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信息管理服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血压及心电诊断报告的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及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1、在医疗领域中,血压及心电诊断是常见的检查项目,对于患者的健康评估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专利申请号:cn200920129693.9所提出的一种模糊心电图智能在线分析仪系统,由在线数据接口、心电向量并行计算机、数据融合神经网络、心电间期向量多域分析仪、专家系统、应用软件包和离线数据接口组成。通过对12导联心电向量进行多元神经网络分析、多传感器时间序列数据融合和心电向量多域分析,并把模糊心电图主图自动分析结论,以及包括血压、脉搏、血氧、呼吸、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等信息在内的模糊心电图附图信息综合形成包括12导联心电图在内的生命体征信号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各种心电间期离散度时域分析和各种心电间期变异性的小波分析的诊断报告。
2、在现有技术中血压及心电诊断报告的信息管理存在着诸多缺点和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传统的血压及心电诊断报告管理往往依赖纸质病历,这不仅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而且容易出现病历丢失、损坏等问题。患者在查阅自己的病历时,需要经过繁琐的手续,往往需要到医院的特定部门进行申请和等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3、对于医生来说,在诊断过程中,调阅患者的既往病历也存在困难。由于纸质病历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医生难以快速获取到全面的患者信息,这对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此外,纸质病历的使用还导致了成本的增加,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信息安全方面,传统的病历管理方式难以有效地保护患者的信息和诊断报告,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5、由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医疗服务流程不够优化,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对此做出改进,提出一种用于血压及心电诊断报告的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及实现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存在的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血压及心电诊断报告的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包括医患信息管理模块,所述医患信息管理模块用于管理患者和医生的基本信息,所述医患信息管理模块与患者信息模块数据连接,患者通过终端设备扫描心电报告或者血压报告上的二维码,打开所述患者信息模块,所述患者信息模块使用列表方式显示患者既往病历,患者或者医生选择需要调阅的一份或者多份病历唯一码,患者信息模块把病历唯一码发送给医生报告模块,所述医生报告模块接到请求后,所述医生报告模块通过接收到的病历唯一码检索报告,把检索到的报告返回给所述患者信息模块,所述患者信息模块把报告呈现出来。
2、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心电报告或者血压报告页面中嵌入的二维码的内容包括患者信息模块链接标识以及患者唯一标识。
3、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患者信息模块基于扫描的二维码提取对应的患者信息模块链接标识以及患者唯一标识,并发送至医生报告模块。
4、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医患信息管理模块设置有患者信息管理单元和医生信息管理单元,所述患者信息模块包括二维码扫描单元和病历信息显示单元以及唯一码生成单元,所述医生报告模块设置有数据接收单元和报告检索单元,所述数据接收单元接收患者信息模块发送的病历唯一码,所述报告检索单元根据病历唯一码,从数据库中检索相应的诊断报告。
5、一种用于血压及心电诊断报告的信息管理服务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建立医患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医患信息管理模块,用于录入、存储和管理患者和医生的基本信息,所述患者和医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医疗记录;
6、步骤s2:生成诊断报告二维码,对于每份心电及血压诊断报告,生成一个唯一的二维码;所述二维码包含患者的唯一标识以及报告信息的链接:
7、qrinfo=pid||urlreport;
8、其中qrinfo为二维码信息,pid表示患者的唯一标识,urlreport表示报告信息的链接;
9、步骤s3:患者扫描二维码,患者通过终端设备扫描心电报告或者血压报告上的二维码,进入患者信息模块;
10、步骤s4:患者信息模块操作,患者信息模块以列表方式显示患者的既往病历;患者或医生选择需要调阅的一份或多份病历,系统为每份病历生成一个唯一码;患者或医生将选择的病历唯一码发送给医生报告模块;
11、步骤s5:医生报告模块处理,医生报告模块接收患者信息模块发送的病历唯一码;根据病历唯一码,从数据库中检索相应的诊断报告;
12、步骤s6:报告呈现,将检索到的诊断报告返回给患者信息模块进行呈现,对多份既往病历报告的同时显示,方便患者或报告医生进行对比分析。
13、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1:建立医患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步骤包括下:
