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乒乓球训练用拾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56442发布日期:2020-11-25 17:35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乒乓球训练用拾球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拾球机,尤其涉及一种乒乓球训练用拾球机。



背景技术:

乒乓球,被称为中国的“国球”,是一种世界流行的球类体育项目,包括进攻、对抗和防守。乒乓球为圆球状,重2.53~2.70克,白或橙色,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的新塑料球,乒乓球训练过程中,训练人员都是一直对乒乓球进行挥打,乒乓球则全部掉落至地面上,则需要对地面上的乒乓球进行收集处理。

现有乒乓球拾球机,如专利公告号为cn102039041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乒乓球拾球机,包括车体、吸球口、吸球管、吸球轴流风机,在吸球轴流风机的下方还设有集球箱,集球箱的进球口位于吸球管后段,在吸球轴流风机进风口前设有阻球箅,该拾球机工作效率高,拾取乒乓球时对球无损害,上述专利存在以下不足:每次只能对一个乒乓球进行拾取,工作效率低,且乒乓球全部收集后,还需要人将乒乓球全部取出至收集容器内,比较麻烦。

因此,特别需要一种能够批量对乒乓球进行拾取,工作效率高,且更方便人们使乒乓球移动至收集容器内的乒乓球训练用拾球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每次只能对一个乒乓球进行拾取,工作效率低,且乒乓球全部收集后,还需要人将乒乓球全部取出至收集容器内,比较麻烦的缺点,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能够批量对乒乓球进行拾取,工作效率高,且更方便人们使乒乓球移动至收集容器内的乒乓球训练用拾球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乒乓球训练用拾球机,包括有:n型板,所述n型板外一侧中部固接有n型把手;转杆,所述转杆转动式的穿接于远离所述n型把手的所述n型板两侧;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固接于两根所述转杆内端之间;转盘,所述转盘转动式的套装于靠近所述固定杆的所述转杆一侧周向,其远离所述固定杆的一侧周向间隔开有卡孔;拾球机构,安装于两块所述转盘之间,用于将乒乓球拾取;调节机构,安装于所述转盘上,其与所述拾球机构固定连接,且所述调节机构与所述卡孔接触配合,用于调节所述拾球机构。

进一步,拾球机构包括有:导线管,所述导线管间隔固接于远离所述固定杆的所述转盘一侧周向;弹性绳,所述弹性绳间隔滑动式穿接于两块所述转盘一侧周向之间,其与所述导线管对应,且所述弹性绳端部穿过所述导线管与所述调节机构固定连接;导线轮,所述导线轮间隔安装于靠近所述导线管的所述转盘一侧周向,其与所述导线管相对应,且所述导线轮与所述弹性绳接触配合。

进一步,调节机构包括有:圆环,所述圆环转动式的安装于靠近所述导线轮的所述转盘一侧周向,所述转杆穿过所述圆环,且所述圆环外侧周向与所述弹性绳端部固定连接;卡杆,所述卡杆间隔滑动式的穿接于所述圆环周向,其数量为三根,且所述卡杆朝向所述固定杆的端部位于所述卡孔内;旋钮,所述旋钮固接于远离所述固定杆的三根所述卡杆端部之间,所述转杆穿过所述旋钮;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套装于所述卡杆上,其一端与朝向所述转盘的所述旋钮一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远离所述固定杆的所述圆环一侧固定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有撑开机构,撑开机构包括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对称式的滑动式穿接于所述固定杆上;接触板,所述接触板固接于朝向所述n型把手的两根所述活动杆端部之间;撑块,所述撑块固接于远离所述n型把手的所述活动杆端部,其与所述弹性绳配合;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连接于朝向所述n型把手的所述固定杆内一侧与朝向所述接触板的所述撑块一侧之间,其滑动式的套装于所述活动杆上;接触杆,所述接触杆对称式的滑动式穿接于靠近所述n型把手的所述n型板一侧,其与所述接触板配合;踏板,所述踏板固接于远离所述接触板的两根所述接触杆端部之间;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套装于所述接触杆上,其一端与朝向所述n型板的所述踏板一侧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朝向所述踏板的所述n型板外一侧固定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有:导杆,所述导杆对称式的滑动式穿接于所述踏板上,其与所述接触杆相对应;第四弹簧,所述第四弹簧套装于所述导杆上,其一端与远离所述固定杆的所述导杆端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远离所述n型板的所述踏板一侧固定连接;摩擦块,所述摩擦块固接于朝向所述固定杆的所述导杆端部,其与所述转盘配合。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握住n型把手推动本装置在地面上移动,可使得转盘带动弹性绳转动将乒乓球拾取,如此,可通过弹性绳批量的将乒乓球拾取,工作效率高。

