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乘坐人体的,线向后拉能使玩具前移的“木马”类玩具的辅助器具,属玩器具类。
背景技术:
目前,休闲旅游市场中,喜好风情追趣、返璞归真者不在少数,因此,好奇、有趣、新颖的游艺项目,也值得期待。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完善一种拉线式玩器具,使之做成一种追趣好玩的新颖游艺器具。由于本玩具是一种线向后拉时能使玩具连同乘坐人一起前移的玩具,一种随着拉线不断后拉、前松,边走边拉的玩器具,因此,线的拉动不仅要付出后拉拉线转换成玩具前移(加乘坐人负荷)所要求的后拉距离,而且要补上前走时所缩短的后拉距离等,因此,有较大的后拉拉线的(力)距离和相应前松拉线的距离要在玩动中应对,随着玩具前移速度的加快,这种问题就更凸现。还有,乘坐人体的玩器具,其拉线高度都会置于人体之上,玩动人只有手举着拉动本玩具才能达到这种拉线高度,这样不仅累且跟不上所要求的拉(松)动距离,由此,玩动人采用了一种玩具拉线的后端接在一杆棒上,双手分上、下握住并挥动杆棒,使上面的玩具拉线不断保持后拉前松的玩动状态,这样既实现了拉线要求的高度,又增加了拉动距离,但玩动用力方式、加长后拉距离等的问题,还需创新,以解决其技术问题,使之能进一步做成一种既轻松自如,又新颖得体的休闲、品赏类玩动器具。
技术实现要素:
为应对上面所例问题,设成一种理想的本辅助器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木马”类线拉玩具的拉线器,要提供的拉线器是在线拉杆棒的基础上,改进成一种能适合手、脚(腿)连动的拉线器具,一种能借助腿、脚力量,配合行走玩动的且能满足玩具拉线高度和较长拉动距离的新颖拉线器具;还能由此进一步完好技术效果,设成一种随心省力,好玩得体的能让人赏识的本器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拉线器主要由器具主件,调节配件和玩具拉线组成——玩具拉线的后端连接在杆棒的上面,杆棒改做成器具主件,器具主件形同直立,其上、下间的相应部位设置调节配件,调节配件做成一调节手杆,调节手杆的前面经小轴和器具主件的上、下之间活动连接。本器具简单、新颖。器件主件为一主体,可竖直做成,也可弯曲做成,可采用杆、管做成,也可采用档料做成,并可做成各种形状以配合玩动,其高度从设计上已能满足拉线的高度,并可上加下减。器具主件上设玩具拉线,玩具拉线的前面和玩具相连,玩具拉线的后面和器具主件的上面相接。器具主件的上下之间设置调节配件,调节配件的高度可参照手的高度,可做成调节手杆或调节滑块等其它样式,以方便手的拉动、操控,器具主件的下面为脚的踢着点,器具主件可做成不同的形状,因此踢着点可做成各种易于踢动的形状,如平块、凹块、后斜快等,使之在上面手的操控下不易脱开。玩动时,人处在拉线持平的前后位置上,一侧手握在调节配件——调节手杆的后面(可做有手柄),该侧脚则处在器具主件下面的踢着点上,由于手杆的前面和器具主件活动连接,因此,手握处可上下活动,以调节手在前后摆动时所弧成的上下落差及器具主件随手甩动时的上下落差,使手握处能保持行走时前后摆动的通常姿态;由于本器具可如走动般手、脚连动,当该侧脚由后面前跨而踢动器具主件的下面前移时,该侧的手则向后摆动,摆动时经调节手杆拉动器具主件向后甩动,甩动时因调节手杆在位于器具主件的上下之间向后拉动的,若以器具主件的下面为支点,就能使器具主件的上面带动玩具拉线产生较长的后拉距离,更何况此时的脚又同时在踢动器具主件的下面前移,因此,器具主件上面的后拉距离又会由此增加一幅度,使本器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腿脚的力量,又会满足玩具拉线的后拉距离。当该脚向前跨动一步后,该侧手的摆动也由此到位,此时玩具拉线就会有较大的后拉距离、拉动玩具的前移......;接着,随着另一侧脚的前跨到位(另侧手可顺势而为),玩动一侧的脚又会处于双脚的后面既原先始玩时的位置,手也会随之前摆连同器具前甩到原先位置,接下去就是先前动作的重复......;手、脚和本器具在回复原位时,“木马”玩具会随前移惯性继续向前,待下一步再加力而不断向前。