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植入身体软组织中以保持线的软组织锚固系统。
背景技术:
1、腱索是将乳头肌与心脏中的三尖瓣和二尖瓣连接起来的索状肌腱。瓣膜由瓣叶组成,瓣叶随着心脏的跳动而打开和关闭,以控制心脏内的血流和血压。
2、二尖瓣疾病对心脏外科医生和心脏病专家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二尖瓣反流已成为发达国家中二尖瓣的主要病理生理状况。反流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二尖瓣瓣叶之一脱垂。需要修复的病理异常是腱索、瓣叶或其他相关结构的破裂或其他退行性变化。当腱索保持完整时,二尖瓣瓣叶会同步打开和关闭,并防止瓣膜的泄漏。正常腱索可能会急性破裂,导致急性失代偿,即心力衰竭。这通常会导致需要快速干预的紧急情况。腱索损伤也可能以较慢的速度发生,包括由于退行性过程而破裂或伸长,从而导致二尖瓣出现泄漏或反流。
3、二尖瓣的外科修复已变得相对标准化,其使用切除脱垂的瓣叶和/或植入新的人造腱索线来控制瓣叶运动。此外,经常放置二尖瓣环以缩小二尖瓣环的尺寸。手术更换破裂或拉长的腱索对于消除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二尖瓣反流非常有效。目前,该手术采用心内直视手术技术来执行。这需要使用心肺分流术和心脏骤停。这种外科手术方法虽然效果很好,但是一种高度侵入性的手术,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长期住院和大量费用。因此,侵入性较小的方法会更好。同样,侵入性较小的方法对于治疗三尖瓣也将是更好的选择,三尖瓣与二尖瓣类似,也可能患有三尖瓣疾病。
4、二尖瓣瓣叶索的插入是通过使用微创手术方法从心脏顶端进入心脏进行的。该技术由neochord有限公司开发,例如在wo2012/167120中进行了描述,但仍需要手术切口,并且索未被插入它们通常应当固定在其中的乳头肌中。
5、wo2008/101113描述了用于修复心脏的系统的另一个示例,包括植入人造腱索线。在所描述的方法中,锚可以附接到乳头肌,并通过人造腱索线、缝合线和夹连接到二尖瓣的瓣叶。夹允许调整人造腱索线的长度。植入乳突锚和缝合线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需要复杂的多阶段过程。乳突锚由记忆金属(例如镍钛合金)制成,具有“花”形,带有尖锐的“花瓣”,用于将锚钩到身体组织上。花形被压扁成管形并保持在插入心脏的管中。然后将管和锚压靠在乳头肌上,并将锚推出管,使得花瓣刺穿肌肉并向外折叠穿过肌肉,从而将锚牢固地联接至肌肉组织。在随后的外科手术中,可将人造腱索线附接到锚上。然后在下一步中,将缝合线附接到瓣叶上,并通过夹将该缝合线连接到腱索上。通过将真空端口定位在瓣叶附近并将其拉入真空端口(可在此处刺穿)来将缝合线连接到瓣叶上。
6、可以理解的是,这种技术虽然避免了心脏直视手术,但仍需要一系列相对复杂的步骤。所需步骤的数量增加了风险。此外,该装置的复杂性意味着植入体内的部件有松动的风险,并通过栓塞伤害患者。特别地,夹可能会从锚上松动。人们还认为,如所提议的那样,使用带有附加的夹的缝合线可能无法有效地修复心脏瓣膜,因为它不能近似地模拟天然索。
7、在早期的专利申请wo2016/042022中,本技术人公开了一种用于植入人造腱索线以修复心脏瓣膜的导管装置。wo2016/042022的导管装置包括用于夹持心脏瓣膜的瓣叶的机械夹持装置,其中,瓣叶锚容纳在夹持器中。瓣叶锚可以由柔性材料(例如镍钛合金)形成,在展开构型下具有抓钩形状,并且能够弹性变形为折叠构型,例如,当被限制在夹持装置中的瓣叶锚定通道内时。当瓣叶锚处于折叠构型时,钩被拉直。当瓣叶被夹持装置夹持时,瓣叶锚可以被推出夹持器以驱动钩穿过瓣叶,同时它们弹性返回到展开构型,从而将瓣叶锚固定在瓣叶中。
8、wo2016/042022中描述的装置也使用具有大致相似的可折叠钩布置的乳突锚。乳突锚以折叠构型保持在导管装置的管内,并且可以被推出管外,同时钩被驱动到心壁中,同时它们弹性地返回到展开构型,从而将乳突锚固定到肌肉上。乳突锚包括锁定环,该锁定环用作锁定机构,用于在未施加力时夹紧人造腱索线。锁定环可以弹性变形,以将线从锁定机构释放,以调整腱索线的长度。
9、在另一项早期专利申请wo2020/109588中,本技术人披露了对wo2016/042022中披露的导管装置的进一步改进,以及与之相关的新发展。改进的一个领域集中在瓣叶锚的设计上。其中披露的瓣叶锚被设计用于增加瓣叶锚在植入时与瓣叶接触的表面积,并尽量减少瓣叶在植入过程中受到的创伤。
10、其它锚固系统也可从例如us2009/0076547中得知,其公开了一种组织锚,包括具有折叠部分的单个细长条带。细长条带从穿过组织的管状构件递送。缝合线延伸穿过细长条带并绕回。当缝合线施加拉力时,细长条带围绕组织折叠。
11、虽然wo2016/042022和wo2020/109588的装置在该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人们发现进一步的改进设计可能会更有优势。本公开涉及在各个方面基于wo2016/042022和wo2020/109588中公开的装置的设计的新特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植入身体软组织、更优选地是心脏组织中的改进的锚固系统。
2、根据本发明,在此提供了如第三方面中所述的用于植入身体软组织的软组织锚固系统、如第四和第五方面中所述的导管装置、根据第十方面的将软组织锚固系统植入身体软组织的方法以及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制造软组织锚固系统的方法。
3、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用于植入身体软组织中以固定人造线的软组织锚固系统,该锚固系统包括:线;和管状盖构件;其中,线的一端固定到管状盖构件并从其中央部分延伸,使得在使用中,管状盖构件被配置为,当被植入身体软组织中并且当线在沿远离组织的表面的方向穿过组织时在线的拉力作用下,该管状盖构件在与身体软组织的表面平行的平面中延伸;并且其中,管状盖构件包括开口,该开口被配置为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用于使管状盖构件在植入期间穿过身体软组织。
4、通过提供包括被构造成接收丝线引导构件以用于在植入期间使管状盖构件穿过身体软组织的开口的管状盖构件,可以操纵管状盖构件,使得其能够以窄的构造穿过身体软组织。例如,丝线引导构件可以在插入的方向上推动管状盖构件,使得其以窄的构造穿过身体软组织。换句话说,开口可以便于丝线引导构件和管状盖构件之间的接合,使得管状盖构件能够在端部被保持,然后沿平行于其轴线的方向穿过身体软组织。以这种方式使管状盖构件穿过身体软组织可以最小化软组织锚固系统植入部位处的创伤。
5、此外,通过使用丝线引导构件来促使管状盖构件穿过身体组织,而不是使用穿过软组织锚部署位置处的身体组织的递送导管或针,管状盖构件所穿过的身体组织中的孔不需要与针或包含软组织锚固系统的其他导管穿过所需的孔一样大。也就是说,身体组织中的植入部位(即植入期间形成的开口)的尺寸仅受管状盖构件的几何形状或穿过身体软组织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其他部分的限制。相比之下,通过针植入所需的开口的尺寸将总是受针的尺寸限制,针的尺寸始终大于要部署的构件。这可以减少植入部位处的创伤。
6、一旦管状盖构件穿过身体软组织,可以撤回丝线引导构件。在使用中,当通过穿过身体软组织(管状盖构件从此处穿过身体软组织)的线施加拉力时,管状盖构件被拉靠身体软组织,使得管状盖构件在与身体软组织平行的平面中延伸。然后,线可以延伸穿过身体软组织,管状盖构件以最大的表面积接触身体软组织,以防止管状盖构件被从植入部位拉回。
7、因此,该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可植入身体软组织中,使得人造腱索线通过管状盖构件和身体软组织之间产生的接触力固定到身体软组织,由此使得植入部位的尺寸最小化,从而最小化植入过程中产生的任何创伤。
8、因此,提供了一种布置,其中,当丝线引导构件与管状盖构件接合时,管状盖构件将伸直并与线共线地延伸。这可以有助于将管状盖构件植入身体软组织中。当线随后受到力时,由于其居中地与管状盖构件固定,线可以使管状盖构件转动以与身体组织的表面平行。这可以有助于将管状盖构件固定到身体软组织,因为在拉力作用下,管状盖构件将被转动而以“t”构型垂直于线,该线垂直于身体组织的表面,并且管状盖构件的长度平行于身体组织的表面,从而防止管状盖构件穿过身体软组织的移动(类似于国库标签在使用中保持固定的方式)。
9、鉴于管状盖构件与线的组合呈“t”形部署,因此可将其视为“t形杆”锚。
10、管状盖构件可以是细长的管状体,包括用于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空心。开口/空心可以完全沿着管状盖构件的整个长度延伸,或者可以替代地包括盲开口/空心。
11、管状盖构件可以包括第一端、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以及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延伸的侧壁。开口可位于管状盖构件的第一端处。管状盖构件的第二端可限定管状盖构件的末端,该末端被配置成用于插入身体软组织中。
12、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可以被认为是管状盖构件的位于管状盖构件的几何中心(即,沿管状盖构件的纵向轴线的中心点)周围的部分,该部分包括:小于管状盖构件的长度的30%;小于管状盖构件的长度的40%;小于管状盖构件的长度的50%;或小于管状盖构件的长度的60%。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可被认为包括管状盖构件的长度的“中间三分之一”。换句话说,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可包括管状盖构件上的比第一端或第二端更靠近管状盖构件的几何中心的任意点。
13、管状盖构件可以由能够保持其形状的适当的刚性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钛、工程塑料或镍钛诺。
14、所述线可被认为是拉伸线,因为在使用中,在植入时,该线向管状盖构件施加拉力。
15、线可以由缝合材料形成。线可以是人造线。或者,线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紧固装置(例如,结或环形接合)固定到人造线上。
16、如上所述,线的一端固定至管状盖构件,并且线从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延伸。使得线从管状盖构件延伸的点沿着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定位可以提供稳定的布置,以在植入时保持“t”形构型。
17、在一些示例中,该线可以基本上居中地延伸,即,基本上从管状盖构件的中心居中地延伸(例如,与管状盖构件的几何中心一致)。
18、在其它示例中,该线可以不对称地延伸,并且因此可以从沿着管状盖构件的一点向着管状盖构件的第一端或第二端延伸(但仍在管状盖部分的中央部分内)。
19、例如,非对称布置可将线从管状盖构件延伸处的点定位的远离开口(即朝向管状盖构件的末端)。使线从接近管状盖构件的末端的点延伸可便于对管状盖构件施加扭矩以将其置于“t”形构型中。然而,在其他优选示例中,线从管状盖构件延伸的点可靠近管状盖构件的开口(即,比接近末端更靠近管状盖构件的开口)。使线从接近管状盖构件的开口的点延伸可更好地分配当管状盖构件在被植入且在线的拉力下在与身体组织的表面平行的平面中延伸时,由管状盖构件施加的接触力。越靠近其末端,端盖可具有越小的投影面积(例如由于末端的锥度和/或斜面),并且越靠近开口,管状盖构件可具有越大的投影面积(例如由于缺乏锥度/管状盖构件朝向开口变得较宽)。因此,将线从管状盖构件延伸处的点布置成靠近开口可以使得,当管状盖构件在与身体组织的表面平行的平面内延伸时,由管状盖构件的轮廓施加的接触力的分布更加均衡。
20、因此,如上所述的,所述线可以从其固定到的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基本上在管状盖构件的中心处;朝向管状盖构件的第一端;或者朝向管状盖构件的第二端而延伸。
21、线的一端固定到管状盖部分的方式可以覆盖管状盖构件的一定长度。例如,线的一端的一定长度可以周向地缠绕在管状盖构件或其一部分周围,并且该长度的线还沿着管状盖构件的轴向长度延伸(即以螺旋或盘绕的方式)。从管状盖构件延伸的线可以从该盘绕的线部分延伸。或者,固定到管状盖构件或其一部分的线的一端的一定长度可以基本沿着管状盖构件或其一部分轴向延伸。从管状盖构件延伸的线可以从该长度的线延伸。
22、线的该端可以固定到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但是,只要线从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延伸,线的该端不必局限于固定到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因此,换言之,可以认为软组织锚固系统具有固定到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的线的一端,具体地,线的该端指的是线的最初从管状盖构件延伸的部分(即,是线的确定沿着管状盖构件的、在使用中由线给管状盖构件施加拉力的位置的“端”部)。
23、开口接收的丝线引导构件适合于在植入过程中使管状盖构件穿过身体软组织。换句话说,丝线引导构件适合于在植入过程中通过使管状盖构件穿过身体软组织从而将软组织锚固系统固定在体组织中。管状盖构件穿过身体软组织导致软组织锚固系统植入身体组织中,以固定人造线。
24、管状盖构件可以是单个部件(例如,空心管),其中,线被系绑或以其他方式固定到管状盖构件。管状盖构件可以通过激光切割或加工镍钛诺或不锈钢而形成为单个部件。
25、替代地,管状盖构件可包括外管状构件和内管状构件,其中,外管状构件被配置成接收内管状构件。也就是说,内管状构件可嵌套在外管状构件内和/或与外管状构件同心。内管状构件可限定被配置成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
26、内管状构件可包括喇叭形入口,该喇叭形入口界定被构造用于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喇叭形入口应理解为内管状构件的界定开口的部分,其中,内管状构件的圆周范围相对于内管状构件的其余部分增大。
27、优选地,喇叭形入口包括倾斜面,以便于将丝线引导构件引导到内管状构件中。在丝线引导构件在植入前未被管状盖构件的开口接收的情况下,这种布置可能是优选的。
