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力引体向上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6613发布日期:2019-08-03 16:49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适应力引体向上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引体向上器,具体涉及一种自适应力引体向上器,属于健身器材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会在生活中根据不同的时间安排不同的健身项目。由于工作内容和生活琐事挤占人们外出的健身时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家里购置一些健身器材,达到在家里健身的目的。为了锻炼胸部及背部肌肉,家用引起向上器即为一个必须选择。

市面上有很多种类的家用引体向上器,可以粗略分为两种,一种是落地式,一种是悬挂式。而悬挂式主要为通过引起向上器两端的支撑调整柄,调整引体向上器的整体长度,从而抵住并压紧门框的两侧,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给人们做引体向上时,提供向上的支撑力。

但是现有的引体向上器,只能单一的通过调整支撑调整柄,来增加引体向上器设置在门框上的牢固度。在安装时无法判断安装是否妥当,即是否可以提供相对于人体重量合适的的支撑力。所以在使用时经常由于安装不牢固的问题导致引体向上器松脱,造成使用人员受伤。同时由于一般引体向上器的支撑力固定的原因,人们在使用一般的引体向上器时,只敢做匀速的引体向上动作,不敢做剧烈的变速的引体向上动作,减少了引体向上器的使用场景,降低了引体向上的可玩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将人们使用引体向上器时,人体的重力转换为水平方向对墙壁的支撑力,从而解决引体向上器在使用过程中突然跌落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自适应力引体向上器,该装置包括:主体柱,支撑调整柄;所述支撑调整柄设置于所述主体柱两端,支撑调整柄抵触固定在相邻的两面墙体上;所述引体向上器还包括:位移转换装置,手握装置;所述手握装置通过位移转换装置与所述主体柱连接;所述位移转换装置包括:顶杆、力矩杆和吊杆,手握装置通过吊杆与力矩杆连接,力矩杆设置于主体柱的内部,顶杆设置在力矩杆的两端并且位于靠近支撑调整柄的一端。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案,提供一种自适应力引体向上器:

一种自适应力引体向上器,包括:主体柱、支撑调整柄;所述支撑调整柄设置于所述主体柱两端,支撑调整柄抵触固定在相邻的两面墙体上;所述引体向上器还包括:位移转换装置、手握装置;所述手握装置通过位移转换装置与所述主体柱连接;所述位移转换装置包括:顶杆、力矩杆和吊杆,手握装置通过吊杆与力矩杆连接,力矩杆设置于主体柱的内部,顶杆设置在力矩杆的两端并且位于靠近支撑调整柄的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力矩杆包括:短杆、长杆、受力铰接部;短杆的一端和长杆的一端分别与受力铰接部的两端固定连接;受力铰接部铰接在主体柱上;短杆的另一端与顶杆铰接;长杆的另一端通过吊杆与所述手握装置铰接。

作为优选,所述力矩杆还包括:第一力矩调节装置;第一力矩调节装置设置于长杆上,并且远离所述受力铰接部的一端,即靠近吊杆的连接位置;其中:所述第一力矩调节装置包括:沿所述长杆长度方向设置与吊杆铰接的提拉铰接位,所述提拉铰接位的数量为1-100个。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力矩调节装置还包括:提拉连通槽;所述提拉连通槽将提拉铰接位相互连通,吊杆通过铰接栓与提拉铰接位铰接。

作为优选,所述位移转换装置包括两个力矩杆,两个力矩杆分别通过受力铰接部铰接于主体柱的两端,两个力矩杆的短杆分别与一个顶杆铰接,两个力矩杆的长杆通过第一力矩调节装置、吊杆与手握装置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手握装置包括:设置于手握装置中部的第二力矩调节装置,设置在手握装置两端的手握杆;所述第二力矩调节装置包括:与第一力矩调节装置上的提拉铰接位相对应的悬挂铰接位,连通所述悬挂铰接位的悬挂连通槽;手握装置通过第二力矩调节装置、吊杆与力矩杆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手握杆为直杆结构或弯折结构,弯折结构的手握杆上设有凹陷部。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调整柄的一端内壁上设置有螺纹结构,支撑调整柄的另外一端设置有伸出孔,支撑调整柄通过螺纹结构与主体柱连接;伸出孔与螺纹结构通过锥形内腔贯通连接;顶杆远离与短杆连接的一端为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为半圆球型,支撑部从伸出孔伸出。

