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滑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8808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弹力滑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康复训练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弹力滑车系统。



背景技术:

现在很多康复训练器材和很多力量训练的健身器材,一般采用的都是对重加上牵引绳,通过牵引绳拉拽对重,使对重升高或者降低,从而达到力量训练。

由于对重一般采用的是多个质量相同或者不同的重物,多个对重叠加实现训练强度的改变,由于单个对重之间的质量差距有限,训练强度不能持续的改变,只能从一个数字跳跃到另一个数字上,这样造成了训练开始的时候不适应,无法很好的完成训练。

由于训练强度程度超过能力范围之上,会打消使用者的积极性和信心,不利于训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弹力滑车系统,以缓解现在使用对重的器械训练强度不能持续增加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弹力滑车系统,包括固定壳体和滑车主体;在所述固定壳体内设置有滑腔,所述滑车主体设置在所述滑腔内;

在所述滑车主体上设置有弹性件,在所述固定壳体上设置有固定卡槽,所述弹性件一端卡在所述固定卡槽上;

在远离所述固定卡槽一端的滑车主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件,且所述固定壳体上设置有用于训练系统与位于固定壳体内的滑车主体的连接件连接的第一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滑腔内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在所述滑腔内形成滑车主体滑动的通道。

进一步地,在所述滑车主体上侧设置有第一滑轮,在所述滑车主体下侧设置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第二滑轮与所述滑轨接触。

进一步地,在所述滑车主体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滑轮和第四滑轮,且所述第三滑轮和所述第四滑轮分别与所述滑车主体上下端的滑轨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滑车主体上设置有牵引线,在所述固定壳体内设置有用于牵引线连接固定件。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体上设置的固定卡槽的个数与所述滑车主体上设置的弹性件的个数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体上设置有与滑腔连通的第二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滑车主体左右两侧设置有侧滑轮,且所述侧滑轮与所述固定壳体内壁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体下端设置有用于支撑固定壳体的脚垫。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体上设置有固定板。

本发明提供的弹力滑车系统能够通过固定滑车主体上的弹性件与固定壳体的连接的个数,调节拉伸滑车主体需要的力量,从而实现根据实际需要改变训练强度的改变,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使使用者能够更好的完成训练;且弹性件是拉伸越长越费力,这样在时候弹力滑车系统的时候,在弹性件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滑车主体移动的距离也能够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实现训练强度的逐渐增强。

弹力滑车系统能够用于肌肉的康复训练和肌肉的力量训练;滑车主体上的弹性件能够安装在固定壳体上;根据装置的不同,固定壳体固定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固定壳体固定在支撑架,固定壳体的第一开口朝向地面;通过滑车主体上的弹力件连接在固定壳体的个数,调节这个弹力滑车系统的强度。

比如,需要锻炼的人坐在座位上,上肢通过牵引绳连接滑车主体的连接件,通过反复的向下拉伸滑车主体,从而达到锻炼上肢的目的;当需要增加训练强度的时候,通过增加滑车主体上的连接件与固定壳体连接的个数,来增加训练强度。

当滑车主体上的弹性件全部固定在固定壳体上的固定卡槽上,需要再增加训练强度,通过更换更强的弹性系数的弹性件来实现训练强度的增加,弹性件可以采用弹力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力滑车系统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弹力滑车系统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弹力滑车系统的后视图;

图4为图1所示弹力滑车系统的滑车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弹力滑车系统的滑车主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固定壳体;200-滑腔;300-滑车主体;400-固定卡槽;500-弹性件;600-牵引线;700-第一滑轮;800-第三滑轮;900-第四滑轮;110-第二滑轮;120-连接件;130-第一开口;140-滑轨;150-侧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弹力滑车系统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弹力滑车系统的俯视图;图3为图1所示弹力滑车系统的后视图;图4为图1所示弹力滑车系统的滑车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弹力滑车系统的滑车主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弹力滑车系统,包括固定壳体100和滑车主体300;在所述固定壳体100内设置有滑腔200,所述滑车主体300设置在所述滑腔200内;

