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肌激动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1、肌激动器由andresen于1908年设计,所以也称为andresen矫治器,随后,在长期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又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完善,主要用于矫治青春发育高峰期安氏ⅱ类错颌。肌激动器在前移下颌的同时控制牙萌出,从而调节上下颌骨的矢状关系。肌激动器还可用于治疗安氏ⅲ类2分类、安氏ⅲ类以及开颌畸形,但不适用于安氏ⅰ类牙列拥挤及上颌前突病例。
2、现有肌激动器的主体为一块塑料基托,无特定的固位装置,也无产生机械力的加力装置。基托的上颌部分可覆盖整个上腭(也可以不覆盖),末端到达第一恒磨牙的远中;下颌部分可以向下延伸至口底,后牙部分达到下颌磨牙舌面的远中。上、下颌部分的基托相连,在前牙区形成下切牙塑胶帽,引导下颌前移,且阻碍下切牙垂直萌出。下切牙塑胶帽对下切牙的包裹程度决定了其移动方式,塑胶帽包裹程度若超过下切牙牙冠长度的1/3,可防止肌激动器造成的下前牙唇向倾斜;若包裹程度不足下切牙牙冠的1/3,可导致矫治后下前牙唇向倾斜。
3、为进一步加强对上前牙的控制,传统肌激动器还会使用直径0.9-1.0mm硬不锈钢丝弯制成普通的双曲唇弓。该唇弓可将肌肉的矫治力传导至上前牙,如果上前牙腭侧牙槽部分的基托被调磨缓冲,上前牙在唇弓的影响下将向腭侧倾斜移动。
4、现有的肌激动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1)制作石膏模型;
6、(2)绘制唇弓和颚弓导线;
7、(3)使用蜡形留出下颌牙齿生长空间;
8、(4)弯制唇弓和颚弓;
9、(5)制作基托边缘蜡型;
10、(6)浸泡模型;
11、(7)涂自凝基托树脂;
12、(8)等待凝固后进行抛光打磨;
13、现有的肌激动器存在以下缺陷:
14、(1)结构缺陷
15、a.固位效果差。传统肌激动器本身无固位效果,仅依靠上下颌和肌激动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固位。
16、b.对牙齿的控制力差。传统肌激动器对上前牙内收无控制能力,需要借助双曲唇弓才能实现对上前牙的进一步控制,双曲唇弓弯制过程复杂,进一步增加了肌激动器的制造成本。
17、(2)制作方法缺陷:传统肌激动器的制作方法十分复杂,涉及多道流程,制作时间久、成本高、不易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肌激动器及其制造方法,能够增强固位效果、实现对上前牙移动的直接控制,并且极大的简化了肌激动器的制造过程。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首先,在结构上,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肌激动器,包括上颌部分、下颌部分,所述上颌部分、下颌部分通过连接部连接,所述上颌部分、下颌部分以及连接部一体制造;
4、上颌部分至少包裹上颌前牙,下颌部分至少包裹下前牙。
5、作为一种优选的,所述上颌部分包括与上前牙或整个上颌牙列一一对应的临床牙冠a,所述下颌部分包括与下前牙或整个下颌牙列一一对应的临床牙冠b;
6、所述临床牙冠a的内壁与对应的上牙的外壁贴合,所述临床牙冠b的内壁与对应的下前牙的外壁贴合。
7、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所述上颌部分包括与上前牙或整个上颌牙列一一对应的临床牙冠a,所述下颌部分包括与下前牙或整个下颌牙列一一对应的临床牙冠b;
8、所述肌激动器临床牙冠a与对应的上牙之间和/或临床牙冠b与对应的下牙之间留有利于上牙和/或下牙移动的间隙。
9、作为一种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为应力分散结构,所述应力分散结构为以下三种方式之一:
10、方式一:与下前牙对应的临床牙冠b通过一个连接杆连接与自身最临近的一个临床牙冠a和/或通过两个连接杆分别连接两个与自身最临近的两个临床牙冠a,相邻连接杆不平行;
11、方式二:所有临床牙冠b通过一个连接杆连接与自身最临近的一个临床牙冠a和/或通过两个连接杆分别连接两个与自身最临近的两个临床牙冠a,相邻连接杆不平行;
