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运动训练装置及其变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05283发布日期:2019-01-05 08:59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运动训练装置及其变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运动领域,并且更具体地代表具有共同发明计划的彼此互相关联的技术方案组,并且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下述装置:基于所述装置能够形成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所述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用于扩展用于为所有肌肉群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运动训练装置,其用作防止在户外运动场中使用的重物的未经授权的移除的各运动训练装置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现有设备水平

一种用于形成用于体育锻炼的可调节负荷的负荷装置(变型),可调节负荷在训练装置中的改变方式和用于训练装置的一组负载是已知的(参见发明专利№2429038,kl.a63b21/00)。该负荷装置包括针对每个重物选择类别安装的一组选定重物。一种选择负荷的新型手段包括一组适合每个选定负载的驱动器。一组驱动器由电子装置操作。

另一种众所周知的运动训练装置以固定的不可拆卸的刚性金属构造的形式制成。该运动训练装置包括把手和枢轴,并且负载的引导件被刚性地设立在负载在竖直平面内的运动的限制器之间,并且以具有两个具有多余部分的直线部段的弯曲芯部的形式完成(参见发明专利n2515434,kl.a63b21/00)。

已知一种用于运动训练装置的重物负载存放的装置,该装置包括重物负载、以p形金属管形式制成的防止重物负载的未经授权的移除的保护元件、用于训练力量的把手、以及枢轴(参见专利ⅱmn134799,кл.a63b21/00,原型(prototype))。

类似装置和原型的共同缺点是不存在形成下述运动训练装置的多个版本的建设性可能,即,在所述运动训练装置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一系列的将形成扩大用于所有肌肉群的负荷范围的可能性的运动训练装置。

作者在以下技术方案中解决了上述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所公布的技术方案任务是:基于已形成的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针对成人或青少年的肌肉训练和发展对装置功能进行扩大,以防止未经授权地移除重物,其中,已形成的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基于可调节负荷的变化通过使用性能和目的相似的部件来实现。诸如负荷装置、支柱、枢轴以及用于训练的元件的这些部件通过对位于各种固定位置和相互集中位置的元件相对于支承表面进行改变来提供。

技术效果在于:将扩大训练所有肌肉群的可调节负荷的锻炼范围并且将提高作为首要事实的训练有效性。

为了达到基于第一变型性能(参见权利要求1)的以下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该技术方案包括支柱、枢轴、用于训练的人的力施加元件、以及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负荷装置,该负荷装置包括重物和n形引导件,该n形引导件用于防止未经授权地移除重物,其中,该引导件的一个端部经由支架连接至枢轴,该枢轴固定至支柱;负荷装置的枢转平面定向成与支承表面垂直。在存在甚至最小负荷的情况下,负荷装置的质心从枢轴向左移位或向右移位,或者与枢轴重合。用于接纳用于训练的负荷的元件根据负荷装置、根据来自训练的人的力的方向以及根据接纳负荷的肌肉群而安装在距支承表面给定高度“a”处。

在性能的第二变型中(参见权利要求13),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运动训练装置包括支柱、枢轴、用于训练的人的力施加元件、以及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负荷装置,该负荷装置包括重物和n形引导件,该n形引导件用于防止未经授权地移除重物,其中,该引导件的一个端部经由支架连接至枢轴,该枢轴固定至支柱;负荷装置的枢转平面定向成与支承表面平行。在存在甚至最小负荷的情况下,负荷装置的质心从枢轴向左移位或向右移位,或者与枢轴重合。用于接纳用于训练的负荷的元件根据来自训练的人的力的方向以及根据接纳负荷的肌肉群而安装在距支承表面给定高度“a”处。

在性能的第三变型中(参见权利要求24),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运动训练装置包括支柱、枢轴、用于训练的人的力施加元件、以及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负荷装置,该负荷装置包括重物和n形引导件,该n形引导件用于防止未经授权地移除重物,其中,该引导件的一个端部经由支架连接至枢轴,该枢轴固定至支柱;负荷装置的枢转平面定向成与支承表面平行。在存在甚至最小负荷的情况下,负荷装置的质心从枢轴向左移位或向右移位,或者与枢轴重合。用于接纳用于训练的负荷的元件根据来自训练的人的力的方向以及根据接纳负荷的肌肉群以一定角度安装在距支承表面给定高度“a”处。

