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75401发布日期:2020-12-29 13:30阅读:57来源:国知局
周围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周围血管疾病康复技术领域,具体是周围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上将心脑血管病以外的血管疾病统称为周围血管病,包括动脉、静脉及淋巴三个系统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周围血管疾病是一系列危害性极强的高发病种,若长期不愈,病情将呈进行性发展,重者将导致截肢致残,甚至危及生命。

周围血管疾病根据病变累及血管可分为动脉疾病和静脉疾病。主要由相关基础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等所致,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肿胀、肢体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目前大多数周围血管疾病诊断的标准是血管造影,以手术治疗为主,症状轻微者可采用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周围血管疾病的起因有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静脉血栓形成等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不断上升;长期站立或坐位,更容易引起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长期卧床或有行动障碍患者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吸烟可以破坏动脉内皮,促进局部炎症反应,从而激活血管内凝血机制,导致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另外吸烟还可能引起血脂异常,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过程;动脉硬化可引起血栓导致血管闭塞,少数情况下,动脉硬化可以导致动脉壁受损变得薄弱,形成动脉瘤;同时,高血压、糖尿病等均可导致周围血管疾病。

针对周围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主要针对于四肢的肢体活动,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包括戒烟、避免久坐或长时间站立、低盐低脂饮食,其次动脉疾病患者可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主要以行走为主,每次行走至缺血症状出现后休息,症状好转后再恢复行走,现有技术中没有一种能很好的针对周围血管疾病而进行的早期治疗的装置,因此我们亟待一种周围血管疾病早期治疗装置用以解决以上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周围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周围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装置,有效的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问题。

本发明包括主床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床体固定有床板,所述床板后端设置有腿部训练装置,所述腿部训练装置包括两侧沿前后方向与床板滑动配合设置的两根滑动杆,两根所述滑动杆之间经由床板上端的连接板固定连接,两根所述滑动杆内侧均沿前后方向滑动配合设置有推杆,两个所述推杆内侧均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连接板上端转动配合设置有第一齿轮,两个所述第一齿条均与第一齿轮啮合;

所述床板前端两侧均设置有手臂训练装置,所述手臂训练装置包括与床板转动配合设置的圆筒,所述圆筒内壁设置有按摩滚珠,所述圆筒外壁固定有齿,所述齿啮合有与床板转动配合设置的第二齿轮,两个所述推杆下端均固定有置于床板下端的第二齿条,两个所述第二齿条分别与对应的第二齿轮经连动机构连动,使得所述第二齿条沿前后方向移动时,带动对应的所述第二齿轮转动。

优选的,所述推杆设置为“n”形,所述推杆前端转动配合设置有脚踏板,所述脚踏板外侧固定有松紧绷带,所述推杆与连接板经由第一复位弹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圆筒包括外圆筒和置于外圆筒内部且与之固定连接的内圆筒,所述内圆筒圆周均布贯穿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处均设置有按摩滚珠,所述按摩滚珠与外圆筒均经由压缩弹簧固定连接;

所述连动机构包括第二齿轮同轴固定的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有与床板转动配合设置的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同轴固定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

优选的,所述腿部训练装置可沿前后方向调节,所述连接板与床板沿前后方向滑动配合设置,所述连接板下端固定有置于所述床板下端的移动板,所述主床体沿前后方向螺纹配合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与移动板活动连接,所述螺杆前端固定有圆盘,所述移动板后端开设有与圆盘转动配合的圆槽;

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二齿条初始状态不啮合。

优选的,所述床板中间位置沿前后方向贯穿开设有两个滑道,所述滑道沿前后方向滑动配合设置有腿部按摩装置,所述腿部按摩装置包括两个分别沿两个滑道前后方向滑动配合的半圆环,所述半圆环内壁设置有按摩滚珠。

优选的,所述床板前端两侧均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床板两侧固定的支架,所述支架转动配合设置有驱动盘,所述驱动盘外侧均固定设置有驱动柄;

所述驱动盘下端经由皮带驱动连接有第二驱动盘,所述床板下端沿前后方向滑动配合设置有驱动块,两个所述驱动块分别与两个第二驱动盘经由钢丝绳固定连接,所述驱动块与床板经由第二复位弹簧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驱动块分别与两个半圆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床板下端固定有隔板,所述隔板上端固定有两个第二基座,所述第二驱动盘与第二基座均转动配合设置,所述第二驱动盘内侧固定有驱动销,所述第二基座内侧均设置有与隔板固定的第三基座,所述第三基座外侧转动配合设置有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下端固定有驱动槽,所述驱动销始终置于所述驱动槽内部,两个所述驱动块分别与两个转动盘经由钢丝绳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床板前端的两侧均沿竖直方向固定有圆环,所述圆环与圆筒转动配合设置,所述圆筒与圆环沿前后方向滑动配合设置,所述齿沿前后方向设置,使得所述圆筒沿前后方向移动时,所述齿始终与第二齿轮啮合。

