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71336发布日期:2020-06-12 14:52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陀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玩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陀螺。



背景技术:

一般常见的陀螺玩具,玩法相对单一,陀螺玩具作为一个整体在地面上旋转。有的玩具陀螺在对战时触发陀螺变形可弹出一个精灵公仔,然而在弹出精灵公仔后陀螺便停止旋转而失去战斗力,降低了游戏的竞技性使玩家参与度不足。有的玩具陀螺会在顶部或者周壁上固定武器,变化形式少,消费者的体验感不强,降低了游戏的趣味性。有的玩具陀螺虽然可实现上陀螺与下陀螺分离,但每轮玩耍,仅可实现一次分离,分离后的上陀螺就无法再叠加到旋转中的下陀螺上了,互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陀螺,这个陀螺在分体状态和合体状态之间可切换,且可弹射出分体,该分体可与发射器反复结合加速再与另一分体相结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陀螺,所述陀螺具有分体状态和合体状态,所述陀螺包括上陀体和下陀体,在分体状态下所述上陀体和所述下陀体为相互独立的玩具体,在合体状态下所述上陀体结合在所述下陀体的顶部,其中,

所述上陀体包括:上本体、上陀尖、第一结合部、弹射件和锁固组件,所述上陀尖可伸缩地设在所述上本体的底部,所述上陀尖具有伸出位置和回缩位置,所述弹射件用于常驱动所述上陀尖朝向伸出位置弹出,所述锁固组件与所述上陀尖配合以将所述上陀尖锁固在回缩位置,所述锁固组件在触发后释放所述上陀尖以由所述弹射件弹出所述上陀尖,所述第一结合部设在所述上陀体的底部;

所述下陀体包括:下本体、下陀尖和第二结合部,所述下陀尖设在所述下本体的底部以支撑旋转,在所述上陀尖于回缩位置时所述上陀体的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结合部相结合,在所述锁固组件释放时所述上陀体通过弹出所述上陀尖跳离所述下陀体并支撑旋转;

另外,所述上陀体可通过发射器加速的同时,使所述上陀尖从伸出位置移动到回缩位置并带动所述弹射件蓄能,且所述上陀体可通过所述发射器发射到所述下陀体上以结合在所述下陀体的顶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陀螺,通过上陀体和下陀体的这种结构设置,当二者结合成陀螺后,陀螺可以与发射器无限次地结合,由发射器加速和发射;分体状态中,上陀体可以无限次地与发射器结合,由发射器加速和发射;合体状态下的陀螺在旋转时,上陀体可以与下陀体分体,并且上陀体从下陀体上弹出,分体后上陀体和下陀体仍能保持旋转状态;由于上陀体可通过发射器加速的同时,使上陀尖从伸出位置移动到回缩位置并带动弹射件蓄能,因此上陀体可通过发射器发射到下陀体上再次与下陀体结合成陀螺,即下陀体不停转的情况下,上陀体能通过发射器发射到下陀体上并与下陀体结合继续旋转,从而实现上陀体可以无限次地从下陀体上弹射出去,弹出的上陀体也可以无限次地与下陀体结合;在下陀体转速低于发射器上的上陀体的转速的状态下通过发射器将上陀体发射到下陀体上与下陀体结合,在结合瞬间上陀体可带动下陀体加速,上陀体反复结合时可以给下陀体反复加速,使下陀体能够具有保持长期旋转的动能。配合发射器使用,上陀体与下陀体可以在“合体状态-分体状态-合体状态”中无限次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陀体的顶部设有第三结合部,所述上陀体为多个,每个所述上陀体在相应的所述上陀尖于回缩位置时均可独自结合至所述下陀体的顶部,多个所述上陀体在相应的所述上陀尖于回缩位置时可沿上下方向依次叠置,位于上方的所述上陀体的所述第一结合部与位于下方的所述上陀体的所述第三结合部相结合。

具体地,所述上陀体和所述下陀体均在顶部设有加速部,所述加速部用于与发射器的发射头相结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陀体的顶部及底部、所述下陀体的顶部均设有结合磁性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结合部包括设在所述上陀体底部的结合凹槽,所述上陀尖于回缩位置时从所述结合凹槽缩入所述上陀体内,所述第二结合部包括与所述结合凹槽配合的结合凸柱。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陀体还包括:陀针、弹性驱动件和触发组件,所述陀针为至少一个,所述陀针中至少一个为可上下伸缩的活动陀针且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活动陀针相对所述下本体伸出的长度不同,所述弹性驱动件与所述活动陀针相连以常驱动所述活动陀针朝向第一位置活动,所述触发组件在触发时驱动所述活动陀针朝向第二位置活动。