28、喇叭形入口可配置为与丝线引导构件的相应部分匹配。也就是说,喇叭形入口可以例如与丝线引导构件的肩部区域或凸起部分的形状互补。喇叭形入口的倾斜面可与丝线引导构件的肩部区域或凸起部分互补。喇叭形入口可在植入织物体期间改善丝线引导构件与管状盖构件之间的接触。
29、内管状构件可通过压配合和/或匹配凹口保持在外管状构件内。内管状盖构件还可或可替代地通过压接操作保持在外管状构件内。
30、喇叭形入口可配置为将内管状构件定位在外管状构件内。内管状构件的靠近开口的一端可通过匹配凹口、压配合和/或压接连接与外管状构件匹配。喇叭形入口可在内管状构件和外管状构件之间提供压配合。内管状构件的远离开口的一端也可经由匹配凹口、压配合和/或压接连接与外管状构件配合。提供至少两个保持区域或点可提高内管状构件在外管状构件内的保持强度。
31、外管状构件可包括肩部区域,该肩部区域构造成与内管状构件配合,远离开口。这可便于将内管状构件定位在外管状构件内,使得由内管状构件限定的开口适当地定位在管状盖构件的端部。
32、管状盖构件可构造成接收内管构件和外管构件之间的线。可通过压接、锻造、夹紧、粘合和/或将线夹在内管构件和外管构件之间来将线固定到管状盖构件。还可通过将线缝合或系绑在管状构件上来固定线。
33、外管状构件可包括侧壁和形成在该侧壁中的孔口(即开口),其中,该孔口接收线。线的端部可在外管状构件和内管状构件之间固定在管状盖构件上。开口可形成在外管状构件的中心区域,从而便于线从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延伸,并且可选地便于将线的端部固定到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
34、外管状构件可包括从孔口向开口延伸的凹槽。凹槽可构造成在植入期间接收线。因此,植入期间线的轮廓可沉入管状盖构件中,从而至少部分地包含在管状盖构件的轮廓内,使得植入部位的尺寸最小化,并且植入期间的创伤可进一步减少。
35、管状盖构件可包括被构造用于刺穿身体组织的尖头末端,其中,该尖头末端位于管状盖构件的远离被构造成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的一端。尖头末端可被构造成当丝线引导构件向管状盖构件施加动力时刺穿身体组织。
36、尖头末端末端可包括锥形末端,即,具有绕管状盖构件的纵向轴线的旋转对称性的尖头末端。
37、或者,尖头末端可具有绕管状盖构件的纵向轴线的旋转非对称几何形状。使用用于尖头末端的旋转非对称末端几何形状可有助于尖头末端具有用于其尖头的平面(即,其剪切边缘的平面)的较高的拔模角。使用具有较高拔模角的尖头末端可减小尖头末端刺穿身体软组织所需的力,从而减少植入期间在植入部位处经历的创伤。
38、为此,尖头末端可包括斜面。斜面应被理解为定义单个平面,即,在其中斜面的面被磨削(例如,研磨面)或以其他方式形成的平面。
39、斜面可限定尖头末端的面。斜面相对于管状盖构件的径向平面的拔模角可大于50°、大于60°、大于70°或大于80°。斜面相对于管状盖构件的纵向轴线的拔模角可小于10°、小于20°、小于30°或小于40°。
40、尖头末端可包括单个斜面,并可描述为斜面末端或凿子末端(chisel tip)。
41、或者,除了斜面外,尖头末端还可包括两个尖拱平面(lancet plane)。尖拱平面可与该斜面相接,优选是对称地。斜面和每个尖拱平面应被理解为限定各自的平面(例如,研磨平面)。这种末端几何形状可被描述为尖拱状尖头末端。因此,尖头末端可以是尖拱状尖头末端。
42、在被构造为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包括盲孔或盲洞的布置中,尖头末端可被视为尖端探针。在被构造为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完全延伸穿过管状盖构件的布置中(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布置便于制造管状盖构件),尖头末端可被视为尖端套管。
43、尖头末端可为可伸缩的尖头末端。管状盖构件的末端:可以具有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中,末端为尖头末端,即,末端被部署;并且可以具有第二位置,在该位置中,末端为钝化和/或圆形,即末端缩回。第二位置可以是可伸缩的尖头末端的静置位置。可以通过丝线引导构件与管状盖构件的接合将可伸缩的尖头末端从第二位置推至第一位置。
44、外管状构件可限定尖头末端。如果尖头末端永久存在,则内管状构件可包括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盲孔。如果尖头末端是可伸缩的尖头末端,则内管状构件可以是空心的,使得丝线引导构件可致动可伸缩的尖头末端和/或任何合适的部署机构。
45、替代地,管状盖构件可以包括钝的和/或圆形的末端,其中,该钝的和/或圆形的末端位于管状盖构件的远离被构造为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的端部处。
46、通过具有钝的和/或圆形的末端,减轻了在植入时或以其它方式由管状盖构件引起的身体组织撕裂和/或进一步创伤的风险。
47、外管状构件和内管状构件各自限定了沿其整个长度延伸的开口,即,它们沿它们的整个长度是空心的。内管状构件可以被构造为允许丝线引导构件的刺穿部分穿过其中,并且还可以构造为抵接丝线引导构件的肩部或凸起部分。包括刺穿部分的丝线引导构件可以被视为刺穿丝线引导构件,该刺穿部分被构造成在植入锚固系统期间刺穿身体组织。
48、通过使刺穿丝线引导构件能够穿过内管状构件,管状盖构件可包括钝的和/或圆形的末端,同时仍能够在植入锚固系统期间刺穿身体组织。此外,通过提供被构造成抵接丝线引导构件的肩部或凸起部分的内管状构件,可实现通过刺穿丝线引导构件操纵臂部的适当接触。
49、此外,使用适合与刺穿丝线引导构件一起使用的管状盖构件可以进一步减少植入部位所经受的创伤,因为丝线引导构件的刺穿部分可以具有例如比产生用于植入的切口的空心针构件的直径小的直径。
50、内管状构件可延伸出外管状构件,并可限定管状盖构件的末端。这种布置导致内管状构件和外管状构件之间位于管状盖构件的末端处的阶梯过渡,这可便于管状盖构件在植入期间更平稳地穿过身体组织。
51、或者,外管状构件可包括位于管状盖构件的末端处的锥形部分。也就是说,管状盖构件的末端可由外管状构件限定,而内管状构件的端部可容纳在外管状构件内。这种布置导致管状盖构件的末端与外管状构件之间在管状盖构件的末端处的连续过渡,这可便于管状盖构件在植入期间更平稳地穿过身体组织。
52、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包括具有基部和从基部延伸的臂部的织物体;其中,臂部构造成朝向基部以折叠的方式塌缩,使得在使用中,身体组织被夹置在基部和臂部之间;其中,管状盖构件固定在臂部的远离基部的端部处。
53、换句话说,从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用于植入身体软组织以固定人造线的软组织锚固系统,该锚固系统包括:织物体,包括基部和从基部延伸的臂部;其中,臂部被构造为以折叠的方式朝向基部塌缩,使得在使用中,身体组织被夹在基部和臂部之间;其中,臂部包括管状盖构件,该管状盖构件固定在臂部的远离基部的一端;其中,线的一端固定到管状盖构件并从其中央部分延伸,使得在使用中,该管状盖构件构造成:当被植入身体软组织中并且在线沿远离组织的表面的方向穿过组织时在线的拉力作用下,管状盖构件在平行于身体软组织的表面的平面中延伸;并且其中,管状盖构件构造成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用于在植入期间将锚植入身体组织中并且将臂部拉动通过身体组织。
54、通过提供与管状盖构件相结合的织物体,锚固系统在植入时能够接触更大的身体组织表面积,因此在植入时可以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或更好的组织内生长。此外,通过提供经由基部附接的可塌缩的臂部,基部本身还可以提供更大的侧表面,以通过该侧表面在植入时连接锚固系统和软身体组织。
55、此外,与金属体等刚性体相比,使用织物体可减少植入期间和/或植入后锚对身体组织的损伤。织物可以更好地补足其所接触的身体组织得表面,从而将施加在身体组织上的力分散到更大的区域,并减少植入部位处的身体组织所经受的创伤。
56、臂部以折叠的方式向基部塌缩可被视为是手风琴式运动。因此,臂部也可被构造为向基部手风琴式运动,使得在使用中身体组织被夹在基部和臂部之间。
57、织物体由织物材料制成,由于织物的顺应性,织物体可以自然地设置成折叠和/或像手风琴一样。然而,在一些布置中,臂部可以包括被配置成有助于折叠和/或使得臂部成手风琴状的折叠线、变窄部分和/或弱化部分。
58、应当理解,由于管状盖构件固定在臂部的远离基部的端部,因此在植入期间,当管状盖构件穿过身体软组织时,臂部被布置成被拉过身体软组织。
59、管状盖构件可被视为“端盖”,例如,就管状盖构件如何形成臂部的盖端而言。
60、臂部可以固定于管状盖构件的开口处和/或朝向管状盖构件的开口而固定,即,固定于管状盖构件的远离管状盖构件的末端(即,管状盖构件的在植入期间在插入方向上的端部)的端部处。
61、外管状构件和内管状构件可被构造成将相应臂部的远端部夹置在、压接和/或夹在它们之间,从而将管状盖构件固定到臂部。可另外或替代地使用粘合剂来将管状盖构件固定到臂部。
62、外管状构件可包括凹槽、通道、孔口或其他合适的特征,用于在外管状构件和内管状构件之间引导臂部。该凹槽、通道、孔口或其他合适的特征可形成为与用于线的孔口周向对齐,并且还可形成在被构造成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处或朝向改开口。使线和臂部彼此对齐可提高软组织锚固系统在植入身体软组织中时的稳定性。
63、将臂部朝向管状盖构件的开口固定并且使线位于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处可以便于线在受到拉力时对管状盖构件施加扭矩,从而使管状盖构件在植入时平靠着身体软组织。
64、将臂部固定在管状盖构件的开口处和/或朝向管状盖构件的开口而固定也可便于管状盖构件的回收。例如,在回收管状盖构件时,可放松线中的拉力。然后可拉动臂部/织物体以施加拉力。该拉力可导致扭矩被施加到管状盖构件,从而导致管状盖构件旋转,使得其在垂直于身体软组织的表面的平面中延伸(例如,使得其与线共线延伸)。然后可拉动和/或引导管状盖构件穿过身体软组织。因此,这种布置可便于回收管状盖构件,同时还使得最大程度地减小回收过程中身体组织所经受的任何创伤。
65、或者,形成在外管状构件的侧壁中的用于容纳线的孔口也可容纳臂部。因此,臂部和线都可固定到管状盖构件上。
66、或者,并且如在植入前丝线引导构件由端盖的开口接收的布置中优选的,外管状构件可以不包括用于在外管状构件和内管状构件之间引导臂部的通道和/或限定用于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的喇叭形入口。对于不需要在植入期间将丝线引导构件引导到与管状盖构件接合的布置,这可能导致管状盖构件变短和/或更薄(即直径地变窄),因此更紧凑。
67、织物体可以由单层织物或多层织物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织物可以被认为是由细丝或细丝状物形成的编织物。一种可能的材料是聚酯织物,其他材料包括pet、uhmpe、eptfe、ptfe和类似物。织物体可以由任何合适的柔性、顺应性和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织物体可以通过激光切割现有材料或任何其他合适的制造技术来形成。
68、当线被固定到人造线时,线将在基部后面固定到人造线,即远离管状盖构件而不是在管状盖部分和基部之间。换句话说,线的长度至少可以大于织物体的长度,其第一端连接到管状盖构件,第二端从基部延伸。该第二端位于基部后面,然后可以固定到人造线上。
69、臂部可被构造为通过穿过臂部和基部的线的作用而朝向基部以折叠的方式塌缩。因此,线可被配置为当拉力施加到线上时,致使臂部朝向基部以折叠的方式塌缩。
70、由于线固定到管状盖构件并且以穿线的方式穿过臂部,因此当对线施加拉力时,在线的拉力下,整个臂部可以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
71、线的穿线定位可便于臂部折叠而塌缩。例如,当拉动线时,线可拖拽臂部中的孔——拉伸线被穿线通过这些孔。因此,臂部可被偏压以相对于拉伸线被穿线通过臂部的每个位置折叠。
72、优选地,锚固系统被配置成使得拉力施加到线的穿过基部的部分。这种布置可便于臂部的整体塌缩。
73、线可最多穿过臂部和基部三次或四次。这种布置可便于将织物体中线所穿过的孔进一步分开,和/或使用较短的织物体。相对于锚的尺寸,这些布置中的每一个均可提供织物体的较宽的折叠部分,从而为锚固系统在植入时提供更好的稳定性。使用较短的织物体还可以减小整个软组织锚固系统的尺寸,从而改善其在植入用的递送装置/系统中的封装。
74、另外,或者作为替代,臂部可以被构造为由于存在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支柱而朝向基部折叠地塌缩。弹性材料可以是形状记忆金属,例如镍钛合金。支柱可以至少与每个臂部接触,并且可以进一步与基部接触。支柱可以嵌入或交织在织物体中,和/或可以夹在织物体的各层之间。
75、支柱可包括折叠构型和展开构型。通过施加约束力,支柱可保持在展开构型中。在展开构型中,臂部可延离开基部。在移除约束力后,支柱可返回折叠部分,在该折叠构型中,支柱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折叠。由于臂部与支柱之间的接触,臂部将具有与支柱相同的形状。因此,支柱可以是被弹性地偏置的支柱,其构造成将折叠中的臂部推向基部。
76、当采用支柱时,线可以仅穿过臂部,或者可以延伸至臂部折叠时形成的褶层附近。
77、如上所述的(i)线穿线通过臂部;和(ii)基部和支柱由弹性材料形成中的每一种布置都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将臂部朝向基部折叠地塌缩的不同的装置。
78、换句话说,从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用于植入身体软组织以固定人造线的软组织锚固系统,该锚固系统包括:织物体,包括基部和从基部延伸的臂部;以及用于使臂部朝向基部以折叠的方式塌缩使得在使用中身体组织被夹在基部和臂部之间的装置;其中,臂部包括管状盖构件,该管状盖构件固定在臂部的远离基部的一端;线的一端固定到管状盖构件并从其中央部分延伸,使得在使用时,管状盖构件被构造成:当被植入身体软组织中、并且当其在远离身体软组织的表面的方向穿行通过组织时在线的拉力作用下,管状盖构件在平行于身体软组织的表面的平面中延伸;并且其中,管状盖构件被构造成接收丝线引导构件,该丝线引导构件用于将锚植入身体组织中,并且在植入期间将臂部拉过身体组织。
79、换言之,用于使臂部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的装置可被等同地认为是用于使臂部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的机构和/或被构造为使臂部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的塌缩机构,其包括以下布置中的至少一种:(i)线穿过臂部;和(ii)基部和支柱由弹性材料形成;而不脱离上述方面。
