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床上的人翻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01618发布日期:2024-12-20 12:25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使床上的人翻身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1、长时间卧床的老人和残疾人容易患褥疮。这些人必须频繁地重新定位,以降低患褥疮的可能性。目前,健康和安全法规规定,通常必须用两个人、有时是三个人来使卧床不起的人翻身。因此,这种护理是极其劳动密集型的。此外,它可能会给使人翻身的人带来很大的压力。另外,许多残疾人发现,调整睡姿或从俯卧姿势起身非常困难或者甚至不可能,例如在夜间无法立即获得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因此,需要一种用于使床上的人翻身或重新定位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功能。

2、已知一些有助于床上的人翻身或重新定位的系统。然而,这些系统中的大多数形成整个床的集成部分,因此是一种提供这种系统的昂贵方法。因此,希望提供一种可以安装到现有的床上的系统。此外,期望提供一种系统,该系统可以容易地附接到各种不同的床,而不需要或只需最少地调整床本身。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目的是至少提供现有技术的改进和/或解决或减少现有技术已知的问题。此外,通过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床系统,该床系统有助于简单地安装在现有的床上,限制或避免了对现有的床进行修改的需要。此外,公开了一种具有该床系统的床。

2、因此,公开了一种可附接到床以使人翻身的床系统,例如以避免压疮(pressureulcer)和/或帮助护理人员重新定位人。还公开了一种包括这种床系统的床。床包括具有用于支撑床垫的顶表面的床架(bed base),床系统可以布置在床架与床垫之间。床可以是病床或护理床。该人可以是患者,诸如卧床不起的患者。

3、床系统包括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第一元件具有基本上平坦的(planar)上表面。第二元件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下表面。

4、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沿着第一铰链(hinge)轴线铰接地附接。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垂直于第一铰链轴线从第一元件的主边缘延伸到辅边缘。第二元件的下表面可以垂直于第一铰链轴线从第二元件的主边缘延伸到辅边缘。

5、在第一元件相对于第二元件处于降低旋转位置时,第一元件的辅边缘与第二元件的下表面(诸如第二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降低距离小于8cm,例如小于6cm,例如小于5cm,例如小于4cm。在第一元件处于升高旋转位置时,第一元件的辅边缘与第二元件的下表面(诸如第二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升高距离比降低距离多至少5cm,诸如比降低距离多至少8cm,诸如比降低距离多至少10cm,诸如比降低距离多至少15cm,诸如比降低距离多至少20cm。

6、床系统进一步包括附接到第一元件和/或第二元件的第一致动器。第一致动器具有第一致动杆,该第一致动杆可垂直于第一铰链轴线在缩回致动器位置与延伸致动器位置之间延伸和/或缩回。第一致动杆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空间中延伸和/或缩回,以实现第一元件相对于第二元件的旋转位置在降低旋转位置与升高旋转位置之间的改变。第一致动器可以布置在第二元件上方。第一致动器可以布置在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

7、第二元件的下表面可附接到床的床架的顶表面,例如诸如以将床系统布置在床的床架与床垫之间。第二元件的下表面可以附接到床架的顶表面,例如通过紧固件,诸如带子或条带、螺栓和螺母和/或螺钉(诸如自攻螺钉或自钻螺钉),或本领域已知的用于附接的其它装置,附接到床架的顶表面。第二元件的下表面在附接到顶表面时可以抵接顶表面。

8、本发明人已经发现,通过本公开,减少了改变任何常规床以支撑用于使床上的人翻身的系统(例如以避免压疮和/或帮助护理人员重新定位患者)的需要。此外,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系统,该系统例如由于改变床的必要性减少而更灵活,即,它可以与增加范围的不同床组合使用。在一些示例中,床系统可以没有在第二元件的下表面下方延伸的部分。特别地,致动器(诸如,第一致动器和/或第二致动器(将在下面描述))可以没有在第二元件的下表面下方延伸的部分。换句话说,致动器可以布置在第二元件上方。

