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底烧瓶清洁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4395阅读:1403来源:国知局
圆底烧瓶清洁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室清洗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圆底烧瓶清洁刷。



背景技术:

圆底烧瓶是一种化学实验过程中常用的加热与反应容器,用途广泛。圆底烧瓶口径较细,下端呈球状,能够防止液体流出,但是对于残留在烧瓶内部上的溶剂难以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圆底烧瓶清洁刷,此装置结构简单,通过弧形刷条清洗烧瓶的弧形内壁,并且同时能清洗烧瓶的颈部内壁,使用方便,工作效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圆底烧瓶清洁刷,包括设于烧瓶颈部的内部的套筒、与套筒滑动连接的活动杆和与烧瓶内壁相贴合的刷条,套筒的外壁上设有与烧瓶颈部的内壁贴靠并用于清洗烧瓶颈部内壁的第二刷毛,刷条的两端分别铰接于套筒的下端和活动杆的下端,刷条上固定设有用于清洗烧瓶内壁的第一刷毛。

进一步地,套筒的上端设有用于扣设在烧瓶口部边缘的卡盖。

进一步地,卡盖与烧瓶的接触面上设有用于缓震的衬垫。

进一步地,第一刷毛和第二刷毛为尼龙丝、纤维丝或钢丝。

进一步地,活动杆上端设有手持部。

进一步地,刷条包括一端与套筒的下端铰接的第一刷条和与第一刷条的另一端铰接的第二刷条,第二刷条铰接于活动杆的下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套筒扣接在烧瓶口处,用于固定本实用新型装置清洁刷,活动杆相对于套筒向下滑动,展开刷条,当手持部与套筒顶部接触时,刷条处于完全展开状态,第一刷条与第二刷条与烧瓶内部抵触,此时同时旋转手持部和套筒即可清洗烧瓶的颈部内壁和弧形内壁。清洗完成后,向上提起活动杆,第一刷条与第二刷条相叠合,即可从烧瓶口部取出清洁刷,使用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中:1、套筒;11、卡盖;12、第二刷毛;2、活动杆;21、手持部;3、刷条;31、第一刷条;32、第二刷条;33、第一刷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圆底烧瓶清洁刷的一个实施例,包括设于烧瓶颈部的内部的套筒1、与套筒1滑动连接的活动杆2和与烧瓶内壁相贴合的刷条3,套筒1的外壁上设有与烧瓶颈部的内壁贴靠并用于清洗烧瓶颈部内壁的第二刷毛12,刷条3的两端分别铰接于套筒1的下端和活动杆2的下端,刷条3上固定设有用于清洗烧瓶内壁的第一刷毛33。

如图1所示,当需要使用清洁刷时,套筒1扣设在烧瓶口部边缘作为固定作用,活动杆2向烧瓶底部滑动,展开刷条3,使刷条3的清洁部抵触在烧瓶内壁,转动清洁刷即可对烧瓶进行清洗。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刷条3和套筒1的外壁上均设有用于清洗烧瓶的刷毛,旋转清洁刷时,可同时清洗烧瓶颈部和烧瓶的弧形内壁,使用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套筒1的上端设有用于扣设在烧瓶口部边缘的卡盖11。套筒1通过卡盖11固定在烧瓶的口部边缘。

卡盖11与烧瓶的接触面上设有用于缓震的衬垫。衬垫可为橡胶或塑料等,防止清洗烧瓶时,清洁刷与烧瓶发生碰撞造成损伤。

第一刷毛33和第二刷毛12为尼龙丝、纤维丝或钢丝。

活动杆2上端设有手持部21。手持部21同时起到固定支撑展开的第一刷条31和第二刷条32的作用,第一刷条31和第二刷条32展开抵触在烧瓶的内壁,此时,手持部21与套筒1的顶部接触。如图2所示,当清洗完成后,提起活动杆2,即可取出清洁刷,手持部可为条状或环状,易于操作。

刷条3包括一端与套筒1的下端铰接的第一刷条31和与第一刷条31的另一端铰接的第二刷条32,第二刷条32铰接于活动杆32的下端。

有益效果:套筒扣接在烧瓶口处,用于固定本实用新型装置清洁刷,活动杆相对于套筒向下滑动,展开刷条,当手持部与套筒顶部接触时,刷条处于完全展开状态,第一刷条与第二刷条与烧瓶内部抵触,此时同时旋转手持部和套筒即可清洗烧瓶的颈部内壁和弧形内壁。清洗完成后,向上提起活动杆,第一刷条与第二刷条相叠合,即可从烧瓶口部取出清洁刷,使用方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