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玩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96176发布日期:2019-01-04 23:5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陀螺玩具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7年5月23日提交的名称为“陀螺玩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01304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陀螺玩具。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使用陀螺玩具的对战游戏,存在使陀螺玩具互相碰撞,利用其冲击力使对方的陀螺玩具停止旋转、将对方的陀螺玩具弹飞、使对方的陀螺玩具分解的对战游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登记第315170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以往的陀螺玩具中,其攻击方式仅是使自己的主体碰撞对方的陀螺玩具的简单的方式,在使对方的陀螺玩具倾倒方面,未能产生有效的攻击。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攻击对方的陀螺玩具的陀螺玩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方案是一种陀螺玩具,其具备主体和轴部,所述陀螺玩具的特征在于,还具备:

可动部,其构成为至少包括所述主体的一部分、且能够沿该陀螺玩具的旋转中心轴上下移动;以及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可动部向上下方向的任一方施力。

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具有以随着从所述旋转中心轴离开而位于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的相反侧的方式倾斜的外周面。

第三方案在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部在所述主体的整个周向的范围内具有所述外周面。

第四方案在第二方案或第三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对所述可动部向上方施力,

所述可动部的所述外周面以随着从所述旋转中心轴离开而位于下侧的方式倾斜。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陀螺玩具具备能够上下移动的可动部以及对该可动部向上下方向的任一方施力的施力部件。因此,若对方的陀螺玩具碰撞到可动部,则可动部由于该冲击而向与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后,利用施力部件的复原力向上下任一方的施力方向移动而将对方的陀螺玩具推回。

由此,能够突然发出容易使对方的陀螺玩具倾倒的攻击,因此与仅是单纯地使主体碰撞的以往的陀螺玩具相比,能够有效地攻击对方的陀螺玩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陀螺玩具以及陀螺发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游戏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一部分的半剖面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上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主体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主体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的主体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陀螺玩具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图1表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陀螺玩具1以及陀螺发射装置(发射器)60的玩具组件。

其中,陀螺玩具1是能够在所谓的对战游戏中使用的陀螺玩具。例如,该陀螺玩具1在利用由彼此的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使对方的陀螺玩具1如图2所示那样分解而游戏的对战游戏中使用。

该陀螺玩具1形成为以其旋转中心的轴线Ax为对称轴的近似轴对称形状,如图2所示,由轴部10、飞轮30、以及主体40构成。

(细节部分结构)

1.轴部10

图3以半剖面的方式示出轴部10以及飞轮30。除非另有说明,在轴部10以及飞轮30中,上下、左右、前后是指图3所示的方向。该轴部10以及飞轮30 大致左右对称。

其中,轴部10在下端部具备作为接地部的旋转轴11,在上下方向中间部具备凸缘12,在上端部具备圆筒体13。

凸缘12和圆筒体13形成为一体。在圆筒体13的轴心设置有柱体14。该柱体14的上端部为大径,在该大径部分的外周,在前后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爪17。该柱体14固定设置于轴下部10a。轴下部10a的外周面从凸缘12侧朝向旋转轴11的前端侧而阶梯性地缩径,轴下部10a作为整体形成为近似倒圆锥形。该轴下部10a由未图示的螺钉等固定于凸缘12。

在凸缘12以及圆筒体13,涉及凸缘12以及圆筒体13在前后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孔15。另外,在圆筒体13的外周面,在左右分别各形成有一个突出部16。各突出部16的外表面与凸缘12的外周面共面。

另外,轴部10具备圆筒状的按压部件18。该按压部件18具有与柱体14的上端部的外侧嵌合的环状的顶板,并且,按压部件18的内部中空且下方开口。该按压部件18设置为在圆筒体13的内侧环绕柱体14。在按压部件18的下端部外周,在前后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脚部18a。

如图3所示,该按压部件18以各脚部18a从一个孔15露出的方式组装。该孔15允许脚部18a在上下方向的移动,但是利用孔15的上边缘限制向上方的移动。另外,利用弹簧19对按压部件18朝上方施力,在常态下,按压部件18的上端面与圆筒体13的上端位于大致同一高度位置。

此外,在按压部件18的上表面,在左右分别各形成有一个沿半径方向延伸的凸条(突起)20。

2.飞轮30

飞轮30形成为环状。在飞轮30的底表面内周侧,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凸缘12的环形阶梯部30a。在该飞轮30的上表面,在左右分别各形成有一个朝向上方伸出的突出部31。在各突出部31的下侧部分形成有能够从下方容纳轴部10的突出部16的凹部32。另外,在飞轮30的上表面,在紧靠各突出部 31的外侧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舌片33。舌片33比突出部31更向上方突出。

