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操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06040发布日期:2021-02-20 17:17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操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操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操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诸如游戏手柄等操控设备,其上通常会设计摇杆等元件,用户通过摇动摇杆以实现相应控制指令的生成,进而完成对应的控制工作。摇杆在被用户摇动后偏离其初始位置,但在用户取消操控摇杆后需要摇杆能够复位,因此操控设备通常会设计复位机构,用来驱使摇杆复位。然而,由于目前的操控设备其上复位机构设计得不合理,导致不便于实现摇杆的复位并且复位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控装置,能够方便实现操作组件的复位以及改善复位效果。
[0004]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操控装置。该操控装置包括壳体组件。该操控装置还包括操作组件,设于壳体组件,操作组件包括若干操作件,操作组件能够相对壳体组件移动。该操控装置还包括复位件和弹性件,复位件和弹性件设于壳体组件,弹性件围设于复位件的外周且沿复位件的周向延伸,复位件连接操作组件,以在复位件随操作组件移动的过程中抵接弹性件,并在弹性件提供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驱使复位件复位,进而使得操作组件复位。
[000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还设有收纳腔体,收纳腔体围设于复位件的外周,弹性件收纳于收纳腔体中,其中收纳腔体靠近复位件的部分开设有沿复位件的周向延伸的通槽,通槽暴露收纳腔体中的弹性件,使得复位件在随操作组件移动的过程中能够穿过通槽而抵接弹性件;其中,通槽在远离操作组件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弹性件在远离操作组件的方向上的尺寸,使得通槽能够限制弹性件从通槽脱出。
[0006]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收纳腔体包括沿远离操作组件的方向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第一端壁与第二端壁对接形成收纳弹性件的空间,并且第一端壁相对第二端壁靠近操作组件;第一端壁朝向第二端壁的表面设有沿复位件的周向延伸的第一凸起,第二端壁朝向第一端壁的表面设有沿复位件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对接形成通槽,并且第一凸起与第二凸起之间的间距小于弹性件在远离操作组件的方向上的尺寸。
[000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包括主壳体和辅壳体,主壳体上设有收纳槽,辅壳体和收纳槽围设于复位件的外周且彼此对接形成收纳腔体,其中第一端壁位于辅壳体,第二端壁为收纳槽的底壁。
[0008]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辅壳体包围形成第一摇动槽,收纳槽包围形成对应第一摇动槽的第二摇动槽;复位件包括主体部以及分别设于主体部的相对两侧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通过第一摇动槽连接操作组件,操控装置还包括感应组件,用
于感应操作组件的移动以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二摇动槽连接感应组件;其中,第一摇动槽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第一连接部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并且第二摇动槽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第二连接部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参考平面垂直于远离操作组件的方向。
[000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弹性件为弹簧,弹性件首尾相接以形成环状结构并套设于复位件的外周。
[00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复位件处于初始位置时,弹性件处于拉伸状态。
[00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复位件处于初始位置时,复位件抵接弹性件。
[00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操控装置还包括沿远离操作组件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移动件和第二移动件,复位件连接第二移动件;壳体组件背离操作组件的一侧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导向件,第一移动件连接第一导向件并能够沿第一导向件移动,第一移动件上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件,第二移动件连接第二导向件并能够沿第二导向件移动,进而将复位件随操作组件的移动分解为第一移动件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以及第二移动件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其中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其中,第一移动件与壳体组件之间通过滚珠摩擦接触和/或第二移动件与第一移动件之间通过滚珠摩擦接触。