12、方式三:所述应力分散结构为镂空结构。
13、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为整体结构,连接部的底部连接与下颌前牙对应的临床牙冠b顶部、与下颌后牙对应的临床牙冠b咬合面,连接部的顶部连接部分上颌前牙临床牙冠a的底部、上颌后牙临床牙冠a的咬合面。
14、作为一种优选的,所述上颌部分与下颌部分处于能够使上颌牙列切缘与下颌牙列切缘方向正对的位置,上颌牙列与下颌牙列垂直距离可调整。
15、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所述上颌部分与下颌部分处于使下颌整体前移预定距离的位置。
16、进一步的,与尖牙对应的临床牙冠a、临床牙冠b设有用于固位的矩形附件。
17、优选的,所述上颌部分、下颌部分以及连接部的材质均为树脂,优选为柔性树脂。
18、其次,在制造方法上,本发明公开的肌激动器的制造方法包括3d打印、铸造、热压或注塑。
19、其中,3d打印包括以下依次执行的步骤:
20、s1、建立口腔数字化模型:根据患者口腔数据,重构患者口腔的数字化三维模型;
21、s2、生成数字化治疗方案:在数字化方案中,将所述数字化三维模型模拟移动下颌,使下颌前移至切对切的位置,得到目标位口腔模型;
22、s3、生成肌激动器模型:
23、采用如下方式之一:
24、方式1、基于目标位口腔模型分别生成包裹上颌牙列的肌激动器模型上颌部分以及包裹下颌前牙的肌激动器模型下颌部分,导出肌激动器模型;
25、方式2、基于目标位口腔模型分别生成包裹上颌牙列的肌激动器模型上颌部分以及包裹下颌前牙的肌激动器模型下颌部分,使用cad建模技术设计肌激动器上下颌部分中间的连接部,将肌激动器的上颌部分、连接部分、下颌部分模型融合为一体化模型,导出肌激动器模型。
26、s4、打印:根据所述肌激动器模型,采用光固化3d打印技术使用树脂材料打印肌激动器;
27、对于方式1生成的肌激动器模型,打印后采用自凝树脂制作连接部,将肌激动器上颌部分以及下颌部分进行粘接。
28、进一步的,步骤s2中,所述重构患者口腔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包括增加牙齿移动的正畸矫治数字化排牙设计。
29、优选的,步骤s1中,所述患者口腔数据为cbct和/或口腔扫描数据。
30、进一步的,步骤s3中,对上颌部分、连接部分、下颌部分之间的连接区域进行平滑处理。
3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32、1、固位效果更强,传统肌激动器本身无固位效果,仅依靠上下颌和肌激动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固位,而本发明所涉及的肌激动器能够和牙冠实现完全贴合的效果,通过矫治器的结构实现更好的固位效果。
33、2、上前牙移动的直接控制,传统肌激动器为了将力传导至上前牙,需要使用诱导丝弯制双曲唇弓,而本发明所涉及的肌激动器对上前牙的临床牙冠实现了完全包裹,能够在不使用诱导丝的情况下就控制上前牙的唇舌向移动。
34、3、对下颌位置限制更强,传统设计对下前牙的限制有限,下颌仍存在活动空间,本发明通过将下前牙进行包裹,使得上下颌的位置完全固定,能够对下颌位置实现更好的限制。
35、4.本发明可以控制上颌和下颌后牙的垂直向高度,针对高角、低角以及均角病例对后牙垂直向控制的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实施例方式。
36、5.本发明通过应力分散结构,可以降低颌间作用力,为下颌前移提供更加轻柔的牵引力。传统肌激动器为防止下颌前移的牵引力过大,需要将下颌前移的过程按前移量设计为多个步骤,每一步移动一定的距离。而本专利通过应力分散所提供的轻牵引力,使得所涉及的下颌前移量可以大幅加大,有效提高治疗效率。
37、6、极大简化了肌激动器的制造流程,通过直接3d打印制作的肌激动器在设计后可直接一体成型,相较于传统的手工制作法有了极大的简化。
38、7、可同时进行牙齿矫正,该直接3d打印肌激动器在设计时可以与排牙方案相结合,在实现下颌前移、控制牙萌出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牙移动进行正畸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