3.主体40

图4是表示从上方观察主体40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从下方观察主体40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4以及图5所示,该主体40具备上板41、中板42以及下板43。其中,上板41以及下板43构成主体本体。此外,除非另有说明,在主体40中,上下、左右、前后是指图4以及图5所示的方向。

(1)上板41

在上板41的中央形成有近似圆形的孔41a。在上板41的内周部下侧,在前后分别设置有从孔41a朝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爪41b。另外,在上板41的上壁,在左右分别各形成有一个能够从下方将飞轮30的各舌片33插入的弧形狭缝41c。该各弧形狭缝41c的宽度在圆周方向的一端侧变宽而在另一端侧变窄。

在上板41的下侧,在前后分别各形成有一个从上方嵌入后述的中板42的突起42b的凹部41d。另外,在上板41的下侧中的、从凹部41d绕轴线Ax而稍微偏移的位置,在前后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圆筒状的凸台41e。在形成于各凸台41e 的中心的孔的内表面形成有阴螺纹(未图示)。

(2)中板42

中板42形成为环状,设置于主体40的外周部。该中板42的外周面42a,在大致整个周向的范围内,形成为以随着从轴线Ax离开而位于下侧的底部扩展状而倾斜的锥状,并将主体40的外周覆盖。

在中板42的内侧壁,在前后分别各形成有一个朝向中板42的中心伸出的突起42b。在该突起42b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供后述的螺旋弹簧44嵌入的凸台 42c。

另外,在中板42的内侧壁,形成有四个下方开口的狭缝42d。

(3)下板43

下板43具有环状的框体43a。在该框体43a的外周面形成有四个凸部43b,其设置于与中板42的四个狭缝42d对应的周向位置。而且,通过将上述四个凸部43b与中板42的四个狭缝42d上下卡合,使中板42与下板43绕轴线Ax一体地旋转。

在框体43a的内侧,以前后横跨该框体43a的方式设置有支撑该框体43a的连结部43c。该连结部43c与框体43a之间的左右两侧的间隙分别构成与上板41 的弧形狭缝41c对应的弧形狭缝43d。另外,在连结部43c的中央形成有孔43e。

在连结部43c的上侧,在前后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对中板42的突起42b进行引导的引导孔43f。各引导孔43f上方开口并且在半径方向外侧缺口,以使得中板 42的突起42b能够沿轴线Ax上下移动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撑。中板42的突起42b 经由螺旋弹簧44插入各引导孔43f,利用该螺旋弹簧44对中板42向上方施力。

另外,在连结部43c的上侧中的、从引导孔43f绕轴线Ax稍微偏移的位置,在前后分别各形成有一个插通孔43g。上板41的凸台41e插入于各插通孔43g,利用未图示的螺丝从下侧进行固定。由此,上板41与下板43以使得中板42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而夹持中板42的状态进行固定。

另一方面,在连结部43c的下侧,形成有具有与上述孔43e的直径相同大小的内径的环状壁43h。在环状壁43h的下端部内表面,在夹持轴线Ax对置的两处部位分别各形成有一个向半径方向内侧伸出的爪43i。进一步,在各爪43i的下表面的端部,形成有与轴部10的上述凸条20啮合的起伏部43j。在此,在圆周方向上连接多个凹条而形成起伏部43j。

(4)装饰部件47

在上板41的孔41a,以与爪41b卡止的状态安装有装饰部件47。该装饰部件 47用于识别自己以及对方的陀螺玩具1,准备有多个上表面的颜色、形状彼此不同的装饰部件。

(陀螺玩具1的组装方法)

接下来,对陀螺玩具1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此外,此处设为如图2所示那样已经完成轴部10以及主体40的各自的组装。

首先,使轴部10的突出部16从下方与飞轮30的凹部32对准,将轴部10 和飞轮30安装成嵌合状态。接着,使该组装体从下方接近主体40。

然后,将飞轮30的舌片33插入主体40的弧状狭缝41c、43d。该状态是轴部10的爪17和主体40的爪43i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的状态。该状态是结合解除状态。之后,对上述组装体的轴部10向主体40侧进行按压。于是,首先,飞轮 30被按压在主体40的下表面。进一步,轴部10内的弹簧19压缩而按压部件18 下降,轴部10的爪17被相对地推高到比主体40的爪43i更靠上方的位置。然后,使轴部10与飞轮30一体地相对于主体40向规定方向(与陀螺玩具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于是,主体40的爪43i潜入轴部10的爪17的下侧,成为爪17和主爪43i上下重叠的状态。然后,在将手从轴部10放开时,由于轴部10 内的弹簧19的施加力,轴部10的爪17的下表面和主体40的爪43i的上表面抵接。该状态,即轴部10的爪17的下表面和主体40的爪43i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是结合状态。由此,凸条20与起伏部43j啮合,从而组装成陀螺玩具1。