14、步骤s11:将患者和医生的基本信息录入到系统并进行数据存储和管理,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
15、步骤s12:医疗记录管理过系统录入患者的医疗记录,并能够随时查看和修改,医疗记录的存储结构,包括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用药情况。
16、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2:生成诊断报告二维码具体步骤包括下:
17、步骤s21:确定二维码信息内容:从数据库中获取每份心电及血压诊断报告的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唯一标识(包括患者编号)和报告信息的链接(包括报告在服务器上的存储路径);将患者唯一标识和报告信息链接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唯一的字符串,作为二维码的信息内容;
18、步骤s22:选择二维码生成工具:评估和选择适合的二维码生成工具或库,确保其能够满足生成高质量二维码的需求,并且支持自定义信息内容的编码;
19、步骤s23:设置二维码参数: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二维码的参数,包括纠错级别、尺寸、颜色;
20、步骤s24:生成二维码图像:使用选定的二维码生成工具,将包含患者唯一标识和报告信息链接的字符串编码为二维码图像;
21、步骤s25:关联诊断报告:将生成的二维码与对应的心电及血压诊断报告进行关联,确保通过扫描二维码能够准确获取到该报告的信息。
22、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3:患者扫描二维码,具体的步骤包括下:
23、步骤s31:患者准备:患者确保自己的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已安装扫描二维码的应用程序,包括常见的二维码扫描工具;
24、步骤s32:获取诊断报告:患者收到包含心电或血压诊断报告的纸质文档或电子文档;
25、步骤s33:扫描二维码:打开终端设备上的二维码扫描应用程序;将设备摄像头对准诊断报告上的二维码;保持扫描界面稳定,确保二维码完全在扫描框内;待扫描应用程序自动识别并读取二维码信息;
26、步骤s34:链接跳转:扫描成功后,扫描应用程序将解析二维码中的信息,并根据其中的链接自动跳转到相应的患者信息模块页面;
27、步骤s35:登录验证:系统设置了登录验证环节,患者需要输入相应的登录信息,用户名和密码,以验证身份并进入患者信息模块;
28、步骤s36:进入患者信息模块:验证通过后,患者成功进入患者信息模块,查看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包括过往病历、诊断报告。
29、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4:患者信息模块操作的具体步骤包括下:
30、步骤s41:进入患者信息模块:患者扫描二维码后,成功进入患者信息模块;
31、步骤s42:显示既往病历列表:系统从数据库中读取患者的既往病历信息;以列表方式将病历信息展示给患者或医生,列表中包含病历的基本信息,包括病历编号、就诊时间、诊断结果;
32、步骤s43:选择病历:患者或医生根据需求,在病历列表中勾选需要调阅的一份或多份病历;
33、步骤s44:生成病历唯一码:系统为每份被选中的病历生成一个唯一的编码;
34、编码生成算法应确保唯一性和安全性;
35、步骤s45:发送病历唯一码:患者或医生确认选择后,点击“发送”按钮;
36、系统将所选病历的唯一码通过安全的网络连接发送给医生报告模块;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并对数据进行加密;
37、加密的公式为:
38、e(u)=au3+bu2+cu+d mod p;
39、其中:abcd是加密密钥的系数,p是一个大素数,u为病历的唯一码。
40、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s5:医生报告模块处理的具体步骤包括下:步骤s51:接收病历唯一码:医生报告模块处于监听状态,待接收患者信息模块发送的病历唯一码;当接收到唯一码数据时,进行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的验证;
41、步骤s52:验证病历唯一码:检查唯一码的格式是否符合预定规则;对比已存储的唯一码规则,验证接收到的唯一码是否有效;
42、步骤s53:检索诊断报告:一旦唯一码验证通过,系统根据唯一码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使用优化的查询语句,确保快速准确地找到与唯一码对应的诊断报告;
43、步骤s54:处理检索结果:包括果成功检索到诊断报告,将报告信息加载到医生报告模块的界面上,供医生查看;若未检索到对应报告,系统生成相应的提示信息,告知医生未找到相关诊断报告,并检查唯一码的正确性或是否存在对应报告;
44、步骤s55:更新系统状态:无论检索结果包括何,系统都将更新相关的状态信息;对于成功检索到报告的情况,标记报告为已读取;对于未检索到报告的情况,记录错误信息以便后续排查。
4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本发明的方案中:本发明实现了对患者和医生基本信息的有效管理,以及对血压及心电诊断报告的信息化处理,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患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方便地查阅自己的既往病历,无需繁琐的手续和等待时间,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46、医生可以快速调阅患者的既往病历,为诊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持,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减少了纸质病历的使用,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更加环保。通过设置医患信息管理模块和医生报告模块,对患者信息和诊断报告进行了有效的保护,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本发明的应用可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