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041889发布日期:2021-05-14 11:00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


背景技术:

2.心胸外科还包含了心脏外科和普胸外科的疾病,心外科研究心脏大血管创伤、心包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瓣膜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大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技术、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心脏起搏和植入式除颤复律器、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心脏、肺和心肺移植等方面。
3.胸外科是一门医学专科,专门研究胸腔内器官,主要指食道、肺部、纵膈病变的诊断及治疗,胸外科手术因手术时间长、创伤面较大,胸壁完整性遭受破坏,术后患者易产生胸闷缺氧,引发肺部受到感染等症状,不利于患者恢复病情,因此术后进行有效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改善患者肺功能,为此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肺功能训练装置,目前,传统的呼吸肌训练用装置多为球形呼吸训练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仍存有一些不足之处,无法根据患者的康复状况提供不同强度的呼吸训练,且无法同步记录患者在进行呼吸锻炼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患者的吹气量以及在某一个的吹起强度,因此,现阶段市场上亟需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传统的呼吸肌训练用装置多为球形呼吸训练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仍存有一些不足之处,无法根据患者的康复状况提供不同强度的呼吸训练,且无法同步记录患者在进行呼吸锻炼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患者的吹气量以及在某一个吹起强度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包括记录盒,所述记录盒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吹气管,所述吹气管内设置有浮球,所述浮球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弹簧,所述第二支撑弹簧背离浮球的一端与活塞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吹气管内侧对应浮球下方的位置处设置有风力驱动轮,所述风力驱动轮固定连接在第二转接轴的表面,所述第二转接轴的表面套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卡接在吹气管的底部,所述第二转接轴背离风力驱动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的表面啮合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固定连接在第三转接轴的表面,所述第三转接轴的表面套接有第三轴承,所述第三轴承卡接在记录盒的底部,所述第三转接轴背离从动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辊,所述驱动辊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驱动辊之间传动连接有同一张纸张,所述纸张远离驱动辊的一端缠绕连接在卷筒的表面,所述记录盒内侧壁对应纸张的位置处开设有穿行连接口,所述穿行连接口内设置有记号笔,所述记号笔背离纸张的一端与滑行连接座相近的一面固定连接,所述滑行连接座背离记号笔的一面与浮球相近的一面固定连接,所述滑行连接座滑动
连接在吹气管表面所开设的滑行连接槽内,所述滑行连接槽内侧的端面上开设有伸缩槽,所述伸缩槽内滑动连接有伸缩式密封片,所述伸缩式密封片与滑行连接座的相对面固定连接。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吹气管表面对应记录盒内侧的位置处开设有凹型连接槽,所述凹型连接槽内设置有定位珠,所述定位珠的球形面上通过第一支撑弹簧与凹型连接槽内侧的端面固定连接,且部位定位珠位于记录盒内侧壁所开设的连接槽内。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吹气管远离记录盒一端的内侧管壁上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的螺纹面与吹气嘴表面所开设外螺纹的螺纹面螺纹连接。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活塞和吹气管之间还设置有防滑膜,所述防滑膜背离吹气管内表面的一面粘附在活塞的外轮廓面上。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活塞背离第二支撑弹簧的一面固定连接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背离活塞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接轴,所述第一转接轴的表面套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卡接在吹气管内侧的端面上,所述第一转接轴背离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旋钮的外轮廓面上固定连接有指针,并且吹气管上端面对应指针的位置处设置有刻度线,且所述刻度线的计量单位为度。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8.所述卷筒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四转接轴,所述第四转接轴的表面套接有第四轴承,所述第四轴承卡接在记录盒内侧的端面上。