2、通过撑开机构的作用,踩动踏板向下移动,可使得撑块将弹性绳撑开,乒乓球则掉落至收集容器内,无需人将乒乓球拾取至收集容器内,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3、通过摩擦块与导杆的作用,能在撑块将弹性绳撑开时,将转盘固定,避免转盘出现转动现象导致弹性绳转动影响乒乓球掉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n型板,2n型把手,21转杆,3固定杆,4转盘,5拾球机构,51弹性绳,52导线管,53导线轮,8卡孔,9调节机构,91旋钮,92圆环,93卡杆,94第一弹簧,10撑开机构,101接触杆,102踏板,103第二弹簧,104活动杆,105接触板,106撑块,107第三弹簧,11导杆,12摩擦块,13第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一种乒乓球训练用拾球机,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有n型板1、n型把手2、转杆21、固定杆3、转盘4、拾球机构5和调节机构9,n型板1下部左右两侧都转动式的连接有转杆21,左右两侧转杆21内端之间固接有固定杆3,左侧转杆21右部周向与右侧转杆21左部周向都固接有转盘4,左右两侧转盘4之间设有拾球机构5,左右两侧转盘4外侧面都设有调节机构9,调节机构9与拾球机构5固定连接,n型板1外顶部中间固接有n型把手2,左右两侧转盘4外侧面周向均匀间隔的开有卡孔8,调节机构9与卡孔8接触配合。

拾球机构5包括有弹性绳51、导线管52和导线轮53,左右两侧转盘4周向之间均匀间隔的滑动式穿接有弹性绳51,弹性绳51两端都与调节机构9固定连接,转盘4外侧面周向均匀间隔的固接有导线管52,导线管52与弹性绳51对应,导线管52套在弹性绳51上,转盘4外侧面周向均匀间隔的安装有导线轮53,导线轮53与弹性绳51接触配合。

调节机构9包括有旋钮91、圆环92、卡杆93和第一弹簧94,转盘4外侧面周向转动式的连接有圆环92,圆环92外侧面周向与弹性绳51端部固定连接,圆环92周向均匀间隔的滑动式穿接有三根卡杆93,卡杆93内端位于卡孔8内与其配合,两侧三根卡杆93外端之间均固接有旋钮91,转杆21穿过旋钮91,右侧旋钮91左侧面与右侧圆环92右侧面之间均匀间隔的连接有三根第一弹簧94,左侧旋钮91右侧面与左侧圆环92左侧面之间均匀间隔的连接有三根第一弹簧94,第一弹簧94套在卡杆93上。

首先操作人员握住n型把手2,再推动n型板1移动,n型板1移动通过转杆21带动转盘4移动,转盘4移动在地面上转动,转盘4转动带动拾球机构5转动,拾球机构5转动将适量的乒乓球收集,当地面上的乒乓球全部收集后,停止推动本装置,将本装置移动至收集容器上方,拉动拾球机构5不将乒乓球挡住,乒乓球则从拾球机构5内掉落至收集容器内。当拾球机构5使用效果不是很好时,操作人员可拉动调节机构9与卡孔8脱离,再扭动调节机构9转动带动拾球机构5运作,拾球机构5运作至能将乒乓球拾起时,停止扭动调节机构9运作,松开调节机构9复位卡入卡孔8内,如此,可保证拾球机构5对乒乓球的拾取效果。