(游戏方法等)

接着,对使用该陀螺玩具1的游戏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旋转驱动陀螺玩具1的发射器的立体图,图6是用于对游戏中的陀螺玩具1的主体4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在该游戏方法的一个例子中,使陀螺玩具1旋转而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A(参照图6中的(b))进行对战。

在这种情况下,陀螺玩具1的旋转力的施加由图1所示的发射器(陀螺发射装置)60来进行。该发射器60构成为,在其内部具备未图示的圆板,若在用未图示的盘簧对该圆板向一个旋转方向施力的同时,用手柄61拉动卷绕在圆板周围的未图示的绳子,则使圆板旋转,并使陀螺保持件62旋转。该陀螺保持件62 的旋转,通过突出设置于下方的叉状件(fork)63传递给陀螺玩具1,使陀螺玩具1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将叉状件63插入到主体40的弧形狭缝41c中。然后,当将发射器60的手柄61拉到底时,圆板乃至陀螺保持件62的旋转停止,另一方面,陀螺玩具1由于惯性力还会进行旋转,因此陀螺玩具1沿循叉状件63的倾斜面63a从陀螺保持件62脱离。

这样发射出去的陀螺玩具1在规定的场地向规定的方向旋转,例如在与在相同方向上旋转的对方的陀螺玩具1A碰撞时,通过碰撞所产生的冲击力,在主体 40作用有与轴部10及飞轮3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由此,主体40相对于轴部10及飞轮30的旋转方向朝相反方向相对地旋转。

于是,伴随着轴部10相对于主体40相对地旋转,下板43下表面的起伏部43j与凸条20的啮合位置发生变更。若相对旋转持续进行而使轴部10的爪17与主体40的爪43i达到结合解除状态而解除彼此的结合,则主体40由于弹簧19的施加力从轴部10分离。于是,如图2所示,陀螺玩具1分解。

另外,如图6中的(a)所示,在从发射器60发射的陀螺玩具1的主体40 中,利用螺旋弹簧44对中板42朝上方施力,由此,在常态下,中板42与上板 41抵接。

而且,如图6中的(b)所示,在该状态下,若旋转中的陀螺玩具1(的主体 40)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A(以两点划线进行图示)碰撞,则由于与该对方的陀螺玩具1A碰撞的中板42的外周面42a呈底部扩展状倾斜,因此中板42由于该冲击而受到向下的力。由此,中板42抵抗螺旋弹簧44的施加力而向下方下压。于是,该中板42由于螺旋弹簧44的复原力而被推压返回至上方,其结果是,如图6中的(c)所示,将对方的陀螺玩具1A以向上方弹起的方式推回。

由此,能够突然发出容易使对方的陀螺玩具1A倾倒的攻击,因此与仅是单纯地使主体碰撞的以往的陀螺玩具相比,能够有效地攻击对方的陀螺玩具1A。进一步,还可以期待利用螺旋弹簧44对与对方的陀螺玩具1A碰撞时施加的攻击力进行缓和的效果。

(实用新型的变形例)

以上,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螺旋弹簧44对中板42向上方施力,但是该螺旋弹簧44可以是对能够上下移动的中板42向上下方向的任一方施力的结构。即,螺旋弹簧44也可以对中板42向下方施力,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突然发出使对方的陀螺玩具倾倒的有效的攻击。

另外,中板42的外周面42a也不限于底部扩展状,也可以不是锥状。但是,优选地,该外周面42a以随着从轴线Ax离开而位于螺旋弹簧44的施力方向的相反侧的方式倾斜。

另外,中板42也可以不设置为在主体40的整个周向的范围内具有外周面42a,既可以在周向上的局部具有外周面42a,也可以在周向上分割成多个而分别由螺旋弹簧44施力。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可动部可以至少包含主体的一部分而构成,例如也可以将主体整体作为可动部。在这种情况下,对可动部在上下方向上施力的施力部件,例如设置为相对于轴部而对可动部施力即可。

符号说明

1 陀螺玩具

10 轴部

40 主体

41 上板

42 中板

42a 外周面

42b 突起

43 下板

43f 引导孔

Ax 轴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