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0.所述记录盒表面对应传动辊的位置处开设有出纸口,且所述出纸口内侧的端面上设置有断齿。
2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22.所述记录盒的顶部设置有盒盖,所述盒盖后侧的下边沿通过弹性合页与记录盒顶部的上边沿铰接。
23.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4.步骤s1: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调节患者的锻炼强度,且旋钮受扭力发生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会带动指针进行动作,以刻度线作为参考物,便于医护人员控制患者的锻炼强度,拨动旋钮带动第一转接轴在第一轴承内发生转动,在扭力以及螺纹咬合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下,便能够使螺纹筒在螺纹杆的表面发生位移,通过调用螺纹筒和浮球两者之间的间距,即控制浮球位于初始位置处时第二支撑弹簧的被压缩量,便可实现调控浮球上升过程中患者向吹气管内吹入的空气量,增加了整体的灵活性和测试多样性,根据患者的康复状况提供不同程度的锻炼强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25.步骤s2:患者通过吹气嘴向吹气管内吹入空气的过程中,一方面,可利用气压推动
浮球上升,另一方面,可利用气流推动风力驱动轮发生转动,风力驱动轮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第二转接轴带动驱动齿轮在第二轴承内发生转动,利用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的联动效应,可同时带动两个驱动辊发生转动,且两个驱动辊的转动方向互逆,因此便可带动纸张向出纸口的方向移动,且纸张的移动速度与患者的吹起速度始终保持一致,有效保证了测试值的精准度;
26.步骤s3:纸张在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记号笔将会在纸张的表面留下墨迹,另一方面,由于在此过程浮球于吹气管内的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便可测出在单位时间内患者向吹气管内的吹气量以及吹气速度,同时还可测出在某一刻患者向吹气管内的吹气强度。
27.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8.1、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浮球、第二支撑弹簧、活塞、纸张、风力驱动轮、驱动齿轮、驱动辊、记号笔、伸缩式密封片、指针以及刻度线等结构的互相配合下,增加了整体的灵活性和测试多样性,根据患者的康复状况提供不同程度的锻炼强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且纸张的移动速度与患者的吹起速度始终保持一致,有效保证了测试值的精准度,纸张在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记号笔将会在纸张的表面留下墨迹,另一方面,由于在此过程浮球于吹气管内的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便可测出在单位时间内患者向吹气管内的吹气量以及吹气速度,同时还可测出在某一刻患者向吹气管内的吹气强度。
29.2、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浮球、第二支撑弹簧、活塞、防滑膜、螺纹筒、螺纹杆、第一转接轴盒旋钮,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调节患者的锻炼强度,拨动旋钮带动第一转接轴在第一轴承内发生转动,在扭力以及螺纹咬合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下,便能够使螺纹筒在螺纹杆的表面发生位移,通过调用螺纹筒和浮球两者之间的间距,即控制浮球位于初始位置处时第二支撑弹簧的被压缩量,便可实现调控浮球上升过程中患者向吹气管内吹入的空气量,增加了整体的灵活性和测试多样性,根据患者的康复状况提供不同程度的锻炼强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30.3、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纸张、风力驱动轮、驱动齿轮、从动齿轮、驱动辊、卷筒、记号笔、滑行连接座、滑行连接槽和伸缩式密封片,患者通过吹气嘴向吹气管内吹入空气的过程中,一方面,可利用气压推动浮球上升,另一方面,可利用气流推动风力驱动轮发生转动,风力驱动轮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第二转接轴带动驱动齿轮在第二轴承内发生转动,利用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之间的联动效应,可同时带动两个驱动辊发生转动,且两个驱动辊的转动方向互逆,因此便可带动纸张向出纸口的方向移动,且纸张的移动速度与患者的吹起速度始终保持一致,有效保证了测试值的精准度,纸张在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记号笔将会在纸张的表面留下墨迹,另一方面,由于在此过程浮球于吹气管内的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便可测出在单位时间内患者向吹气管内的吹气量以及吹气速度,同时还可测出在某一刻患者向吹气管内的吹气强度。
31.4、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指针和刻度线,旋钮受扭力发生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会带动指针进行动作,以刻度线作为参考物,便于医护人员控制患者的锻炼强度。
32.5、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出纸口和断齿,侧向拉动纸张便可利用断齿将纸张截断,通过设计的滑行连接座、滑行连接槽、伸缩槽和伸缩式密封片,滑行连接座作为浮球与记号笔两者之间的连接媒介,使得记号笔能够始终伴随着浮球的行为动作在纸张上留下不同轨迹的线条,且在此过程中,滑行连接座将会始终带动伸缩式密封片在伸缩槽内进行相应的