在性能的第四变型中(参见权利要求36),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运动训练装置包括支柱、枢轴、用于训练的人的力施加元件、以及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负荷装置,该负荷装置包括重物和n形引导件,该n形引导件用于防止未经授权地移除重物,其中,该引导件的一个端部经由支架连接至枢轴,该枢轴固定至支柱;根据以下技术方案,负荷装置的枢转平面定向成与支承表面垂直。在存在甚至最小负荷的情况下,负荷装置的质心从枢轴向左移位或向右移位,或者与枢轴重合。用于接纳用于训练的负荷的元件根据来自训练的人的力的方向以及根据接纳负荷的肌肉群来安装。该装置包括呈可能的平行四边形机构构造的附加单元,其中,引导件的一个端部经由铰链固定至支柱,并且另一引导件经由铰链固定至力方向的元件。

在性能的第五变型中(参见权利要求48),运动训练装置包括支柱、枢轴、用于训练的人的力施加元件、以及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负荷装置,该负荷装置包括重物和n形引导件,该n形引导件用于防止未经授权地移除重物,其中,该引导件的一个端部经由支架连接至枢轴,该枢轴固定至支柱。基于技术方案,负荷装置的枢转平面定向成与支承表面垂直。在存在甚至最小负荷的情况下,负荷装置的质心从枢轴向左移位或向右移位,或者与枢轴重合。用于接纳用于训练的负荷的元件根据来自训练的人的力的方向以及根据接纳负荷的肌肉群来安装。该运动训练装置包括固定至支柱的机械躯干止动件和附加机械腕部止动件。该运动训练装置包括具有小肩部和大肩部的双臂杆、以及中间连杆,该中间连杆通过四连杆机构安装和连接成与支柱和负荷装置相对应。该双臂杆经由铰链连接至支柱的下部。中间单元的下部经由铰链连接至双臂杆的小肩部,而中间单元的上部经由铰链连接至负荷装置。用于接纳用于训练的负荷的元件刚性地固定至双臂杆的大肩部的上部。负荷装置的上部经由铰链固定至支柱的上部。对原型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找出以下显著特征:

-负荷装置的枢转平面定向成与支承表面垂直(第一、第四和第五性能变型);

-负荷装置的枢转平面定向成与支承表面平行(第二性能变型);

-负荷装置的枢转平面定向成与支承表面成一定角度(第三性能变型);

-在存在甚至最小负荷的情况下,负荷装置的质心从枢轴向左移位或向右移位,或者与枢轴重合(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性能变型);

-用于接纳用于训练的负荷的元件根据来自训练的人的力的方向以及根据接纳负荷的肌肉群以一定角度安装在距支承表面给定高度“a”处(第一、第二和第三性能变型)。

-用于接纳用于训练的负荷的元件根据来自训练的人的力的方向以及根据接纳负荷的肌肉群固定至负荷(第四和第五性能变型)。

-该装置包括呈可能的平行四边形机构构造的附加单元,其中,引导件的一个端部经由铰链固定至支柱,并且另一引导件经由铰链固定至力方向的元件(第四性能变型);

-该装置包括附加机械腕部止动件和机械躯干止动件(第五性能变型);

-该装置包括具有大肩部和小肩部的双臂杆(第五性能变型);

-该装置包括中间连杆,该中间连杆该通过四连杆机构安装和连接成与支柱和负荷装置相对应(第五性能变型);

-双臂杆经由铰链连接至支柱的下部(第五性能变型);

-中间单元的下部经由铰链连接至双臂杆的小肩部,而中间单元的上部经由铰链连接至负荷装置(第五性能变型);

-用于接纳用于训练的负荷的元件刚性地固定至双臂杆的大肩部的上部(第五性能变型);

-负荷装置的上部经由铰链固定至支柱的上部(第五性能变型)。

另外:

