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皮电、近红外线软组织损伤理疗电极及理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19786发布日期:2023-09-21 00:13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经皮电、近红外线软组织损伤理疗电极及理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理疗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经皮电、近红外线软组织损伤理疗电极及理疗装置。


背景技术:

1、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ranscutanclus electrical nervestimulation,tens)引进中国,随后在理疗和穴位刺激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电生理研究证明,100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神经,可引起肌肉运动。对感觉神经,50hz脉冲电流,可引起肌肉明显的颤动,10~200hz,尤其是100hz左右的脉冲电流,可产生镇痛与镇静作用。对植物神经,4~20hz的脉冲电流,可兴奋交感神经,100~250hz脉冲电流,可抑制交感神经。对血管,50~100hz可引起血管扩张。10~40hz脉冲电流,可兴奋迷走神经。因此,经皮电刺激频率对受损伤的神经、血管、肌肉等软组织尚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总体来说都在低频区段。低频脉冲的镇痛作用,还可能与刺激感觉神经粗纤维而引起的闸门效应,或者与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增多有关。尤其是,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下,内啡肽分泌量增多[1]。

2、故此,软组织损伤经皮电刺激理疗应选择低频区段脉冲电流。在此理论指导下进行了针对软组织损伤理疗仪器的研制。通过研究发现,频率在2~160hz之间,脉宽在9~350μs的低频脉冲波对软组织损伤有较好的理疗作用,研制出定型理疗仪,申请了相关专利(专利号:zl 2019 2 2346404.7)。目前,本公司根据不同的软组织损伤部位,已形成系列产品,给我国体育运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经皮电刺激对诸如肌腱、韧带、筋膜等血液循环欠佳、位置较深的软组织损伤修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鉴于低频经皮电理疗存在的局限性,近红外线理疗可弥补低频经皮电理疗的不足,两者联合使用可将经皮电刺激的广泛性和近红外的较强的穿透性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又可对软组织损伤部位施加热疗。

4、但目前现有的经皮电和近红外线组合理疗仪仍存在以下缺点:

5、1、现有的经皮电刺激理疗仪多采用单频脉冲恒定电流强度刺激,长期使用后机体会产生耐受(或适应),以致疗效随使用时间递减;

6、2、现有的近红外线理疗仪多数没有智能温控系统,理疗温度由受试者感知或仅做到实时显示,易造成低温烧伤;近红外线理疗仅限于红外光照射区域,理疗区域比较狭窄;

7、3、现有的经皮电刺激理疗仪或近红外线理疗仪仅具备“电”或“光”一种刺激功能,各自有其应用的局限性;

8、4、现有的理疗仪体积大,重量大,台式结构,采用市电供电,适宜于医院理疗科使用,市电属强电,有触电风险。

9、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经皮电、近红外线软组织损伤理疗电极及理疗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克服了低频经皮电刺激对诸如肌腱、韧带、筋膜等血液循环欠佳、位置较深的软组织损伤修复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近红外光理疗区域狭窄的局限性,将低频经皮电和近红外线理疗技术联合应用,使低频经皮电理疗区域的广泛性和近红外较好的穿透性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对相同软组织损伤区域进行刺激,又增加了热疗功能;避免低温烧伤,增强了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采用可反复充电的锂电池供电,将仪器小微化,具备可穿戴、便于携带等特性,使用时不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经皮电、近红外线软组织损伤理疗电极及理疗装置。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经皮电、近红外线软组织损伤理疗电极,包括:

4、连接线转接头;

5、偶数个电极片,以便电极片经皮电部分两两形成电流回路,偶数个所述电极片安装于电极片固定带上,偶数个所述电极片分别通过经皮电连接线与连接线转接头连接;偶数个所述电极片还分别通过近红外及温控连接线与连接线转接头连接;

6、所述电极片包括电极片主体,所述电极片主体通过经皮电连接线与连接线转接头连接,所述电极片主体上设置有多个红外二极管托架和多个热敏电阻,多个所述红外二极管托架上安装三个串联的二极管;多个红外二极管托架之间并联后与多个所述热敏电阻串联、并通过近红外及温控连接线与连接线转接头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电极片主体的外侧设置有银浆喷涂层。

8、进一步的,所述银浆喷涂层的外侧设置有导热层。

9、进一步的,所述导热层的外侧设置有隔离层。

10、进一步的,所述隔离层的外侧设置有基底本体层。

11、进一步的,所述银浆喷涂层的引出线和经皮电连接线、近红外及温控连接线依次穿过导热层、隔离层后通过基底本体层引出并与连接线转接头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经皮电、近红外线软组织损伤理疗电极理疗装置,包括:

13、主机外壳,所述主机外壳安装于主机固定座上,所述主机固定座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固定带;

14、可反复充电电池,所述可反复充电电池设置于主机外壳内;

15、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设置于主机外壳上;

16、调节按钮,所述调节按钮设置于液晶显示屏的下方、且位于主机外壳上;

17、调控系统,所述调控系统安装于主机外壳内;

18、所述连接线转接头与主机外壳一侧的接口连接。

19、进一步的,所述调控系统包括:

20、经皮电控制单元,所述经皮电控制单元与可反复充电电池、液晶显示屏和接口电性连接;

21、温度控制及近红外发射控制单元,所述温度控制及近红外发射控制单元与经皮电控制单元并联;所述温度控制及近红外发射控制单元还与可反复充电电池、液晶显示屏和接口电性连接;

22、调控单元,所述调控单元分别与经皮电控制单元和温度控制及近红外发射控制单元、调节按钮连接。

23、进一步的,所述温度控制及近红外发射控制单元包括串联的放大器、比较器、驱动电路和开关单元,所述放大器通过线路与串联后的多个热敏电阻连接,开关单元控制电极片主体与可反复充电电池的通断。

2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经皮电、近红外线软组织损伤理疗电极及理疗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1、本实用新型经皮电刺激单元采用的是等幅刺激频率在2~250hz之间的低频脉冲、脉宽频率5~500μs、强度0~80ma,比现有技术的2~160hz、脉宽在9~350μs、强度0~40ma等电学参数范围有所扩展;增加了5种疏密波2/250hz、2/100hz、2/50hz、2/30hz、2//15hz和5种调幅波am15hz、am30hz、am50hz、am100hz、am250hz,使现有刺激波形多达共18种,每一种波形可作为一种刺激模式,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耐受(或适应)产生,长期使用可维持疗效;

26、2、本实用新型增加了智能温控系统,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解剖生理特点设定理疗温度,并维持这一温度;可随时修改理疗温度,并在液晶屏上实时显示,可避免低温烧伤;采用在电极板上安置多个均匀分布的小功率近红外线发光二极管的方法,尽可能使近红外线照射覆盖软组织损伤区域;

27、3、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低频经皮电理疗对诸如肌腱、韧带、筋膜等血液循环欠佳、位置较深的软组织损伤修复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近红外理疗刺激区域过窄的局限性,将低频经皮电和近红外线理疗技术联合使用,使低频经皮电理疗的广泛性和近红外较好的穿透性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对相同软组织损伤区域进行理疗,还增加了热疗功能;

28、4本实用新型使仪器小微化,体积小,重量轻,可穿戴式结构(结构根据软组织损伤部位设计),具备可穿戴、便于携带等特性,使用时不受环境限制,且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由可反复充电的锂电池供电,锂电池供电属弱电,无触电风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