作为优选,所述主体柱上设置有用于收纳位移转换装置的通槽,通槽设置在主体柱的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提拉铰接位的数量为2-20个。

在本申请中,主体柱作为主体,主体柱的两端设置有外螺纹结构,与支撑调整柄的内螺纹结构连接;通过将支撑调整柄相对主体柱旋钮,即可以调节引体向上器整体的长度;整体长度的调节,即可使得引体向上器适用于相邻距离不同的墙体。在引体向上器两端支撑调整柄的支撑力作用下,引体向上器与墙体产生摩擦力,引体向上器初步设置于墙体上。当人使用该引体向上器时,用手把住手握装置,在重力的作用下,手握装置会产生竖直向下的位移,该位移在力矩杆的作用下转化为水平方向的位移,并通过顶杆作用于两端的墙上,从而增大引起向上器与墙面的支撑力。

在本申请中,位移转换装置主要通过力矩杆将竖直方向的位移转换为水平方向的位移。力矩杆的长杆水平设置,力矩杆的短杆向下设置,短杆和长杆固设与受力铰接部上;力矩杆成“7”字型或成拐状。长杆与手握装置连接,长杆在手握装置的作用下,沿受力铰接部的铰接轴向下旋转,从而带动短杆沿受力铰接部的铰接轴横向旋转。从而将竖直方向位移转换为水平方向位移。

在本申请中,由于长杆相对短杆要长,在力矩关系的作用下,力矩杆可加倍将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转化为水平方向上的支撑力。力的方向的转换是固定的,而力的大小的转化是实时的,受到的重力越大,转换到水平方向的支撑力就越大,从而起到防止因为安装时没有旋紧支撑调整柄而导致使用时引体向上器以外松脱的情况发生。

在本申请中,长杆的末端设置有多个提拉铰接位,铰接位沿长杆方向设置,吊杆连接不同位置的提拉铰接位,即是调节力矩杆长杆受力点到受力铰接部的铰接轴的长度,即是调整重力的力臂长度。在短杆铰接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节长杆铰接位置,调整竖直重力转化为水平支撑力的放大倍数。

在本申请中,铰接位置的数量优选为2-30个,更优选为2-10个。

在本申请中,位移转换装置的力矩杆有两个,分别设置于主体柱的两端,两个长杆均与手握装置连接,两个短杆分别与主体柱两端的顶杆连接。两个力矩杆将竖直方向受到的重力,转化为水平方向上的两个支撑力。这两个支撑力大小一致,方向相反,起到平衡的作用。

在本申请中,手握装置包括第二力矩调节装置,该第二力矩调节装置,主要用于与第一力矩调节装置配合,并设置有与提拉铰接位相对应的悬挂铰接位。铰接位相对应可增大重力力臂调整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铰接位为圆槽型,用于放置吊杆两端的铰接栓。使用过程中,在圆槽型的铰接位的作用下,铰接栓在力矩调整器中不易应受力不均的问题脱离原有铰接位,造成引起向上器失衡。

在本申请中,吊杆的铰接栓可在连通槽内任意滑动,可方便的更换铰接栓对应的铰接位。方便调整重力力臂。

在本申请中,手握杆为弯折结构时,两端手握杆上设置有对称的凹陷部,凹陷部用于给人调整握持手握装置的位置,找到适合的角度,便于用力。

在本申请中,手握装置的长度稍微短于主体柱与支撑调整柄的最短长度,手握杆上的所有位置均可用于握持,即可调节引体向上时,锻炼胸部不同的肌肉群。

在本申请中,支撑调整柄内的锥形内腔,可用于引导顶杆向伸出孔伸出。

在本申请中,顶杆端部为半圆球型的硬橡胶,可减少对墙面的损伤。

在本申请中,力矩杆、顶杆、和吊杆使用时,均可收纳与主体柱的通槽中,通槽竖直向下开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可将竖直方向受到的人的拉力,变为水平方向上对墙面的支撑力,提高引起向上器与墙面固定的牢固度,不会在使用时发生脱落情况;