-在运动装置中可以具有多于一个的负荷装置(参见图15)。

-可以具有用于训练的人的多于一个的力施加元件(参见图7)。

-运动装置包括支承元件。

-支承元件经由具有背部或不具有背部的座椅的形式制成,或者以长凳或腿部支承件的形式制成。

-支承元件刚性地连接至支柱并通过任何已知方法固定在中间位置中。

-支承元件动力学地连接至支柱并通过任何已知方法固定在中间位置中。

-支承元件经由铰链连接至负荷装置(参见图4、图8、图10、图12、图14)。

-该装置包括附加单元,例如把手。

-把手刚性地固定至支柱或负荷装置。

-该运动装置包括附加机械止动件,该附加机械止动件限制了负荷装置在极限位置中在随后的枢转平面中的运动。

-机械止动件的数量和机械止动件的位置由运动装置的构造特征和人体训练的安全性能来决定。

-在运动装置中,双臂杆和双臂杆的中间连杆可以以一个或两个的数量安装。

-机械腕部止动件安装至支柱并被固定在中间位置中,其中,腕部机械止动件的长度能够根据训练的人的手的人体测量参数被调节。

-机械躯干止动件经由铰链安装至支柱,以补偿训练的人的解剖学躯干结构。

-支承元件通过不具有背部的座椅制成并且刚性地或动力学地连接至支柱,且通过任何已知方法固定在中间位置中。

所提到的显著区别特征的存在提供了随后公布的解决方案与现行立法的“新颖性”专利要求的一致性。

作者分析了技术水平,技术水平包括专利搜索和科学技术信息源,其中,关于运动装置类似物的信息可以具有典型特征。这有助于发现:不存在具有与公布的技术方案相同的重要特征的运动装置类似物。原型是在类似物的列表之间找到的,类似物的列表有助于根据技术结果找出指向公布的装置的显著标志。

作者研究了另外的搜索并分析了用于检查发明水平要求的解决方案。这些标志与已选择的原型标志进行有区别地匹配,其结果表明,由作者所公布的技术方案并非来自已知的技术水平。以下发明与原型或与关于相同运动训练装置领域的其他技术方案的比较表明:不存在与公布的原型技术方案的标志区分开的类似标志。

本发明能够得出以下结论:所公布的运动训练装置(变型)使得关于“创造性水平”条件的专利能力符合现行立法。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质通过附图来说明(参见图2至图22)。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图3、图5、图7、图9、图11、图12、图14、图17、图19、图21图示了运动装置的所有动力学部件例如负荷装置1、机械止动件“а”和“b”、力施加元件8的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

附图通过运动学图解来呈现以描述连续的运动装置的形成,这就是为什么在单独的构造元件尺寸之间不存在精确平衡的原因。

图1-运动训练装置的总体视图和相互构造元件的位置。

图2-示例1,用于侧髋部屈肌训练、用于腹横肌训练以及用于背阔肌训练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总体视图。

图3-示例2,用于腿部肌肉训练例如下蹲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总体视图。

图4-示例2,从上方观察。

图5-示例3,用于背部肌肉训练(硬拉)和腿部肌肉训练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总体视图。

图6-示例3,从上方观察。

图7-示例4,用于二头肌训练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总体视图。

图8-示例4,从上方观察。

图9-示例5,用于在就坐位置下的卧推锻炼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总体视图。

图10-示例5,从上方观察。

图11-示例6,用于在平躺位置下的卧推锻炼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总体视图。

图12-示例7,用于在就坐位置下的三头肌锻炼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总体视图。

图13-示例7,从上方观察。

图14-示例8,用于臀部肌肉训练和体操拉伸例如横劈叉锻炼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总体视图。

图15-示例8,从左侧观察。

图16-示例9,用于腿部摆动运动例如斜跨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总体视图。

图17-示例9,从左侧观察。

图18-示例10,用于肩带节奏训练和用于改善背部肌肉舒缓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总体视图。

图19-示例10,从上方观察。

图20-示例11,用于肩部硬拉、背部肌肉和背部训练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总体视图。

图21-示例12,用于下拉锻炼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总体视图。

图22-示例12,从上方观察。

实施方式

如下解决了由作者指定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每种变型的技术任务:

基于第一变型(参见图1)的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的构造是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运动训练装置,该运动训练装置具有负荷装置1,负荷装置1包括重物2和引导件3,引导件3用于防止未经授权地移除重物。负荷装置经由支架4连接,支架4固定在枢轴5上,枢轴5安装在支柱6上,支架6固定至支承表面7(参见图1)。负荷装置1的枢转平面定向成与支承表面7垂直(负荷装置1的枢轴位于绘图平面中,但枢轴5定向成与绘图平面垂直)。