在所述滑车主体300上设置有弹性件500,在所述固定壳体100上设置有固定卡槽400,所述弹性件500一端卡在所述固定卡槽400上;

在远离所述固定卡槽400一端的滑车主体30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件120,且所述固定壳体100上设置有用于训练系统与位于固定壳体100内的滑车主体300的连接件120连接的第一开口130。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壳体100固定在某个地方,使其能够保持不动;固定壳体100内有滑车主体300,滑车主体300能够在固定壳体100的滑腔200内滑动;连接件120连接上牵引绳,使用者通过牵引绳,牵拉滑车主体300,使滑车主体300在固定壳体100内滑动,由于滑车主体300与固定壳体100之间有弹性件500相连,滑车主体300滑动的时候需要使用较大的力量,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滑腔200内设置有滑轨140,所述滑轨140在所述滑腔200内形成滑车主体300滑动的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腔200内有滑轨140,滑车主体300在滑腔200内滑轨140形成的通道内反复滑动,这样有助于固定滑车主体300的运动轨迹,保证滑车主体300运动的稳定,牵引绳拉拽的逐渐增大;在滑车主体300拉拽的过程中,也不会晃动,有助于固定壳体100的安装的牢固。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在所述滑车主体300上侧设置有第一滑轮700,在所述滑车主体300下侧设置有第二滑轮110,所述第一滑轮700和所述第二滑轮110与所述滑轨140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车主体300上侧设置有四个第一滑轮700,四个第一滑轮700分为两列,分别与滑车主体300左右两侧的滑轨140接触;滑车主体300下侧也设置有四个第二滑轮110,四个第二滑轮110分为两列,分别与滑车主体300左右两侧的滑轨140接触;这样滑车主体300在固定壳体100内来回滑动的时候,通过第一滑轮700和第二滑轮110与固定壳体100接触,减少了滑车主体300由于摩擦而带来的损害,同时也减少摩擦力。

当滑车主体300和固定壳体100之间的摩擦力增加的时候,通过更换磨损的第一滑轮700和第二滑轮110维修;第一滑轮700和第二滑轮110均是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安装滑车主体300上;这样方便了第一滑轮700和第二滑轮110的更换。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在所述滑车主体300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滑轮800和第四滑轮900,且所述第三滑轮800和所述第四滑轮900分别与所述滑车主体300上下端的滑轨140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车主体3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滑轮800和第四滑轮900;滑车主体300上的第三滑轮800与上端滑轨140接触,滑车主体300上的第四滑轮900与下端的滑轨140接触;这样滑车主体300左右两侧通过第三滑轮800和第四滑轮900与固定壳体100接触。

滑车主体300的第一滑轮700和第二滑轮110限定了滑车主体300左右活动的范围,滑车主体300的第三滑轮800和第四滑轮900限定了滑车主体300的上下活动的范围,这样保证滑车主体300较小的摩擦力的情况下,在固定壳体100内能够稳定的滑动。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滑车主体300上设置有牵引线600,在所述固定壳体100内设置有用于牵引线600连接固定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滑车主体300上有牵引线600,牵引线600与固定壳体100上的固定件连接;当弹力滑车系统垂直安装的时候,再不使用的时候,滑车主体300再不使用的时候,滑车主体300自身也有重力,会拉伸弹性件500,为了延长弹性件500的使用寿命;再非使用状态,使用滑车主体300上的牵引线600连接到固定壳体100的固定件上,可以将弹性件500从固定壳体100卸载下来,这样让弹性件500保持自然长度,延长弹性件500使用寿命。

再次需要使用的弹力滑车系统的时候,通过拉拽牵引线600,将滑车主体300向上拉伸,使滑车主体300上的弹性件500卡在固定卡槽400上,这样就能够安装好弹性滑车系统。