9、发明人还发现,观察床的侧栏(side rail)的高度是重要的。为了防止无意的患者跌倒,例如在医院环境中的床的侧栏的顶部边缘的高度应当优选地在床垫上方至少220mm。由于所公开的床系统将被放置在床架与床垫之间,因此它将减小侧栏的顶部与床垫的顶部之间的距离。因此,为了减少改变侧栏的高度以观察220mm的高度差的必要性,所公开的床系统应当相对较薄。鉴于此和常规使用的床垫,发明人已经发现处于其降低位置的床系统应小于8cm,更优选地小于6cm,更优选地小于5cm,更优选地小于4cm。因此,除了已经描述的优点之外,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可以与常规床垫、床和/或侧栏一起使用的床系统。

10、因此,通过本公开,公开了一种床系统,其便于简单地安装在现有的床上,减少或避免了对现有的床进行修改的需要。例如,通过本公开,床系统可以直接附接到床架的顶表面,而不必移除床板条(slat)或切割床架的部分以腾出空间来改装床系统。因此,保持了床的所有结构完整性,使得安装更容易,并且所公开的床系统可以与增加范围的不同床结合使用。

11、已经进一步发现,如本文所公开的薄床系统的附加优点是,护理人员的工作高度不会因所公开的系统的安装而显著地改变,从而有助于维护护理人员已经获得的人体工程学设置。

12、床系统可以包括第三元件。第三元件可以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上表面。

13、第三元件和第二元件可以沿着第二铰链轴线铰接地附接。第二铰链轴线可以平行于第一铰链轴线。第三元件的上表面可以垂直于第二铰链轴线延伸,例如从第三元件的主边缘延伸到辅边缘。第一铰链轴线和第二铰链轴线可以彼此靠近。第一铰链轴线与第二铰链轴线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第一铰链轴线与第二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距离(例如,小于第一铰链轴线与第二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距离的1/2或小于第一铰链轴线与第二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距离的1/3),和/或小于第二铰链轴线与第二元件的主边缘之间的距离(例如,小于第二铰链轴线与第二元件的主边缘之间的距离的1/2或小于第二铰链轴线与第二元件的主边缘之间的距离的1/3),和/或小于第一铰链轴线与第一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距离(例如,小于第一铰链轴线与第一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距离的1/2或小于第一铰链轴线与第一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距离的1/3),和/或小于第二铰链轴线与第三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距离(例如,小于第二铰链轴线与第三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距离的1/2或小于第二铰链轴线与第三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距离的1/3)。第二铰链轴线和第一铰链轴线可以布置在第二元件的中间部分内。例如,第一铰链轴线与第二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距离可以与第二铰链轴线与第二元件的主边缘之间的距离相同或基本上相同。

14、另选地,床系统可以包括第三元件和第四元件,并且第三元件和第四元件可以沿着第二铰链轴线铰接地附接。第二铰链轴线可以平行于第一铰链轴线。该替代方案的第二铰链轴线可以与上述第二铰链轴线相同,因此下文中对第二铰链轴线的引用适用于这些替代方案中的任一个的第二铰链轴线。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三元件的上表面可以垂直于第二铰链轴线延伸,例如从第三元件的主边缘延伸到辅边缘。第四元件可以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下表面。第四元件的下表面可以附接到床的床架的顶表面。第四元件的下表面可以附接到床架的顶表面,例如通过紧固件,例如带子或条带、螺栓和螺母和/或螺钉(诸如自攻螺钉或自钻螺钉)或本领域已知的用于附接的其它装置,附接到床架的顶表面。第二元件的下表面在附接到顶表面时可以抵接顶表面。

15、第四元件的下表面可以垂直于第二铰链轴线从第四元件的主边缘延伸到辅边缘。在一些示例中,床系统可以没有在第四元件的下表面下方延伸的部分。特别地,致动器(诸如第一致动器和/或第二致动器(将在下面描述))可以没有在第四元件的下表面下方延伸的部分。换句话说,致动器可以布置在第四元件上方。