80、管状盖构件可被构造为在植入和/或收回织物体期间与臂部共线地延伸。管状盖构件还可被构造为:在对线施加拉力时平行于臂部的每个褶层的平面延伸。
81、如上所述,臂部可以固定在管状盖构件的靠近臂部的一端(例如,开口所在的一端),并且线从管状盖构件的中央区域延伸。因此,在植入期间由于臂部和/或线而施加的拉力可以导致扭矩作用在管状盖构件上,从而促进管状盖构件从其与臂部共线延伸的布置过渡到其在与臂部的每个褶层和/或身体软组织的表面平行的平面中延伸的布置。
82、因此,当丝线引导构件与管状盖构件接合时,管状盖构件将伸直并与臂部共线延伸。这可有助于将织物体的臂部植入身体组织中。当线受到拉力并因此使臂部折叠而塌缩时,拉力可使管状盖构件转动以与臂部的褶层平行,并因此与臂部所折叠抵靠的身体组织的表面平行。这可有助于将臂部固定到身体组织,并且还可最小化在植入期间从身体组织突出的管状盖构件的轮廓。例如,管状盖构件可转动而在上述“t”形构型中垂直于拉伸线,使得线垂直于身体组织的表面,并且管状盖构件的长度平行于身体组织的表面,从而防止管状盖构件穿过身体组织而移动。当从身体组织中收回织物体部分时,例如通过从远离管状盖构件的方向拉动,作用于臂部的拉力可使管状盖构件从平行位置自动复位,使得其在收回过程中与臂部共线地延伸。因此,通过将臂部在其一端处联接到管状盖构件,来自臂部的拉力将倾向于拉直管状盖构件(例如从上述的“t”形构型),使其与臂部对齐,从而与穿过身体组织的孔对齐。这可便于取出并尽量减少取出过程中身体组织所经受的任何创伤。
83、织物体可任选地包括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限定多个孔,拉伸线穿线通过这些孔。加强构件例如可被实施为拉伸构件,从而为织物体提供增加的拉伸强度。加强构件可被视为织物体的支柱,并且优选地可包括与织物体互补的形状。除了织物体之外,拉伸线优选地还穿线通过加强构件。加强构件可限定孔,拉伸线穿线通过这些孔。
84、所述加强构件可以嵌入织物体中。所述加强构件可以与织物体交织在一起。所述加强构件可以夹在织物体的各层之间。
85、加强构件可以是至少一条交织在织物中的高抗拉强度线,以承受在植入、缩回或在其生命周期内可能施加在织物上的过大的拉伸负载。
86、加强构件可加固织物体,并在拉伸线穿过织物体的点处以及可选地在管状盖构件附接的位置处以及在织物沿其长度变窄的任何点处提供额外的支撑。因此,加强构件可改善织物体的结构完整性。
87、所述织物体可以为u形织物体,包括基部和从基部延伸的至少两个臂部;其中,每个臂部包括固定在臂部的远离基部的端部处的管状盖构件。
88、换句话说,从另一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用于植入身体软组织中以保持人造线的软组织锚固系统,该锚固系统包括:线;u形织物体,其包括基部和从基部延伸的至少两个臂部;其中,每个臂部构造成朝向基部以折叠的方式塌缩,使得在使用中,身体组织夹在基部和每个臂部之间;以及管状盖构件,固定在每个臂部的远离基部的端部处;其中,线的一端固定到每个管状盖构件并从其中央部分延伸使得在使用中,每个管状盖构件构造成在植入身体软组织中时以及在线沿远离身体软组织的表面的方向穿过组织时在线的拉力作用下,在与身体软组织的表面平行的平面中延伸;并且其中,每个管状盖构件包括开口,该开口被构造成接合丝线引导构件以将u形织物体植入身体组织中。
89、通过提供包括从同一基部延伸的至少两个臂部的织物体,锚固系统能够在植入时接触更大的身体组织表面积,因此在植入时可以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或更好的组织内生长。此外,通过提供经由基部附接的可塌缩的臂部,基部本身还可以提供更大的侧表面,通过该侧表面在植入时连接锚固系统和瓣叶。u形锚固系统(即,具有至少两个臂部的选项)与单个臂部相比可以提供增强的性能。
90、因此,与包括单个臂部和/或固定构件和/或使用不同设计特征的已知锚固系统相比,上述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具有提高的固定强度。
91、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至少两个臂部,u形体之所以被称为u形体,是因为基部和两个臂部形成了u形。然而,应理解,这仅指具有两个臂部的织物体的单元结构,如果存在更多臂部,形状将有所不同。例如,包括三个臂部的织物体可被视为是w形体,其中,w形体包括两个u形单元。因此,锚固系统可以包括具有多个u形单元的织物体,从而获得适合软组织锚固系统所需用途的尺寸的织物体。
92、基部可限定u形织物体的最大宽度。也就是说,基部可以是织物体的最宽部分。
93、基部可包括一对翼部。翼部可延伸得比臂部的最外边缘宽。
94、通过提供宽度增大的基部,或者至少比臂部宽的基部,基部可被构造为在植入身体组织时为织物体提供更大的侧向支撑。
95、当使用锚固系统时,基部可以植入瓣叶的心房侧,在心跳期间需要保持该侧。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用于心房侧定位的侧向支撑有利于实现瓣叶的宽阔支撑区域。如果基部位于心房侧,则臂部位于心室侧。它们的作用是将锚固系统保持到位并提供一些支撑,而心房侧部分(基部)在心脏收缩(收缩期)期间更积极地承受血流对瓣叶施加的力。
96、基部可包括形状保持构件。形状保持构件可被构造为增加基部的侧向刚度。形状保持构件可被构造为保持基部的平面范围,或与瓣叶/解剖结构的形状相符的3d形状。
97、通过使用形状保持构件来加固基部,基部可能能够为植入有织物体的身体组织提供更大的侧向支撑。此外,当提供了形状保持构件时,植入过程中织物体在保持人造线时所经受的拉力可以更均匀地分布在基部上。这可以提高植入时织物体的稳定性。
98、形状保持构件可以由弹性材料形成。基部可以包括折叠构型和展开构型,其中,形状保持构件被构造成在移除约束力时将基部从折叠构型推至展开构型。基部在展开构型中可以是基本平坦的。
99、形状保持构件可以嵌入、与基部的各层交织和/或夹在基部的各层之间。
100、基部可以通过将织物体的一部分向后折叠于其自身之上并将形状保持构件夹在其中来形成。形状保持构件和/或织物体的折叠部分可通过粘合剂、超声波焊接、缝合或其他合适的固定方式固定到位。
101、形状保持构件可包括荧光标记。荧光标记可在植入和/或收回期间通过成像帮助定位织物体。
102、形状保持构件可以由诸如不锈钢、钛或镍钛合金之类的形状保持金属形成。形状保持构件可以通过激光切割形成,或者通过对由类似材料制成的线材进行整形而形成。
103、基部可以提供用于在植入后收回织物体的表面。可以通过抓握住基部来将臂部从身体组织中拉出并将基部拉离身体组织而收回织物体。形状保持构件可提高收回的容易度,因为形状保持构件可帮助分散收回期间基部所经受的拉力。
104、基部中的形状保持构件还可以防止臂部在被部署时过度延伸穿过瓣叶,因为它可以在臂被导丝拉过组织时充当止动件,这样,基部与形状保持构件相结合可以限制部署丝线在部署过程中可以延伸的距离。
105、基部可被构造为由圈套抓握,并且可选地可使用荧光标记来定位基部。例如,圈套可在臂部最初从基部延伸的位置处环绕臂部,在植入时与基部位于身体组织的同一侧。然后,可收紧圈套,使得在收回时,圈套抓握住基部。一对翼部可提供基部的加宽表面,通过该加宽表面,基部可被圈套抓握。
106、与形状保持构件组合的基部可帮助将软组织锚固系统放置在瓣叶的更宽区域(窄而深)的位置,同时仍实现瓣叶支撑。
107、织物体可包括在基部和(每个)臂部之间延伸的窄腰部。在植入后,窄腰部可与身体软组织对齐,使得窄腰部在植入部位处被身体软组织包围。窄腰部可被配置为比软组织锚固系统将植入的身体软组织的厚度更长。例如,窄腰部的长度可以是:大于至少1毫米;大于至少2毫米;或大于至少3毫米。窄腰部的长度可在1毫米至3毫米之间。窄腰部可同样被视为臂部的一部分,使得臂部包括在臂部的靠近基部的端部处的窄腰部,或者可替代地被视为如上所述的其相应的部分。窄腰部可稳定基部在身体组织附近的植入。此特征还可有助于在拉紧线之前将臂部保持到位。
108、每个臂部可设有各自的线。每条线可以是人造线,即充当可植入索的线。该线可如上所述固定到每个管状盖构件的中央区域。
109、例如,在软组织锚包括至少两个臂部的一些布置中,人造线可以是用于其中一个臂部的线,并且对于其余的臂部,可以采用附加的线,每个附加的线都固定到人造线(滑动接合或稳固接合)。另外,或者替代地,两个臂部可以包括共同的线,该线连接到邻近基部的另一臂部的线/人造线。线的第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一臂部的管状盖构件,并且线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第二臂部的管状盖构件。然后,线的中央部分可以固定到人造线/任何其他线上。
110、在线穿线经过臂部的情况下,对于每个臂部,可以提供:基部中的孔;窄腰部中的孔;以及臂部中的至少一个孔。窄腰部中的孔可以定位的更靠近基部而不是臂部(即,该孔可以被定位在基部附近)。这种布置可以改善织物体在身体软组织周围的压缩,因为在靠近基部的窄腰部中布置孔促使了基部朝向身体软组织/朝向塌缩的臂部塌缩。因此,可以改善植入后锚固系统的稳定性。
111、当不设置窄腰部时,针对每个臂部,可以提供:基部中的孔;以及臂部中的至少两个孔。
112、应当理解,臂部和基部的上述特征可适用于包括一个臂部的软组织锚固系统以及包括至少两个臂部的软组织锚固系统。
113、如上所述,人造线可以连接到线的远离固定到中央部分的端部的部分。在一些布置中,人造线可以可滑动地连接到线的穿线通过基部的部分。人造线可被布置成将拉力施加到线上。
114、人造线可通过任何合适的结(例如,系绳结)可滑动地连接到线上。或者,人造线可通过中间构件(例如,连接到人造线的孔眼,拉伸线穿过该孔眼)可滑动地连接到线上。
115、通过使人造线能够相对于拉伸线滑动,拉力被施加到拉伸线上的点可以随着拉力的施加而自然地调节。这可以帮助将拉力分布在每个臂部上,使得每个臂部被适当地收回。此外,这种布置可以便于将织物体相对于人造线成角度地植入身体组织中。
116、或者,人造线可以固定地连接至线,使得线和人造线的相对位置不会改变。
117、替代于包括u形织物体,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t形杆”锚。例如,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t形杆锚,每个都配置为接收丝线引导构件。t形杆锚以连接到共同的线,从而将它们连接起来。
118、换句话说,从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用于植入身体软组织中以固定人造线的软组织锚固系统,该锚固系统包括:线;和多个管状盖构件;其中,线的一端固定到每个管状盖构件并从其中央部分延伸,使得在使用中,每个管状盖构件被配置成在植入身体软组织中时并且在线沿远离身体软组织的表面的方向穿过组织时在线的拉力作用下,在与身体软组织的表面平行的平面中延伸;并且其中,每个管状盖构件包括开口,该开口被配置成接收丝线引导构件,以在植入期间使管状盖构件穿过身体软组织。
119、在使用中,每个开口可被构造为接收相应的丝线引导构件,使得每个管状盖构件被同时植入身体组织中。或者,在使用中,每个开口可被构造为依次接收共同的丝线引导构件,使得每个管状盖构件依次植入身体组织中。
120、每个t形杆锚可配备有自己的线。每条线可以是人造线,即充当可植入索的线。或者,线可以固定到每个管状盖构件/t形杆锚上。
121、例如,在软组织锚至少包括t形杆锚的某些布置中,人造线可以是用于t形杆锚之一的线,而对于其余的t形杆锚,可以采用附加的线,每条附加的线都固定到人造线上(滑动接合或稳固接合)。此外,或者作为替代,两个t形杆锚可以包括共同的线,该线连接到人造线/另一t形杆锚的线。该共同的线的第一端可以连接到第一个t形杆锚的管状盖构件,并且共同的线的第二端可以连接到第二个t形杆锚的管状盖构件。然后,可以将线的中央部分固定到人造线/任何其他线上。该共同的线也可以被视为也连接到管状盖构件的任何线之间的固定件。
122、拉伸线可包括多条系绳线,每条系绳线与相应的管状盖构件相关联(即,每条系绳线的端部固定至相应的管状盖构件)。
123、每条系绳线优选连接到公共的系绳点,其中,系绳点被配置成当软组织锚固系统植入身体软组织中并且系绳点本身处于拉力下时使每条系绳线处于拉力下。也就是说,系绳点被配置成当每条系绳线在远离身体软组织的表面的方向穿过组织并且系绳点本身处于拉力下时使每条系绳线处于拉力下。
124、通过提供包括多条系绳线的布置,每条系绳线由于共同的系绳点而处于拉力之下,软组织锚的管状盖构件可以各自受到拉力,从而将它们拉向与系绳点相交的平面或轴线,并沿着施加到系绳点的拉力的方向。这可以导致每个管状盖构件被朝向彼此推动,并且进而在植入时捕获、聚集和/或夹紧位于管状盖构件之间的任何多余身体组织。因此,这种布置可以恢复身体软组织的形状和/或为身体组织提供额外的结构支撑。
125、当身体软组织是心脏瓣膜瓣叶时,包括多条分别连接到公共系绳点的系绳线的布置可能特别有利。如上所述,通过捕获多余的瓣叶组织而导致的瓣叶组织的重塑形已被发现提供了与瓣叶切除相似的结果。切除是现有心脏瓣膜修复方法中的常见手术步骤,其中,外科医生切除心脏瓣膜的受损部分并将剩余组织的边缘缝合在一起。切除通常在存在过多瓣叶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然而,通过提供包括系绳点和多条系绳线的线布置,可以避免切除步骤的需要。这可以简化整个手术过程。
126、在所述实施例中,所述线可被认为是一种系绳装置,其中,该系绳装置包括多条系绳线。每条系绳线的一端(即第一端)将固定到相应的管状盖构件并从其中央部分延伸,使得在使用中,每个管状盖构件被配置成在植入身体软组织中时并且在系绳线沿远离组织的表面的方向穿过组织时在系绳线的拉力作用下,在与身体软组织的表面平行的平面中延伸。每条系绳线将在第二端处进一步固定到系绳点,或者固定到另一管状盖构件,其中系绳线的中央部分连接到公共系绳点。
127、系绳点可以是固定的系绳点,使得系绳线在连接处不能相对于系绳点移动。系绳点可以是固定的结、眼板或其他合适的紧固件。
128、或者,系绳点可以是可滑动的系绳点,使得系绳线可以相对于连接处的系绳点移动。系绳线可以以上述方式自行调节。系绳点可以是系绳结,并通过一条共同的线提供多条系绳线。
129、人造线可以连接到系绳点,并且可以配置为对系绳点施加拉力,即,使系绳点处于拉力作用下。
130、人造线可以构成其中一条系绳线。其余系绳线可以在沿着人造线定位的系绳点处与人造线连接。
131、优选地,所述系绳点被布置成在系绳点的第一侧上提供多个系绳线中的每一条,其中单个拉力和/或人造线位于系绳点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这样的配置可以提供从系绳点到每条系绳线的更稳定的拉力分布。
132、所述多条系绳线可以由两条系绳线组成,在这种情况下,系绳装置可以包括y形配置。所述多条系绳线可以由三条系绳线组成,在这种情况下,系绳装置可以包括三叉形配置。
133、从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软组织锚固系统,用于植入身体软组织中以固定人造线。锚固系统包括:u形织物体,包括基部和从基部延伸的至少两个臂部;其中,每个臂部被配置成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使得在使用时,身体组织被夹在基部和每个臂部之间。