优选的,所述圆筒前端的外侧固定有卡环,使得所述圆筒不能脱离所述圆环。

优选的,所述腿部训练装置可沿前后方向调节,两根所述推杆在移动时能够分别与两个驱动块活动连接。

本发明结构巧妙,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方便患者进行四肢协同运动或者进行单独的上下肢锻炼,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运动方向多样且锻炼效果显著,适应不同程度的患者,本发明结构巧妙,操作简单,运动锻炼方式多样,对周围血管疾病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一种极佳的运动锻炼装置,运动锻炼和治疗效果显著,实用性强,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立体图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使用状态侧视图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使用状态俯视图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使用状态主视图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主床体立体图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腿部训练装置处剖视图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圆筒处主视图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圆筒处剖视图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手臂训练装置处连动装置立体图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图2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驱动装置处连接关系立体图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床体;2、主床体;3、腿部训练装置;4、滑动杆;5、连接板;6、推杆;7、推杆;8、第一齿轮;9、手臂训练装置;10、圆筒;11、按摩滚珠;12、齿;13、第二齿轮;14、第二齿条;15、连动机构;16、脚踏板;17、松紧绷带;18、第一复位弹簧;19、外圆筒;20、内圆筒;21、通孔;23、压缩弹簧;24、第一锥齿轮;25、第二锥齿轮;27、第二锥齿轮;28、移动板;29、螺杆;30、圆盘;31、圆槽;32、滑道;33、腿部按摩装置;34、半圆环;35、驱动装置;36、支架;37、驱动盘;38、驱动盘;39、皮带;40、第二驱动盘;41、驱动块;42、钢丝绳;43、第二复位弹簧;44、隔板;45、隔板;46、驱动销;47、驱动销;48、转动盘;49、驱动槽;50、圆环;51、卡环。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图11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本发明为周围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装置,主要用于对周围血管疾病的早期康复训练治疗,针对于使用者的四肢的肢体活动,预防以及康复较轻微的包括静脉曲张在内的疾病,包括主床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床体1固定有床板2,请参阅图1,所述床板2后端设置有腿部训练装置3,所述腿部训练装置3包括两侧沿前后方向与床板2固定设置的两根滑动杆4,两根所述滑动杆4之间经由床板2上端的连接板5固定连接,两根所述滑动杆4内侧均沿前后方向滑动配合设置有推杆6,两个所述推杆6内侧均设置有第一齿条7,所述连接板5上端转动配合设置有第一齿轮8,两个所述第一齿条7均与第一齿轮8啮合;

使用时,使用者两个脚分别蹬在两个推杆6前端,此时任意一只脚朝向后端蹬推杆6时,推杆6朝向后端移动,继而第一齿条7带动啮合的第一齿轮8转动,此时的第一齿轮8转动时带动啮合的另一个第一齿条7朝向前端移动,继而另一个第一齿条7带动另一个脚朝向前端移动,此处的使用者的腿部朝向前端或者后端移动是呈现弯曲的形式。

请参阅图1和图7、图8,所述床板2前端两侧均设置有手臂训练装置9,所述手臂训练装置9包括与床板2转动配合设置的圆筒10,使用时,使用者的双臂置于圆筒10内部,所述圆筒10内壁设置有按摩滚珠11,按摩滚珠11起到对手臂的按摩作用,所述圆筒10外壁固定有齿12,所述齿12啮合有与床板2转动配合设置的第二齿轮13,两个所述推杆6下端均固定有置于床板2下端的第二齿条14,两个所述第二齿条14分别与对应的第二齿轮13经连动机构15连动,使得所述第二齿条14沿前后方向移动时,带动对应的所述第二齿轮13转动。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首先使用者将双臂穿过圆筒10,按摩滚珠11抵触双臂,此时使用者两个脚分别蹬在两个推杆6前端,此时任意一只脚朝向后端蹬推杆6时,推杆6朝向后端移动,继而第一齿条7带动啮合的第一齿轮8转动,此时的第一齿轮8转动时带动啮合的另一个第一齿条7朝向前端移动,继而另一个第一齿条7带动另一个脚朝向前端移动,此处的使用者的腿部朝向前端或者后端移动是呈现弯曲的形式。