[00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与操作组件之间通过滚珠摩擦接触。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操控装置。该操控装置的弹性件围设于复位件的外周且沿复位件的周向延伸。如此一来,在复位件随操作组件移动的过程中抵接弹性件,并在弹性件提供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驱使复位件复位,进而使得操作组件复位。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复位机构设计,能够方便实现操作组件的复位以及改善复位效果。
附图说明
[0015]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0016]
图1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是图1所示操控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是图2所示操控装置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是图2所示操控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20]
图5是图2所示操控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2]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复位机构不便于实现摇杆的复位并且复位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操控装置。该操控装置包括壳体组件。该操控装置还包括操作组件,设于壳体组件,操作组件包括若干操作件,操作组件能够相对壳体组件移动。该操控装置还包括复位件和弹性件,复位件和弹性件设于壳体组件,弹性件围设于复位件的外周且沿复位件的周向延伸,复位件连接操作组件,以在复位件随操作组件移动的过程中抵接弹性件,并在弹性件提供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驱使复位件复位,进而使得操作组件复位。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0023]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操控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操控装置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仅展示了图1所示操控装置的部分壳体组件。
[0024]
在一实施例中,操控装置可以是诸如游戏手柄、遥感手柄以及其它工业上使用的操控装置等,用户通过操控操控装置,以完成相应的控制工作。图1展示了操控装置是游戏手柄的情况,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0025]
具体地,操控装置包括壳体组件10。壳体组件10作为载体,起到承载以及保护操控装置的其它元器件的作用。
[0026]
操控装置还包括操作组件20。操作组件20设于壳体组件10。操作组件20包括若干操作件21,如图2和图3所示。操作件21可以是按键、摇杆等,并且操作组件2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操作件21。操作组件20除了其上的操作件21能够实现按键或是摇杆的功能,操作组件20自身能够相对壳体组件10移动,即操作组件20自身能够实现类似摇杆的功能。
[0027]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操作组件20及其上的操作件21采用物理按键与摇杆一体化的设计。用户在操控操作件21的同时还能够同步操控操作组件20移动,即摇动操作组件20。本实施例的操作组件20向用户提供的操控方式在一些具体的应用环境中具有极大的优势,例如在游戏体验中,用户可以按压操作组件20上的操作件21,以选定所要释放的技能,之后保持按压操作件21的状态,同时摇动操作组件20,使得操作组件20同步相对壳体组件10移动,进而选择所选定技能的施法方向。
[0028]
操控装置还包括复位件30和弹性件40,如图3所示。复位件30和弹性件40设于壳体组件10。并且,复位件30连接操作组件20,使得在用户操控操作组件20的过程中复位件30能够跟随操作组件20移动。如此一来,在复位件30随操作组件20移动的过程中抵接弹性件40,并在弹性件40提供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驱使复位件30复位,进而使得操作组件20复位。
[0029]
并且,弹性件40围设于复位件30的外周且沿复位件30的周向延伸,使得复位件30向任意方向移动均能够抵接弹性件40并在弹性件40提供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复位,有利于保证弹性件40驱使复位件30复位的功能实现,即有利于保证复位效果。
[0030]
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复位机构设计,结构简易、复位效果较佳,能够方便实现操作组件20的复位以及改善复位效果。
[0031]
