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棋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16672发布日期:2021-03-19 10:55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棋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棋盘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棋盘。



背景技术:

棋类运动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有不同的玩法,使得人们喜爱的种类也不尽相同。但是,现有的棋盘一般只会配套一种棋子的使用,对于不同种类的棋子无法通用一个棋盘,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有中国象棋、围棋和国际象棋,一些走棋爱好者往往也会同时爱好不同的棋类,所以他们经常需要准备多副不同的棋子及棋盘,携带和收纳均不太方便。

申请公布号为cn102416255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棋盘,主要包括底板,在底板两端分别活动连接顶板,两块顶板等大,水平组合后与底板形状、大小一致;在顶板和底板顶面分别绘制不同种类的棋盘图案;底板和顶板内设夹层,夹层开口设置在侧面,在开口处安装活动盖,夹层内存放棋子。使用时,打开顶板,使用者可利用底板表面棋盘下棋;合并顶板,可在顶板表面棋盘进行下棋。

上述技术方案中,顶板和底板通过铰接的方式折叠,减少棋盘的占用空间,针对于这个问题,本专利具有另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棋盘,具有收纳和携带方便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棋盘,包括棋板,所述棋板的正面均布有拼接成围棋网格线的若干围棋单元,所述棋板的反面均布有同时拼接成象棋网格线和国际象棋网格线的若干方格单元,所述棋板由四块矩形板体拼接组成田字型,各个矩形板体之间通过可拆卸结构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四块矩形板体拼接形成棋板时,棋板的正面可以形成标准的围棋网格线,棋板的反面可以同时形成标准的象棋网格线和标准的国际象棋网格线,使得同一个棋板可当作围棋棋盘、象棋棋盘和国际象棋棋盘使用;当棋盘不使用时,将棋板拆成四块矩形板体,四块矩形板体重叠码放,减少棋盘的收纳的占用空间,且方便携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棋盘还包括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当四块矩形板体依次首尾对应围设形成方形框体时,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分别对应封盖于方形框体的两个开口处并形成一具有容纳腔的盒体,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四边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四边均与四块矩形板体可拆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棋盘不使用时,将棋板拆成四块矩形板体,四块矩形板体均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连接形成盒体,盒体的容纳腔可以收纳棋子,同时也方便棋盘的存放与运输,减小了棋盘的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可拆卸结构为磁铁连接结构,所述矩形板体的四周侧面均设置有第一磁铁,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的侧面四周均设置有第二磁铁,当用作棋盘时,相邻两矩形板体之间通过第一磁铁相连,当形成盒体时,方形框体两开口处的端面上的第一磁铁分别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第二磁铁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作棋板使用时,四块矩形板体通过第一磁铁相互连接形成棋板,且相邻两矩形板体的第一磁铁之间相互吸引,使矩形板体形成的棋板更加牢固;当形成盒体时,将四块矩形板体首尾通过第一磁铁连接形成方形框体,再将方形框体其中一开口处的端面与第一连接板的第二磁铁连接,再将第二连接板覆盖于方形框体的另一开口处的端面,且第二连接板的第二磁铁与方形框体的第一磁铁连接;通过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连接,使矩形板体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连接后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侧面均开设有供所述方形框体具有开口的端部嵌入的方形环槽,所述第二磁铁设于所述方形环槽槽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四块矩形板体首尾对接形成方形框体,再将方形框体其中一开口处的端部对应嵌入第一连接板的方形环槽内,且方形框体的开口处的第一磁铁与位于第一连接板的方形环槽内的第二磁铁相互吸引连接,然后将第二连接板盖于方形框体另一个开口处的端部,且第二连接板的方形环槽对应嵌套在方形框体另一个开口处的端部,方形框体另一个开口处的第一磁铁与第二连接板的磁铁连接;通过方形环槽的限位作用,使组成盒体时,方形框体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连接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侧面均开设有供所述方形框体具有开口的端部嵌入的台阶槽,所述第二磁铁设于所述台阶槽的台阶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矩形板体分别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连接时,先将四块矩形板体首尾通过第一磁铁连接,再将方形框体的两开口处的端面分别嵌入于第一连接板的台阶槽和第二连接板的台阶槽,且方形框体的开口处的端面上的第一磁铁与台阶槽内的第二磁铁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滑槽与可滑移设置于所述滑槽内的滑块,每一所述矩形板体的相邻两侧的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滑块,另外相邻两侧的侧面开设有所述滑槽,所述第一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面四周设置有所述滑块,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侧面四周开设有所述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用作棋盘时,将四块矩形板体通过滑块与滑槽的配合相互连接形成田字型棋板;当形成盒体时,将矩形板体上的滑块滑移连接于第二连接板上的滑槽,第一连接板上的滑块滑移连接于第二连接板上的滑槽,通过滑块与滑槽的配合,使矩形板体位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时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可拆卸结构包括相互配合卡接的卡接凸起与卡接凹槽,所述卡接凸起于所述矩形板体的四周侧面间隔设置多个,相邻两卡接凸起之间形成所述卡接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的侧面四周均凸设有卡接凸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用作棋盘时,将四块矩形板体拼接成田字型棋板,相邻两矩形板体通过卡接凸起与卡接凹槽的配合,使相邻两矩形板体之间连接更加牢固;当形成盒体时,将矩形板体一组相对侧面上的卡接凸起分别嵌入第一连接板的卡接凹槽和第二连接板的卡接凹槽内,通过卡接凸起与卡接凹槽的配合,使矩形板体位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时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设置有支撑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件的支撑作用,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的距离固定,进而使矩形板体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件包括若干支撑柱,所述第一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面开设有供所述支撑柱嵌入的若干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侧面开设有供所述支撑柱嵌入的若干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安装孔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安装孔一一对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形成盒体时,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相对设置,将支撑柱的两端分别嵌入第一连接板的安装孔和第二连接板的安装孔内,使支撑柱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若干支撑板,若干所述支撑板相互连接形成带有容纳腔的第一环形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内的容纳腔可放置棋子等物品,方便使用者存放物品;且若干支撑板连接形成第一环形挡板之后整体的结构强度更高,使第一环形挡板能承受更加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环形挡板在容纳腔内设置有若干隔板,若干所述隔板将所述容纳腔分为若干储棋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储棋腔可分别存放不同棋子,方便使用者区分以及使用不同的棋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若干限位板,若干所述限位板相互连接形成带有空腔的第二环形挡板,所述第二环形挡板的空腔为导向槽,所述第一环形挡板穿设于所述导向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形成盒体时,第一环形挡板穿设于第二环形挡板的导向槽内,通过第二环形挡板的限制,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连接更加稳定;同时限制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沿第一连接板的水平方向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棋板由四块矩形板体可拆卸连接,减少棋盘的占用空间,且方便携带;