具体地,所述触发组件包括:可活动地设在所述上本体上的结合触发件,所述结合触发件的底部与所述活动陀针相配合,所述上陀体结合至所述下陀体上时所述上陀体抵压在所述结合触发件上,以使所述结合触发件驱动所述活动陀针活动。

进一步地,所述触发组件包括:沿所述下陀体的径向可活动的离心触发件,所述离心触发件与所述活动陀针相配合,所述下陀体转速超过设定转速时所述离心触发件推动所述活动陀针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陀体还包括:延程件,所述延程件可上下滑动地设在所述上本体上,所述上陀尖可上下滑动地设在所述延程件上,所述弹射件、所述锁固组件均作用在所述上陀尖上。

具体地,所述上本体包括:上陀下壳,所述上陀下壳的中心形成伸缩孔,所述延程件为延程管且可滑动地配合在所述伸缩孔内,所述上陀尖可滑动地配合在所述延程管内;上陀上壳,所述上陀上壳盖在所述上陀下壳上且覆盖所述延程件。

进一步地,所述锁固组件包括:锁盘,所述锁盘可转动地设在所述上陀体上,所述锁盘环绕所述延程管设置,所述锁盘具有锁固位置,所述锁盘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在锁固位置卡在所述上陀尖的锁块;复位弹性件,所述复位弹性件连接在所述锁盘上以常驱动所述锁盘朝向锁固位置转动;解锁触发件,所述解锁触发件与所述锁盘相连,所述解锁触发件在触发使所述锁盘偏离锁固位置以释放所述上陀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伸缩孔的内壁上设有第一配合槽,所述延程管的管壁上设有对应所述第一配合槽的第二配合槽,所述上陀尖的外壁上设有配合在所述第二配合槽内的配合块,在锁固位置所述锁块位于所述第一配合槽上方且卡在所述配合块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一个实施例的陀螺在合体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一个实施例的陀螺在分体状态的示意图。

图3是一个实施例的上陀体在上陀尖处于伸出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4是一个实施例的上陀体在上陀尖处于回缩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5是一个实施例的上陀体在隐藏了上陀上壳时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6是一个实施例的上陀体在隐藏了上陀上壳时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7是一个实施例的上陀体隐藏了上陀上壳时的分解图。

图8是一个实施例的下陀体的示意图。

图9是一个实施例的下陀体的分解图。

图10是一个实施例的下陀体的陀针、触发组件的装配结构图。

图11是一个实施例中发射器与陀螺结合的示意图。

图12是一个实施例中发射器将陀螺发射出去的示意图。

图13是一个实施例中陀螺在碰撞到其他陀螺时分解的示意图。

图14是一个实施例中发射器将上陀体朝向下陀体发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陀螺1000、

上陀体100、

上本体1、上陀下壳11、凸台111、结合凹槽112、伸缩孔113、第一配合槽114、第一限转槽115、上陀上壳12、

上陀尖2、配合块21、第二限转筋22、

第一结合部3、

弹射件4、

锁固组件5、锁块51、卡止面511、推动面512、锁盘52、上锁环521、下锁环522、连筋523、复位弹性件53、解锁触发件54、

延程件6、第二配合槽61、第一限转筋62、第二限转槽63、限程块64、

第三结合部7、

下陀体200、

下本体210、滑轨211、

下陀尖220、

第二结合部230、

陀针240、第一陀针241、第二陀针242、档块243、

弹性驱动件250、

触发组件260、结合触发件261、离心触发件262、向心弹性件263、

发射器300、发射头310、

加速部400、加速卡块401、

结合凸柱a、结合磁性件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陀螺10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陀螺1000,如图1和图2所示,陀螺1000具有分体状态和合体状态,陀螺1000包括上陀体100和下陀体200。在分体状态下如图3和图8所示,上陀体100和下陀体200为相互独立的玩具体,即上陀体100和下陀体200分别作为单独的玩具可以玩耍。在合体状态下如图1所示,上陀体100结合在下陀体200的顶部,上陀体100与下陀体200结合后整体形成一个陀螺1000,这个陀螺1000也可以玩耍。因此玩家拥有了这一款陀螺1000,相当于拥有三个玩具。