为了人体训练的安全性,所有运动训练装置均安装有机械止动件“a”和“b”(参见图1,可能示出),从而限制负荷装置1在极限位置下在随后的枢转平面中的运动。由此,机械止动件的数量和机械止动件的位置点由运动训练装置的构造特征和人体训练的安全性来决定。

可以具有用于调节负荷范围扩大的多于一个的负荷装置1。(例如,参见图8)。

力施加元件8经由铰链9(见图1)固定至或刚性地固定至负荷装置1(同时,铰链9的工作表面可以是圆柱形,或成形为球形的形状)。铰链9的使用允许改变力施加元件8的矢量、力的引导方向以及力施加的矢量“p”方向,这导致肌肉群的可调节负荷的动态变化,并且训练过程的质量因此不断提高。

为了舒适地使用运动训练装置,从力施加元件8至支承表面7的距离“a”由训练的人的人体测量特征(例如,身高、臂长)来决定。可以具有以腕部抓握把手的形式制成的多于两个的力施加元件8(参见图9、图10和图11)。

在基于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的运动训练装置的所有变型中,负荷装置1的质心(参见图1)(在存在甚至最小负荷“q”的情况下)根据枢轴5(附图中未提及)被安置在初始位置中,但负荷装置1的质心可以根据枢轴5安置在左边(基于附图)(例如,参见图12、图21)或右边(基于附图)(例如,参见图3、图5、图7、图9、图11、图18、图20),或者与枢轴5重合(基于附图)(例如,参见图2)。负荷装置的质心可以根据枢轴5保持其位置(例如,参见图3、图5、图7、图9、图11、图12、图20、图21)或者从起始点移位(例如,参见图2、图14、图17),其中,任一负荷装置1的位置都包括极限运动点。

用于训练的人的力施加元件8可以根据训练的人的人体测量特征以及根据施加力“р”的负荷引导件和接纳重物的肌肉群安装在从负荷装置1至支承表面7的给定高度“a”处(参见图1)。

训练的人对力施加元件8施加力(参见图1),力“р”克服负荷“q”,其结果取决于负荷装置的重物устройства(未在附图中确定)并且位于质点的中心上。负荷“р”由力“q”的大小来决定并且质心定位成与枢轴5相对应。

在一些运动训练装置(参见图16)中具有把手11,把手11安装至支柱6(固定的把手)或安装至负荷装置1(柔性的把手)。还具有支承元件12(参见图8至图12),支承元件12制成为长凳或者制成为具有或不具有背部的座椅。基于第二变型(参见权利要求13)的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的构造包括来自第一变型的所有元件,除以下事实外:负荷装置1的枢转平面与支承表面7平行(负荷装置1的枢转平面位于与绘图平面垂直的平面中,并且枢转平面5位于绘图平面的内部)(参见图18)。

基于第三变型(参见权利要求24)的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的构造包括来自第一变型和第二变型的所有元件,除以下事实外:负荷装置1的枢转平面与支承表面7成一定角度(负荷装置1的枢转平面位于与绘图平面垂直的平面中,并且枢转平面5位于绘图平面的内部)(参见图20)。

基于第四变型(参见权利要求36)的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的构造包括来自第一变型的所有元件,除以下事实外:用于训练的人的力施加元件根据来自训练的人的力的方向以及根据接纳负荷的肌肉群而相对于负荷装置安装。因而,装置具有附加单元10(参见图16和图17),该附加单元10使用于训练的人的力施加元件8的支承表面(呈腿部的机械止动件的形式)与支承表面7平行地移动。装置具有这样的附加单元,其一个端部通过轴5经由铰链固定至支柱6,并且该附加单元的另一端部经由铰链(在附图中未提及)固定至力施加元件8,这样便有机会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机构,该平行四边形机构由负荷装置1、附加单元10、力施加元件8和支架4构成。在附加单元10的上部上具有把手11。附加把手11(参见图17)刚性地固定至支柱6的上部,以便进行舒适的训练。

