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内科腿部神经恢复训练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41130发布日期:2021-08-03 14:25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内科腿部神经恢复训练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辅助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神经内科腿部神经恢复训练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医用腿部训练器,不能根据患者腿部的大小进行调整,不能让患者来锻炼自己的脚和腿,也不能让患者达到全身的锻炼,同时不能根据患者的自身需求调节训练器高度和角度,而且使用不方便。

专利申请cn211383654u,公开日为20200901,公开了一种腿部训练器,包括有拉环、拉线绳、床板、驱动电机、支撑架、脚托、连接装置、滑轨和滑板等,患者平坐在床板上,腿部放置在脚托上,协助者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带动连接装置运转,连接装置带动滑板滑动,滑板带动脚托滑动,使患者进行简单的腿部舒展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腿部神经,然而,该装置无法实现患者全身锻炼,恢复速度缓慢。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实现患者全身锻炼、提高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和有效恢复患者腿部神经的神经内科腿部神经恢复训练辅助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传动训练器无法实现患者全身锻炼、无法保障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和无法有效恢复患者腿部神经的缺点,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实现患者全身锻炼、提高患者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和有效恢复患者腿部神经的神经内科腿部神经恢复训练辅助装置。

技术方案为:一种神经内科腿部神经恢复训练辅助装置,包括:

底板,底板上设有安装架;

连接杆,安装架上两侧均设有连接杆;

训练机构,安装架上设有训练机构;

手扶机构,安装架上设有手扶机构;

锁住机构,底板上中部设有锁住机构。

可选地,训练机构包括:

第一转轴,安装架上两侧均转动式设有第一转轴;

皮带轮,第一转轴上两侧均设有皮带轮,皮带轮数量为四个;

传送带,四个皮带轮之间连接有传送带;

电机,底板上两部均安装有电机,两个电机输出轴均与第一转轴连接。

可选地,手扶机构包括:

支撑架,安装架顶部设有支撑架;

第一滑轨,支撑架上部中间设有第一滑轨;

手扶杆,第一滑轨上滑动式设有手扶杆;

滑套,两个连接杆上均设有滑套,滑套与手扶杆滑动式连接。

可选地,锁住机构包括:

安装块,手扶杆中部设有两个安装块;

第一活动杆,两个安装块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活动杆;

第一弹簧,第一活动杆上两侧均绕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动杆和安装块连接;

挡块,底板上中部设有挡块,挡块上开有凹槽,挡块与第一活动杆配合。

可选地,还包括有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

第二滑轨,底板上设有两个第二滑轨;

第一滑块,两个第二滑轨上部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滑块;

第二弹簧,两个第二滑轨上均绕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二滑轨和第一滑块连接;

第二转轴,第一滑块中部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

座椅,第二转轴顶端设有座椅。

可选地,还包括有转向机构,转向机构包括:

螺纹座,底板上设有螺纹座,螺纹座位于第二滑轨一侧;

第二滑块,螺纹座下部滑动式设有第二滑块;

第三弹簧,螺纹座下部两侧均绕有第三弹簧,第三弹簧两端分别与螺纹座和第二滑块连接;

螺纹杆,螺纹座上部螺纹式设有螺纹杆,螺纹杆与第二滑块螺纹式连接;

直齿轮,螺纹杆上部设有直齿轮;

单向齿轮,第二转轴上设有单向齿轮,单向齿轮与直齿轮啮合;

压杆,第一滑块上两部均设有压杆,压杆与第二滑块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有按摩机构,按摩机构包括:

支架,安装架上两部均设有支架;

转动杆,两个支架上部均转动式设有转动杆;

滚筒,两根转动杆顶端均设有滚筒。

可选地,还包括有防护机构,防护机构包括:

连接块,两个连接杆上均滑动式设有连接块;

第二活动杆,两个连接块上部均滑动式设有第二活动杆;