如图4-图7所示,上陀体100包括:上本体1、上陀尖2、第一结合部3、弹射件4和锁固组件5,上陀尖2可伸缩地设在上本体1的底部,上陀尖2具有伸出位置和回缩位置,弹射件4用于常驱动上陀尖2朝向伸出位置弹出,锁固组件5与上陀尖2配合以将上陀尖2锁固在回缩位置,锁固组件5在触发后释放上陀尖2以由弹射件4弹出上陀尖2。上陀体100的底部设有第一结合部3。

也就是说,上陀体100的陀尖即上陀尖2是可以往复伸缩的,当上陀尖2位于回缩位置时上陀体100是一种形状,当上陀尖2位于伸出位置时上陀体100是另一种形状,上陀体100在玩耍时可以通过伸缩陀尖来大幅变形或者小幅变化。其中,由于弹射件4常驱动上陀尖2朝向伸出位置弹出,上陀尖2位于回缩位置时可被锁固组件5锁固,此时弹射件4处于蓄能状态;当锁固组件5解锁后,上陀尖2被弹射件4驱动至伸出位置,弹射件4处于释能状态。

当锁固组件5解锁时,上陀尖2就能由弹射件4弹出。如果上陀体100在地面上或者在下陀体200等其他玩具上,上陀尖2向下弹出顶着地面或者下陀体200等其他玩具,地面或者玩具会向上陀体100施加反作用力,从而使上陀体100整体弹起,出现弹射的现象。

如图8-图10所示,下陀体200包括:下本体210、下陀尖220和第二结合部230,下陀尖220设在下本体210的底部以支撑旋转,在上陀尖2于回缩位置时上陀体100的第一结合部3与第二结合部230相结合,在锁固组件5释放时上陀体100通过弹出上陀尖2跳离下陀体200并支撑旋转。

在分体状态下,上陀体100可以上陀尖2支撑旋转,下陀体200可以下陀尖220支撑旋转。在合体状态下,上陀体100和下陀体200结合成为一个完整陀螺1000,整个陀螺1000以下陀尖220支撑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如果陀螺1000分体,下陀体200可以保持旋转,弹出的上陀体100也能在伸出的上陀尖2支撑下旋转。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对上陀尖2相对上陀体100的伸出方向不作具体限制,上陀尖2可以沿上陀体10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伸缩,上陀尖2的伸缩方向也可以与旋转轴线之间形成较小的夹角。当上陀尖2沿上下方向伸缩时,分体时上陀体100相对下陀体200向上弹起。由于分体时下陀体200仍保持旋转状态,旋转中下陀体200的位置会变化,因此弹起的上陀体100下落时极可能碰不到下陀体200,上陀体100落地后极可能保持旋转。

另外,上陀体100可通过发射器300加速的同时,使上陀尖2从伸出位置移动到回缩位置并带动弹射件4蓄能,且上陀体100可通过发射器300发射到下陀体200上以结合在下陀体200的顶部。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陀螺1000,通过上陀体100和下陀体200的这种结构设置,当二者结合成陀螺1000后,陀螺1000可以与发射器300无限次地结合,由发射器300加速和发射;分体状态中,上陀体100可以无限次地与发射器300结合,由发射器300加速和发射;合体状态下的陀螺1000在旋转时,上陀体100可以与下陀体200分体,并且上陀体100从下陀体200上弹出,分体后上陀体100和下陀体200仍能保持旋转状态;由于上陀体100可通过发射器300加速的同时,使上陀尖2从伸出位置移动到回缩位置并带动弹射件4蓄能,因此当下陀体200在地面上旋转时,上陀体100可通过发射器300发射到下陀体200上再次与下陀体200结合成陀螺1000,即下陀体200不停转的情况下,上陀体100能通过发射器300发射到下陀体200上并与下陀体200结合继续旋转,从而实现上陀体100可以无限次地从下陀体200上弹射出去,弹出的上陀体100也可以无限次地与下陀体200结合;在下陀体200不停转的情况下,上陀体100能通过发射器300加速并发射到下陀体200上,当发射器300将上陀体100加速至转速超过下陀体200时,结合瞬间上陀体100可带动下陀体200加速,给下陀体200加速后,上陀体100可从下陀体200上脱离开来,当下陀体200转速又慢下来后,又可再次通过发射器300给上陀体100加速,然后再次叠加到下陀体200上,故上陀体100可反复结合以给下陀体200反复加速,使下陀体200能够具有保持长期旋转的动能。配合发射器300使用,上陀体100与下陀体200可以在“合体状态-分体状态-合体状态”中无限次循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7所示,上陀体100还包括:延程件6,延程件6可上下滑动地设在上本体1上,上陀尖2可上下滑动地设在延程件6上,弹射件4、锁固组件5均作用在上陀尖2上。延程件6的设置使上陀尖2伸缩时,上陀体100在上陀尖2的伸缩方向上整体尺寸变化幅度增加。这样在整体伸缩幅度相同的前提下,通过设置延程件6可以减小上陀尖2的高度,上陀尖2即使回缩也不会占用过高尺寸,有利于减小上陀体100的整体尺寸。同时,延程件6使上陀体100在上陀尖2伸出状态和缩入状态的整体视觉效果差别较大,能够给玩家提供更多的视觉惊喜。