请继续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还设有收纳腔体11。收纳腔体11围设于复位件30的外周,弹性件40收纳于收纳腔体11中。其中,收纳腔体11靠近复位件30的部分开设有沿复位件30的周向延伸的通槽12,通槽12暴露收纳腔体11中的弹性件40,使得复位件30在随操作组件20移动的过程中能够穿过通槽12而抵接弹性件40,从而在弹性件40提供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驱使复位件30复位,进而使得操作组件20复位。
[0032]
需要说明的是,通槽12在远离操作组件20的方向(如图3中箭头z所示,下同)上的尺寸小于弹性件40在远离操作组件20的方向上的尺寸,即通槽12在远离操作组件20的方向上的槽宽小于弹性件40在远离操作组件20的方向上的长度。如此一来,通槽12的大小不足以使得弹性件40从通槽12脱出,意味着通槽12能够限制弹性件40从通槽12脱出,进而保证本实施例操控装置的复位机构的结构稳定性。
[0033]
请参阅图3和图4,图4是图2所示操控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4]
在一实施例中,收纳腔体11包括沿远离操作组件20的方向彼此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壁13和第二端壁14,第一端壁13与第二端壁14对接形成收纳弹性件40的空间,并且第一端壁13相对第二端壁14靠近操作组件20。
[0035]
并且,第一端壁13朝向第二端壁14的表面设有沿复位件30的周向延伸的第一凸起131,第二端壁14朝向第一端壁13的表面设有沿复位件30的周向延伸的第二凸起141。也就是说,第一凸起131呈朝向第二端壁14凸起的构造,第二凸起141呈朝向第一端壁13凸起的构造。第一凸起131和第二凸起141在沿远离操作组件20的方向上彼此间隔设置且对接形成通槽12。
[0036]
其中,第一凸起131与第二凸起141之间的间距(即上述实施例中所阐述的通槽12在远离操作组件20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弹性件40在远离操作组件20的方向上的尺寸,使得第一凸起131与第二凸起141配合对弹性件40进行限位,进而避免弹性件40从第一凸起131与第二凸起141之间的间隙脱出,即避免弹性件40从上述实施例中所阐述的通槽12脱出。
[0037]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包括主壳体15和辅壳体16,主壳体15上设有收纳槽151,辅壳体16和收纳槽151围设于复位件30的外周且彼此对接形成收纳腔体11,其中第一端壁13位于辅壳体16,第二端壁14为收纳槽151的底壁。
[0038]
具体地,辅壳体16朝向收纳槽151的表面设有第一凸起131,并且第一凸起131沿复位件30的周向延伸而呈环状设置。主壳体15上设有围设于复位件30的外周的收纳槽151,收纳槽151的底壁设有第二凸起141,并且第二凸起141沿复位件30的周向延伸而呈环状设置。第一凸起131与第二凸起141对接形成的通槽12用于允许复位件30在随操作组件20移动的过程中能够穿过通槽12而抵接弹性件40,从而在弹性件40提供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复位,并且通槽12还用于限制弹性件40从通槽12脱出,以保证本实施例操控装置的复位机构的结构稳定性。
[0039]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采用主壳体15和辅壳体16的分体式设计,能够方便操控装置的模组装配过程,有利于简化操控装置的生产工艺。
[0040]
进一步地,辅壳体16包围形成第一摇动槽161。也就是说,辅壳体16上第一凸起131所围设的区域镂空,以形成第一摇动槽161。收纳槽151包围形成对应第一摇动槽161的第二摇动槽152。也就是说,收纳槽151的底壁上的第二凸起141所围设的区域镂空,以形成第二摇动槽152。其中,第一摇动槽161和第二摇动槽152在远离操作组件20的方向上相对设置。
[0041]
复位件30包括主体部31以及分别设于主体部31的相对两侧的第一连接部32和第二连接部33。第一连接部32通过第一摇动槽161连接操作组件20。操控装置还包括感应组件50,用于感应操作组件20的移动以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其中第二连接部33通过第二摇动槽152连接感应组件50。
[0042]
其中,第一摇动槽161在参考平面(如图3中平面α所示,下同)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第一连接部32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并且第二摇动槽152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第二连接部33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如此一来,向复位件30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匹配复位件30随操作组件20移动的动作,同时也保证了操作组件20能够相对壳体组件10移动的功能实现。
[0043]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平面垂直于远离操作组件20的方向。
[0044]
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40优选为弹簧等。并且,弹性件40首尾相接以形成环状结构,如图4所示。呈环状的弹性件40套设于复位件30的外周,从而在复位件30随操作组件20移动而抵接弹性件40时,弹性件40被拉伸而产生弹性形变,从而向复位件30施加弹性回复力,以在用户释放操作组件20时驱使复位件30复位,进而使得操作组件20复位。
[0045]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应用于复位操作组件20的复位机构,其设计合理、结构简易、复位效果良好,能够方便地实现操作组件20的复位,并且有利于改善复位效果。
[0046]
