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肌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59332发布日期:2021-09-15 08:40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胸肌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体育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胸肌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越来越少,尤其是白领长时间坐在办公室中,腰酸背痛是大家常有的症状,所以为了在更短的时间内身体得到更好的锻炼,人们购置大量的健身器械,而胸肌训练装置是健身器械之一,也是人们锻炼经常使用的器械之一,但现有辅助锻炼胸肌的装置功能比较单一,而现有的辅助锻炼胸肌的装置主要有两类,蝴蝶式扩胸训练器和拉力器,两者功能比较单一,且二者使用起来会使背部张力较大,训练效果不佳,特别是由于长时间没有锻炼者使用容易从而造成背部肌肉拉伤。
3.现有的胸肌训练装置体积较大,非常占用空间,不便于携带、收放,同时具备收放的训练装置稳定性较差,不利于使用者的训练,且造价成本较高,不便于生产和推广,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胸肌训练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胸肌训练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胸肌训练装置体积较大,非常占用空间,不便于携带、收放,同时具备收放的训练装置稳定性较差,不利于使用者的训练等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胸肌训练装置,包括训练顶座,所述训练顶座的两侧对称分布有固定侧杆,所述固定侧杆的底部对称活动连接有训练活动杆,且所述训练活动杆通过转动轴与训练顶座转动连接,所述训练活动杆、固定侧杆之间均设置有多个训练弹簧,所述训练顶座的中部设置有调节转轴,且所述训练顶座通过调节转轴形成两个部件,所述调节转轴的两侧均通过连接侧板与训练顶座相连接,且所述连接侧板与训练顶座为焊接连接;
6.所述训练顶座的顶部活动连接有定位顶板,所述定位顶板的底部一侧对称分布有第一限位柱,所述定位顶板的底部另一侧对称分布有第二限位柱,所述训练顶座的表面对称开设有第一限位槽,且所述第一限位槽位于调节转轴的一侧,所述训练顶座的表面对称开设有第二限位槽,且所述第二限位槽位于调节转轴的另一侧。
7.优选的,所述训练顶座的表面对称开设有第三限位槽,且所述第三限位槽位于第二限位槽的一侧。
8.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柱、第二限位柱为同等结构,且所述第一限位柱、第一限位槽配合使用,且所述第一限位柱、第二限位柱之间的距离与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之间的距离一致。
9.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之间的距离,与第二限位槽、第三限位槽之间的距离一致。
10.优选的,所述定位顶板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紧固螺栓,所述调节转轴的顶部、训练顶
座的顶壁均开设有紧固螺孔,且所述紧固螺孔、紧固螺栓配合使用。
11.优选的,所述训练顶座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连接卡块,所述训练顶座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连接卡块,且所述第一连接卡块、第二连接卡块位于训练顶座的同一侧。
12.优选的,两个所述训练活动杆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操作手柄。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通过调节转轴、连接侧板的设置,提高了训练装置的便捷性,调节转轴、连接侧板可将装置进行折叠、收放,节省了一半的空间,便于携带、收放,使得使用者可根据需求进行使用,可随时随地进行健身,提高了健身效率。
15.通过定位顶板、第一限位柱的设置,提高了训练顶座的稳定性,定位顶板可对训练顶座的折叠状态、使用状态进行调节,使得训练顶座的两种状态都较为稳定,且操作简单,使用迅速,且成本较低,便于生产和推广,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训练顶座顶部立体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定位顶板、训练顶座爆炸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定位顶收纳时示意图;