具体地,如图7所示,上本体1上设有伸缩孔113,伸缩孔113向下贯通上本体1,延程件6为延程管且可滑动地配合在伸缩孔113内,上陀尖2可滑动地配合在延程管内。延程管的设置,不仅使延程件6只能沿管长方向伸缩,也使上陀尖2只能沿管长方向伸缩,实现了对延程管和上陀尖2的双限制。而且将上陀尖2可滑动地配合在延程管内,二者之间的限位容易实现,使上陀尖2伸出时不易从延程管上掉落,而上陀尖2回缩时至少部分缩至延程管内,减少占用体积。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6所示,伸缩孔113的内壁上设有第一配合槽114,延程管的管壁上设有对应第一配合槽114的第二配合槽61,上陀尖2的外壁上设有配合在第二配合槽61内的配合块21,锁固组件5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配合槽114上方且卡在配合块21下方。第一配合槽114限定了锁固组件5的锁固位置,例如锁固组件5的上述一部分为锁块51,锁块51正对第一配合槽114时位于锁固位置,锁块51偏离第一配合槽114时位于解锁位置。第二配合槽61对应第一配合槽114设置,一方面配合块21只沿第一配合槽114的延伸方向滑动,限制了延程管和上陀尖2的转动,另一方面保证上陀尖2回缩时配合块21能够与锁块51配合上。

可选地,如图7和图6所示,伸缩孔113的内壁和延程管的其中一个上设有第一限转槽115,伸缩孔113的内壁和延程管的另一个上设有第一限转筋62。这样设置限制了延程管相对上本体1的转动。延程管和上陀尖2的其中一个上设有第二限转槽63,延程管和上陀尖2的另一个上设有第二限转筋22。这样设置限制了上陀尖2相对延程管转动。

进一步可选地,如图7和图6所示,伸缩孔113的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限转槽115,延程管的管壁上对应设有多个第一限转筋62,至少两个第一限转筋62的上端连接有限程块64。这样设置,可以避免上陀尖2被弹射件4弹出时,上陀尖2从延程管上脱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锁固组件5包括:锁块51和复位弹性件53,锁块51可活动地设在上本体1上且具有锁固位置,锁块51具有卡止面511和推动面512。复位弹性件53用于常驱动锁块51朝向锁固位置活动。上陀尖2位于回缩位置时锁块51的卡止面511配合在上陀尖2上以锁固上陀尖2,锁固组件5被触发后锁块51离开锁固位置,上陀尖2被压缩后通过推动面512推动锁块51离开锁固位置,以使上陀尖2回到回缩位置后再被复位的锁块51锁固。

以上陀尖2上具有配合块21,配合块21用来与锁块51配合为例,上陀尖2在伸缩时配合块21随之活动。在锁块51位于锁固位置时,当上陀尖2处于回缩位置配合块21临近卡止面511设置,当上陀尖2处于伸出位置时配合块21临近推动面512设置。卡止面511和推动面512的设计,使得配合块21压制卡止面511时无法推动锁块51活动,配合块21压制推动面512时可以推动锁块51活动以离开锁固位置。复位弹性件53的设置,使得锁块51在外力作用下离开锁固位置后,当外力消弱或者消失,复位弹性件53可以使锁块51快速回复至锁固位置。这种结构的锁固组件5,利用锁块51卡止上陀尖2,锁块51不易断裂、锁固非常可靠,通过设置复位弹性件53,使锁固组件5的复位可靠,锁固组件5可以无限次的锁固和解锁,可保证上陀体100玩耍寿命。

