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端吻合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056409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端吻合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端吻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用以吻合桥血管与升主动脉。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冠状动脉搭桥术在我国已广泛开展,并且冠状动脉搭桥术已逐步向微创、小切口,内窥镜及机器人辅助方向发展。在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完成冠状动脉近端吻合口需要部分钳夹升主动脉,但是对有粥样硬化的升主动脉进行插管、钳夹,可引起内膜斑块脱落而发生脑卒中,另外体外循环管道内空气或微血栓也可引起脑梗塞。因此,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增加手术死亡,延长住院时间。此外,手工缝线缝合在心脏、血管外科已延续了几十年,手工缝合会对血管壁造成损伤,组织对缝线的反应大,暴露在管腔内的缝线及损伤的管壁容易引起血栓的形成,而连续缝合的荷包效应可使吻合口变形、狭窄,影响吻合口的通畅率。因此,有必要研制出一种新的近端吻合装置和吻合方法来提高吻合口的通畅率和远期疗效。
[0003]现有的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血管吻合装置以适用于近端吻合口的Symmetry近端吻合器为典型代表。在原理上,Symmetry近端吻合器利用了镍钛记忆合金的特性,通过二次翻折使得内外两个支架分别在主动脉内外撑开,最终将桥血管垂直固定于主动脉上。虽然Symmetry近端吻合器在吻合过程中避免了钳夹升主动脉,但是早期随访发现桥血管通畅率有明显的降低的报道;还有围手术期吻合口大出血死亡、主动脉夹层形成大出血的报道。国外的研宄表明,对24例应用Symmetry近端吻合器的患者手术后41个月的随访,做高速螺旋CT检查发现,使用Symmetry近端吻合器的44个桥血管-主动脉吻合口中,24个吻合口闭塞,7个吻合部位狭窄。由于存在上述缺陷,绝大多数医生最终放弃使用Symmetry近端吻合器。本实用新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端血管吻合装置从原理上与Symmetry近端吻合器完全不同,采用穿刺、钛合金支架铆钉样吻合和吻合完成后金属支架腔内扩张等原理,可以避免钳夹升主动脉,吻合口边缘贴合可靠牢固从而避免了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由于吻合口内有金属支架因而可以避免桥血管与升主动脉吻合口发生狭窄。总之,本实用新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端血管吻合装置与Symmetry近端吻合器的原理不同,避免了 Symmetry近端吻合器的缺陷,具有明显的优势。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提供一种新的吻合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改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桥血管的近端吻合,操作方便,安全可靠,边距均匀,受力均等,可提高吻合口的通畅率和远期疗效,并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易于推广。
[0005]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外科吻合装置,包括第一作用件、第二作用件和变形件,所述变形件位于所述第一作用件与第二作用件之间,所述变形件包括两个端部,所述第一作用件与所述第二作用件相互靠近进而使得所述变形件的所述两个端部外翻变形,将组织夹持在两个端部之间进而实现组织的吻合。
[0007]所述第一作用件包括圆锥形的第一前端;所述第二作用件包括具有斜面的第二前端;所述变形件的所述两个端部之一是第三前端,所述第三前端具有均匀分布的至少一个材料去除结构和被所述至少一个材料去除结构均匀间隔开的可变形体。
[0008]所述第一作用件进一步包括倒截锥形的第一尾端,所述第一前端与所述第一尾端在两者结合处可折叠。
[0009]所述变形件进一步包括中间部,所述两个端部的另一个是第三尾端,所述中间部和所述第三尾端均具有多个镂空结构。
[0010]所述材料去除结构是槽或孔,所述可变形体为片状体,所述片状体沿所述变形件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或者沿与所述变形件的中心轴线方向成一定角度的方向延伸。
[0011]所述变形件的材质为钛合金。
[0012]所述外科吻合装置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一作用件可转动连接的中心轴。
[0013]所述第一作用件包括中空结构;所述中心轴包括第四前端,所述第四前端的形状为箭头形,所述第四前端插接于所述中空结构。
[0014]所述第四前端沿所述中心轴的中心轴线被均匀分割成伸缩结构,所述中空结构的末端设有挡片,所述挡片的中心设有中心孔。
[0015]所述外科吻合装置进一步包括外鞘、力学装置和力学轴;所述力学装置套置于所述外鞘的外壁;所述第二作用件位于所述外鞘与所述力学轴之间。
[0016]所述外鞘包括对称设置的至少一个窗口 ;所述力学轴包括至少一个突出部分,所述外鞘的所述至少一个窗口分别容纳所述力学轴的所述至少一个突出部分;所述力学装置包括槽或孔,所述力学轴的所述至少一个突出部分插接于所述力学装置的所述槽或孔中。