2.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设置有支撑件,通过支撑件的支撑,使形成盒体时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更加稳定;

3.形成盒体时,第一连接板的第一环形挡板穿设于第二连接板的第二环形挡板内,使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连接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棋板的反面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棋板的正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四块矩形板体形成棋板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形成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矩形板体嵌于嵌装槽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支撑柱位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中支撑柱位于第一连接柱四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二中支撑柱位于第一连接柱四角的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三中矩形板体嵌于台阶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四中支撑件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四中支撑件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的另一视角;

图12为实施例四中第一环形挡板的盖板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五中矩形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五中矩形板体拼接成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五中矩形板体位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六中矩形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六中矩形板体位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棋板;11、矩形板体;12、滑块;13、滑槽;14、卡接凸起;15、卡接凹槽;2、第一磁铁;21、第一方形磁铁环;3、第一连接板;31、方形环槽;32、第二磁铁;321、第二方形磁铁环;33、台阶槽;4、第二连接板;5、支撑柱;61、支撑板;611、滑移槽;612、通槽;62、限位板;63、盖板;7、第一环形挡板;71、容纳腔;72、储棋腔;8、第二环形挡板;81、导向槽;9、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与图2,一种棋盘,包括棋板1,棋板1的正面均布有拼接成围棋网格线的围棋单元,围棋网格线由18×18的方格阵列组成;棋板1的反面均布有同时拼接成中国象棋网格线和国际象棋网格线的8×10阵列的方格单元,当棋板1的反面当作中国象棋使用时,横向的第五行和第六行合并成“楚河汉界”,当棋板1的反面当作国际象棋使用时,横向使用第二行到第九行,纵向利用第一纵到第八纵。国际围棋单元和方格单元可以是刻印于棋板1上,可以是印刷于棋板1上,也可以是具有围棋单元或是方格单元的薄膜覆盖于棋板1上等。

棋板1由四块矩形板体11拼接组成田字型,各个矩形板体11之间通过可拆卸结构连接。矩形板体11的正面具有由9×9个方格阵列形成的四分之一的围棋网格线;矩形板体11的反面具有4×5个方格阵列形成的四分之一的中国象棋网格线和国际象棋网格线。

参见3与图4,棋盘还包括第一连接板3与第二连接板4,第一连接板3与第二连接板4均为方形板,当四块矩形板体11依次首尾对应围设形成方形框体时,第一连接板3与第二连接板4分别对应封盖于方形框体的两个开口处并形成盒体,第一连接板3的四边与第二连接板4的四边均与四块矩形板体11可拆卸连接。