16、因此,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可选地与诸如第一致动器的其它部件一起)可以形成第一模块,并且第三元件和第四元件(可选地与例如第二致动器的其它部件一起)可以形成第二模块,该第二模块可以基本上类似于第一模块。在这样的示例中,第一模块可以设置在床的一个横向侧区域处,例如在床的中心与第一横向侧之间,以便于在一个方向上转动,而第二模块可以设置在床的相反(opposite)横向侧区域处,例如在床的中心与第二横向侧之间,以便于在相反方向上转动。当附接床系统以适应不同的身体尺寸时,分离的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可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尽管是单独的模块,但是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可以通过间隔件(例如,可调节间隔件)相互连接,以确保在使用床系统时模块之间的距离保持固定。提供单独的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可以进一步简化和降低生产成本,因为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可以是类似的。

17、在另一示例中,第二元件可以形成用于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两者的公共基部,其中,第一元件附接到第二元件以便于在一个方向上转动,并且第三元件附接到第二元件以便于在相反方向上转动。在该示例中,包括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的模块可以附接在床的横向中心位置处,其中第一元件的辅边缘朝向床的一个横向侧延伸,并且第三元件的辅边缘朝向床的相反横向侧延伸。形成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两者的公共基部的第二元件可以促进组合模块更容易地附接到床(相对于两个单独的模块),并且可以确保在使用床系统时保持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的相对(例如预定)定位。

18、在第三元件和第二元件沿着第二铰链轴线铰接地附接的示例中:在第三元件相对于第二元件处于降低旋转位置时,第三元件的辅边缘与第二元件的下表面(诸如第二元件的主边缘)之间的降低距离小于8cm,例如小于6cm,例如小于5cm,例如小于4cm。在第三元件处于升高旋转位置时,第三元件的辅边缘与第二元件的下表面(诸如第二元件的主边缘)之间的升高距离比降低距离多至少5cm,例如比降低距离多至少8cm,例如比降低距离多至少10cm,例如比降低距离多至少15cm,例如比降低距离多至少20cm。在该示例中,第一铰链轴线和第二铰链轴线可被布置成使得至少在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相对于第二元件处于降低旋转位置时,第一铰链轴线和第二铰链轴线位于第一元件的辅边缘与第二元件的辅边缘之间。

19、在第三元件和第四元件沿着第二铰链轴线铰接地附接的另一示例中:在第三元件相对于第四元件处于降低旋转位置时,第三元件的辅边缘与第四元件的下表面(诸如第四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降低距离小于8cm,例如小于6cm,例如小于5cm,例如小于4cm。在第三元件处于升高旋转位置时,第三元件的辅边缘与第四元件的下表面(诸如第四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升高距离比降低距离多至少5cm,例如比降低距离多至少8cm,例如比降低距离多至少10cm,例如比降低距离多至少15cm,例如比降低距离多至少20cm。在该示例中,两个模块优选地被布置成使得至少在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处于降低旋转位置时,第一铰链轴线和第二铰链轴线位于第一元件的辅边缘与第二元件的辅边缘之间。

20、床系统可以包括第二致动器。第二致动器可以附接到第三元件和/或第二元件。另选地,第二致动器可以附接到第三元件和/或第四元件。第二致动器可以具有垂直于第二铰链轴线可延伸和/或可缩回的第二致动杆,例如在缩回致动器位置与延伸致动器位置之间可延伸和/或可缩回的第二致动杆。第二致动杆可以在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空间中延伸和/或缩回,例如以实现第三元件相对于第二元件的旋转位置在降低旋转位置与升高旋转位置之间的改变。在该示例中,第二致动器可以布置在第二元件上方和/或第二致动器可以布置在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另选地,第二致动杆可以在第三元件与第四元件之间的空间中延伸和/或缩回,以实现第三元件相对于第四元件的旋转位置在降低旋转位置与升高旋转位置之间的改变。在该示例中,第二致动器可以布置在第四元件上方和/或第二致动器可以布置在第三元件与第四元件之间。