负荷装置1的枢转平面(通常指的是平行四边形机构的平面)定向成与支承表面7垂直且位于绘图平面上(参见图16)。枢轴5与绘图平面垂直。

基于第五变型(参见权利要求48)的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的构造包括来自第一变型的所有元件,除以下事实外:用于训练的人的力施加元件8根据来自训练的人的力的方向以及根据接纳负荷的肌肉群相对于负荷装置1安装。因而,该装置具有固定至支柱6的附加单元(参见图21)即腕部机械止动件13和躯干机械止动件14、具有小肩部16和大肩部17(见图21)的双臂杆15(见图22)、以及中间单元18(参见图21和图22),其中双臂杆15和中间单元18经由四连杆机构固定至支柱6和负荷装置1。双臂杆15(附图中未指出)经由铰链固定至支柱的下部。中间连杆18的下部(附图中未指出)经由铰链固定至双臂杆15的小肩部16,而中间连杆18的上部(附图中未指出)经由铰链固定至负荷装置1。用于训练的人的力施加元件8固定至双臂杆15的大肩部17的上部(附图中未指出)。负荷装置1的上部(附图中未指出)经由铰链固定至支柱6的上部(附图中未指出)。腕部机械止动件13固定至支柱6并以任何已知方法被固定在中间位置中,其中,腕部机械止动件13的长度能够根据训练的人的人类学数据被调节(附图中未指出)。躯干机械止动件14经由铰链(附图中未指出)固定至支柱6,以补偿训练的人的解剖学躯干结构。机械止动件12作为不具有背部的座椅并且通过任何已知方法借助于随后的固定装置(附图中未指出)刚性地或柔性地固定至支柱6,处于中间位置(参见图21和图22)。

存在由作者所设想的形成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的本发明的多个示例:

示例1(参见图2)。枢轴5刚性地固定至支柱6。借助于支柱6的两侧上的支架4,负荷装置1和力施加元件8通过用于脚的机械止动件固定至枢轴5。负荷装置1的枢转平面和力施加元件8与支承表面7垂直(支承表面7与绘图平面垂直)。训练的人在锻炼时倚靠在把手11上。把手在运动训练装置的上部中刚性地固定在支柱6的两侧。把手彼此平行且与支承表面7平行。附加把手11固定至支柱6的上部以便舒适地锻炼。同时,力施加元件8位于距支承表面7的最小高度“a”位置中。在锻炼时,运动训练装置的柔性部分的质心从枢轴5向左移位或向右移位,经过平衡点。因此,我们得到了一种运动训练装置,该运动训练装置可以在同时地从两侧以最大可能的幅度展开腿的情况下被用于例如侧臀部肌肉训练、斜腹肌训练、背阔肌肌肉训练(等等)。

示例2(参见从上方观察的图3、图4)。负荷装置1的轴平面固定成与支承表面7垂直(位于绘图平面中)。负荷装置1固定至支架4,支架4安装至枢轴5,枢轴5固定至支柱6。力施加元件8刚性地固定至负荷装置1并且看起来像是用于腕部抓握的杆。“l”距离由训练的人的人体测量特征(例如,身高、臂长)和距处于站立位置的训练的人的肩部的上部的距离来决定。力施加元件8根据弧形轨迹移动。因此,我们得到了例如可以被使用于腿部训练的一种运动训练装置。

示例3(参见从上方观察的图5、图6)。示例3与示例2之间的区别在于“a”距离被最小化。力施加元件通过用于训练的人的腕部抓握的把手制成并且位于负荷装置1的两侧上(参见图6)。

因此,我们获得了一种用于背阔肌训练和腿部训练的运动训练装置(上拉锻炼)。

示例4(参见从上方观察的图7、图8)。在该运动训练装置的示例中,两个负荷装置1固定成彼此平行(参见图8),两个负荷装置1刚性地固定至支架4(参见图1),支架4固定至枢轴5,枢轴5安装至支柱。负荷装置1的枢轴与支承表面7垂直(位于绘图平面中)。力施加元件8刚性地固定至负荷装置1并且例如看起来像杆。

力施加元件8根据弧形轨迹移动。同时,负荷装置1的质心在负荷装置1上的任一力施加元件8和任一重物的位置(附图中未指定)中位于枢轴5的右边(在附图中)。距离“a”由训练的人的人体测量特征(例如,身高、臂长)和处于站立位置的训练的人的肘部与支承表面7之间的距离来决定。