可拆卸结构为磁铁连接结构,矩形板体11的四周侧面均设置有第一磁铁2,第一磁铁2与矩形板体11通过胶水固定连接,且相邻两第一磁铁2的端部相互抵接且一体设置,使得位于矩形板体11四周侧面的第一磁铁2形成第一方形磁铁环21。当四块矩形板体11拼接形成棋板1时,相邻两矩形板的第一磁铁2相互吸引。

参见图5与图6,第一连接板3靠近第二连接板4的侧面四周与第二连接板4靠近第一连接板3的侧面四周均开设有供方形框体具有开口的端部嵌入的方形环槽31,方形环槽31槽底设置有第二磁铁32,且相邻两第一磁铁2的端部相互抵接且一体设置,使得位于方形环槽31槽底的第二磁铁32形成第二方形磁铁环321。

当形成盒体时,先将矩形板体11首尾通过第一磁铁2连接形成方形框体,再将方形框体的两个开口处的端面分别嵌入第一连接板3的方形环槽31和第二连接板4的方形环槽31内,方形框体开口处的端面上的第一磁铁2与方形环槽31槽底的第二磁铁32连接,使方形框体于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之间更加稳定。

参见图7,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之间设置有支撑件,支撑件包括若干支撑柱5,第一连接板3靠近第二连接板4的侧面开设有供支撑柱5嵌入的若干安装孔(图中未示出),第二连接板4靠近第一连接板3的侧面开设有供支撑柱5嵌入的若干安装孔,第一连接板3的安装孔与第二连接板4的安装孔一一对应,本实施例中支撑柱5设置有四个,且均位于第一连接板3的中间位置。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当用作棋盘时,四块矩形板体11之间通过第一磁铁2连接形成田字型棋盘;当棋盘不使用时,将方形框体分别嵌与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的方形环槽31内,使棋盘形成盒体,减少占用空间且方便携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的不同。

参见图9,第一连接板3靠近第二连接板4的侧面与第二连接板4靠近第一连接板3的侧面均开设有供方形框体具有开口的端部嵌入的台阶槽33,第二磁铁32设于台阶槽33的台阶面。

当形成盒体时,由四块矩形板体11形成的方形框体的两个开口处的端面分别嵌于第一连接板3的台阶槽33和第二连接板4的台阶槽33,同时第一连接板3的四周侧面和第二连接板4的四周侧面均与方形框体的外侧壁相平齐,使盒体整体更加美观。

另外,四块矩形板体11还可逐一嵌于第一连接板3的台阶槽33和第二连接板4的台阶槽33,先将第一连接板3与第二连接板4通过支撑柱5连接,再将矩形板体11从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的侧面且垂直于第一连接板3的方向嵌入台阶槽33内,使矩形板体11与第一连接板3、矩形板体11和第二连接板4连接方便。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支撑柱5的位置不同。

参见图7,支撑件包括位于第一连接板3四角的四个支撑柱5,当形成盒体时,支撑柱5位于相邻两矩形板体11的两第一磁铁2之间,填补相邻两矩形板体11的空缺,使整体更加美观。并且支撑柱5为磁性材料制成,通过第一磁铁2与支撑柱5的吸引,使矩形板体11于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之间更加稳定。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支撑件的不同。

参见图9与图10,支撑件包括垂直连接于第一连接板3的四块支撑板61与垂直连接于第二连接板4的四块限位板62,四块支撑板61位于第一连接板3的中间位置,且四块支撑板61相互连接形成带有容纳腔71的第一环形挡板7,第一环形挡板7为方体,第一环形挡板7远离第一连接板3的一端具有容纳腔71相连通的开口,第一环形挡板7与第一连接板3通过胶水或者螺钉固定连接。

四个限位板62相互连接形成带有空腔的第二环形挡板8,第二环形挡板8的形状与第一环形挡板7的形状相同,第二环形挡板8内部的空腔为导向槽81,且两块平行设置的限位板62之间的距离大于两块平行设置的支撑板61之间的距离,使第一环形挡板7穿设于导向槽81内。

当形成盒体时,第二连接板4的第二环形挡板8穿设于第一连接板3的第一环形挡板7内,具有一定的定位作用,避免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连接时错位。

参见图11,第一环形挡板7在容纳腔71内设置有两个隔板9,两个隔板9相互垂直形成十字状,隔板9的两端分别容纳腔71腔壁通过胶水或者螺钉连接,使得两个隔板9将容纳腔71分为四个储棋腔72,储棋腔72可放置棋子等物品。