21、第一铰链轴线和第二铰链轴线可以基本上平行。第一致动杆和第二致动杆可以沿基本上相反的方向延伸和/或缩回。例如,第一致动杆和第二致动杆可以朝向彼此延伸。例如,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可以沿着相同的方向布置,例如使得第一致动杆和第二致动杆沿着基本上相同的方向延伸和/或缩回。第一致动器和第二致动器可以并排布置,例如使得第一致动杆和第二致动杆沿着基本上平行的偏移(offset)方向延伸和/或缩回。

22、优选地,第一元件相对于第二元件的旋转位置在降低旋转位置与升高旋转位置之间的改变在单个阶段中实现。类似地,第三元件相对于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旋转位置在降低旋转位置与升高旋转位置之间的改变优选地在单个阶段中实现。术语“单个阶段”是指致动器与相应元件之间的相同机械相互作用引起旋转位置在降低旋转位置与升高旋转位置之间的整个旋转期间的改变。因此,“单个阶段”意味着避免了一种提升方法与第二种提升方法之间的过渡。由此,可以实现更简单的机构。

23、第一元件可以具有面向第二元件的一个或更多个第一楔形结构。一个或更多个第一楔形结构可以定位成与第一致动杆接合,例如,使得第一致动杆的延伸或缩回引起与一个或更多个第一楔形结构以及第二元件的相对布置的部分(例如,一个或更多个第二楔形结构)的接合,从而导致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之间的角度的增加和/或第一元件的辅边缘与第二元件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的增加。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致动杆的远端可以引起与一个或更多个第一楔形结构的接合。第一致动杆与一个或更多个第一楔形结构的接合可以导致第一元件相对于第二元件的旋转位置从降低旋转位置改变到升高旋转位置。

24、第一致动杆可以呈t形。例如,第一致动器可以具有沿着第一致动杆的延伸和/或缩回方向延伸的纵向杆部分和在纵向杆部分的远端处的横向杆部分。一个或更多个第一楔形结构可以是多个第一楔形结构。一个或更多个第一楔形结构可以包括布置在第一致动杆的纵向杆部分的相反侧上的第一主楔形结构和第一辅楔形结构。一个或更多个第一楔形结构可以与第一致动杆的横向杆部分接合。

25、一个或更多个第一楔形结构可以各自包括面向第二元件的接合表面。接合表面可以相对于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形成接合角。接合表面相对于第一元件的上表面的接合角可以例如从初始接合表面位置朝向第一铰链轴线逐渐改变,例如减小。初始接合表面位置可以是在第一元件处于降低旋转位置时接合表面与第一致动杆接合的部分。接合表面可以沿着第一致动杆的延伸和/或缩回方向相对于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弯曲。在一些示例中,在中间接合表面位置处,接合角为零,即,接合表面与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平行。中间接合表面位置可以在初始接合表面位置与最终接合表面位置之间。最终接合表面位置可以比初始接合表面位置更靠近第一铰链轴线。例如在初始接合表面位置与中间接合表面位置之间和/或在中间接合表面位置与最终接合表面位置之间的接合角可以具有小于45度的大小,例如小于35度的大小,例如小于30度的大小。初始接合表面位置和中间接合表面位置之间的接合角可以与中间接合表面位置和最终接合表面位置之间的接合角相反。

26、第三元件可以具有面向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楔形结构。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楔形结构可以定位成与第二致动杆接合,例如,使得第二致动杆的延伸或缩回引起与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楔形结构以及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相对布置的部分(例如,一个或更多个第二楔形结构或第四楔形结构)的接合,从而导致第三元件与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之间的角度的增加和/或第三元件的辅边缘与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的增加。在一些示例中,第二致动杆的远端可以引起与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楔形结构的接合。第二致动杆与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楔形结构的接合可以导致第三元件相对于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旋转位置从降低旋转位置改变到升高旋转位置。