挡板,两根第二活动杆上均设有挡板;

第四弹簧,两根第二活动杆上均绕有第四弹簧,第四弹簧两端分别与连接块和第二活动杆连接;

第一楔形块,两根第二活动杆上均设有第一楔形块;

第二楔形块,安装架上两部均设有第二楔形块,第二楔形块位于支架一侧,第二楔形块与第一楔形块配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通过传送带进行缓慢的转动后,体验者可在传送带上进行小幅度的跑步训练,帮助体验者的腿部神经进行恢复,实现传送带辅助体验者进行跑步训练效果;

2、本发明通过对手扶杆进行上下滑动,将手扶杆调整到合适的高度,使体验者能轻松握住手扶杆,实现手扶杆滑动调整高度的效果;

3、本发明通过第一活动杆与挡块配合,第一活动杆陷入挡块的凹槽中,使得第一活动杆停止向后运动,将第一活动杆进行锁定,实现挡块锁定第一活动杆效果;

4、本发明通过座椅向下运动,座椅带动第二转轴向下运动,第二转轴带动第一滑块向下运动,第二弹簧被压缩,实现座椅承载体验者效果;

5、本发明通过滚筒与体验者的腿部接触后,滚筒对体验者的腿部进行按摩,缓解体验者腿部的疲劳,实现缓解腿部疲劳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训练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手扶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锁住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支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转向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按摩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防护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底板,2、安装架,3、连接杆,4、训练机构,41、第一转轴,42、皮带轮,43、传送带,44、电机,5、手扶机构,51、支撑架,52、第一滑轨,53、手扶杆,54、滑套,6、锁住机构,61、安装块,62、第一弹簧,63、第一活动杆,64、挡块,7、支撑机构,71、第二滑轨,72、第二弹簧,73、第一滑块,74、第二转轴,75、座椅,8、转向机构,81、螺纹座,82、螺纹杆,83、第二滑块,84、第三弹簧,85、直齿轮,86、单向齿轮,87、压杆,9、按摩机构,91、支架,92、转动杆,93、滚筒,10、防护机构,101、连接块,102、第二活动杆,103、挡板,104、第四弹簧,105、第一楔形块,106、第二楔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神经内科腿部神经恢复训练辅助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有底板1、安装架2、连接杆3、训练机构4、手扶机构5和锁住机构6,底板1上设有安装架2,安装架2左右两侧均设有连接杆3,安装架2上设有训练机构4,安装架2上前侧设有手扶机构5,底板1上前侧中部设有锁住机构6。

当人们想要对腿部神经进行恢复训练时,可使用这种神经内科腿部神经恢复训练辅助装置,首先,协助者向前拉动锁住机构6,锁住机构6远离手扶机构5,协助者根据体验者的实际情况,对手扶机构5的高度进行调整,手扶机构5调整完成后,锁住机构6与手扶机构5配合,锁住机构6对手扶机构5进行固定,手扶机构5固定完成后,体验者站立在训练机构4上,体验者的手部放置在手扶机构5上,手扶机构5能防止体验者摔倒,协助者启动训练机构4,训练机构4运转后,使体验者在训练机构4上进行小幅度的跑步训练,帮助体验者的腿部神经进行恢复,体验者跑步训练结束后,协助者关闭训练机构4,随后体验者离开训练机构4。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之上,如图2-图4所示,训练机构4包括有第一转轴41、皮带轮42、传送带43和电机44,安装架2前后两侧均转动式设有第一转轴41,第一转轴41左右两侧均设有皮带轮42,皮带轮42数量为四个,四个皮带轮42之间连接有传送带43,底板1上前侧左右两部均安装有电机44,两个电机44输出轴均与前侧的第一转轴41连接。