这里锁块51的活动形式有多种,对应上陀尖2与锁块51的配合方式也可以有多种。例如,以上陀体100的旋转轴线作参照,锁块51可以沿径向可滑动地设在上本体1上,锁块51也可以沿切向可滑动地设在上本体1上,有的锁块51还可以绕旋转轴线活动。上陀尖2上与锁块51配合的部分可以是上文所述的配合块21,当锁块51沿径向可滑动时上陀尖2上可设配合孔与锁块51配合。

其中,复位弹性件53可以为弹簧或者弹力筋等,这里不作限制。

当然,锁固组件5的结构也可以不限上述锁块51和复位弹性件53。例如,可以采用磁吸件替代复位弹性件53,具体而言磁吸件为两块,一块设在锁块51上另一块设在上本体1上,磁力作用使锁块51能够保持在锁固位置,锁块51可在上陀尖2或者其他外力推动下离开锁固位置,当外力消弱或者消失磁力可再推动锁块51回复至锁固位置。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锁固组件5包括:锁盘52,锁盘52可转动地设在上陀体100上,锁盘52环绕延程管设置,锁盘52具有锁固位置,锁盘52的内壁上设有用于在锁固位置卡在上陀尖2的锁块51,复位弹性件53连接在锁盘52上以常驱动锁盘52朝向锁固位置转动。

具体地,如图7所示,锁盘52包括:上锁环521、下锁环522和至少一个连筋523,上锁环521环绕上陀体100的旋转轴线设置,锁块51设在上锁环521上。下锁环522套在上本体1的外侧以在被碰撞时转动,连筋523连接在上锁环521和下锁环522之间,连筋523在转动方向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复位弹性件53。这样外部作用力作用在下锁环522上,作用力相对锁盘52无论是顺时针方向的还是逆时针方向的,都能使锁块51离开锁固位置,使上陀尖2解锁而被弹出。这样设置,使上本体1产生弹射现象的机会更多,可玩性更强。

具体地,锁固组件5还包括解锁触发件54,解锁触发件54与锁盘52相连,解锁触发件54在触发使锁盘52偏离锁固位置以释放上陀尖2。

可选地,解锁触发件54从下锁环522上向外凸出,这样上本体1与其他玩具或者障碍物相撞时,撞击力容易施加到解锁触发件54上,使整个锁盘52转动。可选地,解锁触发件54为多个,多个解锁触发件54沿周向间隔开地设置在下锁环522上。

在图7和图6所示的具体示例中,当上陀尖2位于回缩位置时,锁块51位于第一配合槽114上方且卡在配合块21下方,锁块51的上表面构成卡止面511,卡止面511为与上陀体100的旋转轴线相垂直的平面。锁块51的下表面构成推动面512,推动面512构成相对旋转轴线倾斜的斜面或者螺旋面,当配合块21从下压在推动面512时可在推动面512上产生水平分力,从而使锁盘52转动。

具体地,如图4所示,上本体1包括:上陀下壳11和上陀上壳12,上陀下壳11的中心形成伸缩孔113,延程件6为延程管且可滑动地配合在伸缩孔113内,上陀尖2可滑动地配合在延程管内,上陀上壳12盖在上陀下壳11上且覆盖延程件6。这样设置方便装配,使延程管、上陀尖2不易从上本体1上方脱出上本体1。

可选地,如图5和图7所示,上陀下壳11的一部分向上凹入,上陀下壳11向上凹入的部分在上陀下壳11的顶部形成凸台111,在上陀下壳11的底部向上凹入形成结合凹槽112。结合凹槽112的设置,使得上陀体100可以结合到其他玩具上,尤其在上陀尖2位于回缩位置时,上陀体100更加容易通过结合凹槽112结合至其他玩具的顶部。

有的实施例中,上陀尖2位于回缩位置时,上陀尖2的底部仍位于结合凹槽112内,当下陀体200顶部有结合凸柱a且结合凸柱a上有凹孔时,上陀体100恰好可以盖到下陀体200上,结合凹槽112配合在结合凸柱a上,回缩的上陀尖2配合在凹孔上。