27、第二致动杆可以呈t形。例如,第二致动器可以具有沿着第二致动杆的延伸和/或缩回方向延伸的纵向杆部分和在纵向杆部分的远端处的横向杆部分。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楔形结构可以是多个第三楔形结构。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楔形结构可以包括布置在第二致动杆的纵向杆部分的相反侧上的第三主楔形结构和第三辅楔形结构。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楔形结构可以与第二致动杆的横向杆部分接合。

28、一个或更多个第三楔形结构可以各自包括面向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接合表面。接合表面可以相对于第三元件的上表面形成接合角。接合表面相对于第三元件的上表面的接合角可以例如从初始接合表面位置朝向第二铰链轴线逐渐改变,例如减小。初始接合表面位置可以是在第三元件处于降低旋转位置时与第二致动杆接合的接合表面的一部分。接合表面可以沿着第二致动杆的延伸和/或缩回方向相对于第三元件的上表面弯曲。在一些示例中,在中间接合表面位置处,接合角为零,即,接合表面与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平行。中间接合表面位置可以在初始接合表面位置与最终接合表面位置之间。最终接合表面位置可以比初始接合表面位置更靠近第二铰链轴线。例如在初始接合表面位置与中间接合表面位置之间和/或在中间接合表面位置与最终接合表面位置之间的接合角可以具有小于45度的大小,例如小于35度的大小,例如小于30度的大小。初始接合表面位置和中间接合表面位置之间的接合角可以与中间接合表面位置与最终接合表面位置之间的接合角相反。

29、第一致动杆可以不联接(例如,不紧固)到第一元件。另选地或另外,第一致动杆可以不联接(例如,不紧固)到第二元件。类似地或另选地,第二致动杆可以不联接(例如,不紧固)到第三元件。另选地或另外,第二致动杆可以不联接(例如,不紧固)到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因此,可以避免致动杆和相应元件之间的刚性连接。因此,如果需要,例如如果维护系统,元件可以更容易地手动移位。此外,致动杆与其相应元件之间的非联接可降低夹伤的风险。

30、第一元件和/或第二元件和/或第三元件和/或第四元件可以包括开口,该开口可以允许致动器(诸如第一致动器或第二致动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过开口。例如,第一元件可以包括允许第一致动器或第二致动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过开口的开口。第二元件可以包括允许第一致动器或第二致动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过开口的开口。第三元件可以包括允许第一致动器或第二致动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过开口的开口。第四元件可以包括允许第一致动器或第二致动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过开口的开口。在示例中,第一元件包括允许第二致动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过第一开口的第一开口,并且可选地,第三元件可以包括允许第一致动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过第三开口的第三开口。第二元件可以包括允许第一致动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过主第二开口的主第二开口和允许第二致动器的至少一部分突出穿过辅第二开口的辅第二开口。为元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元件提供用于突出一个或更多个致动器的至少部分的开口有利于床系统在降低位置尽可能薄,因为致动器可能是最需要空间的部件。