第一环形挡板7的上方设置有覆盖开口的盖板63,盖板63与第一环形挡板7滑移连接。第一环形挡板7的一组相对内侧壁均开设有滑移槽611,第一环形挡板7中的其中一支撑板61开设有与两个滑移槽611都连通的通槽612,盖板63滑移穿设于通槽612和两个滑移槽611内。盖板63使用时,将盖板63穿设于通槽612和两个滑移槽611内,且盖板63远离通槽612的侧面与第一环形挡板7中远离通槽612的支撑板61相抵接,盖板63靠近通槽612的侧面与设有通槽612的支撑板61中远离环形挡板的中心的侧面相平齐,且盖板63位于隔板9的上方,使盖板63覆盖开口。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可拆卸结构不同。

参见图13,可拆卸结构包括滑槽13与可滑移设置于滑槽13内的滑块12,每一矩形板体11的相邻两侧的侧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滑块12,另外相邻两侧的侧面开设有滑槽13,本实施例中滑块12设置一个且为长条形。当用作棋盘时,相邻两矩形板体11通过滑块12与滑槽13的配合连接,将四个矩形板体11拼接成完成的棋盘。另外,滑块12可以是常见的矩形滑块12,可以是燕尾型滑块12,也可以t型滑块12等,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矩形滑块12。

参见图14,第一连接板3靠近第二连接板4的侧面四周设置有与矩形板体11相同的滑块12,第二连接板4靠近第一连接板3的侧面四周开设有与矩形板体11相同的滑槽13。当形成盒体时,先将第一连接板3与第二连接板4通过支撑件支撑,再逐一将矩形板体11滑入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之间,矩形板体11的滑块12滑入第二连接板4的滑槽13的同时第一连接板3的滑块12滑入矩形板体11的滑槽13。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区别仅在于支撑柱5。

参见图15,第一连接板3靠近第二连接板4的侧面凸设有四个支撑柱5,四个支撑柱5分别位于第一连接板3的四角,且四个支撑柱5均与第一连接板3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当形成盒体时,矩形板体11嵌入相邻两支撑柱5之间。支撑柱5靠近与之相邻的支撑柱5的侧面设有滑块12或者滑槽13,支撑柱5上的滑块12或者滑槽13均与支撑柱5远离第一连接板3的侧面相贯通,且支撑柱5的滑块12的结构均与矩形板体11的滑块12的结构相同或者相似,支撑柱5的滑槽13的结构均与矩形板体11的滑槽13的结构相同或者相似。

第一连接板3在相邻两支撑柱5之间的区域均开设有滑槽13,第一连接板3的滑槽13的结构均与矩形板体11的滑槽13的结构相同或者相似,滑槽13的一端与支撑柱5的滑槽13相连通,滑槽13的另一端与另一支撑柱5的滑块12相贯通。

第二连接板4靠近第一连接板3的侧面开设有供支撑柱5嵌入的四个安装孔(图中未示出),第二连接板4于相邻两安装孔之间的区域均凸设有滑块12,第二连接板4的滑块12的结构均与矩形板体11的滑块12的结构相同或者相似。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当用作棋盘时,相邻两矩形板体11通过滑块12与滑槽13的配合连接,将四个矩形板体11拼接成完成的棋盘;当形成盒体时,将四个矩形板体11一一嵌入相邻两支撑柱5之间,矩形板体11的滑块12嵌入支撑柱5的滑槽13内,矩形板体11的滑槽13供支撑柱5的滑块12嵌入,矩形板体11与第一连接板3抵接后,矩形板体11的滑块12嵌入第一连接板3的滑槽13内,然后再将第二连接板4覆盖于四个矩形板体11上,四个支撑柱5分别嵌入第二连接板4的四个安装孔内,第二连接板4的四个滑块12分别嵌入四个矩形板的滑槽13内。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可拆卸结构不同。

参见图16与图17,可拆卸结构包括相互配合卡接的卡接凸起14与卡接凹槽15,卡接凸起14设于矩形板体11的四周侧面,且每个侧面均间隔设置多个,相邻两卡接凸起14之间形成上述的卡接凹槽15。当用作棋盘时,相邻两矩形板体11之间的卡接凸起14嵌入卡接凹槽15内。

第一连接板3与第二连接板4相对的侧面四周均凸设有与矩形板体11相同的卡接凸起14,当形成盒体时,先将第一连接板3与第二连接板4通过支撑件支撑,再逐一将矩形板体11与第一连接板3、矩形板体11和第二连接板4连接;矩形板体11与第一连接板3、矩形板体11和第二连接板4连接时,将矩形板体11一组相对侧面的卡接凸起14分别嵌入第一连接板3的卡接凹槽15和第二连接板4的卡接凹槽15内,同时相邻两矩形板体11相互垂直且通过卡接凸起14和卡接凹槽15连接,使矩形板体11首尾连接形成方形框体。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