进一步可选地,上锁环521位于上陀上壳12和凸台111之间,凸台111的中心形成中心孔(即上文的伸缩孔113),上陀尖2配合在中心孔处。凸台111的设置,可以对锁盘52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保证锁盘52在受力时始终绕凸台111转动,避免锁盘52脱位卡死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10所示,下陀体200还包括:陀针240、弹性驱动件250和触发组件260,陀针240为至少一个,陀针240中至少一个为可上下伸缩的活动陀针且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活动陀针相对下本体210伸出的长度不同,弹性驱动件250与活动陀针相连以常驱动活动陀针朝向第一位置活动,触发组件260在触发时驱动活动陀针朝向第二位置活动。

当陀针240是固定陀针时,陀针240的底部从下陀尖220底部伸出,以支撑下陀体200旋转。当陀针240是活动陀针时,活动陀针的底部可以从下陀尖220底部伸入也可以伸出,活动陀针的底部也可以始终位于下陀尖220底部的下方,活动陀针的活动改变了其相对下陀尖220的伸出长度。

有的实施例中,陀针240仅为一个且为活动陀针。有的实施例中,陀针240为两个,两个陀针240可均为活动陀针,两个陀针240也可以其中一个为固定陀针另一个为活动陀针。当陀针240为两个时,下陀体200可以由这两个陀针240切换地支撑旋转,下陀体200也可由这两个陀针240以及下陀尖220的底部切换地支撑旋转。

无论陀针240为一个还是两个,所有陀针240都会在弹性驱动件250和触发组件260的配合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有的示例中可能存在第三位置、第四位置等,这里均以两个位置切换为例。两个位置下活动陀针相对下本体210伸出的长度不同,下陀体200整体的重心高度也就不同。

有的实施例中,活动陀针的伸缩会改变下陀体200的旋转状态。例如当下陀体200与地面接触的陀针240较尖细时,由于下陀体200旋转轴心偏转不大,可使下陀体200旋转更加平稳,下陀体200属于防御型;当下陀体200与地面接触部分呈筒状时,它与地面的接触点不断发生变化,且旋转轴心变换偏转较大,因此下陀体200旋转过程中呈现游走状态,属于攻击型。

为便于理解,下文中以陀针240为两个为例,两个陀针240分别为第一陀针241和第二陀针242,第一陀针241为固定陀针,第二陀针242为活动陀针。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下文说明,也可以推测出当第一陀针241为活动陀针,第二陀针242为固定陀针时的下陀体200结构及触发方式,因此这种情况不再赘述。

第二陀针242形成为套筒,第一陀针241固定在下本体210上,第一陀针241可以从套筒中伸出。当然,第二陀针242的形状也可不限于套筒,例如第二陀针242可形成为柱状且为多个,多个第二陀针242环绕第一陀针241间隔开设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是第二陀针242在下陀体200内活动的上下两个极限位置,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个位置是第二陀针242的最高位,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另一个位置是第二陀针242的最低位。为简化说明,下文中均以第一位置为最低位、第二位置为最高位的情况进行描述。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也存在第一位置为最高位、第二位置为最低位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第二陀针242的装配关系可由前种情况的装配关系直接推导出,因此该情况下的装配及运动原理将不再详述。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触发组件260包括:可活动地设在上本体1上的结合触发件261,结合触发件261的底部与活动陀针相配合,上陀体100结合至下陀体200上时上陀体100抵压在结合触发件261上,以使结合触发件261驱动活动陀针活动。这样在上陀体100结合到下陀体200时,下陀体200在合体状态下相对分体时的高度发生了变化,从而陀螺会产生在结合时变矮或者变高的视觉效果,更具观赏、刺激性。

具体地,下本体210的顶壁上设有触发孔,结合触发件261为上下可滑动的杆状,结合触发件261的上端配合在触发孔内,甚至在未触发时结合触发件261的上端可从触发孔伸出。

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0所示,触发组件260包括:沿下陀体200的径向可活动的离心触发件262,离心触发件262与活动陀针相配合,下陀体200转速超过设定转速时离心触发件262推动活动陀针活动。也就是说,下陀体200在转速超过一定值时,离心触发件262会因离心力作用而向远离下陀体20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滑动,此时离心触发件262可以推动活动陀针活动。