31、在上述两个示例中,床系统可以附接到床,使得铰链轴线位于床的横向中心附近,并且其中第一元件的辅边缘朝向床的一个横向侧布置,并且第三元件的辅边缘朝向床的另一个相反横向侧布置。这种布置有助于人的翻身,同时还有助于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一致地工作以提供人的更温和和更受控的翻身的可能性。例如,如果将人从第一元件所在的横向区域翻身,则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两者可以部分地升高,并且之后可以在降低第三元件的同时进一步升高第一元件,从而部分地升高的第三元件充当被翻身的人的止动件,以避免人的不受控制的翻滚。人的翻身,即通过升高和降低第一元件和可选的第三元件,可以由控制单元(例如,包括处理单元和电子存储器)控制。控制单元可以(例如有线地)连接到第一致动器和/或第二致动器。例如,第一缆线可以将控制单元连接到第一致动器和/或第二缆线可以将控制单元连接到第二致动器。控制单元可以适于控制第一致动器和/或第二致动器的延伸和/或缩回。控制单元可以适于独立于第二致动器的延伸和/或缩回来控制第一致动器的延伸和/或缩回。床系统和控制单元可以形成床系统组件。床系统组件可进一步包括第一缆线和/或第二缆线。控制单元可以通过手动输入来操作,例如经由控制单元的用户界面。另选地或另外,控制单元可以被编程为例如通过根据存储的指令控制第一致动器和/或第二致动器的延伸和/或缩回来自动升高和/或降低第一元件和可选的第三元件。因此,控制单元的电子存储器可以存储这些指令。所存储的指令可以进一步包括升高和/或降低第一元件和可选的第三元件的指令,例如通过根据基于时间的值控制第一致动器和/或第二致动器的延伸和/或缩回来升高和/或降低第一元件和可选的第三元件的指令。例如,系统可以被配置为每2小时或每3小时使床上的人翻身。

32、可能期望的是,仅第一元件和/或第三元件的升高被提供为主动过程,而元件的降低可以被提供为被动过程,诸如以避免或降低夹伤的风险。第一致动器可以被配置为将第一致动杆从缩回致动器位置主动延伸到延伸致动器位置,并且第一致动器可以被配置为释放第一致动杆,诸如以允许第一致动杆通过施加的力(例如施加到第一元件和/或第二元件的力)从延伸致动器位置缩回到缩回致动器位置。类似地,第二致动器可以被配置为将第二致动杆从缩回致动器位置主动延伸到延伸致动器位置,并且第二致动器可以被配置为释放第二致动杆,例如以允许第二致动杆通过施加的力(例如施加到第三元件和/或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力)而从延伸致动器位置缩回到缩回致动器位置。另选地,第一致动器可以被配置为将第一致动杆从延伸致动器位置主动缩回到缩回致动器位置,并且第一致动器可以被配置为释放第一致动杆,例如以允许第一致动杆通过施加的力(例如施加到第一元件和/或第二元件的力)从缩回致动器位置延伸到延伸致动器位置。类似地,第二致动器可以被配置为将第二致动杆从延伸致动器位置主动缩回到缩回致动器位置,并且第二致动器可以被配置为释放第二致动杆,例如以允许第二致动杆通过施加的力(例如施加到第三元件和/或第二元件或第四元件的力)从缩回致动器位置延伸到延伸致动器位置。

33、第一元件和/或第三元件中的每一个可以沿着第一铰链轴线和/或第二铰链轴线从头侧端延伸到脚侧端。床系统可以包括柔性地附接到第一元件的头侧端的第一主延伸元件。第一主延伸元件可以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上表面。床系统可以包括柔性地附接到第一元件的脚侧端的第一辅延伸元件。第一辅延伸元件可以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上表面。床系统可以包括柔性地附接到第三元件的头侧端的第三主延伸元件。第三主延伸元件可以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上表面。床系统可以包括柔性地附接到第三元件的脚侧端的第三辅延伸元件。第三辅延伸元件可以具有基本上平坦的上表面。延伸元件与第一元件和/或第三元件之间的柔性附接可以允许延伸元件相对于第一元件和/或第三元件旋转和/或倾斜,这增强了被翻身的人的舒适度,同时仍然提供沿着人的较长长度提供的翻身动作。此外,延伸元件与第一元件和/或第三元件之间的柔性附接可允许在安装所公开的床系统时使用床的任何升降(elevate)功能。

34、应当理解,上面提到的并且被描述为具有“基本上平坦的”表面的元件和延伸元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是适当形状的平板的形式。还应当理解,此类元件和延伸元件可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开口、凹口或雕刻(carving),只要此类开口、凹槽、凹口或雕刻不与元件和延伸元件的功能相反。特别地,第二元件和第四元件(如果存在的话)优选地具有适当的开口,如孔和槽或弯曲部,用于将相应的元件附接到床的顶表面,并且用于将致动器、楔形件或其它结构安装到元件,并且用于通过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提供铰链功能。