20.图中:1、操作手柄;2、训练活动杆;3、训练弹簧;4、固定侧杆;5、第一连接卡块;6、训练顶座;7、紧固螺栓;8、定位顶板;9、调节转轴; 10、连接侧板;11、第一限位柱;12、第二限位柱;13、第三限位槽;14、第二连接卡块;15、第一限位槽;16、第二限位槽;17、转动轴;18、紧固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胸肌训练装置,包括训练顶座6,训练顶座6的两侧对称分布有固定侧杆4,固定侧杆4的底部对称活动连接有训练活动杆2,且训练活动杆2通过转动轴17与训练顶座 6转动连接,训练活动杆2、固定侧杆4之间均设置有多个训练弹簧3,两个训练活动杆2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操作手柄1。
23.可参阅图1、图2、图3,训练顶座6的中部设置有调节转轴9,且训练顶座6通过调节转轴9形成两个部件,调节转轴9的两侧均通过连接侧板10 与训练顶座6相连接,且连接侧板10与训练顶座6为焊接连接,如图1,训练顶座6的两侧部件可通过调节转轴9进行转动、折叠,且当训练顶座6折叠时,训练顶座6所占用空间小了一半;
24.可参阅图2、图3、图4,训练顶座6的顶部活动连接有定位顶板8,定位顶板8的底部一侧对称分布有第一限位柱11,定位顶板8的底部另一侧对称分布有第二限位柱12,第一限位柱11、第二限位柱12的结构、位置可参阅图3,且第一限位柱11、第二限位柱12与定位顶板8为一体式结构或焊接连接,训练顶座6的表面对称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5,且第一限位槽15
位于调节转轴9的一侧,训练顶座6的表面对称开设有第二限位槽16,且第二限位槽16位于调节转轴9的另一侧,第一限位槽15、第一限位柱11的位置可参阅图3、图4。
2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可参阅图3,训练顶座6的表面对称开设有第三限位槽13,且第三限位槽13位于第二限位槽16的一侧,第三限位槽13的位置可参阅图3,且第三限位槽13与第一限位槽15、第二限位槽16为同等结构。
26.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可参阅图3,第一限位柱11、第二限位柱12为同等结构,且第一限位柱11、第一限位槽15配合使用,且第一限位柱11、第二限位柱12之间的距离与第一限位槽15、第二限位槽16之间的距离一致,使得定位顶板8底部的第一限位柱11、第二限位柱12可插入第一限位槽15、第二限位槽16中,从而对训练顶座6进行了卡合固定。
2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可参阅图3、图4,第一限位槽15、第二限位槽 16之间的距离,与第二限位槽16、第三限位槽13之间的距离一致,便于定位顶板8的放置。
28.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可参阅图3、图4,定位顶板8的顶部转动连接有紧固螺栓7,调节转轴9的顶部、训练顶座6的顶壁均开设有紧固螺孔18,且紧固螺孔18、紧固螺栓7配合使用,紧固螺栓7、紧固螺孔18可螺纹旋转固定,用于对定位顶板8进行固定。
29.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可参阅图1、图4,训练顶座6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连接卡块5,训练顶座6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连接卡块14,且第一连接卡块5、第二连接卡块14位于训练顶座6的同一侧,第一连接卡块5、第二连接卡块14的卡合固定,可对折叠后的训练顶座6进行固定。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训练装置时,将定位顶板8从图4的状态改变为图1的状态,将第二限位柱12从第三限位槽13内取出,接着将训练顶座6通过调节转轴9进行转动,使得训练顶座6的两个部件通过调节转轴9处于同一平面内,使得训练顶座6处于图1的状态,接着将定位顶板8底部的第一限位柱11对准第一限位槽15的位置处,将第二限位柱 12对准第二限位槽16的位置处,缓缓下滑定位顶板8,使得第一限位柱11、第一限位槽15紧密贴合,使得第二限位柱12、第二限位槽16紧密贴合,使得定位顶板8的底壁与训练顶座6的顶壁紧密贴合,接着转动紧固螺栓7,使得紧固螺栓7与调节转轴9顶部的紧固螺孔18螺纹旋转,即可将定位顶板8 固定于训练顶座6的顶部,即对训练顶座6进行了固定,使得使用者可正常使用,折叠时,将定位顶板8取下放置,如图4,使得第一限位柱11位于第二限位槽16内,第二限位柱12位于第三限位槽13内,然后将训练顶座6的两个部件通过调节转轴9转动,使得第一连接卡块5、第二连接卡块14卡合固定即可。
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2.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