134、通过提供包括两个或更多个从同一基部延伸的臂部的织物体,锚固系统在植入时能够接触更大的身体组织表面积,因此在植入时可以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或更好的组织内生长。此外,通过提供通过基部连接的可塌缩的臂部,基部本身还可以提供更大的侧表面,通过该更大的侧表面在植入时连接锚固系统和瓣叶。u形锚固系统(即具有至少两个臂部)与单个臂部相比可以提供增强的性能。
135、因此,与包括单个臂部和/或固定构件和/或使用不同设计特征的已知锚固系统相比,上述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具有提高的固定强度。
136、此外,与金属体等刚性体相比,使用织物体可减少植入期间和/或植入后锚对身体组织的损伤。织物可更好地与其接触的身体组织表面互补,从而将施加在身体组织上的力分散到更大的区域,并减少植入部位处的身体组织所经受的创伤。
137、臂部向基部以折叠方式的塌缩可视为手风琴式运动。因此,臂部也可被配置为朝向基部手风琴式运动,使得在使用中身体组织被夹在基部和臂部之间。
138、织物体由织物材料制成,由于织物的顺应性,织物体可以自然地设置成折叠和/或成手风琴状。然而,在一些布置中,臂部可以包括折叠线、变窄部分和/或弱化部分,这些部分被配置成有助于折叠臂部和/或使臂部成手风琴状。
139、在一种布置中,每个臂部可以配置为通过穿过臂部和基部的拉伸线的作用而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当使用两个臂部时,每个臂部可以具有自己的拉伸线。因此,当拉力施加到拉伸线上时,拉伸线可以有利地配置为将臂部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可以理解的是,每个拉伸线都可以充当可植入的腱索(即,拉伸线可以是人造线)。
140、优选地,拉伸线在臂部的远离基部的一端固定到臂部。因此,当拉力施加到拉伸线上时,整个臂部可以被配置为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
141、拉伸线的穿线定位可便于臂部以折叠方式塌缩。例如,当拉动拉伸线时,拉伸线可以拉拽臂部中的孔——拉伸线被穿线通过这些孔。因此,臂部可相对于拉伸线被穿线通过臂部的每个位置被偏压而折叠。
142、优选地,锚固系统被配置成使得拉力施加到拉伸线的穿线通过基部的一部分。这种布置可便于臂部的整体塌缩。
143、线可以被穿线通过臂部和基部最多三次或四次。这种布置可便于将线所穿线通过的织物体中的孔进一步分开,和/或使用较短的织物体。相对于锚的尺寸,这些布置中的每一个均可提供较宽的织物体折叠部分,从而为锚系统在植入时提供更好的稳定性。使用较短的织物体还可以减小整个软组织锚固系统的尺寸,从而改善其在用于植入的递送装置/系统中的包装。
144、软组织锚固系统可包括人造线,即,织物体可与人造线结合。
145、人造线可以固定地连接到线上,使得线和人造线的相对位置不会改变。
146、人造线可以可滑动地连接到拉伸线的穿线通过基部的部分。人造线可布置成将拉力施加到拉伸线上。
147、或者,人造线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结(例如系绳结)可滑动地连接到拉伸线上。或者,人造线可以通过中间构件(例如,连接到人造线的孔眼,拉伸线穿过该孔眼)可滑动地连接到拉伸线上。
148、通过使人造线能够相对于拉伸线滑动,施加拉力到拉伸线上的点可以随着施加的拉力而自然地调节。这可以帮助将拉力分布在每个臂部上,使得每个臂部被适当地收回。此外,这种布置可以便于将织物体相对于人造线成角度地植入身体组织中。
149、可选地,织物体可包括加强构件,该加强构件限定多个孔,拉伸线穿过这些孔。加强构件例如可实现为拉伸构件,从而为织物体提供增加的拉伸强度。加强构件可被视为织物体的支柱,并且优选地可包括与织物体互补的形状。除了织物体之外,拉伸线优选地还穿线通过加强构件。加强构件可限定孔,拉伸线穿过这些孔。
150、所述加强构件可以嵌入织物体中。所述加强构件可以与织物体交织在一起。所述加强构件可以夹在织物体的各层之间。
151、加强构件可以是至少一条高抗拉强度线,交织在织物中,以承受在植入、收回或在其生命周期内可能施加在织物上的过大的拉伸负载。
152、加强构件可加固织物体,并在拉伸线穿线通过织物体的点处以及可选地在端盖附接处和织物沿其长度变窄的任何点处提供额外支撑。因此,加强构件可改善织物体的结构完整性。
153、另外或替代地,由于存在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支柱,臂部可以配置为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弹性材料可以是形状记忆金属,例如镍钛合金。支柱可以与至少每个臂部接触,并且可以进一步与基部接触。支柱可以嵌入或交织在织物体中,和/或可以夹在织物体的各层之间。
154、支柱可包括折叠构型和展开构型。通过施加约束力,支柱可保持在展开构型中。在展开构型中,臂部可从基部延伸开来。在移除约束力后,支柱可返回折叠构型,其中,支柱包括一个或多个褶层。由于臂部与支柱之间的接触,臂部将具有与支柱相同的形状。因此,支柱可以是弹性偏置支柱,其构造成将臂部以折叠方式推向基部。
155、当使用支柱时,线可以穿线通过臂部。
156、如上所述的(i)线穿线通过臂部;和(ii)基部和支柱由弹性材料形成中的每一种布置都可以被认为是用于使臂部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的不同的装置。
157、换句话说,从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软组织锚固系统,用于植入身体软组织中以保持线。锚固系统包括:u形织物体,其包括基部和从基部延伸的至少两个臂部;以及用于使每个臂部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从而使得在使用中,身体组织被夹在基部和每个臂部之间的装置。
158、换言之,用于使臂部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的装置可同样被认为是用于使臂部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的机构和/或配置为将臂部朝向基部以折叠方式塌缩的折叠机构,其包括以下布置中的至少一种:(i)线穿线通过臂部;和(ii)基部和支柱由弹性材料形成;而不脱离上述方面。
159、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紧固装置,将人造线通过基部连接到织物体。
160、拉伸线和/或人造线可以由缝合材料形成。
161、每个臂部可包括端盖,端盖固定在每个臂部的远离基部的一端。每个端盖可包括开口,该开口构造成接合用于将织物体植入身体组织中的丝线引导构件。端盖可视为管状盖构件。
162、通过提供包括被构造成接合丝线引导构件用于植入织物体的开口的端盖,可以操纵臂部,使其能够被植入通过身体组织。例如,丝线引导构件可以沿他们的接合方向推动臂部,使得臂部穿过身体组织。
163、此外,通过使用引导臂部穿过身体组织的丝线引导构件,而不是使用从其部署臂部的针,每个臂部所穿过的身体组织中的孔不需要与针或包含臂部的其他导管穿过所需的孔一样大。也就是说,开口的尺寸仅受织物体的几何形状的限制。相比之下,通过针植入所需的开口的尺寸将始终受针的尺寸限制,而针的尺寸始终大于要部署的构件。这可以减少植入部位的创伤。
164、锚固系统可包括拉伸线(例如如上所述)。拉伸线可固定到端盖并从其中央部分延伸,使得在使用中,端盖被配置成在植入身体软组织中时并且在线沿远离组织的表面的方向穿过组织时在拉力的作用下,在与身体组织的表面平行的平面中延伸。
165、端盖可包括第一端、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以及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延伸的侧壁。开口可位于端盖的第一端处。端盖的第二端可限定管状盖构件的末端,该末端被配置成用于插入身体软组织中。
166、端盖的中央部分可被认为是端盖的位于端盖的几何中心(即,沿端盖的纵向轴线的中心点)周围的部分,该部分包括:小于端盖长度的30%;小于端盖长度的40%;小于端盖长度50%;或小于端盖长度的60%。端盖的中央部分可以被被认为包括端盖长度的“中间三分之一”。换句话说,端盖的中央部分可以包括端盖上的比第一端或第二端更靠近端盖的几何中心的任意点。
167、在一些示例中,该线可以基本上居中延伸,即,基本上从端盖的中心居中延伸(例如,与端盖的几何中心一致)。
168、在其他示例中,该线可以不对称地延伸,并且因此可以从沿着端盖的点更朝向端盖的第一端或第二端延伸(但仍在端盖的中央部分内)。
169、例如,非对称布置可以将线从端盖延伸的点定位在远离开口的位置(即朝向端盖的末端)。使线从位于朝向端盖的末端的点延伸可以便于对端盖施加扭矩以将其置于“t”构型中。然而,在其他优选示例中,线从端盖延伸的点定位在靠近开口的位置(即朝向端盖的开口)。当端盖在线的拉力下在与身体组织的表面/褶层平行的平面中延伸时,使线从位于朝向端盖的开口的点延伸可以更好地分配端盖施加的接触力。端盖可以具有越靠近末端越小的投影面积(例如,由于末端的锥度和/或斜面)。端盖可以具有越靠近开口越大的投影面积(例如由于缺乏锥度/端盖朝向开口较宽)。因此,将线从端盖延伸的点布置成靠近于开口可以使得,当管状盖构件在与身体组织的表面/褶层平行的平面中延伸时,由管状盖构件的轮廓施加的接触力被更均衡地分布。
170、因此,如上所述,该线可以从其所固定到的端盖的中央部分延伸:基本上在端盖的中心处;朝向端盖的第一端;或者朝向端盖的第二端。
171、线的端部固定到端盖的方式可以覆盖端盖的长度。例如,线的端部的一定长度可以周向缠绕在端盖或其一部分周围,并且该长度线的还沿着端盖的轴向长度延伸(即以螺旋或盘绕的方式)。从端盖延伸的线可以从该盘绕的线部分延伸。或者,固定到端盖或其一部分的线的端部的一定长度可以基本沿着端盖或其一部分轴向延伸。从端盖延伸的线可以从该长度的线延伸。
172、线的端部可以固定到端盖的中央部分。但是,只要线从端盖的中央部分延伸,线的该端部不必被限制为固定到端盖的中央部分。因此,替代地,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被认为使得线的一端被固定到端盖的中央部分,这里提到的线的一端是指线的最初从端盖延伸的部分(即,是线的确定在使用中线可以将拉力施加到端盖的沿着端盖的位置的“端部”部分)。
173、每个端盖可包括外管状构件和内管状构件,其中,内管状构件被配置成由外管状构件接收。也就是说,内管状构件可嵌套在外管状构件内和/或与外管状构件同心。内管状构件可限定被配置成接合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
174、外管状构件和内管状构件可构造成将相应臂部的远端夹置、压接和/或夹紧在其间,从而将端盖固定到臂部。可另外或替代地使用粘合剂以将端盖固定到臂部。
175、在一种布置中,外管状构件和内管状构件各自限定了沿其整个长度延伸的开口,即它们沿其整个长度是空心的。内管状构件可以配置为允许丝线引导构件的刺穿部分穿过其中,并且还可以配置为抵接丝线引导构件的肩部或凸起部分。包括刺穿部分的丝线引导构件可以被视为刺穿丝线引导构件,该刺穿部分配置为在植入锚固系统期间刺穿身体组织。
176、通过使刺穿丝线引导构件能够穿过内管状构件,端盖可包括钝的和/或圆形的末端,同时仍能够在植入锚固系统期间刺穿身体组织。此外,通过提供构造成抵接丝线引导构件的肩部或凸起部分的内管状构件,可实现通过刺穿丝线引导构件操纵臂部的适当接触。
177、此外,使用适合与刺穿丝线引导构件一起使用的端盖可以进一步减少植入部位处经受的创伤,因为丝线引导构件的刺穿部分可以具有比例如用于形成用于植入的切口的空心针构件小的直径。
178、内管状构件可延伸出外管状构件,并可限定端盖的末端。这种布置导致在内管状构件和外管状构件之间,在端盖末端处形成阶梯过渡,这可便于端盖在植入过程中更平稳地穿过身体组织。
179、或者,外管状构件可包括位于端盖的末端处的锥形部分。也就是说,端盖的末端可由外管状构件限定,而内管状构件的端部可包含在外管状构件内。这种布置导致端盖的末端与外管状构件之间、在端盖的末端处的连续过渡,这可便于端盖在植入过程中更平稳地穿过身体组织。
180、内管状构件可包括喇叭形入口,该入口界定了开口,该开口构造成与丝线引导构件接合。喇叭形入口应理解为内管状构件的限定开口的一部分,在该部分中,内管状构件的圆周范围相对于内管状构件的其余部分增大。
181、优选地,喇叭形入口包括倾斜面,以便于将丝线引导构件引导到内管状构件中。当丝线引导构件在植入之前未被管状盖构件的开口接收时,这种布置可能是优选的。
182、喇叭形入口可配置为与丝线引导构件的相应部分配合匹配。也就是说,喇叭形入口可与穿刺丝线引导构件的肩部区域或凸起部分的形状互补。喇叭形入口的倾斜面可与丝线引导构件的肩部区域或凸起部分互补。喇叭形入口可在植入织物体期间改善丝线引导构件与端盖之间的接触。
183、内管状构件可通过压配合和/或匹配凹口保持在外管状构件内。内管状盖构件还可或可替代地通过压接操作保持在外管状构件内。
184、喇叭形入口可配置为将内管状构件定位在外管状构件内。内管状构件靠近开口的一端可通过匹配凹口、压配合和/或压接连接与外管状构件配合。喇叭形入口可在内管状构件和外管状构件之间提供压配合。内管状构件远离开口的一端也可经由匹配凹口、压配合和/或压接连接与外管状构件配合。提供至少两个保持区域或点可提高内管状构件在外管状构件内的保持强度。
185、外管状构件可包括肩部区域,该肩部区域构造成与内管状构件配合,远离开口。这可便于将内管状构件定位在外管状构件内,使得由内管状构件限定的开口适当地定位在管状盖构件的端部。
186、端盖的远离基部的末端可以是钝的和/或圆形的末端。通过具有钝的和/或圆形的末端,一旦植入或以其它方式,由端盖引起的身体组织撕裂和/或进一步创伤的风险被减轻。
187、端盖的末端可以位于端盖的远离臂部的端部处(即,位于端盖的远离被构造成接合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的端部处)。
188、在替代布置中,每个端盖可包括尖头末端。尖头末端可配置为刺穿身体组织,例如,当丝线引导构件向端盖施加动力时,尖头末端可刺穿身体组织。
189、端盖的末端可以位于端盖的远离臂部的端部处(即,位于端盖的远离被构造成接合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的端部处)。
190、尖头末端末端可包括锥形末端,即,具有绕管状盖构件的纵向轴线旋转对称性的尖头末端。
191、或者,尖头末端可具有绕管状盖构件的纵向轴线的旋转非对称几何形状。使用用于尖头末端的旋转非对称的末端几何形状可使尖头末端具有用于其尖头的平面(即,其剪切边缘的平面)的较高的拔模角。使用具有较高拔模角的尖头末端可减小尖头末端刺穿身体软组织所需的力,从而减小植入期间在植入部位处经历的创伤。
192、为此,尖头末端可包括斜面。斜面应理解为限定单个平面,即斜面的面被磨削(例如,研磨面)或以其他方式形成的平面。