由于体验者的腿部神经受损,协助者搀扶体验者站立在传送带43上,随后协助者启动电机44,电机44输出轴带动前侧的第一转轴41转动,前侧的第一转轴41带动前侧的皮带轮42转动,前侧的皮带轮42带动传送带43转动,传送带43带动后侧的皮带轮42转动,后侧的皮带轮42带动后侧的第一转轴41转动,传送带43进行缓慢的转动后,体验者可在传送带43上进行小幅度的跑步训练,帮助体验者的腿部神经进行恢复,实现传送带43辅助体验者进行跑步训练效果,体验者跑步训练完成后,协助者关闭电机44,以上动作全部停止,协助者再搀扶体验者离开传送带43。

手扶机构5包括有支撑架51、第一滑轨52、手扶杆53和滑套54,安装架2前侧顶部设有支撑架51,支撑架51上部中间设有第一滑轨52,第一滑轨52上滑动式设有手扶杆53,两个连接杆3内侧均设有滑套54,滑套54与手扶杆53滑动式连接。

体验者站立在传送带43后,体验者的手部放在手扶杆53上,根据体验者的实际情况,协助者可对手扶杆53进行上下滑动,将手扶杆53调整到合适的高度,体验者能轻松握住手扶杆53,实现手扶杆53滑动调整高度的效果,体验者跑步训练完成后,松开手扶杆53,随后离开传送带43。

锁住机构6包括有安装块61、第一弹簧62、第一活动杆63和挡块64,手扶杆53前侧中部设有两个安装块61,两个安装块61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活动杆63,第一活动杆63左右两侧均绕有第一弹簧62,第一弹簧62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动杆63和安装块61连接,底板1上前侧中部设有挡块64,挡块64上开有凹槽,挡块64与第一活动杆63配合。

当协助者想要调整手扶杆53的高度时,协助者向前拉动第一活动杆63,第一弹簧62被压缩,第一活动杆63脱离挡块64,协助者可对手扶杆53进行上下滑动,由此调整手扶杆53的高度,手扶杆53的高度调整完成后,松开第一活动杆63,第一弹簧62复位,从而带动第一活动杆63向后运动,第一活动杆63与挡块64配合,第一活动杆63陷入挡块64的凹槽中,使得第一活动杆63停止向后运动,将第一活动杆63进行锁定,实现挡块64锁定第一活动杆63效果。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之上,如图5-图8所示,还包括有支撑机构7,支撑机构7包括有第二滑轨71、第二弹簧72、第一滑块73、第二转轴74和座椅75,底板1上后侧设有两个第二滑轨71,两个第二滑轨71上部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滑块73,两个第二滑轨71上均绕有第二弹簧72,第二弹簧72两端分别与第二滑轨71和第一滑块73连接,第一滑块73中部转动式设有第二转轴74,第二转轴74顶端设有座椅75。

由于体验者腿部神经受损,行动不方便,协助者搀扶体验者坐在座椅75上,受到体验者体重影响,使座椅75向下运动,座椅75带动第二转轴74向下运动,第二转轴74带动第一滑块73向下运动,第二弹簧72被压缩,实现座椅75承载体验者效果,体验者落座完成后,随后协助者转动座椅75,座椅75带动第二转轴74转动,座椅75带动体验者转动至传送带43后侧,体验者再将手部放在手扶杆53上,体验者通过手扶杆53缓慢的走到传送带43上,体验者脱离座椅75后,第二弹簧72复位,从而带动第一滑块73、第二转轴74和座椅75向上运动到恢复原位,体验者跑步训练完成后,体验者再次通过手扶杆53缓慢的走到座椅75前,并且落座在座椅75上,受到体验者体重影响,座椅75带动第二转轴74和第一滑块73向下运动,第二弹簧72被压缩,协助者再反向转动座椅75,座椅75带动第二转轴74反向转动,座椅75反向转动到原来位置时,协助者搀扶体验者离开座椅75,体验者脱离座椅75后,第二弹簧72复位,从而带动第一滑块73、第二转轴74和座椅75向上运动到恢复原位。