因此,我们获得了一种用于例如训练肱二头肌的运动训练装置。

示例5(参见从上方观察的图9、图10)。负荷装置1的枢轴与支承表面7垂直(位于绘图平面中)。负荷装置固定至支架4,支架4固定至枢轴5,枢轴5安装至支柱6。力施加元件8刚性地固定至负荷装置1且看起来像是用于训练的人的腕部抓握的轴,并且力施加元件8定位于负荷装置1的两侧上。运动训练装置具有支承元件12,该支承元件12为背部朝向支承表面弯曲小于90度的座椅。力施加元件8根据弧形轨迹移动。从力施加元件8至座椅(在附图中未指定)的距离“a”是训练(例如在就坐位置中的上拉锻炼)的人的对应平均人类学特征。同时,负荷装置1的质心在负荷装置1上的任一力施加元件8和任一重物的位置(在附图中未指定)中位于枢轴5的右边(在附图中)。

示例6(参见图11)。示例6的运动训练装置与示例5的运动训练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支承元件12被制成长凳。从力施加元件8至长凳(在附图中未指定)的距离“a”是训练的人的对应平均人类学特征。

因此,我们得到了一种例如用于在平躺位置中的水平按压锻炼的运动训练装置。

示例7(参见从上方观察的图12、图13)。负荷装置1的枢轴与支承表面7垂直(位于绘图平面中)。负荷装置固定至支架4,支架4固定至枢轴5,枢轴5安装至支柱6。力施加元件8刚性地固定至负荷装置1且看起来像是用于训练的人的腕部的抓握的轴,并且力施加元件8定位在负荷装置1的两侧上。运动训练装置具有支承元件12,该支承元件12为背部朝向座椅弯曲小于90度的座椅。运动训练装置具有机械止动元件,例如用于腿部的承载件。力施加元件8根据弧形轨迹移动。从力施加元件8至座椅(在附图中未指定)的距离“a”是训练(例如在就坐位置中的按压锻炼)的人的对应平均人类学特征。同时,负荷装置1的质心在负荷装置1上的任一力施加元件8和任一重物的位置(在附图中未指定)中位于枢轴5的左边(在附图中)。

因此,我们获得了一种例如用于训练肱三头肌的运动训练装置。

示例8(参见从上方观察的图14、图15)。图14和图15使用两个负荷装置1来形成运动训练装置。这两个负荷装置固定至枢轴5所在的支架4。枢轴固定至支柱6。负荷装置具有与支承表面7垂直的总体枢轴(位于绘图平面中)(参见图14)。力施加元件8位于负荷装置1的底部上且看起来像是具有限制器的腿部机械止动件,以防止脚滑动(在附图中未指定)。力施加元件8位于距支承表面7的最小高度“a”处。从枢轴至支承表面的距离超过距离“a”和负荷装置1的长度的总量值。

把手11固定至支柱6,用于安全的锻炼训练。

这种运动训练装置可以用于在迎面相对的腿部摆动锻炼的情况下的臀部肌肉训练,并且可以通过有限的负荷调节而被用于体操拉伸的横劈叉锻炼。

示例9(参见从左侧观察的图16、图17)。两个负荷装置1(参见图16)在该样本运动训练装置中位于支柱6的同一侧上。两个附加单元10在该样本运动训练装置中位于支柱的另一侧上。

负荷装置1中的每个负荷装置都经由铰链固定至支架4,支架4固定至枢轴5,枢轴5安装至支柱6。但是,每个负荷装置1的下部经由铰链形成至力施加元件8的一个端部。每个附加单元10的上部通过枢轴5并经由铰链形成至支架4(在附图中未指定)。但是,附加单元的下部经由铰链形成至力施加元件8的另一端部(在附图中未指定)。力施加元件8以具有机械止动件的腿部支承件的形式完成以防止滑动(在附图中未指定)。单元10的上部以把手11的形式完成,用于训练的人的腕部的抓握。运动训练装置的所有主动元件例如负荷装置1、附加单元10和力施加元件8的枢轴与支承表面7垂直(位于绘图平面中)(参见图16)。同时,运动训练装置的所有主动元件例如负荷装置1、附加单元10和力施加元件8的枢轴形成平行四边形机构。力施加元件8的支承表面平行于支承表面7移动。