193、斜面可限定尖头末端的面。斜面相对于管状盖构件的径向平面的拔模角可大于50°、大于60°、大于70°或大于80°。斜面相对于管状盖构件的纵向轴线的拔模角可小于10°、小于20°、小于30°或小于40°。
194、尖头末端可包括单个斜面,并可描述为斜面末端或凿子末端。
195、或者,尖头末端除了斜面外还可包括两个尖拱平面。尖拱平面可与斜面侧面相接,优选是对称地。斜面和每个尖拱平面应理解为限定各自的平面(例如研磨平面)。这种末端几何形状可描述为尖拱状尖头末端。因此,尖头末端可以是尖拱状尖头末端。
196、在配置为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包括盲孔或盲洞的布置中,尖头末端可被视为尖端探针。在配置为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完全延伸穿过管状盖构件的布置中(这种布置便于制造管状盖构件),尖头末端可被视为尖端套管。
197、尖头末端可为可伸缩的尖头末端。端盖的末端可具有:第一位置,在该位置中,末端为尖头末端,即,尖头末端被部署;并且可具有第二位置,在该位置中,末端为钝头和/或圆头末端,即,尖头末端被收回。第二位置可为可伸缩的尖头末端的静止位置。可通过丝线引导构件与端盖的接合将可伸缩的尖头末端从第二位置推至第一位置。
198、外管状构件可以限定尖头末端。如果尖头末端永久存在,则内管状构件可以包括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盲孔。如果尖头末端是可伸缩的尖头末端,则内管状构件可以是空心的,使得丝线引导构件可以致动可伸缩的尖头末端和/或任何合适的部署机构。
199、拉伸线可固定到端盖上。每个端盖可配置为在内管状构件和外管状构件之间接收拉伸线。拉伸线可以通过压接、压模、夹紧、粘合和/或将拉伸线夹在内管状构件和外管状构件之间来固定到每个端盖。拉伸线也可通过将拉伸线缝合或系在管状构件上来固定。
200、外管状构件可以包括形成在侧壁中的开口,该开口构造成接收拉伸线。该开口可形成在端盖的中央区域,并且更优选地,该开口可形成在朝向端盖的末端处。
201、每个端盖可配置为在植入和/或收回u形织物体期间与相应的臂部共线延伸。每个端盖可配置为在拉力施加到拉伸线上时与相应的臂部的每个褶层的平面平行延伸。
202、由于臂部可以固定在端盖的靠近臂部的一端,并且由于拉伸线可以固定在端盖的远离臂部的中心区域和/或朝向端盖的末端,因此由于臂部和/或拉伸线而施加的拉力可以导致扭矩作用在端盖上。
203、因此,当丝线引导构件与端盖接合时,端盖将伸直并与臂部共线地延伸。这可有助于将织物体的臂部植入身体组织中。当拉伸线受到拉力并因此使臂部折叠而塌缩时,拉伸线可转动端盖使之与臂部的褶层平行,从而与臂部所折叠靠着的身体组织的表面平行。这可有助于将臂部固定到身体组织,并且还可最小化植入期间从身体组织突出的端盖的轮廓。例如,端盖可转动成垂直于拉伸线而处于“t”形构型,在该构型中,拉伸线垂直于身体组织的表面,并且端盖的长度平行于身体组织的表面,从而防止端盖穿过身体组织的移动。当从身体组织回收织物体部分时,例如通过从远离端盖的方向拉动,作用于臂部的拉力可使端盖从平行位置自动复位,使得它们在回收过程中与臂部共线延伸。因此,通过将臂部在其端部处联接到端盖,来自臂部的拉力将倾向于(例如从上述的“t”形构型)拉直端盖,使其与臂部对齐,从而与穿过身体组织的孔对齐。这可便于回收并尽量减少回收过程中身体组织受到的任何创伤。
204、端盖可以由能够保持其形状的合适的刚性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钛、工程塑料或镍钛合金。端盖可以是单个部件(例如,空心管),其中,拉伸线被系绑或固定至管。端盖可以通过激光切割或加工镍钛合金或不锈钢而形成为单个部件。
205、每个端盖的外管状构件可以包括凹槽、通道、孔口或其他合适的特征,用于在外管状构件和内管状构件之间引导臂部。该凹槽、通道、孔口或其他合适的特征可与用于线的孔口或开口周向对齐地形成,并且还可以在构造成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处或朝向该开口而形成。使线和臂部彼此对齐可提高软组织锚固系统在植入身体软组织中时的稳定性。
206、将臂部朝向端盖的开口固定并且将线固定在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处可以便于线在拉力作用下向端盖施加扭矩,从而使端盖在植入时平放靠着身体软组织。
207、将臂部固定在端盖的开口处和/或接近端盖的开口处也可便于端盖的回收。例如,在回收软组织锚固系统时,可放松线中的拉力。然后可拉动臂部/织物体以施加拉力。该拉力可导致扭矩被施加到端盖,从而使得端盖转动,使得端盖在垂直于身体软组织的表面的平面中延伸(例如,使得其与线共线地延伸)。然后可拉动和/或引导管状盖构件穿过身体软组织。因此,这种布置可便于在回收软组织锚固系统期间回收端盖,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回收期间身体组织所经受的任何创伤。
208、或者,形成于外管状构件的侧壁中的用于接收线的孔口也可接收臂部。因此,臂部和线到端盖的固定可同时进行。
209、替代地,并且如在植入前丝线引导构件由端盖的开口接收的布置中可能是优选的,外管状构件可以不包括用于在外管状构件和内管状构件之间引导臂部的通道和/或限定被构造成用于接收丝线引导构件的开口的喇叭形入口。这可以使得端盖变得更短和/或更薄(即直径更窄),因此更紧凑,适用于在植入期间不需要将丝线引导构件引导到与端盖接合的布置。
210、织物体可以由单层织物或多层织物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织物可以被认为是由细丝或细丝状物编织而成的材料。一种可能的材料是聚酯织物,其他材料包括pet、uhmpe、eptfe、ptfe和类似材料的织物。织物体可以由任何合适的柔性、顺应性和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织物体可以通过激光切割现有材料或任何其他合适的制造技术来形成。
211、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至少两个臂部,u形体之所以被称为u形体,是因为基部和两个臂部形成了u形。然而,应理解,这仅指具有两个臂部的织物体的单元结构,如果存在更多臂部,形状将有所不同。例如,包括三个臂部的织物体可被认为是w形体,其中,w形体包括两个u形单元。因此,锚固系统可以包括具有多个u形单元的织物体,从而获得适用于软组织锚固系统的所需用途的尺寸的织物体。
212、基部可以是织物体的最宽部分。也就是说,基部可以限定织物体的最大宽度。
213、基部可以包括一对翼部。翼部可延伸得比臂部的最外边缘宽。
214、通过提供宽度增大的基部,或者至少比臂部宽的基部,基部可以被配置为在植入身体组织时为织物体提供更大的侧向支撑。
215、当使用锚时,基部可以植在瓣叶的心房侧上,心跳期间需要保持该侧。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用于心房侧位置的侧向支撑有利于实现瓣叶的宽阔支撑区域。如果基部位于心房侧,则臂部位于心室侧。它们的作用是将锚固系统保持到位并提供一些支撑,而心房侧部分(基部)在心脏收缩(心缩期)期间更积极地承受血流对瓣叶施加的力。
216、基部可以包括形状保持构件。形状保持构件可被配置为增加基部的刚度。形状保持构件可配置为保持基部的平面范围,或与瓣叶/解剖结构的形状相符的3d形状。
217、通过使用形状保持构件加固基部,基部能够为植入有织物体的身体组织提供更大的侧向支撑。此外,当提供有形状保持构件时,植入过程中织物体在保持人造线时所经受的拉力可以更均匀地分布在基部上。这可以提高植入时织物体的稳定性。
218、形状保持构件可以由弹性材料形成。基部可以包括折叠构型和展开构型,其中,形状保持构件被配置成在移除约束力时将基部从折叠构型推至展开构型。基部在展开构型中可以是基本平坦的。
219、形状保持构件可以嵌入基部的层中、与基部的各层交织和/或夹在基部的各层之间。
220、基部可以通过将织物体的一部分向后折叠在其自身上并将形状保持构件夹在它们中间来形成。形状保持构件和/或织物体的折叠部分可以通过粘合剂、超声波焊接、缝合或其他合适的固定方式固定到位。
221、形状保持构件可以包括荧光标记。荧光标记可以在植入和/或回收期间通过成像帮助定位织物体。
222、形状保持构件可以由诸如不锈钢、钛或镍钛合金之类的形状保持金属形成。形状保持构件可以通过激光切割形成,或者通过对由类似材料制成的丝线进行成形而形成。
223、基部可以提供用于在植入后收回织物体的表面。可以通过抓住基部并将基部拉离身体组织而将臂部从身体组织中拉出来收回u形织物体。形状保持构件可以提高收回的简易性,因为形状保持构件可帮助分散收回期间基部所经受的拉力。
224、基部中的形状保持构件还可以防止臂部在部署时过度延伸穿过瓣叶,因为它可以在臂部被导丝拉过组织时充当止动件-这样,基部与形状保持构件相结合可以限制部署线在部署过程中可以延伸的距离。
225、基部可被配置为由圈套夹持,并且可选地可使用荧光标记来定位基部。例如,圈套可在臂部最初从基部延伸的位置环绕臂部,在植入时与基部位于身体组织的同一侧。然后,可收紧圈套,使得在收回时,圈套夹持基部。该对翼部可提供基部的加宽表面,基部可通过该加宽表面被圈套夹持。
226、臂部可以包括在基部和每个臂部之间延伸的窄腰部。在植入时,窄腰部可与身体软组织对准,使得窄腰部在植入部位处被身体软组织环绕。窄腰部可被构造的比软组织锚固系统将植入的身体软组织的厚度长。例如,窄腰部的长度可以是:大于至少1毫米;大于至少2毫米;或大于至少3毫米。窄腰部的长度可以在1毫米至3毫米之间。每个窄腰部可同样被视为相应臂部的一部分,使得每个臂部在臂部的靠近基部的端部处包括窄腰部,或者可替代地被视为其自身的相应部分,如上所述。窄腰部可稳定基部在身体组织附近的植入。该特征还可有助于在拉紧拉伸线之前将臂部保持就位。
227、每个臂部可被提供有各自相应的线。例如,在软组织锚包括至少两个臂部的某些布置中,人造线可以是用于其中一个臂部的线,而对于其余的臂部,可以采用附加的线,每个附加的线均固定到人造线上(滑动接合或稳固接合)。另外,或替代地,两个臂部可以包括共同的线,该线连接到人造线/邻近基部的另一臂部的线。该线的第一端可连接到第一臂部的端盖,该线的第二端可连接到第二臂部的端盖。然后,该线的中央部分可以固定到人造线/任何其他线。
228、在线被穿线通过臂部的情况下,对于每个臂部,可以提供:基部中的孔;窄腰部中的孔;以及臂部中的至少一个孔。窄腰部中的孔可以定位的更靠近基部而不是相应的臂部(即,孔可以位于基部附近)。这种布置可以改善织物体周围的身体软组织的压缩,因为在靠近基部的窄腰部中布置的孔促使了基部朝向身体软组织/朝向塌缩的臂部的塌缩。因此,可以改善植入后锚固系统的稳定性。
229、在不设置窄腰部的情况下,针对每个臂部,可以设置:基部中的孔;以及臂部中的至少两个孔。
230、结合有形状保持构件的基部可帮助将软组织锚固系统放置在瓣叶的更宽区域(窄而深)的位置中,同时仍实现瓣叶支撑。
231、拉伸线可以包括多条系绳线,每条系绳线与相应的臂部相关联(即,穿线通过基部和臂部)。
232、每条系绳线优选地连接到公共系绳点,其中,系绳点配置为当拉力施加到系绳点上时使每条系绳线处于拉力作用下。也就是说,系绳点配置为当系绳点本身处于拉力作用下时将拉力施加到每条系绳线上。
233、通过提供包括多条系绳线的装置,每条系绳线由于共同的系绳点而处于拉力之下,软组织锚的臂部(和/或端盖,如果存在)可以各自受到拉力,该拉力沿着施加到系绳点的拉力的方向将它们拉向与系绳点相交的平面或轴线。这可以使得每个臂部被朝向彼此推动,进而在植入时捕获、聚集和/或夹紧位于臂部之间的任何多余身体组织。因此,这种装置可以恢复身体软组织的形状和/或为身体组织提供额外的结构支撑。
234、当身体软组织是心脏瓣膜瓣叶时,包括多条分别连接到公共系绳点的系绳线的布置可能特别有利。如上所述,由于捕获多余的瓣叶组织而导致的瓣叶组织重塑形已被发现提供与瓣叶切除相似的结果。切除是现有心脏瓣膜修复方法中的常见手术步骤,其中,外科医生切除心脏瓣膜的受损部分并将剩余组织的边缘缝合在一起。切除通常在存在过多瓣叶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然而,通过提供包括系绳点和多条系绳线的线布置,可以避免切除步骤的需要。这可以简化整个手术过程。
235、在所描述的实施例中,该线可被认为是一种系绳装置,其中,系绳装置包括多条系绳线。每条系绳线将穿线通过每个臂部和基部(并且每条系绳线的一端可固定到相应的端盖),其中,每条系绳线配置为当拉力通过系绳点施加到系绳线上时,将每个臂部折叠成朝向基部塌缩。每条系绳线将在基部的与臂部相对侧上的位置处连接到系绳点。
236、系绳点可以是固定的系绳点,使得系绳线在连接处不能相对于系绳点移动。系绳点可以是固定的结、眼板或其他合适的紧固件。
237、或者,系绳点可以是可滑动的系绳点,使得系绳线能够相对于连接处的系绳点移动。系绳线可以以上述方式自行调节。系绳点可以是系绳结,通过一条共同的线提供多条系绳线。
238、人造线可以连接到系绳点,并且可以配置为对系绳点施加拉力,即使系绳点处于拉力之下。
239、人造线可以构成其中一条系绳线。其余系绳线可以在沿着人造线定位的系绳点处与人造线连接。
240、优选地,所述系绳点被布置成在系绳点的第一侧上提供多个系绳线中的每一条,而单个拉力和/或人造线位于系绳点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这样的配置可以提供从系绳点到每条系绳线的更稳定的拉力分布。
241、多条系绳线可以由两条系绳线组成,在这种情况下,系绳装置可以包括y形构型。多条系绳线可以由三条系绳线组成,在这种情况下,系绳装置可以包括三叉形构型。
242、在第二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变型中,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仅包括一个臂部,而不是至少两个臂部。可以理解的是,即使仅具有一个臂部,并使用其他特征(例如端盖),也可以实现某些益处,如上所述。
243、因此,从另一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用于植入身体软组织中以保持线的软组织锚固系统,所述锚固系统包括:织物体,所述织物体包括基部和从所述基部延伸的至少一个臂部;其中,每个臂部构造成朝向所述基部折叠而塌缩,使得在使用中身体组织被夹在基部和每个臂部之间;其中,每个臂部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固定在每个臂部的远离基部的一端,其中,每个端盖构造成接收用于将锚植入身体组织中并在植入期间将臂部拉过身体组织的丝线引导构件。
244、上述任一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是瓣膜锚固系统,用于植入心脏瓣膜瓣叶中,以固定人造腱索线。心脏瓣膜瓣叶可以是二尖瓣瓣叶或三尖瓣瓣叶。