以上是本器具动作的基本状态,使器具能满足玩具的高度,能手、脚连动配合行走玩动本器具,也能借助腿脚的力量,使本器具获得较大的后拉距离等,但还须完好其技术和效果,如手臂力量的发挥既手摆动(甩动)的自如效果和手腕的舒适度,因此,可将调节配件做成其它如调节滑块等的样式,在零配件的补充下,使手和手臂能发挥较好发力状态;又如可在器具主件位于人的腿脚、关节处横向设置一圈条,使之易于腿脚的踢动,并可进一步横向调整踢着点位置,在脚的位置上设置圈套、鞋套等,以完好腿脚的踢动(跨动)效果,使踢动自如、得力;踢着点的设置到位,又省略了手、手腕对脚上的操控,使手能放开发力,这样,玩动人就会随心省力、自如得体地玩动本器具,玩动效果就会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做成一种适合手、脚(腿)连动的拉线器具,一种能借助腿、脚力量,配合行走玩动的且能满足玩具拉线高度和有较长拉动距离的新颖拉线器具;还能由此进一步完好技术效果,设成一种随心省力、好玩得体的能让人赏识的本器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一种“木马”类线拉玩具的拉线器实施例的侧向示意图。
图以左、右分前、后。图1中选用了基本构造;图2是本构造较为完好的实施例。图中所例玩具的主体,不在本发明的内容中,因此,不在本构造保护范围,仅作参照。如图1中玩具在专利号2009202690805的基础上,调整配置了相关零配件而成,但拉线后拉能使玩具前移的基本构造没有变;又如图2中的玩具为专利号92203416.8,其主要变动是采用了由大口径线盘带动小口径线盘的技术和增添了能乘坐人体的座板,这样,会使拉动玩具前移的力度变大,使之适合于乘坐人体,但同时又加长了玩具拉线的后拉距离,因此,所例玩具,都有相对较长的后拉距离。图中的玩具拉线和本构造之间有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由此而构成了本构造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拉线器由器具主件3,调节配件2和玩具拉线1组成。图中所设的器具主件3形同直立,其上下之间的相应部位设置调节配件2,图1中调节配件2做成了一调节手杆,调节手杆的前面经小轴(调节手杆前端一小黑点)和器具主件3的上下之间活动连接,图中器具主件3上面又和玩具拉线1连接后,就构成了本拉线器的一基本体。图中,比照手杆的高度,器具主件3的上面恰好和玩具拉线1所需的高度相配,其高度还可在器具上面的上下间调节、留取,因此,本拉线器能满足玩具拉线1的高度。图1中调节配件2——调节手杆的前面和器具主件的上下之间活动连接,使后面(图中做有手柄)手柄处能上下活动,以调节手摆动时手和器具主件3所弧成的上下落差,使手能如通常行走的姿态前后摆动。图中,器具主件3为一主体。图1中器具主件3弯曲成形,使调节手杆的手柄处和器具主件3的上、下能形成一直线,以调节玩具接线1的拉动位置。器具主件3,可配做成各种形状,包括下面的踢着点:器具主件3的下面做成两侧间前凹并向上后斜的踢块4的形状。使之易于踢动并可在上面手的操控下使脚不易脱开。图中,器具主件3下面的踢块4向上后斜,使脚在踢动时,减轻手的提拉力度或减轻器具底部和地面的摩擦,由此,可在器具底部设置滑轮,使踢块4不用后斜而顺利踢动向前。踢块4为器具主件3下面的附设形状,其设置与否,可根据实际需要取、舍,旁敲侧击,如果采用了其它能使脚易于踢动的不同技术等,器具主件3下面就不要求做成踢块4的形状,可不设置踢块等。图1为本拉线器的基础构造,其玩动动作和玩动效果上有所述,因此,还不完善,还须进一步解决其技术问题,以完好玩动效果,参见图2。
图2是本构造较为完好的实施例。
