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双节棍领域,具体是瞬间变形双节棍。
背景技术:
双节棍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冷兵器,由棍体和棍链组成,通常一根叫龙棍,另一根叫阳棍,又或叫青棍和白棍。对于单节棍体来说,靠近棍链一端称为内端,另一端为外端。
双节棍的攻击速度快,并具有流畅美观的展示效果,在相关影视剧和明星效应的带动下,逐渐成为冷兵器中的热门选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双节棍进行武术学习以及表演训练。
然而,双节棍两棍一链的固定结构特点在具有上述优点的同时,也带来了实战攻防上的短板,以及表演套路上的局限。
首先,由于双节棍两端的棍体短小精悍,灵活有余而防守较难。这种较短的棍体,在除去手部抓握所占的位置后,能够形成格挡防守的部分就非常少。无法像普通的长棍、长刀等具有较长直线形态物品那样进行长距离的拦截、格挡,故防守空挡太多。
同时,中间的棍链部分在防守上更是形同虚设。如果将双节棍展开进行格挡,中间的棍链部分对硬质物品只有缓冲效果,却没有格挡能力。攻击物品可以轻松越过/压下棍链而伤到使用者。此外,中间的棍链还很容易被人抓住,而失去再战能力。
故可以说,如果手握双节棍将棍链拉开在身前进行格挡和防守,对方无论使用任何武术器材砸下来,不但中间的棍链无格挡能力,两侧的也因为棍体短小而格挡效果极差,同时抓握在棍体上的双手反而增加了对方的打击部位,无法做到灵活、有效的防守,成为防守上难以解决的弱点。
现有技术推出一些改进结构的双节棍,通过一些机械连接和配合,使棍体与棍体之间、棍体与棍链之间实现能够拆卸和调整,例如二合一双节棍,通过在两侧的短棍内端设置螺纹,实现将两端的棍体对接拧紧,并使棍链收入棍体中,形成一个直棍。但类似这种的组合结构只是增加产品的用途,对于上述提到的实战防守短板毫无贡献,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的N合一/变形组合双节棍,其两棍一链结构的改变,都无法在切磋的实战过程中完成,而是需要停下来,专门对结构的改变、棍和链的组合进行拆卸、调整、改装等,这种变形模式对连续切磋中的防守没有任何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瞬间变形双节棍,它能够实现从双节棍到直棍、梢子棍的瞬间变化,弥补了传统双节棍在防守上的短板,并显著提高攻击能力,大大丰富了套路和招式,增加可观性。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瞬间变形双节棍,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棍体,所述棍体之间设有棍链,所述棍体的外端设有环形的凸台,其中一个所述棍体上套接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内径小于凸台的外径,所述套管的长度与凸台内侧至棍体内端的距离相适应。
所述棍体为金属棍体,且所述棍体的表面抛光有金属镜面,所述套管为塑料管件且其表面设有镜面层。
所述镜面层为镜面贴膜层、镜面喷漆层、镜面镀层中的一种。
所述套管的外径与所述凸台的外径相对应。
所述凸台表面设有荧光层。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双节棍能够实现从双节棍到直棍、梢子棍形态的瞬间变化,且不用通过手部的额外操作,只通过各组件自身的重力和惯性即可完成转换,变换过程不影响动作的连贯性,其变换原理如下:
所述套管能够在棍体和棍链之间自由滑动,且在两端凸台的止挡作用下,能防止套管脱出棍体,故通过采用甩、抛、推、弹、换手等动作,并配合手部对棍体和套管的交替抓握及手法,利用惯性和重量的原理,使位于套管内的棍体瞬间滑出,从而且使套管滑至中间藏住所有/大部分棍链,或使套管甩到两端套在棍体上,从而在动作中完成全部的变换。
原始形态:套管套在一个棍体上,为传统双节棍的样式。使用方法与传统双节棍套路相同。
变换形态(1)——直棍:在动态的招式中使套管滑至中间,将棍链完全藏起。由于双节棍的棍链一般显著的短于棍体,所以套管的两端分别套入一部分同侧的棍体的内端,形成直棍。
变换形态(2)——梢子棍:在动态的招式中使套管滑至中间,将棍链基本完全藏起,且套管的一端与棍体套接,套管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棍体的内端不套接,从而形成一侧长、一侧短的梢子棍。
上述结构及变换能够在实战或表演中瞬间完成和复位,形成的直棍在不减少双节棍原有施展长度的前提下,在身前形成直来直去的硬性格挡,有效阻止对面兵器的来袭,防守后即可使用直棍状态直接攻击,也可瞬间变回双节棍攻击,招式的变化更加多样,使人难以招架;形成的梢子棍可单手握住较长的一侧(棍体+套管)进行格挡,有效的格挡长度显著增加,增加防守效果,也能直接进行反攻,套管将棍链藏在内,避免人握住,攻防效果均有显著提高。通过上述在动态招式中的瞬间变换,对于实战而言,弥补了双节棍在防守上的短板,大大拓展了攻防招式的套路,显著增加了进攻的攻击力,对于表演而言,各种形态的瞬间变化使招式更加丰富,增加观赏性,调高表演效果。