245、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用于植入身体软组织中以固定人造线的软组织锚固系统,所述锚固系统包括:多个锚固构件;以及包括多条系绳线和公共系绳点的系绳装置;其中,每条系绳线与相应的锚固构件相关联并且连接到公共系绳点;其中,系绳点被配置为当软组织锚固系统植入身体软组织中并且系绳点本身处于拉力下时使每条系绳线处于拉力下,使得每个锚固构件被朝向与系绳点相交的轴线和向系绳点施加拉力的方向推动。
246、通过提供包含多条系绳线的系绳装置,每条系绳线由于共同的系绳点而处于拉力之下,软组织锚固系统的锚固构件可以各自受到拉力,该拉力将它们沿着施加到系绳点的拉力的方向拉向与系绳点相交的平面或轴线。这可以导致每个锚固构件被推向彼此,进而在植入时捕获、聚集和/或夹紧位于锚固构件之间的任何多余身体组织。因此,这种布置可以恢复身体软组织的形状和/或为身体组织提供额外的结构支撑。
247、当身体软组织是心脏瓣膜瓣叶时,包括多条分别连接到公共系绳点的系绳装置可能特别有利。如上所述,通过捕获多余的瓣叶组织而导致的瓣叶组织重塑已被发现提供与瓣叶切除相似的结果。切除是现有心脏瓣膜修复方法中的常见手术步骤,其中,外科医生切除心脏瓣膜的受损部分并将剩余组织的边缘缝合在一起。切除通常在存在过多瓣叶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然而,通过提供包括系绳点和多条系绳线的线装置,可以避免切除步骤。这可以简化整个手术程序。
248、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是瓣叶锚固系统。身体软组织可以是瓣叶心脏瓣膜。人造线可以是人造腱索线。
249、每个锚固构件可被配置为穿过身体软组织,其中,系绳线穿过身体软组织。因此,系绳点可配置为当每条系绳线以远离身体组织表面的方向穿过组织时以及当系绳点本身处于拉力下时,使每条系绳线处于拉力下。
250、系绳点可以是固定系绳点,使得系绳线在连接处不能相对于系绳点移动。系绳点可以是固定结、眼板或其他合适的紧固件。
251、或者,系绳点可以是可滑动的系绳点,使得系绳线就可以在连接处相对于系绳点移动。系绳线可以以上述方式自行调节。系绳点可以是系绳结,通过一条共同的线提供多条系绳线。
252、人造线可以连接到系绳点,并且可以配置为对系绳点施加拉力,即使系绳点处于拉力之下。
253、人造线可以构成其中一条系绳线。其余系绳线可以在沿着人造线定位的系绳点处与人造线连接。
254、优选地,所述系绳点被布置成在系绳点的第一侧上提供多个系绳线中的每一条,而单个拉力和/或人造线位于系绳点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这样的配置可以提供从系绳点到每条系绳线的更稳定的拉力分布。
255、所述多条系绳线可以由两条系绳线组成,在这种情况下,系绳装置可以包括y形构型。所述多条系绳线可以由三条系绳线组成,在这种情况下,系绳装置可以包括三叉形构型。
256、每个锚固构件可以是管状盖构件。管状盖构件可以是如上所述的形式,例如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形式。
257、每个锚固构件可以是臂部和/或端盖。臂部和/或端盖可以是如上所述的形式,例如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形式。
258、所述多个锚固构件可以包括管状盖构件和臂部和/或端盖。
259、虽然上述方面所讨论的软组织锚固系统在心脏的治疗中可能具有特定优势和应用,但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它们的应用不应被认为局限于心脏软组织的治疗。
260、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通过合适的部署装置(有利地为导管装置)部署。部署装置可以包括锚部署机构,其在部署期间(例如在刺穿身体组织和植入织物体的臂部期间)保持和/或引导软组织锚固系统。锚部署机构或保持锚部署机构的导管装置的另一部分还可用于移除丝线引导构件和/或拉伸拉伸线,以便将臂部和端盖放置到其最终位置,例如,将臂部折叠并将端盖转动以沿着身体组织的表面放置。
261、因此,从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心脏组织中植入软组织锚固系统的导管装置,该导管装置包括:壳体部分,其中,壳体部分从导管装置的远端沿着导管装置的长度向导管装置的近端延伸;以及位于壳体部分内的如前述任一方面所述的软组织锚。
262、第四方面的导管装置可具有与本发明前述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特征相对应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因此,前述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上述描述,包括但不限于所有技术优点和替代实施例,可同样适用于第四方面的导管装置。
263、导管装置可包括用于从壳体部分部署软组织锚固系统的丝线引导构件。当软组织锚固系统包括端盖时,导管装置可包括与开口接合的丝线引导构件。
264、丝线引导构件可包括肩部。壳体部分可包括止动部分,该止动部分构造成与肩部配合,从而限制丝线引导构件在壳体部分中的远端平移。
265、通过限制丝线引导构件的远端平移,可以防止在软组织锚固系统植入期间发生丝线引导构件的过度延伸。例如,当导管装置在递送到植入部位期间经历弯曲时,丝线引导构件的路径可以相对于导管装置的纵向轴线缩短或延长。因此,通过限制丝线引导构件在壳体部分中的远端平移,可以更好地控制丝线引导构件的最终部署长度。这可能特别有利于确保在使用多个丝线引导构件的情况下,丝线引导构件延伸到相同的最终长度,以促进端盖和/或臂部在身体组织中的稳定和对称植入。
266、因此,丝线引导构件可以包括用于限制丝线引导构件在壳体部分中的远端平移范围的肩部(即,第一肩部),以及配置为与端盖配合/接合以将锚固系统植入身体组织中的对应部分/肩部区域(即,第二肩部)。
267、从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心脏组织中植入软组织锚固系统的导管装置,该导管装置包括:壳体部分,其中,该壳体部分从导管装置的远端沿着导管装置的长度向导管装置的近端延伸;软组织锚固系统,其包括多个锚固构件;以及
268、部署系统,其被配置为同时将每个锚固构件植入心脏组织中;其中,部署系统包括多个丝线引导构件,其中,每个丝线引导构件包括位于丝线引导构件远端处的导引部分,并且其被配置为接合相应的锚固构件;并且其中,部署系统被配置为在植入锚固构件期间保持多个丝线引导构件的导引部分之间的共面对准。
269、发明人认识到,当在心脏组织中植入包含多个锚固构件的软组织锚固系统时,期望的是将每个锚固构件同时植入心脏组织中。同时植入锚固构件可以提高植入的系统的稳定性,因为锚固构件可以以相同且更好控制的方式部署。此外,同时植入锚固构件可以降低植入过程的复杂性。
270、然而,发明人还认识到,在通过导管装置将软组织锚固系统递送到心脏的过程中,导管装置的递送轴可能会因导管装置所通行穿过的血管的曲度而发生弯曲。这种弯曲可能导致导管装置的各个部件不得不根据它们在递送到心脏过程中经历的曲率半径而穿行通过不同的距离。这可能会给用于将软组织锚固系统的锚固构件植入心脏组织的丝线引导构件带来问题。如果一个丝线引导构件比另一个丝线引导构件穿行的距离大,则各自由相应的丝线引导构件部署的锚固构件可能无法同时植入心脏组织中,因为丝线引导构件在被递送到心脏的过程中可能会变得不对称地拉伸或定位。这可能会影响部署系统同时将锚固构件植入心脏组织的能力。
271、因此,部署系统被配置成在植入锚固构件期间保持所述多个丝线引导构件的导引部分之间的共面对准。这样,无论丝线引导构件在递送期间各自独立经历的曲率如何,最终在植入期间操纵锚固构件的丝线引导构件的端部将保持对准,使得锚固构件将同时植入。通过控制丝线引导构件的导引部分的共面对准,在丝线引导构件与相应的锚固构件接合之前,可以恢复由于曲率不同而导致的丝线引导构件的任何可能的偏转。
272、应当理解,通过同时植入,锚固构件本身被同时植入心脏组织中,并且还在相同动作或运动期间被植入心脏组织中。
273、当导引部分的等同点或等同部分(例如,丝线引导构件本身的端部)位于彼此基本相同的平面中时,导引部分将被理解为共面地对齐,所述平面被限定为垂直于导管装置或丝线引导构件本身的纵向轴线。当导引构件与同一平面重合时,或者当它们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公差小于0.5毫米、小于1.0毫米或小于1.5毫米时,导引构件可被视为共面对齐。
274、每个丝线引导构件包括近端和远端。位于远端的部分是导引部分,其被配置成接合相应的锚固构件,如上所述。每个丝线引导构件还可以包括控制部分,其从导引部分延伸并且位于近端处和/或靠近近端。
275、导引部分可包括尖头末端,其被配置为在植入期间刺穿心脏组织。或者,导引部分可配置为由锚固构件的开口接收,使得导引部分向锚固构件提供动力,锚固构件本身刺穿心脏组织。
276、控制部分可以比导引部分厚,即具有较大的直径。控制部分通常从导管装置的壳体延伸并穿过导管装置的递送轴。控制部分可以延伸到导管装置的递送手柄,递送手柄位于导管装置的近端。
277、导引部分的直径(即外径)可以为大约0.3毫米。控制部分的直径(即外径)可以为大约0.5毫米。
278、每个丝线引导构件可以包括凸起部分。
279、凸起部分优选位于引导部分与控制部分之间,且其直径大于引导部分和控制部分的直径。
280、凸起部分的直径(即外径)可以为大约0.8毫米。凸起部分的直径可以为0.6至0.9毫米之间。
281、凸起部分的长度可以约等于其直径。凸起部分的长度可以约为0.8毫米。
282、凸起部分具有球状形状。球状形状优选包括限定凸起部分的最大直径的中央部分,以及位于中央部分两侧的两个锥形/过渡部分。
283、每个丝线引导构件可在第一构型和第二构型之间移动,其中,在第一构型中,凸起部分被配置为接合第一障碍物,该第一障碍物被配置为限制丝线引导构件在近端方向上的平移,并且在第二构型中,丝线引导构件被配置为接合相应的锚固构件。
284、通过限制丝线引导构件在近端方向的平移,防止了丝线引导构件在部署期间不对称地缩回导管装置的递送轴中(例如,由于递送期间的弯曲而经历的拉力延伸)。第一障碍物还提供了参考点,通过该参考点,可以恢复或维持在将导管装置递送到心脏期间,丝线引导构件的共面对准。例如,当凸起部分抵靠第一障碍物时,丝线引导构件的导引部分可以彼此共面对准。丝线引导构件的导引部分的共面对准可以通过自动或手动将每个丝线引导构件移动到第一构型来恢复。因此,可以理解,第一障碍物本身彼此共面对准。
285、第一障碍物可以限定通道或凹槽,控制部分可以通过该通道或凹槽,但导引部分不能通过该通道或凹槽。
286、第一障碍物可以是位于壳体部分的近端部分的抵接部分。
287、通过将第一个障碍物放置在壳体的近端部分,可以维持或恢复共面对准的点位于在递送过程中可能经历弯曲的丝线引导构件的任何部分的远端。
288、所述多个丝线引导构件的导引部分被配置为当凸起部分抵靠第一障碍物时共面对齐。
289、抵接部分可以与凸起部分的形状互补,使得凸起部分被配置为在第一构型中与抵接部分匹配。
290、在第二构型中,凸起部分可以配置为抵接锚固构件的互补部分。
291、互补部分可以是凸起部分的锥形/过渡部分。
292、因此,凸起部分可以提供一表面或部分,通过该表面或部分,丝线引导构件可以向锚固构件提供动力。
293、凸起部分本身可以充当肩部,其被构造成与管状盖构件或端盖的喇叭形入口接合,如分别在第一和第二方面以及任何相关方面中所述。
294、替代地,在第二构型中,凸起部分可以被配置为邻接位于壳体部分的远端部分中的第二抵接部分,其中,第二抵接部分被配置为限制丝线引导构件在远端方向上的平移。
295、在壳体部分的远端部分中设置第二抵接部分可以防止在软组织锚固系统植入过程中丝线引导构件的过度延伸。
296、第二抵接部分可以包括通道或凹槽,控制部分和导引部分可以通过该通道或凹槽,但凸起部分不能通过该通道或凹槽。
297、在这种布置中,凸起部分可以位于控制部分内,而不是位于控制部分和导引部分之间。
298、丝线引导构件可以包括延伸在控制部分和导引部分之间的肩部。肩部可在控制部分和导引部分之间形成倾斜过渡。肩部可构造成抵靠或接合锚固构件的互补部分,从而在植入期间向锚固构件提供动力。
299、部署系统可以配置为通过手动将导引部分恢复到共同平面来被动地保持导引部分之间的共面对齐。例如,用户可以在将导管装置递送到心脏组织时拉动每个丝线引导构件,其中,每个第一障碍物提供用于恢复共面对齐的表面。
300、或者,部署系统可以被配置为通过自动将导引部分恢复到公共平面来主动维持导引部分之间的共面对准。
301、部署系统可以包括弹簧装置。每个丝线引导构件可以连接到弹簧装置。弹簧装置可以配置为在将导管装置递送到心脏期间自动恢复多个丝线引导构件的导引部分之间的共面对准。弹簧装置可以是配置为主动保持导引部分之间的共面对准的装置的一个示例。
302、弹簧装置可以向所述多个丝线引导构件提供一个或更多个控制输入。
303、优选地,弹簧装置被配置成将每个丝线引导构件偏压至第一构型。
304、通过提供配置为将每个丝线引导构件偏向第一构型的弹簧装置,部署系统可以在将导管装置递送到心脏期间自动恢复丝线引导构件的导引部分之间的共面对准。
305、弹簧装置可包括多个弹簧构件,每个弹簧构件选择性地连接至相应的丝线引导构件。每个弹簧构件可配置为向相应的丝线引导构件提供恢复力。
306、弹簧装置可配置为调节各个丝线引导构件之间的相对拉力。调节各个丝线引导构件之间的相对拉力可以保持导引部分的共面对齐,而不管控制部分在导管装置递送期间发生任何偏转或错位或其他情况。
307、弹簧装置可包括:拉伸调节机构,用于放松每个丝线引导构件中的拉伸;以及拉伸恢复器,用于放松或平衡各个丝线引导构件之间的相对拉伸。拉伸调节机构可放松任何丝线引导构件因偏转或弯曲而受到拉伸时所经受的拉力,这种拉伸可能由于第一障碍物阻止丝线引导构件缩回递送轴而体现为拉拽力。拉伸恢复器可通过调节每个丝线引导构件上的横向力(即,沿垂直于弹簧装置中的丝线的纵向延伸的方向施加的力)来缓解拉伸。因此,拉伸恢复器可通过弓形拉伸原理(principle of bow tens ion)缓解任何拉伸,其中,丝线的横向位移的变化会增加或减少丝线引导构件中的纵向拉伸。
308、弹簧装置可位于导管装置的递送手柄中。
309、所述多个丝线引导构件可配置为通过单个控制输入同时平移。单个控制输入可配置为选择性地接合所述多个丝线引导构件。一旦在导管装置的递送期间恢复丝线引导构件的共面对准(或假设保持丝线引导构件的共面对准),相等和/或对称的纵向平移将对丝线引导构件进行相等且因此同时的操作,以同时植入锚固构件。
310、单个控制输入可以包括配置为传送平移输入的第一组齿轮和配置为平移每个丝线引导构件的第二组齿轮。第一组齿轮与第二组齿轮互补,并且可选择性地接合。在导管装置被递送到心脏组织后,在植入之前,这些齿轮优选彼此接合。第一组齿轮可同时操作,使得各个丝线引导构件通过所述单个控制输入同时地平移。
311、弹簧装置可被配置为在控制和/或接合所述单个控制输入之前选择性地与所述多个丝线引导构件断开。弹簧装置可配置为选择性地重新连接,例如在导管装置缩回之前。
312、弹簧装置可以作为所述单个控制输入的一部分提供。
313、每个锚固构件可以是软组织锚固系统的管状盖构件。