[0017]所述力学轴进一步包括第五前端,所述第五前端与所述第一作用件的第一尾端相互连接或者一体成形;与所述第一作用件可转动连接的中心轴位于所述力学轴内。
[0018]所述中心轴包括第四尾端,所述第四尾端具有外螺纹;所述力学轴进一步包括第五尾端,所述第五尾端具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互螺纹啮合。
[0019]所述中心轴的所述第四尾端具有工具结合结构,所述工具结合结构用于与工具相彡口口 O
[0020]至少一个环柄形成于所述力学装置上。
[0021]所述第二作用件包括第二尾端;所述阻挡件用于阻挡所述第二尾端。
[0022]一种外科吻合装置的使用方法,使用如上所述的外科吻合装置对组织进行吻合。
[0023]按照上述技术方案(制作、实施),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方法得当,成功地采用机械式吻合取代手工缝合,定位准确,边距均匀,受力均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机械器具吻合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病人身体的损害,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吻合口通畅率,适用于常规开胸手术、微创及全胸腔镜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质量好,效率高,易于推广应用,较好地达到了预定目的。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端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端吻合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6]图3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端吻合装置的应用状态剖面示意图;
[0027]图4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端吻合装置的应用结束状态剖面示意图;
[0028]图5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端吻合装置的应用结束后效果的剖面示意图;
[0029]图6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是中心轴与第一轨迹环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1]1-第一轨迹环2-支架3-外鞘4-力学装置5-力学轴6_环柄7_手柄8_中心轴9-第二轨迹环10-阻挡件11-凹槽12-螺纹13-结扎线14-升主动脉血管壁15-桥血管近端16-支架前端17-镂空结构18-支架尾端19-挡片20-伸缩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加以说明。
[0033]本实用新型中向前的方向指的是沿图1-4自右向左的方向,前端指是的图1-4左侧的相对位置,向后的方向和后端、尾端与之相反。本实用新型中的“适应”指的是数量一致或者形状相互配合。
[0034]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近端吻合装置(以下简称吻合装置)包括第一轨迹环1、第二轨迹环9和支架2,支架2位于第一轨迹环I与第二轨迹环9之间。第一轨迹环I包括前端和尾端,前端为圆锥形,尾端为倒截锥形,第一轨迹环I在前端与尾端结合处可折叠,折叠可使得第一轨迹环I的直径变大。支架2是圆筒形,其材质可以是钛合金,也可以是其它适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并满足相应性能要求的材质。如图6所示,支架2包括支架前端16、中间部和支架尾端18,中间部和支架尾端18具有多个镂空结构17。支架前端16具有沿圆周均匀分布的多个槽和被多个槽均匀间隔开的、沿轴向分布的片状体。支架尾端18为封闭的圆环形,可以限制过度外翻,实现圆周外翻力量的均衡。支架2的镂空形状17,有利于第一轨迹环I经过支架2的中心孔并扩张支架2,同时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覆盖生长。
[0035]吻合装置进一步包括外鞘3、力学装置4、力学轴5和中心轴8,外鞘3包括位于其后端的手柄7,外鞘3大致为圆筒形,手柄7的内径小于外鞘3其它部分的内径。在外鞘3的整个轴向长度的大约二分之一处,沿径向对称设置有两个窗口,两个窗口的形状可以是方形、圆形或其它形状。力学轴5大致为圆筒形,其包括两个径向突出部分,力学轴5的前端与第一轨迹环I的尾端相互连接,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是粘结、钉合,也可以是本领域内其它适宜的连接方式。力学轴5也可与第一轨迹环I一体成形。力学轴5的尾端具有内螺纹。外鞘3的所述两个窗口分别容纳力学轴5的两个径向突出部分,所述两个窗口的大小和形状与力学轴5的径向突出部分相适应。力学轴5的径向突出部分可在外鞘3的所述窗口中前后移动,从而使得力学轴5相对于外鞘3产生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外鞘3的窗口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三个或者更多,力学轴5的径向突出部分的数量与窗口相适应。力学装置4为圆筒形,其套置于外鞘3的外壁,至少一个环柄6形成于力学装置4上,本实用新型以两个环柄6进行示例说明。环柄6形成于力学装置4的外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