具体地,活动陀针上设有档块243,触发组件260作用在档块243上,从而容易使活动陀针容易受力。更具体地,档块243为两个,两个档块243设在活动陀针的相对两侧,如图10中两个档块243呈180度间隔设置,每个档块243上作用一个结合触发件261和一个离心触发件262。

具体地,如图9和图10所示,档块243设在第二陀针242的周壁上。下陀体200内设有滑轨211,离心触发件262沿滑轨211滑动,在离心触发件262朝向远离下陀体20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滑动时,离心触发件262推动第二陀针242朝向最低位活动,弹性驱动件250连接在下陀尖220和第二陀针242之间,以驱动第二陀针242朝向最高位活动。

第二陀针242的位置由离心触发件262和弹性驱动件250的双重作用才能决定。离心触发件262朝向远离旋转轴线的方向滑动时,离心触发件262发挥作用,离心触发件262推动第二陀针242朝向最低位活动,此时第二陀针242可到达第一位置。当离心触发件262朝向旋转轴线的方向滑动时,离心触发件262失去作用,此时弹性驱动件250如果发挥作用,会将第二陀针242朝向最高位驱动,此时第二陀针242可到达第二位置。

由于离心触发件262的运动受滑轨211限制滑动,因此离心触发件262在旋转时活动较平稳。而离心触发件262只有在相对第二陀针242滑动时才会压制档块243,因此平稳运动的离心触发件262对档块243的压制力也会很平稳,使得第二陀针242伸缩时也非常平稳。

可选地,弹性驱动件250为套在陀针240上的弹簧,弹性驱动件250可外套在活动陀针上,弹性驱动件250也可以外套在固定陀针上。

有利地,如图10所示,触发组件260还包括用于推动所述离心触发件262朝向旋转轴线的方向活动的向心弹性件263。可选地,向心弹性件263为弹簧。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触发组件260可以包括结合触发件261而不包括离心触发件262,触发组件260可以包括离心触发件262而不包括结合触发件261。有的实施例中触发组件260还可以通过碰撞触发,例如将触发件设置在下陀体200的侧壁上,当触发件受碰撞时挤压或者上抬活动陀针。有的实施例中触发组件260还可以电控触发,例如触发件设置成电控阀等,利用阀芯的活动触发活动陀针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下陀体200也可去掉活动陀针的设置,下陀体200在结合或者碰撞时重心不变。也有的实施例中,下陀体200上可以设置变形件,在下陀体200在结合或者碰撞时,变形件展开使下陀体200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结合部3包括设在上陀体100底部的结合凹槽112,上陀尖2于回缩位置时从结合凹槽112缩入上陀体100内,第二结合部230包括与结合凹槽112配合的结合凸柱a。这样在上陀体100结合至下陀体200时,二者可以形成稳定的陀螺1000,保证旋转时二者不易松散。

具体地,第一结合部3还包括设在上陀体100内的结合磁性件b,第二结合部230还包括设在下陀体200内的结合磁性件b,当上陀体100与下陀体200相结合时,两个结合磁性件b相吸,有利于在结合初期通过吸力,将二者吸附至恰当的结合位置,而且磁力作用下有利于保持转动时二者结合的平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上陀体100和下陀体200上还可以作其他方面的结构改进,以丰富陀螺1000的玩法。

例如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上陀体100顶部设有加速部400,加速部400用于与发射器300的发射头310相结合。这样发射器300可以通过发射头310回收上陀体100,并将上陀体100加速后发射出去。上陀体100通过发射器300加速,相对来讲比玩家采用传统的抽打方式让上陀体加速,操作更方便,也不易伤人。将加速部400设在上陀体100的顶部,在发射器300发射上陀体100时,对上陀体100的干涉较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下陀体200顶部也设有加速部400,加速部400用于与发射器300的发射头310相结合。这样发射器300同样也可以通过发射头310回收下陀体200,并将下陀体200加速后发射出去。

具体地,如图3和图8所示,上陀体100和下陀体200的顶部均设有结合凸柱a,加速部400包括设在结合凸柱a边缘的加速卡块401,从而当结合凸柱a伸入发射头310内时,加速卡块401卡在发射头310上,保证上陀体100和下陀体200与发射头310同步转动。

