面积与预设允许扩散面积的差值以将雾化组件的雾化孔位面积调节至第一对应面积;

22、其中,所述预设第一扩散面积条件为,单次喷雾过程的雾化颗粒扩散面积小于等于预设允许扩散面积;所述预设第一扩散面积条件为,单次喷雾过程的雾化颗粒扩散面积大于预设允许扩散面积。

23、进一步地,所述中控模块根据雾化颗粒扩散面积与预设允许扩散面积的差值确定针对雾化孔位面积的三种调节方式,其中,

24、第一种面积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扩散面积差值条件下将雾化孔位面积调节至预设面积;

25、第二种面积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扩散面积差值条件下使用预设第一面积调节系数将雾化孔位面积调节至第一面积;

26、第三种面积调节方式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扩散面积差值条件下使用预设第二面积调节系数将雾化孔位面积调节至第二面积;

27、其中,所述预设第一扩散面积差值条件为,雾化颗粒扩散面积与预设允许扩散面积的差值小于等于预设第一扩散面积差值;所述预设第二扩散面积差值条件为,雾化颗粒扩散面积与预设允许扩散面积的差值大于预设第一扩散面积差值且小于等于预设第二扩散面积差值;所述预设第三扩散面积差值条件为,雾化颗粒扩散面积与预设允许扩散面积的差值大于预设第二扩散面积差值;所述预设第一扩散面积差值小于所述预设第二扩散面积差值,所述预设第一面积调节系数小于所述预设第二面积调节系数。

28、进一步地,所述中控模块根据模拟鼻腔中的雾化颗粒水平喷射距离确定雾化颗粒的下沉程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的两种判定方法,其中,

29、第一类程度判定方法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喷射距离条件下判定雾化颗粒的下沉程度超出允许范围,通过计算预设喷射距离与雾化颗粒水平喷射距离的差值对雾化孔位面积进行二次调节;

30、第二类程度判定方法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喷射距离条件下判定雾化颗粒的下沉程度在允许范围内;

31、其中,所述预设第一喷射距离条件为,预设喷射距离小于雾化颗粒水平喷射距离;所述预设第二喷射距离条件为,预设喷射距离大于等于雾化颗粒水平喷射距离。

32、进一步地,所述中控模块根据预设喷射距离与雾化颗粒水平喷射距离的差值确定针对雾化孔位面积的三种二次调节方法,其中,

33、第一种二次调节方法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一喷射距离差值条件下将雾化孔位面积调节至预设面积;

34、第二种二次调节方法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二喷射距离差值条件下使用预设第四面积调节系数将雾化孔位面积调节至第三面积;

35、第三种二次调节方法为,所述中控模块在预设第三喷射距离差值条件下使用预设第三面积调节系数将雾化孔位面积调节至第四面积;

36、其中,所述预设第一喷射距离差值条件为,预设喷射距离与雾化颗粒水平喷射距离的差值小于等于预设第一喷射距离差值;所述预设第二喷射距离差值条件为,预设喷射距离与雾化颗粒水平喷射距离的差值大于预设第一喷射距离差值且小于等于预设第二喷射距离差值;所述预设第三喷射距离差值条件为,预设喷射距离与雾化颗粒水平喷射距离的差值大于预设第二喷射距离差值;所述预设第一喷射距离差值小于所述预设第二喷射距离差值,所述预设第三面积调节系数小于所述预设第四面积调节系数。

3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述喷雾装置通过设置药剂瓶、输送模块、喷雾模块以及中控模块,在试验喷雾装置效果时,所述中控模块根据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对雾化电机转速进行调节,调高雾化电机转速会引起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减小进而减少有效物质分解现象的发生,所述中控模块根据视觉传感器检测到的单次喷雾过程的雾化颗粒扩散面积对雾化孔位面积进行调节,调节后的喷雾盘喷出雾化颗粒直径变大且扩散面积更符合要求,所述中控模块根据模拟鼻腔中的雾化颗粒的水平喷射距离对雾化孔位面积进行二次调节,提升了喷雾装置的喷雾效率,进一步实现了喷雾效率的提高。

38、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喷雾装置设置有预设第一时长条件,预设第二时长条件以及预设第三时长条件,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超过预设第一散落时长表明雾化速度低于允许范围,雾化速度低引起有效物质分解造成喷雾有效性降低,所述中控模块通过对雾化速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进行判定,进一步实现了喷雾效率的提高。

39、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喷雾装置设置有预设第一时长差值条件、预设第二时长差值条件、预设第三时长差值条件、预设第一转速调节系数以及预设第二转速调节系数,所述中控模块根据散落时长差值使用对应转速调节系数对电机转速进行调节,通过提高电机转速减少雾化颗粒平均散落时长,进一步实现了喷雾效率的提高。

40、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喷雾装置设置有预设第一扩散面积条件和预设第二扩散面积条件,雾化颗粒扩散面积大于预设允许扩散面积表明喷雾装置喷出雾化颗粒直径不符合预期要求,所述中控模块通过对雾化颗粒的扩散程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进行判定,进一步实现了喷雾效率的提高。

41、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喷雾装置设置有预设第一扩散面积差值条件、预设第二扩散面积差值条件、预设第三扩散面积差值条件、预设第一面积调节系数以及预设第二面积调节系数,所述中控模块通过扩散面积差值使用对应面积调节系数对雾化孔位面积进行调节,进一步实现了喷雾效率的提高。

42、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喷雾装置设置有预设第一喷射距离条件和预设第二喷射距离条件,在对雾化孔位面积进行一次调节后喷出雾化颗粒直径变大,雾化颗粒直径影响了雾化颗粒水平喷射距离,雾化颗粒水平喷射距离过小导致喷雾装置的实用性减小,所述中控模块通过雾化颗粒水平喷射距离对雾化颗粒的下沉程度进行判定,进一步实现了喷雾效率的提高。

43、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喷雾装置设置有预设第一喷射距离差值条件、预设第二喷射距离差值条件、预设第三喷射距离差值条件、预设第三面积调节系数以及预设第四面积调节系数,所述中控模块通过喷射距离差值使用对应面积调节系数对雾化孔位面积进行调节,进一步实现了喷雾效率的提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