2、本发明的通过力矩调节装置,可以针对不同的水平支撑力的需求调整重力的力臂,从而调整水平支撑力的大小,身材较重的人也可以放心使用;

3、本发明产生的水平支撑力随重力的加大,而实时增大。受到的重力越重,实时产生的水平支撑力就越大,在使用过程中,可选择剧烈的变速的引体向上动作来进行锻炼,而不用担心引体向上器脱落;

4、本发明的手握杆部分设置有弯折结构,方便使用时调整握持角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整体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主体柱端部装配图;

图4为本申请力矩杆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力矩杆主视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手握装置主视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手握装置立体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主体柱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主体柱侧视图

图10为本申请顶杆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主体柱;101:通槽;2:支撑调整柄;201:螺纹结构;202:伸出孔;203:锥形内腔;3:位移转换装置;301:顶杆;30101:支撑部;302:力矩杆;30201:短杆;30202:长杆;30203:受力铰接部;30204:第一力矩调节装置;30205:提拉铰接位;30206:提拉连通槽;303:吊杆;4:手握装置;401:第二力矩调节装置;40101:悬挂铰接位;40102:悬挂连通槽;402:手握杆;40201:弯折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申请提供的实施方案,提供一种自适应力引体向上器:

一种自适应力引体向上器,包括:主体柱1、支撑调整柄2;所述支撑调整柄2设置于所述主体柱1两端,支撑调整柄2抵触固定在相邻的两面墙体上;所述引体向上器还包括:位移转换装置3、手握装置4;所述手握装置4通过位移转换装置3与所述主体柱1连接;所述位移转换装置3包括:顶杆301、力矩杆302和吊杆303,手握装置4通过吊杆303与力矩杆 302连接,力矩杆302设置于主体柱1的内部,顶杆301设置在力矩杆302的两端并且位于靠近支撑调整柄2的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力矩杆302包括:短杆30201、长杆30202、受力铰接部30203;短杆30201 的一端和长杆30202的一端分别与受力铰接部30203的两端固定连接;受力铰接部30203铰接在主体柱1上;短杆30201的另一端与顶杆301铰接;长杆30202的另一端通过吊杆303 与所述手握装置4铰接。

作为优选,所述力矩杆302还包括:第一力矩调节装置30204;第一力矩调节装置30204 设置于长杆30202上,并且远离所述受力铰接部30203的一端,即靠近吊杆的连接位置;其中:所述第一力矩调节装置30204包括:沿所述长杆30202长度方向设置与吊杆303铰接的提拉铰接位30205,所述提拉铰接位30205的数量为1-100个。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力矩调节装置30204还包括:提拉连通槽30206;所述提拉连通槽 30206将提拉铰接位30205相互连通,吊杆303通过铰接栓与提拉铰接位30205铰接。

作为优选,所述位移转换装置3包括两个力矩杆302,两个力矩杆302分别通过受力铰接部30203铰接于主体柱1的两端,两个力矩杆302的短杆30201分别与一个顶杆301铰接,两个力矩杆302的长杆30202通过第一力矩调节装置30204、吊杆303与手握装置4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手握装置4包括:设置于手握装置4中部的第二力矩调节装置401,设置在手握装置4两端的手握杆402;所述第二力矩调节装置401包括:与第一力矩调节装置 30204上的提拉铰接位30205相对应的悬挂铰接位40101,连通所述悬挂铰接位40101的悬挂连通槽40102;手握装置4通过第二力矩调节装置401、吊杆303与力矩杆302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手握杆402为直杆结构或弯折结构,弯折结构的手握杆402上设有凹陷部40201。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调整柄2的一端内壁上设置有螺纹结构201,支撑调整柄2的另外一端设置有伸出孔202,支撑调整柄2通过螺纹结构201与主体柱1连接;伸出孔202与螺纹结构201通过锥形内腔203贯通连接;顶杆301远离与短杆30201连接的一端为支撑部 30101,所述支撑部30101为半圆球型,支撑部30101从伸出孔202伸出。