图1中由于手杆后面的手柄处在上下转动时,手腕会受手柄的限制,操控时较为别扭,不能自如玩转,同时也影响了手臂的发力,由此,图2中调节配件2做成了一调节滑块。图2中器具主件3形同直向上的一直管,调节滑块和器具主件3的上下之间的管外径相套合,使之可在管外径上下滑动(抽动),以调节手摆动时的上下落差,由于调节滑块不适合手的拿握,由此,可在调节滑块的左侧做一横向手柄6(见下面小图),便于手的握着。由此,当手前、后摆动时,手握处的上下落差由调节滑块的上下滑动来调节;当手腕舒展不开时,握着的横向手柄6可自转而限制不到手腕,这样既能提高手和手腕的舒适度,也能使手臂更好地发力。由于手通常的习性,握着的手往往是纵向的,而不是如握横向手柄6时横向的,因此,横向手柄6的设置也有不妥之处,由此,图中调节滑块的左侧设置了一小纵杆9,用以代替横向手柄6的设置。图中,小纵杆9的前面右折成轴,和调节滑块的前面活动连接,后面设有手柄,由此,替代了横向手柄的设置。这样,手不仅可按通常的习性把握小纵杆9上的手柄,在调节滑块的配合下,其手柄又可以随手腕的动作而绕轴变换不同角度位,使手腕在手摆动时不受限制,自如玩转。小纵杆9的设置,在于能自如玩转本器具,使玩动效果更为完好。
如上所述:调节滑块和器具主件3上,下之间的管外径相套合,调节滑块的左侧做一横向手柄6,由此,替代了调节手杆的设置,如上所述:小纵杆9的前面右折成轴,和调节滑块的前面活动连接,后面设有手柄,由此,替代了横向手柄6的设置。
调节滑块等是调节配件2采用的一种方式,也不一定要做在手的位置上,也可以采用器具主件3分做的方式,既采用器具主件3分上下管的套合来做成,使上面部分能上下滑动,以完成调节动作,由此,调节配件2由其中一套管分做;又如可配做折合件,在折动时,器具主件3可上下升动,以此来替代调节配件2的设置等。因此,调节配件2的方式可灵活采用,其位置也可灵活变动,手柄是为握着方便而设,可简易地设置在器具主件3合适的位置上,如器具主件上有方便握着的方位,手柄则可不设,手柄也可在器具主件上配做成图2的小纵杆9,以提高玩动效果
如上所述,器具主件3的下面为脚的踢着点,踢着点可有不同的要求做成,可做成各种踢块、圈条、鞋套等。图2中踢着点做成一鞋套,由于鞋套和脚套合,使脚不会和鞋套脱开,为一种完好的实施例。鞋套由鞋底5和鞋盖7做成,图中:器具主件3下面向左设一横向轴杆8,其左端经鞋盖7右侧下面的轴孔后,横穿鞋底5前后间所设的轴孔,直从鞋盖7另一侧下面的轴孔通出,使鞋底5,鞋盖7各和横向轴杆8活动连接;鞋盖7位于鞋底5的上面,经横向轴杆8活动连接后而连成一鞋套,鞋套由此做在器具主件3的下面。由于鞋底5和鞋盖7各自和横向轴杆8活动连接,而不会影响人的走动动作,由于人的手脚不处在一直线中。因此,器具主件3下设的横向轴杆8,使鞋套连接在了向左一侧,以配合人手、脚的位置,这样,器具主件3的纵面可做成上下一直线,使其外观得体。玩动时,由于脚套合在鞋底5和鞋盖7的上下间而不会和鞋套分开,使踢动效果很有好转,但因为手和脚的纵面不在一直线中,受拉线的影响,鞋套会受到器具主件3带动时横向轴杆8所带来的分力影响,由此,鞋盖7须设有前、后接力点,使该分力影响不到玩动,鞋盖7前设的接力点位于脚前套入处的左侧,该侧以脚的前左侧为支持点,后设的接力点是鞋盖7后面右侧朝后的下弯处,该侧下弯处以脚后跟的右侧为支持点。当手向后摆动时,器具主件3在带动横向轴杆8时,其分力会被鞋套7前、后的接力点接住而不再影响玩动;当手向前摆动时,脚踩住鞋套,该分力又会被地面接住而得以化解。走动时,由于鞋盖7后面即脚背处会随着走动上下绕动,由此,可设下压弹片或弹簧(图中未标)使鞋盖能贴着脚背绕动,以完好接力状态;由于脚在踢(跨)动时,会向前甩出鞋套,因此,可在鞋盖7的后面、脚的后跟处设一围带(图中未标),在脚前踢时牵住后跟,不使鞋套前甩。当解决了横向轴杆的分力等的问题后,鞋套的踢动效果会显然好转。当鞋套(踢着点)设计到位了,又省略了手,手腕对脚上的操控,使手能轻松发力,这样,玩动人就可随心省力,自如得体地玩动本器具;由于踢着点的设计到位,也可反过来调节调节配件2的配做。
图2下面有一小图,为一调节滑块,以示意横向手柄6的设置,图中横向手柄6设在调节滑块的左侧;图中器具主件3位于调节滑块下方的管边还绘有一个半圆点,该小点以示意调节滑块的下滑限度,使之在不用时不会一滑到底,有失形态;图中鞋套至器具主件3之间的横向轴杆8可稍有上折,使器具主件3的底部不会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