伸缩动作,能够对滑行连接槽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中吹气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中旋钮和浮球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36.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中风力驱动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中吹气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中驱动齿轮和驱动辊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39.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中记录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0.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中定位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1.图9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及训练方法中滑行连接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2.图例说明:
43.1、记录盒;2、吹气管;3、凹型连接槽;4、定位珠;5、第一支撑弹簧;6、连接槽;7、内螺纹;8、外螺纹;9、吹气嘴;10、浮球;11、第二支撑弹簧;12、活塞;13、防滑膜;14、螺纹筒;15、螺纹杆;16、第一转接轴;17、第一轴承;18、旋钮;19、指针;20、刻度线;21、风力驱动轮;22、第二转接轴;23、第二轴承;24、驱动齿轮;25、从动齿轮;26、第三转接轴;27、第三轴承;28、驱动辊;29、纸张;30、卷筒;31、第四转接轴;32、第四轴承;33、穿行连接口;34、记号笔;35、滑行连接座;36、滑行连接槽;37、伸缩式密封片;38、伸缩槽;39、出纸口;40、断齿;41、盒盖;43、弹性合页。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5.请参阅图1

9,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装置,包括记录盒1,记录盒1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吹气管2,吹气管2内设置有浮球10,浮球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弹簧11,第二支撑弹簧11背离浮球10的一端与活塞12的底部固定连接,吹气管2内侧对应浮球10下方的位置处设置有风力驱动轮21,风力驱动轮21固定
连接在第二转接轴22的表面,第二转接轴22的表面套接有第二轴承23,通过设计的浮球10、第二支撑弹簧11、活塞12、防滑膜13、螺纹筒14、螺纹杆15、第一转接轴16盒旋钮18,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调节患者的锻炼强度,拨动旋钮18带动第一转接轴16在第一轴承17内发生转动,在扭力以及螺纹咬合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下,便能够使螺纹筒14在螺纹杆15的表面发生位移,通过调用螺纹筒14和浮球10两者之间的间距,即控制浮球10位于初始位置处时第二支撑弹簧11的被压缩量,便可实现调控浮球10上升过程中患者向吹气管2内吹入的空气量,增加了整体的灵活性和测试多样性,根据患者的康复状况提供不同程度的锻炼强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第二轴承23卡接在吹气管2的底部,第二转接轴22背离风力驱动轮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齿轮24,驱动齿轮24的表面啮合有从动齿轮25,从动齿轮25固定连接在第三转接轴26的表面,第三转接轴26的表面套接有第三轴承27,第三轴承27卡接在记录盒1的底部,第三转接轴26背离从动齿轮2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辊28,驱动辊28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驱动辊28之间传动连接有同一张纸张29,纸张29远离驱动辊28的一端缠绕连接在卷筒30的表面,记录盒1内侧壁对应纸张29的位置处开设有穿行连接口33,穿行连接口33内设置有记号笔34,记号笔34背离纸张29的一端与滑行连接座35相近的一面固定连接,滑行连接座35背离记号笔34的一面与浮球10相近的一面固定连接,通过设计的纸张29、风力驱动轮21、驱动齿轮24、从动齿轮25、驱动辊28、卷筒30、记号笔34、滑行连接座35、滑行连接槽36和伸缩式密封片37,患者通过吹气嘴9向吹气管2内吹入空气的过程中,一方面,可利用气压推动浮球10上升,另一方面,可利用气流推动风力驱动轮21发生转动,风力驱动轮21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第二转接轴22带动驱动齿轮24在第二轴承23内发生转动,利用驱动齿轮24与从动齿轮25以及从动齿轮25与从动齿轮25之间的联动效应,可同时带动两个驱动辊28发生转动,且两个驱动辊28的转动方向互逆,因此便可带动纸张29向出纸口39的方向移动,且纸张29的移动速度与患者的吹起速度始终保持一致,有效保证了测试值的精准度,纸张29在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记号笔34将会在纸张29的表面留下墨迹,另一方面,由于在此过程浮球10于吹气管2内的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便可测出在单位时间内患者向吹气管2内的吹气量以及吹气速度,同时还可测出在某一刻患者向吹气管2内的吹气强度,滑行连接座35滑动连接在吹气管2表面所开设的滑行连接槽36内,滑行连接槽36内侧的端面上开设有伸缩槽38,伸缩槽38内滑动连接有伸缩式密封片37,伸缩式密封片37与滑行连接座35的相对面固定连接,通过设计的滑行连接座35、滑行连接槽36、伸缩槽38和伸缩式密封片37,滑行连接座35作为浮球10与记号笔34两者之间的连接媒介,使得记号笔34能够始终伴随着浮球10的行为动作在纸张29上留下不同轨迹的线条,且在此过程中,滑行连接座35将会始终带动伸缩式密封片37在伸缩槽38内进行相应的伸缩动作,能够对滑行连接槽36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46.具体的,如图9所示,吹气管2表面对应记录盒1内侧的位置处开设有凹型连接槽3,凹型连接槽3内设置有定位珠4,定位珠4的球形面上通过第一支撑弹簧5与凹型连接槽3内侧的端面固定连接,且部位定位珠4位于记录盒1内侧壁所开设的连接槽6内。