与之同步进行的是,当推杆6移动时,带动下端固定的第二齿条14朝向相同的方向移动,继而带动经连动机构15连动带动第二齿轮13转动,当第二齿轮13转动的时候,第二齿轮13带动啮合的齿12转动,最终带动圆筒10转动,当圆筒10转动的时候,圆筒10内壁设置的按摩滚珠11对使用者的双臂进行按摩。

由于使用者两个脚在蹬推杆6时,会产生前后方向的往复运动,最终会带动两个圆筒10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的转动。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为使得装置的稳定性更好,请参阅图1和图6,所述推杆6设置为“n”形,所述推杆6前端转动配合设置有脚踏板16,所述脚踏板16外侧固定有松紧绷带17,所述推杆6与连接板5经由第一复位弹簧18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首先使用者的两个脚分别经由松紧绷带17固定在脚踏板16上,此时使用者两个脚分别蹬在两个推杆6前端,此时任意一只脚朝向后端蹬推杆6时,推杆6朝向后端移动,继而第一齿条7带动啮合的第一齿轮8转动,此时的第一齿轮8转动时带动啮合的另一个第一齿条7朝向前端移动,继而另一个第一齿条7带动另一个脚朝向前端移动,此处的使用者的腿部朝向前端或者后端移动是呈现弯曲的形式,由于在训练的过程中,使用者的脚会跟随转动,因此设置的转动配合的脚踏板16更为实用。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于实用者的胳膊粗细不同,为使得按摩效果更好,请参阅图7和图8,所述圆筒10包括外圆筒19和置于外圆筒19内部且与之固定连接的内圆筒20,所述内圆筒20圆周均布贯穿开设有若干通孔21,所述通孔21处均设置有按摩滚珠11,所述按摩滚珠11与外圆筒19均经由压缩弹簧23固定连接。

当使用者将双臂穿过圆筒10,按摩滚珠11在压缩弹簧23的反作用力下抵触双臂,使得按摩的效果更好。

请参阅图9和图10,为使得联动的效果更好,所述连动机构15包括第二齿轮13同轴固定的第一锥齿轮24,所述第一锥齿轮24啮合有与床板3转动配合设置的第二锥齿轮25,所述第二锥齿轮25同轴固定有第三齿轮27,所述第三齿轮27与第二齿条14啮合。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首先使用者将双臂穿过圆筒10,按摩滚珠11抵触双臂,按摩滚珠11在压缩弹簧23的反作用力下抵触双臂,使得按摩的效果更好,此时使用者两个脚分别蹬在两个推杆6前端,此时任意一只脚朝向后端蹬推杆6时,推杆6朝向后端移动,继而第一齿条7带动啮合的第一齿轮8转动,此时的第一齿轮8转动时带动啮合的另一个第一齿条7朝向前端移动,继而另一个第一齿条7带动另一个脚朝向前端移动,此处的使用者的腿部朝向前端或者后端移动是呈现弯曲的形式。

与之同步进行的是,当推杆6移动时,带动下端固定的第二齿条14朝向相同的方向移动,继而带动啮合的第三齿轮27转动,当第三齿轮27转动时,带动同轴固定的第二锥齿轮25转动,当第二锥齿轮25转动时,带动啮合的第一锥齿轮24转动,当第一锥齿轮24转动时,带动同轴固定的第二齿轮13转动,当第二齿轮13转动的时候,第二齿轮13带动啮合的齿12转动,最终带动圆筒10转动,当圆筒10转动的时候,圆筒10内壁设置的按摩滚珠11在压缩弹簧23的反作用力下抵触双臂,对使用者的双臂进行按摩。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为使得装置的适用性更强,使得四肢的锻炼有可选择性,请参阅图2,所述腿部训练装置3可沿前后方向调节,所述连接板5与床板3沿前后方向滑动配合设置,所述连接板5下端固定有置于所述床板3下端的移动板28,所述主床体1沿前后方向螺纹配合设置有螺杆29,所述螺杆29与移动板28活动连接,所述螺杆29前端固定有圆盘30,所述移动板28后端开设有与圆盘30转动配合的圆槽31;

所述第三齿轮27与第二齿条14初始状态不啮合。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第三齿轮27与第二齿条14初始状态不啮合,此时如果使用者对双腿位置进行训练的时候,不会带动对双臂的训练;