当操作人员推动本装置在地面上移动时,转盘4转动带动弹性绳51转动,弹性绳51转动与乒乓球接触时,乒乓球被移动至弹性绳51中,弹性绳51对乒乓球进行限位,如此反复,弹性绳51不断的转动可将乒乓球拾取。当地面上的乒乓球全部拾取后,停止推动本装置,拉动下方两根弹性绳51张开不将乒乓球限位,乒乓球则掉落至收集容器内。当弹性绳51的松垮时,弹性绳51也就难以将乒乓球拾取,拉动调节机构9与卡孔8脱离,再扭动调节机构9转动,调节机构9转动带动弹性绳51两端转动,弹性绳51通过导线管52与导线轮53进行拉伸,也就使得弹力恢复,停止扭动调节机构9,松开调节机构9复位卡入卡孔8内,如此,可保证弹性绳51的弹力。

当弹性绳51松垮难以将乒乓球拾取时,操作人员拉动旋钮91向外移动,第一弹簧94拉伸,旋钮91向外移动带动卡杆93向外移动,卡杆93向外移动与卡孔8脱离,再扭动旋钮91向前转动,旋钮91向前转动通过卡杆93带动圆环92向前转动,圆环92向前转动带动弹性绳51端部向前转动,弹性绳51通过导线轮53与导线管52进行拉伸,使得弹性绳51恢复弹力,停止扭动旋钮91,松开旋钮91,因第一弹簧94的作用,旋钮91向内移动带动卡杆93向内移动复位插入卡孔8内,卡杆93与卡孔8配合将圆环92固定,也就对弹性绳51限位。如此,可保证弹性绳51的弹力对乒乓球的拾取。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1-图3所示,还包括有撑开机构10,撑开机构10包括有接触杆101、踏板102、第二弹簧103、活动杆104、接触板105、撑块106和第三弹簧107,n型板1顶部左右对称滑动式穿接有接触杆101,左右两侧接触杆101顶端之间固接有踏板102,踏板102底部左右两侧与n型板1外顶部左右两侧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103,第二弹簧103套在接触杆101上,固定杆3顶部左右对称滑动式穿接有活动杆104,活动杆104底端固接有可将弹性绳51撑开的撑块106,撑块106顶部与固定杆3内顶部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107,第三弹簧107套在活动杆104上,左右两侧活动杆104顶端之间固接有与接触杆101配合的接触板105。

当乒乓球都拾取后,且弹性绳51移动至收集容器上方,接触板105位于接触杆101正下方时,再踩动踏板102向下移动,第二弹簧103压缩,踏板102向下移动带动接触杆101向下移动,接触杆101向下移动与接触板105接触,接触杆101带动接触板105向下移动,接触板105向下移动带动活动杆104向下移动,活动杆104向下移动带动撑块106向下移动,第三弹簧107拉伸,撑块106向下移动与下方弹性绳51接触将其撑开,弹性绳51不将乒乓球限位,停止踩动踏板102,乒乓球则掉落至收集容器内。当拾取的乒乓球都掉落至收集容器内时,松开踏板102,因第二弹簧103的作用,踏板102向上移动带动接触杆101向上移动复位,接触杆101复位与接触板105脱离,因第三弹簧107的作用,撑块106向上移动通过活动杆104带动接触板105向上移动复位,撑块106与弹性绳51脱离,弹性绳51也就收缩复位。如此,无需操作人员用手拉动下方两根弹性绳51撑开,省时省力。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基础之上,如图1所示,还包括有导杆11、摩擦块12和第四弹簧13,踏板102左侧中部与右侧中部都滑动式的穿接有导杆11,导杆11顶端与踏板102顶部之间绕接有第四弹簧13,导杆11底端贯穿n型板1固接有摩擦块12,摩擦块12与转盘4配合。

当操作人员踩动踏板102向下移动使,踏板102还通过第四弹簧13带动导杆11向下移动,导杆11向下移动带动摩擦块12向下移动,摩擦块12向下移动与转盘4接触将其固定,踏板102继续向下移动则使得第四弹簧13拉伸。当操作人员松开踏板102复位时,踏板102复位使得第四弹簧13也复位,踏板102还通过第四弹簧13带动导杆11向上移动复位,导杆11向上移动复位带动摩擦块12向上移动复位,摩擦块12也就与转盘4脱离。如此,可避免转盘4转动导致弹性绳51转动影响乒乓球掉落。

以上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