作为优选,所述主体柱1上设置有用于收纳位移转换装置3的通槽101,通槽101设置在主体柱1的底部。

作为优选,所述提拉铰接位30205的数量为2-20个。

实施例1

一种自适应力引体向上器,包括:主体柱1,支撑调整柄2;所述支撑调整柄2设置于所述主体柱1两端,支撑调整柄2抵触固定在相邻的两面墙体上;所述引体向上器还包括:位移转换装置3,手握装置4;所述手握装置4通过位移转换装置3与所述主体柱1连接;所述位移转换装置3包括:顶杆301、力矩杆302和吊杆303,手握装置4通过吊杆303与力矩杆 302连接,力矩杆302设置于主体柱1的内部,顶杆301设置在力矩杆302的两端并且位于靠近支撑调整柄2的一端。

实施例2

重复实施例1,只是所述力矩杆302包括:短杆30201、长杆30202、受力铰接部30203;短杆30201的一端与长杆30202的一端分别与受力铰接部30203的两端固定连接;受力铰接部30203铰接在主体柱1上;短杆30201的另一端与顶杆301铰接;长杆30202的另一端通过吊杆303与所述手握装置4铰接。

实施例3

重复实施例2,只是所述力矩杆302还包括:第一力矩调节装置30204;第一力矩调节装置30204设置于长杆30202上,并且远离所述受力铰接部30203的一端,即靠近吊杆的连接位置;其中:所述第一力矩调节装置30204包括:沿所述长杆30202长度方向设置与吊杆303 铰接的提拉铰接位30205,所述提拉铰接位30205的数量为10个。

实施例4

重复实施例3,只是提拉铰接位的数量为20个。

实施例5

重复实施例3,只是所述第一力矩调节装置30204还包括:提拉连通槽30206;所述提拉连通槽30206将提拉铰接位30205相互连通,吊杆303通过铰接栓与提拉铰接位30205铰接。

实施例6

重复实施例5,只是所述位移转换装置3包括两个力矩杆302,两个力矩杆302分别通过受力铰接部30203铰接于主体柱1的两端,两个力矩杆302的短杆30201分别与一个顶杆301 铰接,两个力矩杆302的长杆30202通过第一力矩调节装置30204、吊杆303与手握装置4 连接。

实施例7

重复实施例6,只是所述手握装置4包括:设置于手握装置4中部的第二力矩调节装置 401,设置在手握装置4两端的手握杆402;所述第二力矩调节装置401包括:与第一力矩调节装置30204上的提拉铰接位30205相对应的悬挂铰接位40101,连通所述悬挂铰接位40101 的悬挂连通槽40102;手握装置4通过第二力矩调节装置401、吊杆303与力矩杆302连接。

实施例8

重复实施例7,只是所述手握杆402为直杆结构。

实施例9

重复实施例7,只是所述手握杆402为弯折结构,弯折结构的手握杆402上设有凹陷部 40201。

实施例10

重复实施例9,只是所述支撑调整柄2的一端内壁上设置有螺纹结构201,支撑调整柄2 的另外一端设置有伸出孔202,支撑调整柄2通过螺纹结构201与主体柱1连接;伸出孔202 与螺纹结构201通过锥形内腔203贯通连接;顶杆301远离与短杆30201连接的一端为支撑部30101,所述支撑部30101为半圆球型,支撑部30101从伸出孔202伸出。

实施例11

重复实施例10,只是所述主体柱1上设置有用于收纳位移转换装置3的通槽101,通槽 101设置在主体柱1的底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