更具体地,上陀体100的顶部设有结合磁性件b,发射头310上也设有结合磁性件b,当上陀体100结合到发射头310上,可以保证结合更加稳定。而且磁力的设置使得发射头310可以直接通过吸住上陀体100而与上陀体100相结合,无需手动将上陀体100按入发射头310内。同样地,下陀体200的顶部也可以设有结合磁性件b。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上陀体100的顶部设有第三结合部7,上陀体100为多个,每个上陀体100在相应的上陀尖2于回缩位置时均可独自结合至下陀体200的顶部,多个上陀体100在相应的上陀尖2于回缩位置时可沿上下方向依次叠置,位于上方的上陀体100的第一结合部3与位于下方的上陀体100的第三结合部7相结合。这样这个陀螺1000,可以具有一层上陀体100,也可以具有多层上陀体100。

可选地,第三结合部7包括与结合凹槽112配合的结合凸柱a。这样在上层的上陀体100结合至下层的上陀体100时,二者可以形成稳定结合,保证旋转时二者不易松散。可选地,第三结合部7也包括结合磁性件b。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上陀体100的顶部及底部、下陀体200的顶部均设有结合磁性件b。

下面参合附图1-图14描述一个具体实施例中陀螺1000的结构和玩法。

陀螺1000在战斗盘内玩耍,且包括有上陀体100和下陀体200,上陀体100主要功能是受到外力碰撞后会向上弹射出去,下陀体200主要功能是变换攻击状态和防御状态。

上陀体100结构:如图3-图7所示,上陀体100主要包括有上陀上壳12、弹射件4、上陀下壳11、锁盘52、上陀尖2、延程件6、复位弹性件53和两个结合磁性件b。

当陀螺1000在高速旋转时,锁盘52受到其它陀螺的碰撞后将会转动一定角度,锁盘52转动一定角度后释放上陀尖2,上陀上壳12与上陀下壳11在弹射件4的作用力下向上弹起,延程件6起到延长弹射行程的作用。弹射后,锁盘52在复位弹性件53的作用力下复位。

下陀体200结构:如图8-图10所示,下陀体200主要包括有下本体210、结合磁性件b、结合触发件261、活动陀针、固定陀针、离心触发件262、向心弹性件263、弹性驱动件250、下陀尖220。

当上陀体100与下陀体200合体后,上陀体100压迫结合触发件261向下移动,结合触发件261压迫活动陀针向下伸出,使陀螺1000变成攻击状态。当上陀体100弹射出去后,结合触发件261不再受到上陀体100的压力,此时弹性驱动件250释放使活动陀针向上移动,不再与战斗盘接触,陀螺1000变成防御状态。

当下陀体200在战斗盘内高速旋转时,离心触发件262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移动,离心触发件262压迫活动陀针向下移动与地面接触,使陀螺1000变成攻击状态。当下陀体200旋转速度降低时,向心弹性件263克服离心力压迫,离心触发件262向中间移动,则活动陀针在弹性驱动件250的作用力向上移动,不再与地面接触,陀螺1000变成防御状态。

下陀体200变成攻击状态的条件:1、上陀体100与下陀体200合体;2、上陀体100弹射出去后下陀体200仍在高速旋转时候。

下陀体200变成防御状态的条件:上陀体100脱离下陀体200并旋转速度降低。

该实施例中,配合发射器300使用,上陀体100与下陀体200可以在“合体状态-分体状态-合体状态”无限次循环。

其玩具包括:

第1步,如图11和图12所示,将陀螺1000装配到发射器300上,拉动拉绳加速陀螺1000,按下发射器300的发射按掣,将陀螺1000发射在战斗盘内。第2步,陀螺1000在战斗盘内与其它陀螺相对撞,触发上陀体100的解锁触发件54。第3步,如图13所示,当上陀体100的解锁触发件54被撞后,相当于锁固组件5被触发,上陀体100向上弹射出去,上陀体100脱离下陀体200落在战斗盘上旋转。第4步,利用发射器300的发射头310吸盘,移动到上陀体100上方,将上陀体100吸回到发射器300上。第5步,将上陀体100向下压,使上陀尖2回到回缩位置。第6步,拉动发射器300拉绳加速陀螺1000。第7步,如图14所示,移动发射器300使上陀体100位于下陀体200的上方。第8步,按下发射器300的发射按掣,使上陀体100落在下陀体200上。第9步,下陀体200在与上陀体100结合后加速,陀螺1000在战斗盘内能与其它陀螺相对撞,相当于返回到了第2步,如此无限循环。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