314、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是根据第一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因此,第五方面的导管装置可以具有与第一方面和本发明的其他相关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特征相对应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
315、每个锚固构件可以是软组织锚固系统的端盖。
316、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是根据第二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因此,第五方面的导管装置可以具有与第二方面和本发明的其他相关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特征相对应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
317、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是根据第三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因此,第五方面的导管装置可以具有与第三方面和本发明的其他相关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特征相对应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
318、因此,前述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上述描述,包括但不限于所有技术优点和替代实施例,可同样适用于第五方面的导管装置。
319、以下特征可以是本发明第四方面和/或第五方面的导管装置的特征。
320、导管装置可以包括锚部署机构,其在部署期间(例如在刺穿身体组织和植入织物体的臂部期间)保持和/或引导软组织锚固系统。锚部署机构或保持锚部署机构的导管装置的另一部分还可用于移除丝线引导构件和/或拉伸拉伸线,以便将臂部和/或端盖放置到其最终位置,例如使得臂部被折叠和/或端盖被转动以沿着身体组织的表面放置。
321、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被保持在导管装置中的帘或护套内。护套可配置为在部署期间偏转或皱缩,以帮助从导管装置部署软组织锚固系统。护套可在从导管装置部署软组织锚固系统期间减少软组织锚固系统和导管装置之间的摩擦。
322、该护套可以是薄管状护套。
323、当软组织锚固系统包括织物体时,护套可用于保持织物体。当软组织锚固系统包括管状盖构件/端盖时,所述构件/盖可被保持在护套外部或内部。
324、该护套可以容纳在锚部署机构内。
325、护套可以附接或固定到锚部署机构,使得其在从导管装置部署软组织锚固系统期间不会从导管装置释放。
326、锚部署机构可以包括锚部署管,该锚部署管用于保持和引导软组织锚固系统的各部分(例如臂部和/或端盖),以及丝线引导构件。
327、在使用多个臂部的情况下,例如使用u形织物体和两个臂部,则锚部署管可以包括一对管,每个用于每个臂部及其各自的丝线引导构件,管之间有连接,从而允许臂部之间的基部织物连接桥部跨在管之间。例如,沿着管可以具有狭槽,用于连接桥部沿其滑动。
328、类似地,在使用包括两个管状盖构件/t形杆锚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情况下,每个管状盖构件/t形杆锚通过共同的线连接(例如,在两个管状盖构件的相应中央部分之间延伸的单条线,其连接到该线的中央部分处的人造线;或者两条线,例如,每条线连接到相应的管状盖构件的中央部分并且在其端部的远端处彼此固定),则锚部署管可以类似地包括一对管,每个管用于一个管状盖构件(即t形杆锚)及其相应的丝线引导构件。管之间还可以有连接,从而允许两个t形杆锚之间的两条线之间的固定件/共同的线跨越在管之间。例如,沿着管可以有槽,用于共同的线/固定件沿其滑动。
329、护套可以保持在锚部署管内,并且可以延伸至容纳端盖/管状盖构件的管。
330、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是通过导管装置部署的瓣叶锚。一种可能的导管装置是配置为通过植入人造腱索线来修复心脏的装置,其中软组织锚固系统充当瓣叶锚,用于将人造腱索线连接到心脏瓣叶。在一个示例中,导管装置包括:壳体部分,其从导管装置的远端沿着导管装置的长度向导管装置的近端延伸;瓣叶锚(包括软组织锚固系统),用于放置在心脏瓣膜的瓣叶中,其中,瓣叶锚被布置为与人造腱索线联接;以及瓣叶锚部署机构,用于部署瓣叶锚以将其附接到心脏的瓣叶。
331、瓣叶锚部署机构可以包括用于夹持心脏瓣膜的瓣叶的机械夹持装置,以及用于在部署到身体组织中之前容纳瓣叶锚的瓣叶锚管;夹持装置和瓣叶锚被布置成使得当在使用中夹持装置抓紧瓣叶时,软组织锚固系统可被推出瓣叶锚管以刺穿瓣叶并部署锚,如本文其他地方所述的,从而它将织物体固定在瓣叶中。
332、机械夹持装置可以包括可旋转地联接到导管装置的主体的夹持臂,使得夹持臂可以相对于导管装置旋转,以将夹持臂的外端移离导管装置的主体。
333、夹持臂可以包括形成于夹持臂的基座中的狭槽。夹持臂可通过该狭槽可旋转地联接到主体,使得夹持臂配置为远离导管装置的主体平移。此平移将包括在上述夹持臂的旋转运动中/在上述旋转运动之外。
334、通过允许夹持臂平移远离主体,可以提供并调节导管装置的主体和夹持臂之间的空间。这可以提供对所夹持的瓣叶的更好的抓握。例如,人类的瓣叶的厚度可能在1至3毫米之间,因此能够将夹持臂平移远离导管装置的主体以适应不同厚度的瓣叶可以改善导管装置的主体和夹持臂之间的瓣叶接触。
335、此外,通过提供一种使夹持臂可平移离开导管装置的主体的装置,由于整个夹持臂表面可在一次平移运动中松开所夹持的瓣叶,因此瓣叶/身体软组织可更平稳地与夹持臂脱离;然后旋转以将瓣叶从导管装置的主体和夹持臂之间完全释放。
336、瓣叶锚管可形成在导管装置的主体中。因此,瓣叶锚可配置为从导管装置的主体并朝向夹持瓣叶的夹持臂部署。
337、夹持臂可包括多个锯齿,所述锯齿被构造用于增加瓣叶与夹持臂之间的接触面积。锯齿可位于:夹持臂的第一部分上,该第一部分被构造为面向瓣叶锚管的开口;以及位于夹持臂的第二部分上,该第二部分被构造为面向导管装置的主体。
338、通过以这种方式提供围绕夹持臂的锯齿,夹持臂可以提供其自身与瓣叶之间的改进的抓握接触。例如,锯齿可以有效地沿圆周围绕夹持臂的被配置为接触瓣叶的表面。因此,瓣叶可以更好地由夹持臂支撑。
339、主体还可以包括形成在被构造成面向夹持臂的表面上的多个锯齿。在夹持臂和导管装置的主体上都设置锯齿可进一步提高夹持臂夹持瓣叶的力度。
340、锯齿优选是钝的,以尽量减少瓣叶被夹持时所遭受的创伤。锯齿可以是夹持臂的表面和/或导管装置的主体中不均匀和/或均匀分布的起伏,与例如平坦/平面表面相比,其增加了其表面积。
341、夹持臂可以包括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被配置成接收从形成在导管装置的主体中的瓣叶锚管部署的丝线引导构件和/或臂部以及端盖。该内部空间可向夹持臂的被配置成接触瓣叶、并由夹持臂的侧壁界定的面敞开。
342、内部空间可有利于丝线引导构件的完全延伸,使得臂部和/或端盖完全穿过瓣叶并因此可靠地植入身体软组织中。
343、内部空间可包括配置为接收第一丝线引导构件的第一内部空间和配置为接收第二丝线引导构件的第二内部空间。第一和第二内部空间的开口可由配置为接触瓣叶的夹持部分隔开。提供夹持部分可增加瓣叶与夹持臂接触的表面积,从而增加在将多个臂部和/或端盖植入瓣叶期间瓣叶的稳定性。
344、在示例实施例中,瓣叶锚管被布置成通过从瓣叶的心房侧刺穿瓣叶来将瓣叶锚植入心脏瓣叶中。瓣叶可以是二尖瓣瓣叶或三尖瓣瓣叶。
345、该装置允许瓣叶被容易地夹住,并将新的索牢固地附接到瓣叶上。无需像wo2008/101113中那样使用真空和缝合线的复杂程序。如果需要,机械夹持装置可以多次打开和关闭,以释放和重新接合瓣叶,直到其处于放置锚所需的位置。
346、wo2016/042022和wo2020/109596中所述的先前的导管装置通常设想通过从瓣叶的心室侧而不是心房侧刺穿瓣叶来将瓣叶锚植入心脏瓣叶中。然而,本技术人认识到,从瓣叶的心房侧植入瓣叶锚的导管装置提供了许多优点,而当从心脏瓣叶的心室侧植入瓣叶锚时,这些优点不会存在。
347、当从瓣叶的心室侧植入时,瓣叶锚可能需要位于瓣叶的边缘附近,以便为扇动的瓣叶提供足够的支撑。相反,当从瓣叶的心房侧植入时,当瓣叶锚靠近于瓣叶的边缘或瓣叶环植入时,瓣叶锚可为瓣叶的边缘提供足够的支撑。
348、瓣叶锚植入位置的选择可能取决于多种因素,并且可能因患者而异。将瓣叶锚植入瓣叶的心房侧可为外科医生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让他们能够选择将瓣叶锚植入何处,即能够将瓣叶锚植入瓣叶的边缘附近、瓣叶环附近或两者之间。
349、靠近瓣环而非靠近瓣叶的边缘的瓣叶组织可能更不容易遭受与瓣叶锚植入相关的创伤。例如,靠近瓣叶环的组织可能比靠近瓣叶边缘的组织厚。当线被拉紧时,靠近瓣叶的瓣环的组织可能更能承受心动周期期间与人造腱索线相关的拉伸。
350、通过从心房侧植入瓣叶锚,瓣叶锚能够被植入得更靠近心脏瓣叶的环,同时仍为瓣叶的边缘提供足够的支撑。
351、当使用人造腱索线来防止瓣叶反流(即二尖瓣反流或三尖瓣反流)时,该线通常会在两端被固定,一端位于心脏的乳头肌处/中,另一端位于瓣叶锚处。因此,如果瓣叶锚(软组织锚固系统)从心室侧植入瓣叶,则该线将延伸至乳头肌,而不会为瓣叶的边缘(即瓣叶的扇动端)提供任何支撑。然而,当从心房侧植入瓣叶时,该线可沿瓣叶的心房侧表面延伸,并在瓣叶的边缘之上延伸,然后下降到心室内到乳头肌中的植入位置。因此,通过将锚植入的靠近瓣叶的瓣环,该线可为瓣叶的扇动的边缘提供支撑。这也可以更好地复制位于心脏瓣膜的瓣叶的边缘附近的腱索的动作。
352、瓣叶锚(软组织锚固系统)可被布置成展开,使得人造腱索线将在瓣叶锚和心脏瓣膜的瓣叶的边缘之间与心脏的瓣叶的心房侧接触。
353、当瓣叶锚从心房侧植入时,可以理解的是,当人造腱索线植入瓣叶的心房侧时,其可为扇动的边缘提供支撑,因为当线被植入时,该线将从心房侧通过瓣叶瓣膜在瓣叶边缘之上下降到心室侧。这在治疗扇动的的瓣叶(flai ling leaflet)时可能特别有益。
354、wo2016/042022和wo2020/109596所公开的先前的导管装置通常需要精确地将瓣叶锚(软组织锚固系统)植入瓣叶中,以便为瓣叶的边缘提供足够的支撑。由于瓣叶锚除了其自身的植入外,不会为瓣叶的边缘提供任何额外的支撑,因此锚的植入位置决定了为瓣叶的边缘提供多少支撑。因此,瓣叶锚的植入可能需要更精确,以确保为瓣叶的边缘提供足够的支撑。
355、然而,由于当瓣叶锚植入瓣叶的,心房侧时人造腱索与瓣叶的边缘接触,因此本发明的瓣叶锚的植入位置无需如此精确,因为无论瓣叶锚是靠近于瓣叶的边缘植入还是靠近于瓣叶的心房环植入,都会为瓣叶的边缘提供额外支撑。这可使瓣叶锚的植入更有效,因为瓣叶在心动周期中的运动(其可能会改变瓣叶锚的植入位置)对瓣叶锚提供的整体支撑的损害较小。
356、人造腱索线可具有不同的横截面积。人造腱索线可在远离瓣叶锚和/或被配置为位于乳头肌处/内的一端处具有第一横截面积。人造腱索线可在靠近和/或附接到瓣叶锚(软组织锚固系统)的一端处具有第二横截面积。
357、第一横截面积和第二横截面积可以不同。第二横截面积可以是矩形横截面积。第二横截面积可以是椭圆形横截面积。第二横截面积的长轴可以配置为与瓣叶锚的心房表面平行。第二横截面积可以大于第一横截面积。第一横截面积可以是圆形的。
358、通过提供包含如讨论的第二横截面积的人造腱索线,可以增加人造线的与瓣叶的心房侧接触的表面积。因此,人造腱索线在植入时可以为扇动的瓣叶提供更大程度的支撑。
359、人造腱索线可包括多条缝合线。所述多条缝合线可增加人造腱索线与瓣叶的心房侧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由人造腱索线为扇动的瓣叶提供更大程度的支撑。此外,如果所述多条缝合线中的一条失效,则引入冗余,使得所述多条缝合线中的一条或更多条仍可成功植入。
360、导管装置包括从导管装置的远端向近端延伸的壳体部分。导管装置的最远端可以是人造腱索线通常从其被植入的位置,而近端可以位于导管装置的相对端。导管装置通常可以沿着与从导管装置的近端到远端的延伸方向对齐的方向插入体内。
361、瓣叶锚(软组织锚固系统)可被布置成通过将其推出瓣叶锚管端部处的开口而进行部署,其中,该开口被布置成在部署期间与心脏瓣叶的心房侧接触。
362、使得在部署期间瓣叶锚管的开口被置于与心脏瓣叶的心房侧接触可以便于从瓣叶的心房侧植入瓣叶锚。例如,将开口置于与心房侧接触可以确保锚从其弹性折叠构型变为展开构型时的正确放置、定位和部署。
363、瓣叶锚(软组织锚固系统)可被布置成从导管装置的近端朝向导管装置的远端被推出瓣叶锚部署机构。
364、导管装置可以包括用于部署瓣叶锚的线性杆。该线性杆可配置为将瓣叶锚推出瓣叶锚部署机构。线性杆可以是丝线引导构件。
365、wo2016/042022和wo2020/109596中公开的先前装置均教导了一种u形杆,其用于将瓣叶锚从瓣叶锚部署机构中推出。由于瓣叶锚部署在瓣叶的心室侧,即瓣叶下方,因此这些现有技术装置中的每一个都需要u形杆。然而,对于本装置,瓣叶锚(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配置为在瓣叶的心房侧植入。因此,从上方接近瓣叶,因此瓣叶锚在导管装置的远端方向上进行部署。换句话说,瓣叶锚的部署方向与导管装置接近心脏瓣叶的方向相同。
366、因此,可以使用线性杆。线性杆是线性的,通常更容易制造。线性杆还可以更容易地沿着任何其他数量的丝线、杆等布置在导管装置中,以操作位于导管装置远端的其他组件。因此,线性杆可以简化导管装置的制造,特别是与之前的u形杆设计相比。丝线引导构件可以用作线性杆。
367、导管装置通常可以从心脏的心房侧接近植入位置而不是由于导管装置插入心脏的已知技术而从心室侧接近植入位置。也就是说,在接近时,导管装置的远端将朝向心脏瓣叶的心房侧定向。因此,为了便于瓣叶锚在瓣叶的心房侧(其表面将被定向成朝向导管装置的近端)中的部署,瓣叶锚可以从导管装置的近端向导管装置的远端地被推出瓣叶锚部署机构。
368、瓣叶锚管可形成于导管装置的主体中。瓣叶锚管可不形成于夹持装置中。瓣叶锚管的开口可位于导管装置的主体的表面上,使得瓣叶锚可从导管装置的主体部署。开口可定位成使得瓣叶锚从导管装置的圆周表面和/或侧面部署。
369、如上所述,夹持臂可包括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被配置成接收从形成在导管装置的主体中的瓣叶锚管部署的臂部和/或端盖以及丝线引导构件。该内部空间可向夹持臂的被配置成接触瓣叶、并由夹持臂的侧壁界定的面敞开。
370、瓣叶锚管通常可沿导管装置的主体的长度延伸。瓣叶锚管还可具有沿导管装置的半径延伸的部件,使得瓣叶锚可从导管装置的圆周表面上的位置从导管装置部署。
371、本技术人已经意识到,在导管装置的主体中而不是在夹持装置中形成瓣叶锚管可以带来许多以前未知的优点。
372、在wo2020/109596和wo2016/042022中设想了一种导管装置,该导管装置包括夹持臂,其中瓣叶锚管形成在该装置的夹持臂中。为了能够将瓣叶锚管容纳在夹持臂内,夹持臂因此比现有技术装置中的瓣叶锚更长。夹持臂为容纳瓣叶锚而延长的长度以及从夹持臂部署的位置会有效减少瓣叶锚可以植入瓣叶的深度范围。