进一步地,当复位件30处于初始位置时,弹性件40处于拉伸状态,即弹性件40预先具有一定的形变量,从而在后续复位件30随操作组件20移动而偏离初始位置后,增大弹性件40施加于复位件30的弹性回复力,以向复位件30提供足够大小的弹性回复力,进而保证复位件30能够复位至初始位置,保证复位效果。
[0047]
需要说明的是,初始位置定义为用户未操控操作组件20时自然状态下的复位件30所处的位置。优选地,处于初始位置的复位件30位于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第一摇动槽161和第二摇动槽152的中心位置,并且复位件30连接于操作组件20的中心位置,进而使得当用户未操控操作组件20时,操作组件20居中设置,有利于改善用户的操控体验。
[0048]
在一实施例中,当复位件30处于初始位置时,复位件30抵接弹性件40。也就是说,处于初始位置的复位件30即已与弹性件40抵接,如此一旦复位件30随操作组件20移动而偏离初始位置,即会引起弹性件40发生弹性形变而向复位件30施加弹性回复力,用于驱使复位件30复位,因而能够避免复位件30偏离初始位置的距离过小而不足以引起弹性件40发生弹性形变,致使弹性件40无法向复位件30施加弹性回复力而导致复位件30无法复位的问题。
[0049]
需要说明的是,初始位置已在上述实施例中具体定义,在此就不再赘述。
[0050]
请参阅图3和图5,图5是图2所示操控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展示了第一移动件60和第二移动件70的四个角落的剖面结构。
[0051]
在一实施例中,操控装置还包括沿远离操作组件20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移动件60和第二移动件70,复位件30连接第二移动件70。壳体组件10背离操作组件20的一侧(具体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主壳体15背离辅壳体16的一侧)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如图5中箭头x所示,下同)的第一导向件17,第一移动件60连接第一导向件17并能够沿第一导向件17移动。第一移动件60上设有沿第二方向(如图5中箭头y所示,下同)延伸的第二导向件61,第二移动件70连接第二导向件61并能够沿第二导向件61移动。
[0052]
通过上述方式,本实施例将复位件30随操作组件20的移动分解为第一移动件60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以及第二移动件70在第二方向上的移动,使得上述实施例的感应组件50能够感测到复位件30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位移分量。由于第一方向不同于第二方向
(具体可以是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因此根据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位移分量即可确定复位件30移动的实时位置,即操作组件20移动的实时位置,进而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完成对应的控制内容。
[0053]
需要说明的是,复位件30和操作组件20移动所处的平面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定义的平面。
[0054]
进一步地,第一移动件60与壳体组件10之间通过滚珠80摩擦接触和/或第二移动件70与第一移动件60之间通过滚珠80摩擦接触,如此有利于减小第一移动件60与壳体组件10相对移动的过程和/或第二移动件70与第一移动件60相对移动的过程的摩擦阻力,使得操作组件20的移动过程更加顺畅,有利于改善用户的操控体验。
[0055]
图5展示了第一移动件60与壳体组件10之间通过滚珠80摩擦接触,并且第二移动件70与第一移动件60之间也通过滚珠80摩擦接触的情况,以最大程度改善操作组件20的移动过程的顺畅度。并且,滚珠80分别位于第一移动件60和第二移动件70的四个角落,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0056]
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改善操作组件20的移动过程的顺畅度,本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0与操作组件20之间也可以通过滚珠80摩擦接触。具体地,壳体组件10的辅壳体16朝向操作组件20的表面与操作组件20之间通过滚珠80摩擦接触,如图3所示,以减小辅壳体16与操作组件20之间的摩擦阻力,进而进一步改善操作组件20的移动过程的顺畅度。
[0057]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5,第一导向件17优选为在壳体组件10上开设具有导向功能的槽体的形式,第一移动件60嵌入于第一导向件17中,并能够在第一导向件17中沿第一方向移动。同理,第二导向件61优选为在第一移动件60上开设具有导向功能的槽体的形式,第二移动件70嵌入于第二导向件61中,并能够在第二导向件61中沿第二方向移动。
[0058]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操控装置,其弹性件围设于复位件的外周且沿复位件的周向延伸。如此一来,在复位件随操作组件移动的过程中抵接弹性件,并在弹性件提供的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驱使复位件复位,进而使得操作组件复位。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复位机构设计,能够方便实现操作组件的复位以及改善复位效果。
[0059]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60]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