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自动麻将机,属于麻将机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市面上的麻将机大部分是升降式的升牌方式,这种麻将机通常包括桌面板,桌面板上设有出牌口,出牌口处安装有升牌板,该升牌板用垂直升降的方式抬升出麻将牌。
为了提升出牌的动感效果,市面也出现一批倾斜式的出牌方式,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5145580U,就公开这类全自动麻将机,其方案的主要原理是:托板门条通过铰接座与麻将桌面铰接,托板门条朝下转动时,麻将牌从储牌槽中被推送到托板门条上,并沿着托板门条斜向输送到麻将桌面上。但是这类自动麻将机也存在一个问题,原有的托板门条的顶面都设置有贴布之类的柔性装饰层,当托板门条朝下转动后,托板门条的后端与麻将桌面之间存在断开间隙,当麻将牌运输到托板门条的后端时,麻将牌上有一部分推出在托板门条与麻将桌面的断开间隙内,另一部分还停留在托板门条的柔性装饰层上,位于断开间隙内那部分几乎不受摩擦力作用,而位于柔性装饰层上的那部分受到的摩擦力较大,从而造成同一麻将牌两侧受力不均,容易造成麻将牌在从托板门条输送到麻将桌面时发生倾覆,造成堆牌不整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全自动麻将机,能减少麻将牌在被推出到桌面板时发生倾覆的几率。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自动麻将机,包括相对于麻将机的桌面板转动设置的升牌板,所述升牌板包括设在其顶部的柔性装饰层,所述升牌板中靠近转动位置一端为升牌板的后端,所述升牌板的后端与柔性装饰层之间还设有导牌面,麻将牌在所述导牌面上的滑动摩擦力小于麻将牌在所述柔性装饰层顶面上的滑动摩擦力。
作为优选,所述升牌板包括本体和所述柔性装饰层,所述柔性装饰层贴覆在所述本体的顶面上。
作为优选,所述柔性装饰层的后端与本体的后端之间留有第一间距,该第一间距内的本体顶面形成所述导牌面。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的顶面内凹形成有凹槽,所述柔性装饰层容置在所述凹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的前端与本体的前端之间留有第二间距。
作为优选,所述升牌板包括贴覆在本体上的贴片,所述贴片位于所述柔性装饰层的后端和本体的后端之间,所述贴片的顶面形成所述导牌面。
作为优选,所述导牌面与所述柔性装饰层的顶面保持平齐。
作为优选,所述导牌面的长度为3mm~30mm。
作为优选,所述导牌面和升牌板的后端之间设有圆角过渡面或斜角过渡面。
作为优选,所述柔性装饰层为贴布或皮革;和/或,所述本体为金属板或塑板。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对升牌板进行改进,原有的升牌板其顶面几乎全部为柔性装饰层,这类柔性装饰层通常是贴布、皮革等,利用柔性装饰层,一来可以提高装饰效果,二来可以减少噪音,而本实用新型中,升牌板的顶面并非全部为柔性装饰层,升牌板的顶面其中一部分为导牌面,这里的导牌面是指表面粗糙度小于柔性装饰层的表面粗糙度的面,麻将牌在所述导牌面上的滑动摩擦力小于麻将牌在所述柔性装饰层顶面上的滑动摩擦力,该导牌面设置在升牌板的后端与柔性装饰层之间,这里的升牌板的后端指的是升牌板上靠近转动位置的一端面,这样设计后,由于导牌面对麻将牌的滑动摩擦力相对较小,从而使得麻将牌推出升牌板部分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和位于导牌面部分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两者之间的差值不会相差很大,受力相对均匀,从而能够让麻将牌能够平稳地从升牌板上过渡到桌面板上,减少麻将牌倾覆的几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保证麻将牌在升牌板上的运输稳定性,还优选了几种导牌面、柔性装饰层的结构和设置位置,同时,还有优选方案中对升牌板进行圆角处理或斜角处理,让升牌板朝下转动后,升牌板后端与顶面之间形成的突变尖角变得平缓一点,从而让麻将牌从升牌板运输到桌面板上时,过渡更加平稳。这些优选方案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原有全自动麻将机中的升牌机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全自动麻将机实施例一中升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全自动麻将机实施例一中升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全自动麻将机实施例二中升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全自动麻将机实施例三中升牌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的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为传统自动麻将机的倾斜升牌机构,其结构是升牌板2通过一铰接座3铰接在桌面板1上,升牌板2包括本体21和贴覆在本体21上的贴布22,当然也可以铰接在麻将机的其他固定位置处,通过铰接座3可以相对于桌面板1转动,当转动至最低位置处时,推牌器将堆叠好的上下两排麻将牌4一起从下方沿着倾斜的升牌板2推送到桌面板1上。
