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跟腱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1、当人们足跟离地以脚尖站立时,在足跟与小腿之间有一条很粗壮结实、绷得很紧的肌腱,这就是跟腱。它是由起于胫骨后面的比目鱼肌与起于股骨内外髁的腓肠肌的两块肌肉的肌腱联合而成,是人体最强有力的肌腱之一。人的行走、跑、跳就依仗着这条强有力的肌腱。跟腱若是完全断了就会寸步难行。跟腱长约15cm,是人体最粗大的肌腱,跟腱的主要功能是屈小腿和足跖屈,人能够跳跃起来,能够蹬地跑起来,靠的都是它。此外,跟腱还影响人的直立。在人们日常运动过程中,由于发力不当或者其它运动不当因素,经常会出现跟腱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跟腱断裂现象的发生。跟腱断裂是一种常见肌腱损伤,一旦发生跟腱断裂,会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日常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临床主要采用缝合手术实施治疗,并才手术后期采用跟腱靴实施防护和保护。
2、传统的跟腱靴具有减震、缓冲等效果,对跟腱患者术后康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发生跟腱损伤后,也会使用跟腱靴对损伤后的跟腱实施保护和防护作业。然而在跟腱靴的使用过程中,传统的跟腱靴存在一些改进之处,这些缺陷主要集中在:
3、首先,传统的跟腱靴整体采用底部一体式结构,在使用时,前期和后期的使用过程中,跟腱靴依靠在单只鞋子上两侧设置的角度调整旋钮实施上部腿部保护与底部固定结构之间的角度调整作业,以便实现使用者不同活动角度的调节作业,特别是在损伤回复的前期,使用者需要保持一定角度的静养作业,传统的跟腱靴在这方面的处理方式为在使用者脚根部与跟腱靴底部固定体的后端上部采用垫块垫高的方式实施足跖屈固定,并在后期根据实际情况对垫块实施添加或者去除的作业,以便满足使用者足跖屈位置的变换,起到逐步环节损伤和恢复锻炼的效果,在使用过程中,垫块经常会出现掉落现象的发生,并且重复的垫块去除和安装的操作作业也较为麻烦,整体踮起的高度不易精确控制;
4、其次,根据研究发现,目前足跖屈的角度从10度到30度之间角度不等,在该范围内的角度调整作业均能对使用者的跟腱实施保护作业,但是目前跟腱靴只能在足部和腿部连接部位实施调整,并且该调整作业由既往技术可知,是需要对单只鞋子的左右两侧均需要实施相应的配合调整作用,同时需要采用固定装置对调整后的角度实施固定作业,整体操作较为麻烦,起到的效果是足部固定体与上部腿部连接体之间的角度活动作业,并非在固定静养期间内的足跖屈角度调整作业;
5、再次,传统的足根部在使用跟腱靴实施垫高作业后,主要垫高部位集中在足跟部位,这种垫高方式容易出现只有根部垫高,足弓部位和脚掌前侧缺少相应的辅助支撑,导致使用者存在一定的不适,不利于跟腱的恢复作业。传统的跟腱保护方式为两种,一种是功能位固定,另外一种是足跖屈固定,功能位固定是鞋底与底面平齐,而传统的跟腱靴在实施足跖屈固定式,整体的鞋底呈现一个角度面,根部是离开底面的,整体缺少一个支撑,使用时极为不便,即使在静养不动期间使用,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6、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和运行效率高,使用方便,整体足跖屈角度可调整,支撑稳定,使用舒适,调整方便快捷,角度可控,支撑稳定连贯,适合静养期间使用,辅助全面支撑效果明显,穿戴方便快捷,角度可控范围科学合理的跟腱保护装置,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工作和运行效率高,使用方便,整体足跖屈角度可调整,支撑稳定,使用舒适,调整方便快捷,角度可控,支撑稳定连贯,适合静养期间使用,辅助全面支撑效果明显,穿戴方便快捷,角度可控范围科学合理的跟腱保护装置,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跟腱保护装置,包括底部平板支撑体,包裹固定安装在底部平板支撑体后部外侧的腿部连接固定片,安装在底部平板支撑体上的脚掌调节固定带,安装在腿部连接固定片上的腿部调节固定带,所述的底部平板支撑体的前端上方固定安装有旋转调节支座,旋转调节支座的后端通过旋转轴与角度调节旋转板相连接,在底部平板支撑体后端顶部固定安装有角度调节升降装置,角度调节升降装置的顶部与角度调节旋转板的后端底部配合支撑。