当使用者需要对双臂进行按摩时,此时转动螺杆29当螺杆29转动时,由于螺杆29与主床体1螺纹配合设置,此时的螺杆29转动时沿前后方向移动,继而带动移动板28沿前后方向移动,最终使得第二齿条14移动至与第三齿轮27啮合的位置,此时使用者对双腿位置进行训练的时候,带动对双臂的按摩。

实施例五,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当需要对腿部的周围血管疾病进行按摩训练时,请参阅图1和图11,所述床板3中间位置沿前后方向贯穿开设有两个滑道32,所述滑道32沿前后方向滑动配合设置有腿部按摩装置33,所述腿部按摩装置33包括两个分别沿两个滑道32前后方向滑动配合的半圆环34,所述半圆环34内壁设置有按摩滚珠11。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当需要对腿部的周围血管疾病进行按摩训练时,使用者的双腿置于所述半圆环34的上端,此时半圆环34沿前后方向移动时,会带动半圆环34内壁设置的按摩滚珠11对使用者的双臂进行按摩。

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为使得更好的操控对双腿位置的按摩,请参阅图11,所述床板2前端两侧均设置有驱动装置35,所述驱动装置35包括床板3两侧固定的支架36,所述支架36转动配合设置有驱动盘37,所述驱动盘37外侧均固定设置有驱动柄38;

所述驱动盘37下端经由皮带39驱动连接有第二驱动盘40,所述床板3下端沿前后方向滑动配合设置有驱动块41,两个所述驱动块41分别与两个第二驱动盘40经由钢丝绳42固定连接,所述驱动块41与床板3经由第二复位弹簧43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驱动块41分别与两个半圆环34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当需要对腿部的周围血管疾病进行按摩训练时,使用者的双腿置于所述半圆环34的上端,此时使用者的双手转动驱动柄38,当驱动柄38转动时,带动驱动盘37转动,当驱动盘37转动时,带动经由皮带39驱动连接的第二驱动盘40转动,当第二驱动盘40转动时,通过钢丝绳42拉动与之固定连接的驱动块41,当驱动块41沿前后方向移动时,带动与之固定的半圆环34沿前后方向移动,此时半圆环34沿前后方向移动时,会带动半圆环34内壁设置的按摩滚珠11对使用者的双臂进行按摩。

由于所述驱动块41与床板3经由第二复位弹簧43固定连接,因此当使用者的双手在转动驱动柄38至无法转动时松手,此时在第二复位弹簧43的作用下,使得所述半圆环34恢复初始状态。

实施例七,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为使得对双腿的按摩具有连贯性和持续性,请参阅图11,所述床板2下端固定有隔板44,所述隔板3上端固定有两个第二基座45,所述第二驱动盘40与第二基座45均转动配合设置,所述第二驱动盘40内侧固定有驱动销46,所述第二基座45内侧均设置有与隔板44固定的第三基座47,所述第三基座47外侧转动配合设置有转动盘48,所述转动盘48下端固定有驱动槽49,所述驱动销46始终置于所述驱动槽49内部,两个所述驱动块41分别与两个转动盘48经由钢丝绳4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当需要对腿部的周围血管疾病进行按摩训练时,使用者的双腿置于所述半圆环34的上端,此时使用者的双手转动驱动柄38,当驱动柄38转动时,带动驱动盘37转动,当驱动盘37转动时,带动经由皮带39驱动连接的第二驱动盘40转动,当第二驱动盘40转动时,内侧固定的驱动销46跟随转动,此时的驱动销46始终置于所述驱动槽49内部,继而使得带动驱动槽49呈现有规律的左右摆动,继而使得上端固定的转动盘48往复性顺时针逆时针交替转动,此时通过钢丝绳42拉动与之固定连接的驱动块41,当驱动块41沿前后方向移动时,带动与之固定的半圆环34沿前后方向移动,此时在第二复位弹簧43的作用下,半圆环34沿前后方向移动时,会产生前后方向的往复运动,最终带动半圆环34内壁设置的按摩滚珠11对使用者的双臂进行持续性按摩。

实施例八,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和图5,为使得圆筒10能够按摩到手臂各个位置,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所述床板2前端的两侧均沿竖直方向固定有圆环50,所述圆环50与圆筒10转动配合设置,所述圆筒10与圆环50沿前后方向滑动配合设置,所述齿12沿前后方向设置,使得所述圆筒10沿前后方向移动时,所述齿12始终与第二齿轮13啮合。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首先,使用者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移动圆筒10在前后方向的位置,使得圆筒10能够调节至使用者最适合的位置,继而对手臂位置进行按摩训练。