因此,获得了一种用于交替摆动锻炼(例如“速度滑雪”模仿锻炼)的运动训练装置。

示例10(参见从上方观察的图18、图19)。一种用于可变负荷调节的运动训练装置包括负荷装置1,负荷装置1具有重物2和引导件3,引导件3用于防止未经授权地移除重物2。负荷装置1的枢轴与支承表面7平行。负荷装置1固定至支架4,支架4固定至枢轴5,枢轴5安装至支柱6。力施加元件8刚性地固定至负荷装置1且看起来像是用于训练的人的腕部的抓握的把手。力施加元件8在迎面相对的方向上根据弧形轨迹移动(参见图19)。距离“a”由训练的人的平均人体测量特征(例如,身高、臂长)和处于站立位置的训练的人的肘关节至支承表面7的距离来决定。

因此,我们得到了一种可以用于主动锻炼(例如背阔肌肌肉训练的主要肌肉缓解)的运动训练装置。

示例11(参见图20)。一种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运动训练装置,该负荷装置包括重物2和引导件3,引导件3用于防止未经授权地移除重物2。负荷装置1的枢转平面与支承表面7成一定角度。负荷装置1固定至支架4,支架4固定至枢轴5,枢轴5安装至支柱6。力施加元件8刚性地固定至负荷装置1且看起来像是用于训练的人的腕部的抓握的把手。力施加元件8根据曲线弧形轨迹移动。

因此,我们得到了一种可以用于训练背阔肌和背部肌肉的运动训练装置。

示例12(参见从上方观察的图21、图22)。一种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运动训练装置,该负荷装置包括重物2和引导件3,引导件3用于防止未经授权地移除重物2。该装置具有附加单元,例如固定至支柱6的用于腕部13的机械止动件、用于躯干14的机械止动件,并且具有带小肩部16和大肩部17(参见图21)的双肩杆15(参见图22)、以及中间单元18。

双肩杆15、中间单元18、支柱6和负荷装置1形成四单元机构。双肩杆15经由铰链(在附图中未指定)固定至支柱6的下部。中间单元18的下部(在附图中未指定)经由铰链固定至双臂杆15的兼容的小肩部16(在附图中未指定)。中间单元1的上部固定至兼容的负荷装置1。力施加元件8刚性地固定至训练的人的双臂肩部17的上部(在附图中未指定)。这些元件就像是用于腕部抓握的把手。负荷装置1的上部(在附图中未指定)经由铰链固定至具有引导件5的支柱6的上部(在附图中未指定)。机械腕部止动件13固定至支柱6并通过任何已知方法被固定在中间位置中,其中,机械腕部止动件13形成根据训练的人的手臂的人类学特征而长度可变的负荷。躯干14的机械止动件经由铰链(在附图中未指定)固定至支柱6,用于训练的人的解剖学躯干构造。止动元件12看起来像是不具有长凳的座椅并且刚性地固定至支柱6,或者止动元件12是可移动的,并通过任何已知方法被固定在中间位置中(在附图中未指定)。

因此,我们获得了一种用于例如背部下拉锻炼的运动训练装置。

作者愿意提及的是,所公布的一组发明与发明单元的权利要求是兼容的,原因在于一组对象发明产生了共同的发明思想。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形成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的不同变型时使用了原型结构元件,所述元件例如是支柱、支架、枢轴、用于训练的人的力施加元件和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负荷装置,该负荷装置包括重物和n形引导件,该n形引导件用于防止未经授权地移除重物。

以下发明的显著优点是鲜明的。

其中一个优点在于:在形成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的不同变型时使用了原型结构元件,所述元件例如是支柱、支架、枢轴、用于训练的人的力施加元件和用于形成可调节负荷的负荷装置,该负荷装置包括重物和引导件,该引导件用于防止未经授权地移除重物。

由于原型元件使用的是简单构型的相同元件,因此能够快速包装新型号的运动训练装置。在将来,这将允许使用机械和自动化工业过程。

另一个优点在于:在生产中使用最少量的材料,这降低了金属消耗和工业生产周期。

工业用途

以下运动训练装置在生产中并不困难并且已经开发出来。由作者开发的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被安装在彼得罗扎沃茨克市的户外健身运动场中。所述一系列运动训练装置被专业运动员或任何年龄组别的其他公民广泛地使用。

上文所描述的事实表明:所公布的发明权利要求具有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可以借助于已知的所描述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

总而言之,以下发明符合现行法规的“工业用途”的专利条件。

我们还应当指出的是,在申请中所描述的且在附图中所示出的发明的示例仅是存在的可能变型,但是本发明的本质和范围应当仅通过包括在本发明方案中的基本特征来表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