2、所述棍体为钢管,较重,所述套管为塑料管件,在保证硬度的前提下,套管的位置不对双节棍整体配重造成明显影响,从而不影响招式套路的展开。所述棍体表面和套管表面均为反光镜面设计,使套管与棍体之间的变换更加具有迷惑性,特别在快速变换时,让人无法分辨套管的位置以及如何变换的,从实战角度来看,更能迷惑对手,让人难以辨识和防备,从表演角度来看,招式的展示和变化更加让人眼花缭乱。
3、所述套管的外径与所述凸台的外径相对应。故套管套在棍体上后,能与凸台齐平,结合套管的长度与凸台内侧至棍体内端的距离相适应,使套管正好将棍体上没有凸台的部分完全套在内,让人难以分辨和察觉套管的存在,使变换出其不意,使表演增加魔术变换效果。
4、所述荧光层在黑暗环境下带有夜光效果,使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所示标号:
1、棍体;2、棍链;3、凸台;4、套管;5、挡环;6、挡件;7、挂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瞬间变形双节棍,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棍体1,所述棍体1的长度是28.5cm,直径为2.2cm,所述棍体1为空心的金属钢管结构,所述棍体1的表面抛光为金属反光镜面,所述棍体1的内端设有挡环5,所述棍体1之间设有棍链2,所述棍链2为由9个金属环依次串接而成的金属链条,且所述棍链2的长度为18.0cm,所述棍链2两端的金属环上串接有挡件6,所述挡件6为形状为T形的金属板,所述挡件6上较窄的一端设有挂孔7,所述棍链2两端的金属环串接在挂孔7上,所述挡件6贯穿挡环5,所述挡件6较宽的一端设置在棍体1内,所述挡件6较宽的一侧的宽度大于挡环5的内径,所述棍体1的外端设有环形的凸台3,所述凸台3的高度为2.0mm,所述凸台3的宽度为18.0mm,所述凸台3表面贴有荧光贴纸,其中一个所述棍体1上套接有套管4,所述套管4的直径为2.6cm,且其内径为22.2mm,所述套管4的长度为26.7cm,所述套管4为塑料管,且所述套管4的表面贴有反光镜面贴纸。
本双节棍上的套管4能够在两端的凸台3之间,也就是棍体1和棍链2上自由穿梭,在惯性和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招式和手法的变化瞬间完成变形。且套管4表面的镜面设计,套管4与棍体1部分(不包括凸台3部分)长度的对应,以及套管4与凸台3直径的对应使本双节棍与传统双节棍相比难以发现异样,套管4具有较好的隐形效果,实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效果。
变换方法举例如下:
从双节棍变为直棍:可以有许多方法,例如:方法(1)在动作中握紧套管4,将套管4的外端甩出,使内部的棍体1在惯性作用下自行甩出来,在甩套管4的同时,握住套管4的手顺应棍体1的甩出向内段移动,使套管4套在另一个棍体1的内端部分,另一只手则瞬间握住套管4内端与棍体1套住的相接部分,使固定为直棍。方法(2)将套管4一侧下垂,使内部的棍体1在重力作用下自行探出,探出的同时握有套管4的手顺势上行使套管4与另一个棍体1的内端部分套接,形成直棍。进而可以双手握住使其直接横于身前格挡,或一手握住连接处结合上臂在内弹出直棍格挡,或用作甩棍直接反手攻击。
从直棍变为双节棍:可以有多种招式,例如:方法(1),在动作中直接将本双节棍抛出,套管4在重力和惯性作用下向外端移动复位成双节棍;方法(2),双手握住直棍时,握住两处连接点的双手,一个松开套筒,另一个握住套筒外拉,复位为双节棍;方法(3),单手握住直棍时,握住一侧连接处的手松开棍体1而只握住套管4,并向前快速送进,使套管4套在其前端的棍体1上,复位成双节棍;方法(4),单手握住直棍时,握住一侧连接处的手松开棍体1而只握住套管4,并向后快速送进,使套管4套在起后端棍体1上,复位成双节棍。
上述举例的变化方法均为最简单的变化方法,发明人通过十五年双节棍的研究和练习,针对双节棍的弱点总结和改进出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实践和练习,完全能够克服传统双节棍的防守弱点,增加练习者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双节棍的趣味性、实战性、可观性,且经过熟练训练的双节棍人员,可以在耍练中轻松完成各种花式变化,非常快速、隐蔽,大大拓展了攻防招式,让对手难以招架。表演上也如同魔术般瞬间变化,更加具有观赏性。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