如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体100上设置的固定卡槽400的个数与所述滑车主体300上设置的弹性件500的个数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壳体100上设置有固定卡槽400的个数和滑车主体300上的弹性件500的个数是相等;滑车主体300上的每一弹性件500均能够卡在固定壳体100上的固定卡槽400中;调节滑车主体300上的弹性件500卡在固定壳体100上的固定卡槽400上的个数,实现弹力滑车系统训练强度,从而使使用人有合适自己的训练强度。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体100上设置有与滑腔200连通的第二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固定壳体100上有第二开口,使用者能够通过第二开口操作将滑车主体300上的弹性件500卡在固定壳体100的固定卡槽400上;或者将弹性件500从固定壳体100上的固定卡槽400上卸载;这样方便了对弹力滑车系统的训练强度的调节。

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滑车主体300左右两侧设置有侧滑轮150,且所述侧滑轮150与所述固定壳体100内壁接触。

滑车主体300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侧滑轮150,优选方案,在滑车主体300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侧滑轮150;侧滑轮150的轮子与固定壳体100的内壁接触;这样起到减少滑车主体300在固定壳体100内移动的摩擦力的作用。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120为连接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20为连接环,在滑车主体300上设置有连接环,当用于力量训练的时候,通过牵引绳连接在连接环上;可以在牵引绳上设置方便与连接环连接的固定扣,这样方便将牵引绳连接在连接环上。

牵引绳另一端可以连接各种拉环,当拉环用于人手进行拉伸的时候,能够用于上肢的锻炼,当拉环用脚拉伸的时候,可以用于下肢的锻炼;当拉环较小的时候,手指来拉动拉环,这样也可以用于手指的康复训练,以及其他需要依靠对重进行的力量的健身器材,弹力滑车系统能够替换现在健身器材上的对重,从而使各种健身器材的强度变化变成能够连续的增加,避免勒跳跃式增加,使用者不适应的情况的发生。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体100下端设置有用于支撑固定壳体100的脚垫。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弹力滑车系统需要固定在平面上,在固定壳体100下端设置脚垫,通过脚垫支撑固定壳体100;脚垫上可以设置螺孔,这样能够将固定壳体100牢固的固定在平面上;比如将弹力滑车系统牢固的固定桌面上或者倒挂在墙壁上;这样实现训练不同部位的目的。

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之上,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壳体100上设置有固定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弹力滑车系统固定和安装,在固定壳体100上设置有固定板;固定板可以设置在固定壳体100下端或者固定壳体100上端;主要看弹力滑车系统固定在哪个地方,当第一开口130朝向上方的时候,可以选择在固定壳体100下端设置固定板,即在第二开口相反侧的固定壳体100上。

本发明提供的弹力滑车系统能够通过固定滑车主体300上的弹性件500与固定壳体100的连接的个数,调节拉伸滑车主体300需要的力量,从而实现根据实际需要改变训练强度的改变,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使使用者能够更好的完成训练;且弹性件500是拉伸越长越费力,这样在时候弹力滑车系统的时候,在弹性件500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滑车主体300移动的距离也能够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实现训练强度的逐渐增强。

弹力滑车系统能够用于肌肉的康复训练和肌肉的力量训练;滑车主体300上的弹性件500能够安装在固定壳体100上;根据装置的不同,固定壳体100固定在不同的地方;比如固定壳体100固定在支撑架,固定壳体100的第一开口130朝向地面;通过滑车主体300上的弹力件连接在固定壳体100的个数,调节这个弹力滑车系统的强度。

比如,需要锻炼的人坐在座位上,上肢通过牵引绳连接滑车主体300的连接件120,通过反复的向下拉伸滑车主体300,从而达到锻炼上肢的目的;当需要增加训练强度的时候,通过增加滑车主体300上的连接件120与固定壳体100连接的个数,来增加训练强度。

当滑车主体300上的弹性件500全部固定在固定壳体100上的固定卡槽400上,需要再增加训练强度,通过更换更强的弹性系数的弹性件500来实现训练强度的增加,弹性件500可以采用弹力管。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