47.具体的,如图7所示,吹气管2远离记录盒1一端的内侧管壁上开设有内螺纹7,内螺纹7的螺纹面与吹气嘴9表面所开设外螺纹8的螺纹面螺纹连接。
48.具体的,如图3所示,活塞12和吹气管2之间还设置有防滑膜13,防滑膜13背离吹气管2内表面的一面粘附在活塞12的外轮廓面上。
49.具体的,如图4所示,活塞12背离第二支撑弹簧11的一面固定连接有螺纹筒14,螺纹筒14内螺纹7连接有螺纹杆15,螺纹杆15背离活塞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接轴16,第一转接轴16的表面套接有第一轴承17,第一轴承17卡接在吹气管2内侧的端面上,第一转接轴16背离螺纹杆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18。
50.具体的,如图1所示,旋钮18的外轮廓面上固定连接有指针19,并且吹气管2上端面对应指针19的位置处设置有刻度线20,且刻度线20的计量单位为度,通过设计的指针19和刻度线20,旋钮18受扭力发生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会带动指针19进行动作,以刻度线20作为参考物,便于医护人员控制患者的锻炼强度。
51.具体的,如图5所示,卷筒30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四转接轴31,第四转接轴31的表面套接有第四轴承32,第四轴承32卡接在记录盒1内侧的端面上。
52.具体的,如图1所示,记录盒1表面对应传动辊的位置处开设有出纸口39,且出纸口39内侧的端面上设置有断齿40,通过设计的出纸口39和断齿40,侧向拉动纸张29便可利用断齿40将纸张29截断。
53.具体的,如图1所示,记录盒1的顶部设置有盒盖41,盒盖41后侧的下边沿通过弹性合页43与记录盒1顶部的上边沿铰接。
54.一种心胸外科术后康复用肺功能训练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5.步骤s1: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调节患者的锻炼强度,且旋钮18受扭力发生转动的过程中,始终会带动指针19进行动作,以刻度线20作为参考物,便于医护人员控制患者的锻炼强度,拨动旋钮18带动第一转接轴16在第一轴承17内发生转动,在扭力以及螺纹咬合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下,便能够使螺纹筒14在螺纹杆15的表面发生位移,通过调用螺纹筒14和浮球10两者之间的间距,即控制浮球10位于初始位置处时第二支撑弹簧11的被压缩量,便可实现调控浮球10上升过程中患者向吹气管2内吹入的空气量,增加了整体的灵活性和测试多样性,根据患者的康复状况提供不同程度的锻炼强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56.步骤s2:患者通过吹气嘴9向吹气管2内吹入空气的过程中,一方面,可利用气压推动浮球10上升,另一方面,可利用气流推动风力驱动轮21发生转动,风力驱动轮21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第二转接轴22带动驱动齿轮24在第二轴承23内发生转动,利用驱动齿轮24与从动齿轮25以及从动齿轮25与从动齿轮25之间的联动效应,可同时带动两个驱动辊28发生转动,且两个驱动辊28的转动方向互逆,因此便可带动纸张29向出纸口39的方向移动,且纸张29的移动速度与患者的吹起速度始终保持一致,有效保证了测试值的精准度;
57.步骤s3:纸张29在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记号笔34将会在纸张29的表面留下墨迹,另一方面,由于在此过程浮球10于吹气管2内的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便可测出在单位时间内患者向吹气管2内的吹气量以及吹气速度,同时还可测出在某一刻患者向吹气管2内的吹气强度。
58.工作原理:使用时,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调节患者的锻炼强度,拨动旋钮18带动第一转接轴16在第一轴承17内发生转动,在扭力以及螺纹咬合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下,便能够使螺纹筒14在螺纹杆15的表面发生位移,通过调用螺纹筒14和浮球10两者之间的间距,即控制浮球10位于初始位置处时第二支撑弹簧11的被压缩量,便可实现调控浮球10上升过程中患者向吹气管2内吹入的空气量,增加了整体的灵活性和测试多样性,根据患
者的康复状况提供不同程度的锻炼强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患者通过吹气嘴9向吹气管2内吹入空气的过程中,一方面,可利用气压推动浮球10上升,另一方面,可利用气流推动风力驱动轮21发生转动,风力驱动轮21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第二转接轴22带动驱动齿轮24在第二轴承23内发生转动,利用驱动齿轮24与从动齿轮25以及从动齿轮25与从动齿轮25之间的联动效应,可同时带动两个驱动辊28发生转动,且两个驱动辊28的转动方向互逆,因此便可带动纸张29向出纸口39的方向移动,且纸张29的移动速度与患者的吹起速度始终保持一致,有效保证了测试值的精准度,纸张29在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记号笔34将会在纸张29的表面留下墨迹,另一方面,由于在此过程浮球10于吹气管2内的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便可测出在单位时间内患者向吹气管2内的吹气量以及吹气速度,同时还可测出在某一刻患者向吹气管2内的吹气强度,侧向拉动纸张29便可利用断齿40将纸张29截断。
59.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