还包括有转向机构8,转向机构8包括有螺纹座81、螺纹杆82、第二滑块83、第三弹簧84、直齿轮85、单向齿轮86和压杆87,底板1上后侧设有螺纹座81,螺纹座81位于第二滑轨71后方,螺纹座81下部滑动式设有第二滑块83,螺纹座81下部左右两侧均绕有第三弹簧84,第三弹簧84两端分别与螺纹座81和第二滑块83连接,螺纹座81上部螺纹式设有螺纹杆82,螺纹杆82与第二滑块83螺纹式连接,螺纹杆82上部设有直齿轮85,第二转轴74上设有单向齿轮86,单向齿轮86与直齿轮85啮合,第一滑块73后侧左右两部均设有压杆87,压杆87与第二滑块83连接。

体验者坐落在座椅75后,受到体验者体重影响,使得座椅75带动第二转轴74和第一滑块73向下运动,第一滑块73带动压杆87向下运动,压杆87带动第二滑块83向下运动,第三弹簧84被压缩,第二滑块83带动螺纹杆82转动,螺纹杆82带动直齿轮85转动,直齿轮85与单向齿轮86啮合,从而带动单向齿轮86转动,单向齿轮86带动第二转轴74和座椅75转动,使座椅75转动至传送带43后侧,实现座椅75自动转向效果,体验者脱离座椅75后,第三弹簧84复位,从而带动第二滑块83、压杆87和第一滑块73向上运动,第二滑块83带动螺纹杆82反向转动,螺纹杆82带动直齿轮85反向转动,直齿轮85与单向齿轮86啮合,单向齿轮86反转。

还包括有按摩机构9,按摩机构9包括有支架91、转动杆92和滚筒93,安装架2后侧左右两部均设有支架91,两个支架91上部均转动式设有转动杆92,两根转动杆92顶端均设有滚筒93。

当体验者完成跑步训练,在座椅75上休息时,协助者向内侧推动转动杆92,转动杆92带动滚筒93向下运动,滚筒93与体验者的腿部接触后,滚筒93对体验者的腿部进行按摩,缓解体验者腿部的疲劳,实现缓解腿部疲劳的效果,体验者按摩完成后,协助者向上拉动滚筒93,滚筒93脱离体验者的腿部,滚筒93带动转动杆92向外侧背向运动到恢复原位。

还包括有防护机构10,防护机构10包括有连接块101、第二活动杆102、挡板103、第四弹簧104、第一楔形块105和第二楔形块106,两个连接杆3上均滑动式设有连接块101,两个连接块101上部均滑动式设有第二活动杆102,两根第二活动杆102上均设有挡板103,两根第二活动杆102上均绕有第四弹簧104,第四弹簧104两端分别与连接块101和第二活动杆102连接,两根第二活动杆102上均设有第一楔形块105,安装架2后侧左右两部均设有第二楔形块106,第二楔形块106位于支架91前方,第二楔形块106与第一楔形块105配合。

体验者进入到两个挡板103之间的位置时,协助者向前推动连接块101,体验者随之进行移动,连接块101带动第二活动杆102向前运动,第二活动杆102带动挡板103向前运动,第二活动杆102带动第一楔形块105向前运动,第一楔形块105脱离第二楔形块106,处于拉伸状态的第四弹簧104复位,从而带动第二活动杆102和挡板103向内侧运动,挡板103与体验者进行接触,防止体验者在跑步训练过程中摔倒,实现挡板103预防摔倒效果,体验者跑步训练完成后,协助者向后推动连接块101,体验者随之进行移动,连接块101带动第二活动杆102、挡板103和第一楔形块105向后运动,第一楔形块105与第二楔形块106配合,从而带动第一楔形块105向外侧背向运动,第一楔形块105带动第二活动杆102和挡板103向外侧背向运动,第四弹簧104被拉伸,挡板103脱离体验者。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