373、当瓣叶锚管形成在导管装置的主体中时,夹持臂的长度可能比处于折叠构型时的瓣叶锚短。这是可能的,因为瓣叶锚(软组织锚固系统)不容纳在夹持臂内。当对夹持臂施加相同的力时,较短的夹持臂可能能够比较长的夹持臂更用力地抓住瓣叶。当瓣叶锚在瓣叶中靠近夹持臂的大致远端的位置部署时,使用较短的夹持臂可以减小与部署锚相关的力矩。因此,在植入锚期间,瓣叶可以更牢固地被保持就位。
374、另外,或者作为替代,瓣叶锚的长度可以不受夹持臂长度的限制。因此,当瓣叶锚管形成在导管装置的主体中时,可以使用比夹持臂长度更长的瓣叶锚。与较短的锚相比,较长的瓣叶锚在植入时能够固定和/或支撑心脏瓣叶的较大部分。
375、夹持臂可布置成与瓣叶锚管的开口相接。瓣叶锚管可形成在主体中,使得当夹持臂被保持抵靠导管的主体时,夹持臂的表面与瓣叶锚管的开口相接。瓣叶锚管的开口可与夹持臂的远端相接。瓣叶锚管的开口可夹持臂的与位于夹持臂远端的表面相接。
376、通过将夹持臂布置成与瓣叶锚管的开口相接,瓣叶锚可以更可靠地部署在心脏中的所需位置。例如,当夹持臂抓住瓣叶时,瓣叶可以保持在夹持臂和瓣叶锚管之间,使得瓣叶锚(软组织锚固系统)可以在夹持的位置处部署到瓣叶中。定位成靠着瓣叶的近端侧的夹持臂可以在部署锚时提供抵靠瓣叶的阻力,使得瓣叶在部署期间受到适当的约束。
377、或者,瓣叶锚管可容纳在夹持臂内。瓣叶锚管的开口可位于夹持臂的端部并朝向导管的远端定向。
378、在此布置中,应理解,夹持臂可以铰接在导管装置的近端,而夹持臂的远端朝向导管装置的远端。因此,与wo2016/042022和wo2020/109596中公开的夹持臂相反,夹持臂可以定向成使得瓣叶锚(软组织锚固系统)被配置为沿导管的远端方向而不是近端方向部署。
379、位于夹持臂中的瓣叶锚管的开口可配置为与导管装置的主体的互补表面相接。这样,当瓣叶被夹持臂抓住时,导管装置的主体可在锚(软组织锚固系统)部署时对瓣叶提供阻力,使得瓣叶在部署期间受到适当的约束。
380、夹持臂可配置为抓紧瓣叶,使得瓣叶锚管布置成将瓣叶锚靠近于瓣叶的瓣环植入。当瓣叶锚管形成在导管装置或夹持臂的主体中时,夹持臂可按这种方式配置。
381、例如,夹持臂可以夹持瓣叶,使得瓣叶锚管的开口靠近于瓣叶的瓣环而定位。当瓣叶锚管位于导管装置的主体中时,夹持臂可以从心室侧夹持瓣叶,使得夹持臂的远端在瓣叶的心室环处或接近于瓣叶的心室环与瓣叶接触,并且瓣叶锚管的开口在心房侧位于瓣叶的瓣环处或接近于瓣叶的瓣环。当瓣叶锚管位于夹持臂中时,夹持臂可以从心房侧夹持瓣叶,使得夹持臂的远端在瓣叶的心房环处或接近于瓣叶的心房环而与瓣叶接触,并且因此瓣叶锚管的开口位于瓣叶的心房环处或接近于瓣叶的心房环。
382、夹持臂可以另外或替代地配置为夹持瓣叶,使得瓣叶锚管布置成将瓣叶锚靠近于瓣叶的边缘植入。当瓣叶锚管形成在导管装置或夹持臂的主体中时,夹持臂可以以这种方式配置。
383、导管装置可以包括用于夹持臂的铰链机构,其中,铰链机构与主体的材料一体地形成并且通过该材料的弹性变形而旋转离开主体。
384、可以提供单根丝线来致动夹持臂,通过弯曲铰链机构来使夹持臂的端部旋转离开主体,并且如果没有力施加到丝线上,则夹持臂弹性地返回到其静止位置。
385、夹持臂可用单根丝线或多根丝线致动。如果夹持臂的铰链机构与主体的材料一体形成并通过该材料的弹性变形而旋转离开主体,则可以获得优势。夹持臂以及铰链机构可与主体的材料一体形成。或者,夹持臂可包括单独形成的臂段,例如铣削件或激光切割件,其中,该单独的臂段通过例如胶合或焊接附接到主体的铰链机构。
386、在一些示例中,导管装置的主体可以由弹性金属(例如镍钛合金)制成,铰链由弹性金属中形成的弹性接合部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单根丝线来使夹持臂弹性地变形:通过弯曲与主体的弹性接合部,使夹持臂的端部远离主体而旋转,一旦没有力施加到丝线上,夹持臂就弹性地返回到其静止位置。这样做的优点之一是,当丝线上的力释放时,夹持臂的弹力可以将其保持抵靠导管装置的主体,而无需拉动单独的丝线来保持对瓣叶的牢固抓握。但是,如果需要,可以使用第二根丝线作为备用。
387、在其他示例中,导管装置的主体可以由复合材料制成,例如碳或玻璃增强peek。然后可以使用销接合部将夹持臂连接到导管装置的主体,其中,销形成夹持臂的旋转轴线。本文提到的销接合部可以是旋转接合部或铰链接合部,即,包括相互匹配的特征,销或圆柱形构件连接所述构件,销形成接合部的旋转轴线。
388、可选地或另外地,夹持臂可以热定型为“超过闭合(more than closed)”配置。这将允许夹持臂将组织抓向装置的主体。
389、为了将夹持臂和铰链与导管装置的主体一体成型,导管的主体可以包括外管,夹持臂形成为外管的铰接部分。可在管中形成多种形式的狭缝和/或图案,以提供弱化的铰链部分,从而允许弯曲而不会使夹持臂塑性变形。
390、在替代布置中,可以使用铰接夹持臂。在这种情况下,夹持臂可以是铣削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弹簧致动进行闭合,用丝线来打开,或反之亦然,或者用两根丝线(一根用于打开,一根用于闭合)进行致动。装置中的滑轮切口可用于改变拉线的拉力方向。
391、夹持臂的夹持表面可布置成利用摩擦力保持瓣叶。例如,夹持表面可使用具有高摩擦系数的材料和/或夹持表面可具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纹理或表面轮廓,例如脊状或锯齿状轮廓。
392、壳体部分可以是两部分式壳体部分。导管装置可以包括:两部分式壳体部分,其从导管装置的远端沿着导管装置的长度向导管装置的近端延伸,两部分式壳体部分包括位于导管装置的远端处的远端部分和位于远端部分的近端侧的近端部分;瓣叶锚部署机构位于壳体部分的近端部分处;乳突锚部署机构位于壳体部分的远端部分处,用于部署乳突锚以附接至乳头肌,其中,乳突锚部署机构布置用于通过相对于远端部分沿远端方向向外移动乳突锚来部署乳突锚;以及位于两部分式壳体部分的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之间的柔性接合部,其中,柔性接合部允许远端部分的中心线相对于近端部分的中心线成一定角度。
393、可将两部分式壳体部分布置成在使用导管装置期间被同时放置在乳头肌和心脏的瓣叶之间。
394、夹持臂可设置在两部分式壳体部分的近端部分中,并可旋转地联接到导管装置。夹持臂可由上述任何一种机构旋转地联接。
395、两部分式壳体部分可以由任何合适材料(即医学上合适的材料)的两个管状部分形成。可以使用不锈钢或镍钛合金。或者,可以使用复合材料,例如碳纤维或玻璃纤维增强peek。导管装置可以通过此类材料的组合而形成,其中,装置不同部分的材料的选择取决于这些部分所需的特性。优选允许超声波穿过且同时具有足够强度的材料,碳增强peek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并且还可以对组件进行注塑成型,从而降低制造成本。纤维增强塑料通常在x射线下不可见,因此可以使用策略性地放置在所有组件中的不透射线标记来确定装置组件在x射线上相对于彼此的位置和方向,作为超声成像的补充信息。
396、柔性接合部可包括铰链元件,例如,两部分式壳体部分的远端部分通过枢转机构或弹性变形元件与近端部分联接。例如,壳体部分的两部分可以是通过铰链元件联接在一起的复合材料或金属部件。
397、乳突锚在部署之前可以容纳在壳体部分的远端部分内。乳突锚可以具有与壳体部分的远端部分类似的横截面。例如,当锚保持在远端部分中时,两者可以具有管状形式。如上所述,锚可以具有折叠和展开构型,从而允许锚的销在部署乳突锚期间在身体组织内形成钩。乳突锚部署机制可以采用与wo2016/042022或wo2020/109596中类似的形式。
398、在一个示例中,乳突锚部署机构包括第一丝线或杆,用于将乳突锚相对于两部分式壳体部分的远端部分推向远端方向。此外,还可以有第二丝线或杆,用于将乳突锚从乳突锚部署机构释放,以便在将乳突锚植入身体组织(即乳头肌的组织和/或乳头肌附近的组织)后将乳突锚从导管装置脱开。
399、乳突锚可具有附接于其上的腱索线,并且可包括锁定机构,例如wo2016/042022或wo2020/109596中的锁定环,该锁定机构用于在未对锁定机构施加力时夹紧腱索线。锁定环可以能够弹性变形以将线从锁定机构释放,从而调整腱索线的长度。乳突锚部署机构可包括锁定环支架,用于将锁定环保持在其弹性变形的位置,其中乳突锚部署机构布置成选择性地将锁定环支架从锁定环撤出,使得在部署乳突锚之后以及在对腱索线的长度进行任何必要的调整之后,腱索线可锁定就位。
400、瓣叶锚部署机构可允许在通过具有抓握装置的弹出单元将锚署到瓣叶之后收回并重新定位瓣叶锚(软组织锚固系统),该抓握装置具有:第一构型,该第一构型被布置成允许瓣叶锚部署到瓣叶中而无需瓣叶锚脱离弹出单元;以及第二构型,在该第二构型中,瓣叶锚可逆地从弹出单元释放;其中,在第一构型中,弹出单元的抓握装置抓住瓣叶锚的近端,同时瓣叶锚的远端不受抓握装置的阻碍,以使其能够植入瓣叶中;并且其中,在第二构型中,弹出单元的夹持装置与瓣叶锚脱离。
401、可以通过拉动腱索使瓣叶锚折叠到收回管内,从而将瓣叶锚(软组织锚系统)收回到收回管/导管内。收回管可以放置在仅附接到瓣叶(装置被移除)的腱索的顶部,或放置在位置不佳(部分接合、自由浮动、缠绕等)的瓣叶锚的顶部。收回管可以是可偏转的轴,其末端有或没有柔性部分(允许末端找到瓣叶锚基部,以允许收回)。或者,收回轴可以是柔性管,其布置成与瓣叶锚的基部接合。
402、从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植入根据第一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丝线引导构件接合管状盖构件;使用丝线引导构件将管状盖构件推过身体组织;拉出丝线引导构件;并且当线沿远离组织的表面的方向穿过组织时对线施加拉力,使得管状盖构件抵靠在身体软组织上。
403、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方法可具有与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特征相对应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因此,上述第一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描述,包括但不限于所有技术优点和替代实施例,可同样适用于第六方面的方法。
404、从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制造根据第一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制造管状盖构件;以及将线固定到管状盖构件上,使线从其中央部分延伸。
405、制造管状盖构件可以包括:加工外管状构件;加工内管状构件;将线固定在外管状构件和内管状构件之间;以及将内管状构件装配在外管状构件中。
406、或者,当管状盖构件为单个整体式部件时,制造管状盖构件可包括用激光切割或加工由单块镍钛诺或不锈钢制成的管状盖构件。
407、本发明第七方面的方法可具有与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特征相对应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因此,上述第一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描述,包括但不限于所有技术优点和替代实施例,可同样适用于第七方面的方法。
408、从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二方面将软组织锚固系统植入身体软组织中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使用相应的丝线引导构件接合每个臂部;使用相应的丝线引导构件将每个臂部推动通过身体组织;拉出每个丝线引导构件;以及将每个臂部折叠成朝向基部塌缩,使得身体组织被夹在基部和每个臂部之间。
409、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方法可具有与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特征相对应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因此,上述第二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描述,包括但不限于所有技术优点和替代实施例,可同样适用于第八方面的方法。
410、从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制造根据第二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制造u形织物体;以及将每个臂部配置为以折叠方式塌缩。
411、制作u形织物体可以包括激光切割织物。织物可以从包括以下项的组中选择:聚酯;pet;uhmpe;eptfe;ptfe等。
412、本发明第九方面的方法可具有与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特征相对应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因此,上述第二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描述,包括但不限于所有技术优点和替代实施例,可同样适用于第九方面的方法。
413、从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在身体软组织中植入根据第三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每个锚固构件植入身体软组织中;以及通过对公共系绳点施加拉力来对每条系绳线施加拉力。
414、从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根据第三方面的软组织锚固系统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每条系绳线连接到相应的锚固构件;以及将每条系绳线连接到公共系绳点。
415、从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来看,提供了一种通过植入人造腱索线来修复心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利用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导管装置植入软组织锚固系统。
416、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方法可具有与本发明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导管装置的特征相对应的一个或更多个特征。因此,上述第三和/或第四方面的导管装置的描述,包括但不限于所有技术优点和替代实施例,可同样适用于第十二方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