实施例九,在实施例八的基础上,为保障圆筒10的稳定性,请参阅图8,所述圆筒10前端的外侧固定有卡环51,使得所述圆筒10不能脱离所述圆环50。

实施例十,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为增强装置的多样性,所述腿部训练装置3可沿前后方向调节,两根所述推杆6在移动时能够分别与两个驱动块41活动连接。

本实施在具体使用时,首先,当所述腿部训练装置3沿前后方向调节时,两根所述推杆6在移动时能够分别与两个驱动块41活动连接,使得装置具有多种操作模式:1、第三齿轮27与第二齿条14初始状态不啮合,此时如果使用者对双腿位置进行训练的时候,不会带动对双臂的训练。

2、当两根所述推杆6在移动时分别与两个驱动块41连接时,双手在转动驱动柄38时,带动腿部训练装置3进行训练。

3、当使用者需要对双臂进行按摩时,使得第二齿条14移动至与第三齿轮27啮合的位置,此时使用者对双腿位置进行训练的时候,带动对双臂的按摩。

本发明在具体使用时,使用者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移动圆筒10在前后方向的位置,使得圆筒10能够调节至使用者最适合的位置,继而对手臂位置进行更好的按摩训练。

使用者将双臂穿过圆筒10,按摩滚珠11抵触双臂,第三齿轮27与第二齿条14初始状态不啮合,此时如果使用者对双腿位置进行训练的时候,不会带动对双臂的训练;

当使用者需要对双臂进行按摩时,此时转动螺杆29当螺杆29转动时,由于螺杆29与主床体1螺纹配合设置,此时的螺杆29转动时沿前后方向移动,继而带动移动板28沿前后方向移动,最终使得第二齿条14移动至与第三齿轮27啮合的位置,此时使用者对双腿位置进行训练的时候,带动对双臂的按摩。

首先使用者的两个脚分别经由松紧绷带17固定在脚踏板16上,此时使用者两个脚分别蹬在两个推杆6前端,此时任意一只脚朝向后端蹬推杆6时,推杆6朝向后端移动,继而第一齿条7带动啮合的第一齿轮8转动,此时的第一齿轮8转动时带动啮合的另一个第一齿条7朝向前端移动,继而另一个第一齿条7带动另一个脚朝向前端移动,此处的使用者的腿部朝向前端或者后端移动是呈现弯曲的形式,由于在训练的过程中,使用者的脚会跟随转动,因此设置的转动配合的脚踏板16更为实用。

与之同步进行的是,当推杆6移动时,带动下端固定的第二齿条14朝向相同的方向移动,继而带动经连动机构15连动带动第二齿轮13转动,当第二齿轮13转动的时候,第二齿轮13带动啮合的齿12转动,最终带动圆筒10转动,当圆筒10转动的时候,圆筒10内壁设置的按摩滚珠11对使用者的双臂进行按摩。

由于使用者两个脚在蹬推杆6时,会产生前后方向的往复运动,最终会带动两个圆筒10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的转动。

当需要对腿部的周围血管疾病进行按摩训练时,使用者的双腿置于所述半圆环34的上端,此时使用者的双手转动驱动柄38,当驱动柄38转动时,带动驱动盘37转动,当驱动盘37转动时,带动经由皮带39驱动连接的第二驱动盘40转动,当第二驱动盘40转动时,内侧固定的驱动销46跟随转动,此时的驱动销46始终置于所述驱动槽49内部,继而使得带动驱动槽49呈现有规律的左右摆动,继而使得上端固定的转动盘48往复性顺时针逆时针交替转动,此时通过钢丝绳42拉动与之固定连接的驱动块41,当驱动块41沿前后方向移动时,带动与之固定的半圆环34沿前后方向移动,此时在第二复位弹簧43的作用下,半圆环34沿前后方向移动时,会产生前后方向的往复运动,最终带动半圆环34内壁设置的按摩滚珠11对使用者的双臂进行持续性按摩。

当两根所述推杆6在移动时分别与两个驱动块41连接时,双手在转动驱动柄38时,带动腿部训练装置3进行训练。

本发明结构巧妙,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方便患者进行四肢协同运动或者进行单独的上下肢锻炼,增加了装置的实用性,运动方向多样且锻炼效果显著,适应不同程度的患者,结构巧妙,操作简单,运动锻炼方式多样,对周围血管疾病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一种极佳的运动锻炼装置,运动锻炼和治疗效果显著,实用性强,适合推广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