3、所述的角度调节升降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底部平板支撑体后端顶部的限位支撑块,限位支撑块的中部设置有调节限位腔,调节限位腔内活动安装有调节限位支座,调节限位支座的一侧与底部限位连接杆相连接,在限位支撑块的开设有底部与调节限位腔相连接的升降通孔,该升降通孔内活动安装有升降轴,升降轴的底部与调节限位支座和底部限位连接杆的顶部相配合,在限位支撑块的侧面开设有与调节限位腔相连接的调节伸缩通孔,该调节伸缩通孔内活动安装有螺杆,螺杆的内端与底部限位连接杆相连接,螺杆的外端与腿部连接固定片外侧设置的旋转调节螺母相配合,在腿部连接固定片的内侧设置有与旋转调节螺母内壁相配合的螺母固定挡片。
4、所述的平板支撑体的形状与足底形状相配合,脚掌调节固定带是由第一脚掌调节固定带和第二脚掌调节固定带,第一脚掌调节固定带的内侧面设置有第一魔术粘钩层,第二脚掌调节固定带的外侧面设置有与第一魔术粘钩层相配合的第一魔术粘毛层,腿部调节固定带的一端与腿部连接固定片的外侧面固定连接,腿部调节固定带的另一端内侧设置有第二魔术粘钩层,在与腿部调节固定带的另一端位置配合的腿部连接固定片的外侧面设置有与第二魔术粘钩层相配合的第二魔术粘毛层。
5、所述的旋转调节支座的形状与底部平板支撑体前端的形状相配合,旋转调节支座的底部与底部平板支撑体前端顶部为一体结构,在旋转调节支座的后端中部位置设置有调节轴安装凹槽,在角度调节旋转板的前端设置有与调节轴安装凹槽相配合的调节轴安装凸块,在调节轴安装凸块的中部以及调节轴安装凹槽的内壁均设置有旋转轴安装旋转孔,旋转轴安装在该旋转轴安装旋转孔内,旋转轴的中部套装在调节轴安装凸块内,旋转轴的两端套装在调节轴安装凹槽的两侧壁。
6、所述的角度调节旋转板的形状与底部平板支撑体中后端的形状相配合,在角度调节旋转板的顶部设置有足弓缓冲垫,角度调节旋转板是能够围绕旋转轴的轴心做旋转运动的硬质板状结构,角度调节旋转板初始位置的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度,角度调节旋转板的最大旋转状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为30度。
7、所述的限位支撑块为长方体结构,调节限位腔为长方体空腔结构,调节限位腔的长度不小于调节限位腔和底部限位连接杆的长度之和,调节限位腔的宽度不小于底部限位连接杆的宽度,调节限位腔的高度不小于底部限位连接杆的厚度,底部限位连接杆是半圆柱形结构,底部限位连接杆的顶面为平齐状,底部限位连接杆的底部为半圆弧状,底部限位连接杆的直径与螺杆的直径相等。
8、所述的调节限位支座是直角梯形块状结构,调节限位支座的倾斜面朝向底部限位连接杆的设置方向,底部限位连接杆的顶面位于调节限位支座的中下部位置,调节限位支座的内侧与底部限位连接杆的外侧固定连接为一体结构。
9、所述的升降轴是顶部为弧面的圆柱形结构,升降轴的底部设置有升降轴限位挡片,升降轴限位挡片的直径不小于升降通孔的内径。
10、所述的螺杆的长度不小于调节伸缩通孔的长度,调节伸缩通孔的内径与螺杆的外径先配合,螺杆的内端与底部限位连接杆的外端固定连接为一体结构,螺杆的外端与旋转调节螺母的内螺纹相配合。
11、所述的腿部连接固定片上开设有螺杆套装孔,螺杆的外端套装在该螺杆套装孔内,该螺杆套装孔内活动安装有套装在螺杆的连接轴套,连接轴套的一端与螺母固定挡片固定连接,连接轴套的另一端与螺母连接片固定连接,螺母连接片与旋转调节螺母固定连接,螺母固定挡片外径不小于连接轴套的内径,连接轴套的外径与螺杆套装孔的内径相配合。
12、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积极效果:
13、首先,使用本产品能够对跟腱的恢复愈合产生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跟腱功能的康复质量、肌力、关节活动度,降低肢体围度和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产品摒弃传统的支撑垫的操作方式,整体稳定性强,不会发生掉落等现象的发生,并且控制精准;
14、其次,产品在足部位置实施角度调整和支撑作业,整体角度面采用旋转调节螺母单侧即可完成角度的调整作业,与传统的跟腱靴的调整方式和原理存在很大的差别,操作较为简单,不需要单独设置固定装置对角度实施固定和活动角度进行限位,适合固定静养期间内的足跖屈角度调整作业;
15、再次,本产品足部整体形成一个倾斜面,并且底部仍能保持平面支撑作业,增强了实用性,与传统的跟腱靴底部整体倾斜的方式存在不同,使用者在使用时整体穿戴较为舒适,不会出现脚尖碰触底面时由于前部受压承载过多的重量导致的跟腱发生作用的缺陷,减少了恢复期跟腱的使用频率,加强了跟腱的恢复保护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