升牌板2靠近铰接座3一端为升牌板2的后端,反之为升牌板2的前端,当升牌板2朝下转动后,升牌板2的后端与桌面板1之间就存在着断开间隙,当麻将牌4被运输到升牌板2的后端时,麻将牌4中有一部分被推出至升牌板2的后端,位于升牌板2的后端与桌面板1之间的断开间隙上方,麻将牌4中这部分受到摩擦力基本为零,而麻将牌4的另一部分则仍在升牌板2的顶面上,原有的升牌板2,本体21的顶面上全部覆盖有贴布22,故麻将牌4这部分受到的摩擦力较大,从而使得同一麻将牌4的两侧受力不均,容易造成从升牌板2上推送到桌面板1上的麻将牌4发生倾覆,可以参见图1中所展示的现象。
实施例1
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2至图4所示,展示的为本实施例全自动麻将机的升牌机构部分的结构图,本实施例中全自动麻将包括升牌板2和驱动器,所述升牌板2在驱动器的作用下相对于麻将机的桌面板1转动,桌面板1上设有出牌口,在升牌状态下,所述升牌板2朝下转动,打开出牌口,升牌板2朝下转动可以依靠驱动器驱动实现,也可以是依靠升牌板2自身的重力下摆,当升牌板2朝下转动后,部分麻将牌4沿所述升牌板2斜向推送到所述桌面板1上,驱动器的结构可以采用现有倾斜升牌机构中的驱动器,不作过多阐述,只要能完成驱动升牌板2转动即可;当升牌结束后,升牌板2在驱动器作用下回升,以关闭出牌口。
本实施例对升牌板2进行改进,原有的升牌板2的本体21上全部覆盖柔性装饰层,柔性装饰层一般为贴布22、皮革等,优选是贴布22。本实施例的改进点在于升牌板2的顶部并非全部是柔性装饰层,只有局部是柔性装饰层,而有部分是导牌面203,这里的导牌面203是指表面粗糙度小于柔性装饰层的表面粗糙度的面,这个导牌面203设置在升牌板2的后端与贴布22的后端之间,这里的升牌板2的后端指的是升牌板2上靠近转动位置的一端,这样设计后,由于导牌面203对麻将牌4的滑动摩擦力相对较小,从而使得麻将牌4推出升牌板2部分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和位于导牌面203部分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两者之间的差值不会相差很大,受力较为均匀,从而能够让麻将牌4能够平稳地从升牌板2上过渡到桌面板1上,减少麻将牌4倾覆的几率。
本实施例中贴布22是贴覆在本体21上,本体21为硬性材质制成,例如塑板或金属板等,对于导牌面203,可以是本体21本身的表面,也可以是额外贴覆在本体21上的贴片23,本实施例中以前者为例。
具体结构:
所述本体21的顶面内凹形成有凹槽211,所述贴布22容置在所述凹槽211内,设置凹槽211的优点是能让贴布22更好的附着在本体21上,麻将牌4运输时不会造成贴布22被掀起的问题。所述贴布22的后端与本体21的后端201之间留有第一间距H1,该第一间距H1内的本体21顶面形成所述导牌面203,至此柔性装饰层的顶面与导牌面203之间几乎是无缝对接,作为优选,贴布22的顶面与导牌面203基本保持对齐,或者说,凹槽211的内凹深度与贴布22的厚度基本一致。这样设计一则让升牌板2的整体效果更好,二则让麻将牌4从贴布22到导牌面203之间是平滑过渡,在运输时更稳定。同时为了保证导牌面203的颜色与贴布22的颜色保持一致,还可以在导牌面203上涂上漆层,漆层一般较为光滑,不会影响到导牌面。
导牌面203的长度,即上文的第一间距H1的长度,一般选取在3mm~30mm之间,导牌面203的长度如果太小,则实际减摩擦效果不佳,而导牌面203的长度也不能太长,太长容易导致麻将牌4与硬质的导牌面203发生碰撞产生较大噪音,一般不超过麻将牌4自身的宽度,本实施例导牌面203的长度优选在8mm。
同时,为了让麻将牌4从升牌板2运输到桌面板1时更加平滑过渡,所述本体21的顶面和本体的后端201之间设有圆角过渡面204或斜角过渡面,简而言之是对升牌板2的后端部进行圆角处理或斜角处理,让升牌板2朝下转动后,升牌板2的后端与顶面相交处形成的突变尖角能变得平缓一点,从而让麻将牌4从升牌板2运输到桌面板1上时,过渡更加平稳。
另外,为了让麻将牌4更加顺利地从升牌板2的前端运输到升牌板2上,所述凹槽211的前端与本体21的前端202之间留有第二间距,相当于本实施例中的凹槽211的前端是未延伸到本体21的前端202的,该第二间距内的本体21顶面形成过渡面205,该过渡面205与上文的导牌面203类似,其表面粗糙度也小于柔性装饰层的表面粗糙度,从而让麻将牌4在从麻将机内的储牌槽推送到升牌板2上时也减少倾覆的几率。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导牌面203并非是本体21的顶面,本实施例中本体21没有凹槽211。本实施例中贴布22贴覆在本体21的顶面上,贴布22的后端与本体21的后端之间留有第一间距H1,贴布22的前端与本体21的前端之间留有第二间距,在第一间距H1内设置有贴片23,贴片23贴覆在本体21上,贴片23的顶面形成导牌面203,贴片23同样可以是金属板或者硬质的塑板,本实施例中贴片23的厚度与贴布22的厚度基本一致。同样,贴布22的端部可以设置倒角或斜角。
而在第二间距内,同样设置有贴片23,该贴片23也是贴覆在本体21的顶面上,形成实施例1中的过渡面20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间距并非是必需,可以为零,即贴布22的前端直接延伸到本体21的前端202。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本体21没有设置凹槽211,贴布22是直接贴覆在本体21上,并且未延伸到本体21的后端201,未覆盖的那部分本体21的顶面作为导牌面203。
同样,贴布22的前端可以选择延伸到本体21的前端202,或者不延伸到本体21的前端,预留出过渡面205,图6中展示的为贴布22的前端延伸到本体21的前端20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