35、第一元件可具有第一铰链轴线与辅边缘之间的距离。第一铰链轴线与第一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距离可大于250mm,例如大于275mm,例如大于300mm。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可以由第一板元件形成。第一板元件的厚度可以在0.1mm至10mm之间,例如在0.1mm至5mm之间,例如在0.1mm至4mm之间。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板元件可具有大于1mm的厚度,例如在1mm至10mm之间,例如在1mm至5mm之间,例如在1mm至4mm之间。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板元件可以具有大于2mm的厚度,例如在2mm至10mm之间,例如在2mm至5mm之间,例如在2mm至4mm之间。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板元件可以具有大于3mm的厚度,例如在3mm至10mm之间,例如在3mm至5mm之间,例如在3mm至4mm之间。

36、第三元件可具有第二铰链轴线与辅边缘之间的距离。第二铰链轴线与第三元件的辅边缘之间的距离可大于250mm,例如大于275mm,例如大于300mm。第三元件的上表面可以由第三板元件形成。第三板元件的厚度可以在0.1mm至10mm之间,例如在0.1mm至5mm之间,例如在0.1mm至4mm之间。在一些示例中,第三板元件可以具有大于1mm的厚度,例如在1mm至10mm之间,例如在1mm至5mm之间,例如在1mm至4mm之间。在一些示例中,第三板元件可以具有大于2mm的厚度,例如在2mm至10mm之间,例如在2mm至5mm之间,例如在2mm至4mm之间。在一些示例中,第三板元件可以具有大于3mm的厚度,例如在3mm至10mm之间,例如在3mm至5mm之间,例如在3mm至4mm之间。

37、所公开的床可以包括所公开的床系统。例如,第二元件和可选的第四元件(如果存在的话)可以附接到床的顶表面,例如使得床系统布置在床架与床垫之间。床的顶表面可以由床架的板条形成。因此,第二元件和/或第四元件的下表面可以附接到床架的板条。

38、第二元件和可选的第四元件(如果存在的话)可以在对应于人的臀部的位置处附接到顶表面。床可以具有从头端到脚端的床长度。第二元件和/或第四元件可以在距头端床长度的30%至70%之间(例如40%至70%之间)的位置处附接到顶表面。例如,第二元件和/或第四元件的头侧端可以与床的头端间隔床长度的30%至50%之间,例如床长度的35%至45%之间,例如床长度的40%至45%之间。第二元件和可选的第四元件(如果存在的话)可以附接到顶表面的一部分,该部分是固定的,即作为床的升降功能的一部分不可移动。

39、在示例中,床系统的第一模块(例如,包括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一致动器)可以附接到床的顶表面的一个横向侧区域(例如,在中心和第一横向侧之间,例如右侧区域),并且床系统的第二模块(例如,包括第三元件、第四元件和第二致动器)可以附接到床的顶表面的另一个横向侧区域(例如,在中心和第二横向侧之间,例如左侧区域)。在另一示例中,例如,其中第二元件形成第一元件和第三元件两者的公共基部,床系统可以附接到床的顶表面的中心。

40、可以涂覆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和/或第三元件的上表面。可以提供对上表面的涂覆以控制上表面与床垫之间的摩擦。此外,涂覆上表面可以延长床系统的耐久性。涂覆还可以具有其它优点,例如更容易清洁和/或具有抗病原作用。

41、通常,至少当相应的第一元件和/或第三元件处于降低位置时,本文提及的上表面(例如,第一元件的上表面和/或第三元件的上表面)可以与本文提及的下表面(例如,第二元件的下表面和/或第四元件的下表面)相反。换句话说,当床系统布置在床上时,上表面旨在面向床垫,并且下表面旨在面向床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